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厲以寧“改革紅利”與“城鎮化”理論極不靠譜 2013-01-12 (曾飛)
(2013-02-02 14:40:16)
下一個
厲以寧“改革紅利”與“城鎮化”理論極不靠譜
2013-01-12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厲以寧教授等一些經濟學家極力鼓吹“改革紅利”和“城鎮化”理論。某些高層已經采納這些“理論”,開始高調宣示將全力推行城鎮化以獲取最大改革紅利的決心。這對於中國的官僚資本和美國壟斷資本來講,無疑是利好消息。難怪最近美國在中國的內應“南方係”氣焰特別囂張,敢於目空一切,不斷鬧事,力圖破壞以人民的利益為目的的改革進程。而對中國的絕大多數人來講,這無疑是八年瘟疫的進一步蔓延的信號,繼續下去有可能徹底毀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把中國徹底變成封建的社會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經濟,同時也就成了半殖民地性質的美國經濟附庸。這已經開始進一步威脅絕大多數人的經濟利益,把貧困人群進一步逼進死角,把兩極分化推向極端而構成現實性的巨大危險,國人不能不加以關注。
對“農村城市化”一詞,早在199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著名經濟學家劉振邦曾提出了激烈的批評意見。劉振邦是一位長期研究世界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經濟學家。他說,農村城市化是一個非常危險而又極不科學的提法。徹頭徹尾、徹裏徹外謂之“化”,如果農村徹頭徹尾、徹裏徹外變成城市了,農村也就消失了,生態也就不平衡了。因此,這樣的提法會把農村的發展引向歧途,是和人類的發展背道而馳的。他說:“農村城市化這個提法最初出自於50年代的西方,二戰結束後,當時西方城鄉生活水平差距很大,為了消滅這種差別,一些國家盲目提出了農村城市化這樣的口號,並把它當成一種模式,企圖以此來把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和城市同等的程度。在此影響下,許多西方國家比如日本大量發展中小城市,結果農業用地越來越少,生態出現了嚴重不平衡,日本政府認為這是他們經濟發展史上所走的一段最大的彎路。法國在農村城市化的引導下,耕地每年減少1%以上,農村荒蕪。這種現象迅速引起了西方國家的重視,到了70年代,就徹底否定了農村城市化的提法。現在,在西方任何一份報刊雜誌和經濟學理論中,都不再提農村城市化,而取而代之的是城鄉一體化,實際上就是產銷一體化,也就是說,城裏需要什麽食品,農村就生產什麽,加工什麽。比如,城裏需要奶製品,農民就養奶牛,而養奶牛產前、產中、產後可分出若幹行業,產業多起來了,農民自然就從糧食生產上轉移出去了,而不一定非得造個城才能讓農民轉移出去。……一部分學者提出,應該將農村城市化改為農村城鎮化。他們認為這既充分重視了城市產生和發展的曆史經驗,又切實地從我國國情出發。以往我國形成的城市體係,大城市多,中小城市少,城鄉脫節,缺少小城鎮中介,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力受限製。在農村城鎮化體係中,既有少量農村流動人口通過社會流動進入大中城市,又以建設中小城市和縣鎮、鄉鎮為重點,使城鄉更好地結合起來,起到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農村城市化有內涵上的深廣性,有層次上的逐升性,有過程上的遞進性,有形式上的多樣性等。農村城鎮化等都隻是農村城市化體係中的一部分,是農村城市化過程中的一環,是農村城市化的各種形式或內容中的一種或一個層次,不能以偏概全。適合本國國情的農村城市化是一個遠大目標,是一個發展方向,是一個科學訴求,是一個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極為豐富、深刻而複雜的體係。 ”(2008-01-04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馬德華:《城市化與文明化——當前我國農村城市化之“辨”與“擇”》)
