正文

Zt 大公報記者緬北親曆戰火:60歲學生兵支持克欽軍

(2013-02-02 15:27:47) 下一個
大公報記者緬北親曆戰火:60歲學生兵支持克欽軍
2013-01-31 06:26 來源:大公網 有0人參與
收藏 打印字號: T|T

圖:60歲的緬甸學生兵諾加頭戴鋼盔右肩扛槍(更多高清圖)
  大公網1月31日電(記者 蓮子) 在克欽前線拉甲羊哨卡,60歲的老兵諾加頭戴鋼盔肩扛槍,站在堆著沙包的戰壕前。狹小的戰壕是挖在土山上的洞,空間十分狹小,僅可容納一個人,破舊的被褥上放著一本打開的小說。諾加告訴記者,他是傣族,“父母已經過世,至今沒有成家”,他也是緬甸學生兵,主要負責防衛。
  諾加說,1988年緬甸學潮以後,自己一直從事軍事活動。記者問他為何而戰?他說:“我們是在跟軍隊作戰,為了民族獨立並有一個更好的明天而戰鬥;緬甸的所有少數民族,都在經受不平等的待遇,就是緬族裏也有反對軍政府的武裝。”
  1988年8月8日,緬甸各地罷工罷課,在仰光等城市,學生、僧侶和各界民眾走上街頭舉行大規模和平示威,要求民主,緬甸軍政府開槍射殺了數千學生與僧侶。這場民 主運動被稱為“88民主運動”。此後,成千上萬的緬族學生、僧侶、異議人士,逃到了民族民主陣線的邊區安全地帶。僅僅克倫民族聯盟KNU,就收容了6000多名反軍政府的緬族人。
  學生兵卷入緬戰事
  在民族問題與民主進程錯綜交織的緬甸,緬甸部分民主派和少數民族人士也卷入了戰爭。“全緬學生民主陣線”(ABSDF)緬北地區主席臘塞告訴記者:“我們是為了民權、人權、和平和自治而戰。”
  11日上午,在克欽前線來孔崩營地,幾個“全緬學生民主陣線”負責人剛從前線巡視回來,他們左臂上的“ABSDF”(即“全緬學生民主陣線”)標誌,有著與緬 甸最大反對黨“緬甸民主聯盟”黨旗相同的元素─紅底,黃色孔雀,白色五角星。雖然他們大都已經人到中年,但仍然願意把自己稱為“學生兵”,他們屬於緬甸民主派人士,去年6月加入了克欽陣營。
  60歲的學生兵毛德中尉體形壯實,出生在克欽,緬族,絡腮胡,從帽子到膠鞋都是迷彩,他的名字“毛德”是取“毛澤東”和“朱德”的合音,他和47歲的妻子梅通曾經加入緬共人民軍。毛德操著不太流利的漢語,說自己 剛視察前線回來,他把鋼盔一扔,盤起一隻腿坐在木沙發上,和記者攀談起來。


圖:毛德盤腿坐在簡陋的營房中
  不實現訴求不放下槍
  毛德告訴記者:“我們緬甸有130多個少數民族,家家都有學生,學生兵的目標是打倒緬甸軍政府,因為不喜歡老百姓被欺負;我們曾經用嘴巴抗議軍政府以尋求民主,但沒有用,因為我們沒有槍。”來到營房,指著一支斜倚的榴彈槍,毛德又說:“現在我們不怕了,因為我們有槍,如果政治訴求實現不了,我們不會放下 槍。”
  營房地板上,堆著一堆灰白色的炮彈碎片,梅通說:“這是去年12月底,緬政府軍空投到克 欽的,緬甸軍政府正在用飛機大炮欺負老百姓。”梅通也是緬族,她的三個孩子都在國外念書。她說:“隻要孩子們安全,我們父母就可以放心地戰鬥,其實,我們 的要求很簡單,隻要求軍政府不要欺負老百姓。”
  錄象機裏,播放著學生兵與緬政府軍最近一次激烈交戰的畫麵,地點在拉甲羊猛萊橋出去半公裏的地方,天朦朧亮,槍聲四起。毛德說:“克欽軍與學生兵組成了聯合指揮部,從天不亮打到天黑,交火15個小時,學生兵受傷一人,克欽軍2人陣亡,聽說緬軍傷亡100多人。”
  記者問毛德:“打戰,怕不怕?”毛德反問:“我有槍啊!你抬個相機就來了,你怕不怕?”記者問:“有多少學生兵加入了戰鬥?”毛德說:“這是軍事機密,不好說。但家家都有學生,隻要有活動,學生都會來參加。”
  “學生兵的槍從哪裏來?”毛德答:“克欽獨立軍給的。”毛德又強調:“在緬甸,不用槍說不了話。”
  “我們不聽昂山素姬的”
  談到緬甸民主派領袖昂山素姬,毛德強調:“雖然都是民主派,但昂山素姬的態度和能力,我們學生兵沒有看到;學生兵不聽政府的,也不聽昂山素姬的,聽老百姓的。”
  ABSDF緬北地區主席臘塞介紹說,“參戰的學生兵中,除了緬族,還有克欽族、格英、以凱、緬傣、卡拉、崩龍6個少數民族,還有緬甸籍的印度人。”臘塞是克欽族,更多的學生兵是緬族。
  他說:“緬甸學生兵的政治目標有四個:第一,全國的老百姓和少數民族一定要站起來;第二,要實現人的權利;第三,要實現和平;第四,我們的國家有130多個 少數民族,要團結起來,建立一個真正的民族自治的國家。”毛德向記者介紹完,又用緬語與臘塞討論。最後,臘塞總結道:“緬甸學生兵為了民權、人權、和平、 自治而戰。”