另有報道指出“日本糧食自給率跌破40% 連續兩年下滑”(2011年人民網):“人民網東京8月11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道,日本農林水產省11日發布消息稱,2010年度的日本糧食自給率約為39%,較上一年下降1%,連續兩年出現下滑,時隔四年後再次跌破40%。”2012年08月20日《日本商社擴大海外糧食進口渠道》報道:“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受近期美國遭遇嚴重幹旱導致糧價上漲的影響,為降低全球糧價大幅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伊藤忠、丸紅等日本商社開始擴大海外糧食進口渠道,將傳統糧食主產地北美洲擴大到非洲、南美等地。”但無論日本如何掙紮,在世界糧食稀缺的今天,日本的糧食注定要被美國控製,日本也隻能乖乖地從但美帝國的馬前卒。中國如果盲目搞什麽城鎮化,學日本走彎路而導致糧食嚴重依賴於美國,那中國就完全落入了美國的控製之中,而被徹底“解決”了。
2010年01月06日新華網《英國發布新糧食戰略確保糧食安全》:英國政府5日發布名為《糧食2030》的新糧食戰略,提出在今後20年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確保糧食安全和食品衛生。……2008年已經出現了一次因幹旱和油價上漲等因素引起的糧食危機。希拉裏·本說:“糧食安全像能源安全一樣,對於英國和世界的未來都很重要。在60年前英國政府發布該國第一份糧食戰略之後,又到了整個國家關注糧食生產問題的時候了。”新戰略《糧食2030》為英國糧食領域今後20年的發展提出以下要求:首先是生產更多糧食,通過科技進步的支持,使糧食生產成為有創新力、有競爭力和有適應能力的領域。
同時,《我國城市化動力機製研究進展》一文還認為:國內外學者有關我國城市化問題的研究基本始於改革開放以後,其中,城市化動力機製的研究是主要內容之一。1978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曆了迅速、空前的城市化過程,導致了世界曆史上最大規模的鄉村—城市人口遷移。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為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例證,其中的許多文獻對我國城市化的動力機製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通過對國內外學者有關中國城市化動力機製研究文獻的梳理,從中可以發現中國城市化動力機製演進的曆程及相關規律。國外文獻比較注重對我國城市化動力機製的實證研究。凱文、張洪林和宋順峰的實證研究表明,農村-城市人口遷移是中國城市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隨著經濟的聚集,經濟增長與人口遷移正相關;城鄉收入差距對省際之間的人口遷移有促進作用,而空間距離則是人口遷移的抑製因素;省內的人口遷移與城鄉收入差距和該省的人口規模正相關……羅戈。陳和姚士謀的研究發現,中國的城市化道路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國家的工業發展戰略形成的,在最初的社會主義建設30年間,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中蘇關係破裂以後,自力更生的戰略形勢已經形成了城市人口發展的畸形模式。邁克爾和C.西博格等認為,促使中國流動人口形成的一些主要原因有中國城鄉政策的改變降低了勞動力割據的現象,為許多城鄉遷移者提供了就業機會;在農村地區,自1978年以來的一係列的農村政策改革,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產生了大批剩餘勞動力;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城市改革導致了對農村遷移者的有效需求;特別是合同用工製度形成及民營經濟的大力發展。吳福龍的研究表明,經濟全球化和市場化,特別是在城市土地和房地產領域,正成為決定中國城市改革發展的主要因素。自中國1978年實行開放政策以來,外資持續流入城市,並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中國已經加入WT0,全球的合作效應和本土力量將繼續促使中國城市的嬗變。還有研究從工資收入、受教育程度、集聚經濟及政府作用等方麵說明中國的城市化動力機製。……路永忠、陳波翀認為,隨著我國加入WT0,城市化快速發展將更多依賴於國際貿易和製度創新,國際貿易通過工業化與城市化發生聯係,拓展了對中國非農產業的市場需求,對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貢獻也不容忽視。
從諸多學者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城鎮化的目的顯然是為了從農村掠取所謂的“大批剩餘勞動力”和用於房地產開發的耕地。而罔顧農村凋零,糧食不能自足的戰略性災難,其後果將不堪設想。
可怕的是,對中國經濟發展前途,尤其是農業發展的各種不同闡述,其結果竟然不是以符合不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和民族的整體利益而被政治家所取舍,而是符合,甚至是直接受命注解統治集團利益的“理論”注定要成為壓倒一切的“權威”,並由官方加以推行。其代表就是厲以寧教授的“改革紅利”和“城鎮化”的偽理論。
我們有必要先來看看厲以寧教授關於“改革紅利”和“城鎮化”的說辭:
2012-12-31《厲以寧:解讀新改革的新紅利機會》: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時產生的新紅利,包括新的人口紅利、新的資源紅利和新的改革紅利。首先,人口紅利也就是人力資源的比較優勢,不同時期的人力資源會有不同的優勢。在發展初期,很多發展中國家依賴廉價的勞動力開拓市場和積累資本。自然,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充足的廉價勞動力的優勢便喪失了,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正在從廉價勞動力時代進入技工時代,可以以擁有較高技能、但低於發達國家技工價格的人力來形成新的人口紅利,來形成比較優勢。 其次,所謂新的資源紅利,就是除土地、礦產這些舊的資源紅利外,開始依托新的科學技術來開發利用原來無法利用的空間、物質,比如海水淡化增加了資源,治理沙化增加的土地,振興草場業增進土地資源的利用,開發新能源等等。最後,最重要的是改革紅利,改革紅利又稱為製度紅利和體製紅利,通過改革讓製度得以調整,從而推動著經濟的前進。……我們可以這麽看:從農村承包製開始,承包製的時候,全國農民多積極呀,這是什麽積極性呢?吃飽肚子,不能整天挨餓,承包可以吃飽肚子,這就是當時的積極性。……中國要發展,必須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光靠國有商業能火嗎?……另外,要走中國國情相適應的城鎮化道路。中國不能走西方那樣的城鎮化道路,它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它不叫“城鎮化”,叫“城市化”。城市化率,西歐國家在80%以上,美國就更高了,達到了90%以上。如果再過幾年中國人口達到15億,城市化率約在80%,將有12億人進城,沒有空間了。——厲大師厲害!把“城市化”改叫“城鎮化”就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和把“失業”改叫“待業”,把“妓女”改叫“性工作者”一個道理,換湯不換藥,欲蓋彌彰。無論是“城市化”還是“城鎮化”本質都是西方失敗的“農村城市化”彎路。西方帝國統治者還怕帝國由此而衰落而棄之不提“農村城市化”了,中國的官爺及其禦用文人不怕,隻要能發財哪怕它民窮國亡,民族衰敗。
2012年12月17日北京日報《厲以寧:新三大紅利正替代舊紅利》:“我認為,新人口紅利、新資源紅利和新改革紅利正在替代舊的紅利。”2012年12月18日中國企業家《厲以寧:中國發展到現在改革紅利還沒有用完》:厲以寧認為,“展望今後十年,第一個問題,發展優勢的創造。現在經常流行這麽一句話,中國發展到現在,紅利已經用完了,人口紅利,廉價勞動力沒有了,資源紅利,土地越來越少了,第三改革紅利,原有的改革措施,作用已經發揮完了。這就產生了一種悲觀的情緒,所以很多企業家老在問,留在中國有沒有前途這樣一句話,向東南亞轉移吧,向其它國家轉移了,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任何時代任何國家,它都有當時的優勢,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原來的優勢就沒有了,但是重要的是發展優勢在於創造,我們要創造新的優勢。——為什麽要搞“城鎮化”呢?為了“替代舊的紅利”。舊的紅利用完了,土地占光了,房地產陷入困境,“資源紅利”用完了;廉價勞動力沒了,東莞等的代工暴利時代完結了,“人口紅利”用完了;中小型國企賣得差不多了,大型國企人民大眾又不讓買了,官爺無處繼續空手套白狼發橫財了,私有化政策的“改革紅利”用光了。那就必須尋找替代。用什麽來替代呢?城鎮化,也就是西方的農村城市化。把耕地給占了,土地有了(比以前還多),廉價勞動力有了(六億農民啊!可怕不?)這就是新的人口紅利和資源紅利,其來源都是改革紅利——城鎮化改革。所以說“改革是最大的紅利”。這是什麽?就是為了官僚資本暴利,喪盡天良!