大公報記者緬北親曆戰火:60歲學生兵支持克欽軍
2013-01-31 06:26 來源:大公網 有0人參與
收藏 打印字號: T|T

圖:圖為正在禮拜的克欽人,教堂成為他們的精神避難所
  有教堂的地方就有難民
  在擁有130多個少數民族的緬甸,民族問題的實質到底在哪裏?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采訪了緬甸密支那克欽傳統文化研究會負責人勒棕崩,他認為:“因為緬甸少數民族不願意接受軍政府的統治,所以形成了一股反對軍政府的勢力。”
  勒棕崩介紹:“據教會方麵的統計,緬甸的克欽族人口約有120至130萬人。”在緬甸約6028萬國民中,68%為緬族,主要的少數民族為撣族、克倫族、孟 族、克欽族、克倫尼族、欽族、若開族以及印度人、孟加拉國人、華人等。勒棕崩分析認為:“緬族中還有30%是中立派,亦有很多少數民族隨著‘政局’搖擺,緬 甸的很多少數民族對自己的身份認定很模糊。”
  1962年3月2日,國防軍總司令奈溫(緬族)領 導的軍人集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了國家政權,準備接任第三任總統的原國防部長沈瓦諾(克欽族)的總統夢破滅。奈溫上台後取消了第一部緬甸聯邦憲法,製定了第二部緬甸特色的社會主義聯邦憲法,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軍人政府,民族平等自治的聯邦原則隨之消失。撣族、克欽族民族武裝匯同克倫和其他民族武裝共同反對奈 溫軍政,由此形成了緬甸曠日持久的內戰局麵。
  勒棕崩說,緬甸政府軍與克欽軍的軍事衝突,打打停停,已經持續了52年,摩擦不斷殃及平民,他說自己曾4次被緬軍抓去當兵。最後一次是在1979年,他當老師的時候,有一次從玉石廠下來的時候,被緬軍抓去背炮彈到緬甸“南丁”。勒棕崩說他還記得,有一個14歲的克欽少女被緬軍強奸,是自己送她去醫院。勒棕崩說,“緬甸軍人政府連僧人和學生都殺。”這是最 讓他寒心之處。
  談及克欽的形勢,勒棕崩認為,在緬甸的所有克欽族目前都受到了戰爭的影響,因為密支那頻頻發生的爆炸事件,他已經被當局審訊了3次。他說:“密支那的克欽難民至少有4萬多人,到處都是帳篷,隻要有教堂的地方都有難民。”
上一頁 1 2 3
關鍵字: 緬北戰爭 克欽邦 政府軍 大公報
責任編輯: 張岩
0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相關新聞:
大公報記者親曆緬北戰火 參觀克欽兵工廠
克欽軍最重要據點已失守 部隊轉入山區遊擊
外交部回應緬北局勢:目前中方一側形勢穩定
緬甸戰事尚未達成停火協議 雲南啟動維穩應急
1 2 3 下一頁
關鍵字: 緬北戰爭 克欽邦 政府軍 大公報
責任編輯: 張岩
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