無論是“改革紅利”和“城鎮化”的說辭,歸結到一點無非是資本的衝動,兩眼緊盯著農村的土地等資源與廉價勞動力,硬要把他逼出來,其殘酷性絕不亞於英國當年的“圈地運動”!筆者在《農村貧困,誰的紅利,誰的厄運?》一文中已經指出:“借助貌似有利於農民工的‘城鎮化’口號,把六億農民的土地進一步給占了,土地資源的紅利大大的!逼出了六億廉價勞動力,繼續賺勞動密集型企業為美國資本代工的錢,人口紅利大大的!中國糧食不能自給了,美國轉基因糧食就有了傾銷對象,控製糧食以控製中國的戰略就能順利實現,那時連薩達姆之類的代理人都不需要了,直接掠奪中國的財富就可以了,紅利更是大大的!……誰還不知道真正的紅利流入誰家?這再簡單不過了,誰的資本最多,誰的紅利就最多。是不懂還是掩蓋?要掩蓋的事實是所謂的改革紅利絕大部分落入國際壟斷資本和中國官僚資本的口袋裏,包括農民在內的勞動者隻能挨搶掠。”總之是以城鎮化為借口進一步掠奪農民的土地資源供房地產也進一步瘋狂,掠取土地紅利;以農村的進一步凋零逼出億萬廉價勞動力繼續為美國低端代工,掠取勞動剩餘價值紅利;以中國的永久落後為代價繼續維持中美國的依附經濟結構,掠取中國的人口紅利。美國佬和中國官爺的最大紅利,分明就是中國人的血汗和白骨。更加觸目驚心的是所謂的“改革最大紅利”絕大部分最後還是落入美國壟斷資本的魔掌之中,這樣的以農村“城鎮化”掠取“改革紅利”的無良施政國人還能容忍嗎?
據2013年01月09日中國新聞網《美國去年攫取霸權紅利7萬億美元 近半來自中國》披露:2011年,美國從全球攫取的霸權紅利達73960.9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96.8%,是攫取霸權紅利最多的國家;中國損失的霸權紅利高達36634億美元,占全球霸權紅利損失的47.9%,是霸權紅利損失最多的國家。這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組8日對外發布《國家健康報告》第1號中披露的一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據。……計算結果還顯示:美國霸權紅利占GDP比例高達52.38%,即美國有52.38%的GDP通過霸權獲得,而中國損失的霸權紅利占GDP比例達51.45%;美國人均占有霸權紅利達23836.7美元,而中國人均損失霸權紅利達2739.7美元,相當於中國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倍。……2011年中國損失的霸權紅利,相當於中國軍費開支的33倍、科技投入的44倍、教育投入的16倍和醫療衛生投入的37倍。若按勞動時間計算,中國勞動者有60%左右的工作時間是在無償為國際壟斷資本服務,創造“剩餘價值”。中國執政當局這樣的依附經濟“改革”方向還能任其無限製地延續下去嗎?美國的內應南方係(官僚及其喉舌)的賣國行徑還能繼續容忍嗎?
須知建國伊始,我國就通過土地改革把土地等生產資料還給了農民,解除了地主剝削對生產力的約束,興修了水利,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然而,中國土地的稀缺性,農業勞動工具的落後,政府對農業的過度索求等都極大地限製了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加之集體化運動機械地照搬了蘇聯模式,錯誤地采取強迫性的辦法進行農業集體化。劉少奇又故意搞一平二調、刮共產風和辦大食堂吃大鍋飯,等於把土地改革分給了農民的土地、勞動工具和勞動的自由權力重新剝奪,農民土地的再一次被剝奪,導致了農業經濟驚人的破壞。從這一角度講,鄧小平推動的分田到戶政策客觀上起了把土地改革的成果歸還給農民的某種有限的作用,這當然能夠引發一次農業經濟的有限發展。而中國農業深層次的困境依然存在,尤其是分田到戶之後,水利係統很自然地被荒廢,由此加重了農業的困難,這些消極因素長期得不到克服,小農經濟的落後性充分暴露出來,以至於陷入困境。此後城市以代工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低端製造和以炒作為主的房地產熱對廉價勞動力和土地的狂熱需求的外力,又掏空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導致了農村開始荒蕪,農業深深地陷入困境。政府雖然年年采取免去農業稅之類的有益刺激措施以保證糧食供給,但治標不治本,農業依然嚴重疲憊。這就是改革開放30多年了,鳳陽小崗村仍然“很窮、很慘”的真實原因。這就是為什麽會有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教授等《農民為什麽離開土地》一書所披露的一大批農村極度荒蕪的真實原因:很長一段時間,“農村勞動力”之前都會被加上“剩餘”二字,成為中國經濟得以高速增長的“超級後備軍”。據朱啟臻團隊的實地調查和一些學者的研究分析,農村勞動力已經由過剩變為結構性短缺。特別是年輕人紛紛棄土地而去,老人和婦女成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書中20個村莊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老齡化程度均達到30%以上,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平均年齡56歲,年齡最長者為84歲。農民離開土地的原因很簡單,無非是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在“農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時代,種一年地不如打一個月工,再加上農活辛苦、風險極大,農民自然會“用腳投票”,選擇離土離鄉、告別農業。(按:政策逼出來的)農村勞動力這個蓄水池被逐漸抽幹,農業不僅出現“農工荒”,種地的農民也因為比較收益低而缺乏積極性,這也許是中國農業麵臨的最大危機。政府每年都在力保糧食“幾連增”,但對於農民而言,提高糧食產量實在沒有多大的動力。此外,農民不去精耕細作,農產品的品質也難以得到保障。一些農民為了獲取更高收益,濫用化學藥品,還會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在這樣陷入困境的農業經濟的基礎上,要建設一個現代化的中國經濟隻能是黃粱美夢。除非是搞一個美國的附屬殖民地病態經濟,官爺自己發財暴富,表麵上的繁華和“盛世”,而實質上置民族經濟的總體性衰敗於不顧。
許多學者認為我國農業困境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主觀的失誤(政策性失誤):
1979—1984年農業連續6年高速增長,尤其是1984年大豐收之後,人們頭腦開始發熱,對一度出現的農民“賣糧難”的局部性、暫時性和結構性的實質認識不清,誇大了糧食虛假剩餘的壓力,過高地估計了農民的富裕程度,過高地估計了農業自身的發展能力。於是從1984年秋冬和1985年起,出台了一係列抑製農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主要為:農產品合同定購價格選擇失誤,農用生產資料大幅度漲價,導致農業生產成本上升,經濟效益下降;國家對農業的投資大幅度減少,等等。萬寶瑞、殷樂信等:《農業形勢與戰略調整》,《中國農村經濟》1988年第5期。所以,有人認為,我國農業經濟政策的不合理性、不連續性、不協調性、不嚴肅性就是近三四年來農業出現新的停滯和徘徊的主要原因。(李誌強:《關於我國糧棉生產徘徊不前的政策因素分析》,《中國農村經濟》1988年第4期)。
我國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期實行的是重工業傾斜戰略,以犧牲農業為代價來強化發展重工業,農業始終被放在服從於、服務於國家工業化的從屬地位,對農業采取“歧視”、“剝奪”的政策,隻有當農業受挫時,被迫做局部性調整,給予有限的補救。這樣,多次反複,形成惡性循環。(牛若峰:《我國農業階段性波動與經濟發展戰略的關係》,《農業經濟問題》1988年第10期)。
改革過熱。生產關係進行重大調整以後,應當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改革並不能代替發展,當前我國農業麵臨的突出矛盾就是改革過熱,發展不足,因而農村改革的推動力也隻能成為強弩之末。(郭曉鳴等:《中國農業:改革中的危機與危機中的突破》,《改革》1989年第6期)。
農業生產條件的全麵惡化,是我國農業生產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而這種生產條件全麵惡化的主要原因又在於人為破壞。例如,耕地麵積急劇減少,對土地資源的掠奪性經營等。這種人為的惡化,不僅大大削弱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而且破壞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持續增長的物質基礎。(王海東:《試論我國農業問題的症結及其對策》,《經濟日報》1989年1月13日)。
造成我國近幾年農業徘徊局麵的根本原因,是常規增長手段未能在超常規增長手段的功力基本耗盡之後迅速補位所致。所謂常規增長手段係指世界範圍內普遍采用的:(1)提高人力資本的質量;(2)增加資源用量;(3)技術進步。而超常規增長手段則是指釋放被極不合理的舊體製嚴重壓抑的潛在生產力和人為的價格調整等。1984年以前我國農業的增長基本是超常規增長手段的作用結果,1984年以後沒有及時轉換增長手段,從而不可避免地加大了農業增長下降的幅度。而且,隻要常規的農業增長手段未成為農業增長最基本的推進動因,導致農業徘徊的根源就沒有消除。所以會出現這種增長手段轉換的不協調,主要是由於人們對農業生產責任製的神化,以為隻要有了生產責任製,一切有關農業增長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李周:《農業比較利益、農業補貼與農業本質問題》,《中國農村經濟》1988年第11期)。
事實上,中國獨立自主的經濟要進一步發展,絕對離不開農業的高度發展。中國農業今後如何發展是繼續改革(沿著為了人民利益的正確的方向)繞不開的話題。
在對英國中世紀晚期以來的曆史考察當中,馬克思發現,“在英國,農奴製其實在14世紀末期已經不存在了。15世紀,絕大多數人口是自由的自耕農”。而在15世紀最後30年至16世紀最初幾十年上演了“為資本主義奠定基礎的變革的序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而在原始積累的曆史中,……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強製地同他自己的生產資料分離……對農業生產者及農民的土地的剝奪,形成了全部過程的基礎”。通過“掠奪教會財產,欺騙性地出讓國有土地,盜竊公有地,用殘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財產和克蘭財產轉化為現代私有財產……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這些方法為資本主義農業奪得了地盤”。英國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的基礎是對土地的壟斷,對小農生產資料的剝奪,在這一過程中,自耕農民不斷減少,最終“大約在1750年,自耕農民消失了”,資本主義雇傭型大農業成為英國農業主要形式。……馬克思認為,自耕農的生產方式是封建農奴製和現代資本主義之間的一種過渡形態。“自耕農的這種自有小塊土地所有製形式,……在現代各民族中,我們又發現它是封建土地所有製解體所產生的各種形式之一。英國的自耕農,瑞典的農民等級、法國和德國西部的農民,都屬於這一類。……在這種生產方式中,土地的占有是勞動者對本人的勞動產品擁有所有權的一個條件;……土地的所有權是這種生產方式充分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三,馬克思認為,自耕小農的土地所有製取代封建農奴製,一方麵蘊含著巨大的曆史進步性,因為,“在這裏土地所有權是個人獨立發展的基礎。它也是農業本身發展的一個必要的過渡階段”,但另一方麵,馬克思也認為,小農天生是保守的、落後的,甚至反動的,由此,他們的生產方式也是極其落後的,因此,在與更為進步的資本主義大農業的競爭中,“小農必然滅亡”。……馬克思形成了他早期關於農業現代化與發展的理論。首先,他認為農業完全有可能像資本主義大工業一樣,使用大規模的雇傭勞動力進行集體生產,即采用“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就是“……農業和工業完全一樣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統治,也就是說,農業是由資本家經營;……在農業中,它是以農業勞動者的土地被剝削,以及農業勞動者從屬於一個為利潤而經營農業的資本家為前提。”其次,馬克思認為,自耕農的生產方式是封建農奴製和現代資本主義之間的一種過渡形態。……晚年的馬克思終於突破了早年關於農業發展道路的單線論,在他看來,東西方的農業發展道路並非是唯一的,“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穀”的農業發展道路可以直接從農村公社過渡到社會主義合作製的集體大農業,而不必經曆自耕小農土地所有製,和剝奪小農建立資本主義雇傭型大農業土地所有製的發展階段,從而實現了其農業發展理論的轉變。”(吳浩《馬克思關於農業發展兩條道路的思想》)
那麽,在中國將以何種形式取代落後的小農經濟呢?資本主義大農業?這似乎是不容易繞開的一個階段,但馬克思曾經主張農業發展道路可以直接從農村公社過渡到社會主義合作製的集體大農業,而不必經曆自耕小農土地所有製,和剝奪小農建立資本主義雇傭型大農業土地所有製的發展階段,從而實現了其農業發展理論的轉變。列寧則曾經首倡國家資本主義。列寧對國家資本主義有較為清楚的定義,並指出蘇聯建立後,首先要利用國家資本主義這一最為接近社會主義的工具。列寧講過:國家資本主義是邁向社會主義的唯一台階。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資本主義與德國的資產階級官吏領導的國家資本主義完全相反,是讓這種高效的資本主義方式轉過來為窮人服務。那麽在中國的具體曆史條件下,用公有資本和商品化大生產的方式也可以有效地讓分田到戶的小農過渡到現代高度分工的農業大生產,從而使農村走向富裕。因此,按照《憲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製,即全民所有製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製。社會主義公有製消滅人剝削人的製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精神,用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投資的辦法來發展中國農業,則是現實的辦法。也就是現階段必須動員國家投資、公有企業的資本、私人企業的資本和農民自己積累的資本與現有的土地資源,或以股份企業的形式,或以農林牧副綜合發展的綠色循環的家庭小農場來發展先進農業,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力,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創造內需,同時也就自然而然地析出真真正正的剩餘勞動力,而用於發展發展與農業配套的企業集群,極大地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其結果是城鄉二元化格局消失,並代之於城鄉一體化,使中國的工業服務業經濟建立在先進農業的基礎上,而從根本上走出過度依賴於國外市場的依附經濟困局。
要通過國家、公有製企業為主體、多種所有製企業共同投入的辦法來發展中國農業,除了資本的投入,還必須強化農業科技的研究與應用,建立農業科技服務機構,服務於現代經營的農業企業、綠色循環家庭農場或林場。加大農業技術培訓和對本土農作物(糧食、大豆、黃豆、棉花、油料作物、竹子等)的財政補貼,使之能夠抗衡美國國家補貼的廉價糧食和轉基因作物的毀滅性競爭。扶持中國本土化的良種服務公司和農業機械代耕企業的發展。同時大力發展農業信息服務機構,使農業走出盲目生產的落後時代,走進信息農業的新時代。所謂的農業信息化是指信息及知識越來越成為農業生產活動的基本資源和發展動力,信息和技術谘詢服務業越來越成為整個農業結構的基礎產業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動對農業的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加大的過程。農業信息化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信息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係統應用的過程。農業信息化的成功經驗北歐有,中國也有“沙集模式”等成功的典型。農戶自發地使用市場化的電子商務交易平台變身為網商,直接對接市場;網銷細胞裂變式複製擴張,帶動製造及其他配套產業發展,各種市場元素不斷跟進,塑造出以公司為主體、多物種並存共生的新商業生態;這個新生態又促進了農戶網商的進一步創新乃至農民本身的全麵發展。“農戶+網絡+公司”相互作用、滾動發展,形成信息網絡時代農民的創業致富新路。這樣農民自覺自願地利用信息技術,有效地打破了城鄉分割的不利局麵,成功地實現了呈現一體化。德國作為歐洲信息化發展的成功典型,政府始終致力於農業信息化的政策與環境、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數據庫建設的投入。根據歐洲農業信息技術聯盟(EFITA)的統計,2001年德國17萬農戶中有7.5萬戶使用了電腦,有5.5萬戶使用了互聯網。政府還注重模擬模型技術、計算機決策係統技術、精確農業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集成,並形成了自身的優勢。裝有遙感地理定位係統的大型農業機械,可以在室內計算機自動控製下進行各項農田作業;遠程診斷係統可以確定農機是否需要維修或更換零配件;計算機輔助決策係統為農民提供谘詢服務,如小麥品種選擇模型(GENIS)可從提供各種小麥品種的水肥條件、品種特性、產量品質、抗病蟲害的能力等方麵的評估情況,幫助農民選擇適宜種植的小麥品種;麥類病害流行預測和損失預測模擬模型,能對單一病害和多種病害綜合的發生做出預測,這些係統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除了國家投入,企業投入興辦的大型農場和家庭綠色綜合小農場兩種模式之外,農民合作社也已經重新成為一種發展先進農業的重要模式。丹麥最早獲得成功的農民營銷合作社,是1875年出現的一個小乳品廠。由於影響較大,因而得到人們公認的第一個農民營銷合作社,則是1882年在日德蘭島(Jutland)西南部成立的耶丁(Hjedding)乳品廠。丹麥之所以成為較早出現農民營銷合作社的國家,不僅因為它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還因為其周邊國家的現代化工業迅速崛起,而其本國的傳統農業走向衰落。在這種環境條件下,那些從事分散的、小規模生產的農民,為了適應農業商品化發展的趨勢,需要聯合起來,開展大規模的、集中的加工、銷售活動。經過農地改革,丹麥農民擺脫了實物租、稅和勞役的束縛,為了買地、還貸和交納現金租、稅,對現金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必須大量出售農產品,從而加快了農業商品化的進程。我國台灣地區農民合作社的組織蓬勃發展。它是農民基於共同需要與合作意願,以平等原則,在互助組織的基礎上,用自願合作經營的方法,克服農業經營所遭遇的困難,達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及增加競爭能力之農民團體,其目的在運用合作組織力量,增進全體社員經濟利益,改善其生活,同時亦利用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和社會化的利益分配,達成民生主義社會均富的目標。台灣農民合作社,以生產與運銷類為農民所特別倚重,而合作農場亦是以生產銷售為主要職能。從1973年起,台灣農政部門開始推動果菜共同運銷業務,而後推廣到毛豬、魚貨等產品,由鄉鎮農會、農業產銷合作社和合作農場承辦,通過批發市場等渠道銷售社員農產品。合作社的水果、蔬菜、毛豬等共同運銷業務基本呈現出不斷增長的態勢,體現出了合作社在業務經營上的專業性相對優勢。最近,台農在福建試辦的農民合作社也取得了成效。同時,全國各地也自發地產生了許多農民合作社,這是不可低估的一種重要趨勢。就連分田到戶的第一村小崗村最近也成立了農民合作聯社。2013-01-10《安徽小崗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 參與自由》:據滁州在線報道,為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日前,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立,標誌著小崗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邁向更高層次。
這些都是很值得重視的民眾的創造之一,是正能量,它們完全不同於由國家強製推行的農業集體化、農民工進城和想推行的農村城鎮化等帶有很大破壞性的負能量。同時,機械化、信息化、社會大分工的先進農業模式,在全國各地也不斷湧現,諸如黑龍江省墾區大型現代化大農場、黑龍江省克山縣北聯鎮新興村的股份製農機作業公司,河北省的周莊人民公社,江蘇省的華西村,湖北省的洪林村,河南省的劉莊村和南街村卻都已經用自己的創造而富裕起來。其創造性的經驗應該認真總結,從政策上促使它因地製宜地廣泛傳播。這才是為人民謀利益的科學發展的正確道路。但願當政者出於公心而認真思考自己的執政決策,不要以一己之私和小集團的利益,以國家的暴力強製農民接受農村城鎮化的錯誤模式,從而誤國誤民。
最後還需要說明的是,在大工業和先進服務業的支持下,農村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自然而然地減少了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農村的七億人口中的數億富餘勞動力就能自然而然地,而不是被國家暴力所強製而轉移。其中的一部分轉移到服務於農業生產的涉農企業,並不全部向大中城市集中而形成畸形的大城市病。一部分向大中城市轉移人口的居住問題其實並非像精英們所想象的那樣,可以作為當前大規模振興房地產業,再一次掀起樓市產瘋狂的借口。實際上,目前城市的樓房大量空置,而且高度集中在政府機構和貪官手中。經過反貪廉政風暴而“解放”出來的空置房至少足夠2億人居住,住房問題並不難解決。而新轉移人口買不起房的問題也很還解決——把“解放”出來的空置房直接轉為公租房,分等級論租價,買不起也租得起。提高租住比例,減少購房比例有利於勞動力流動和官吏定期流動,具有現實性。發達國家也是如此。另外,漢奸茅以軾打破18億畝耕地紅線的借口也站不住。城市的擴容不一定要占用耕地。福建武平縣城的擴容就是把附近的丘陵地削平而獲得大片建設用地的。這是一個比較普遍可用的模式。美麗的山城香港與重慶一樣依山而建,以山城聞名世界。並非都要像漳州市那樣把最肥沃的大片水田填平來擴建商品房,漳州北到華安縣一帶多的是丘陵地,完全可以開發利用。這不是技術性的問題,而是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野蠻衝動問題。人們不要被那些無良專家所欺騙,而對貪官惡吏借機搶掠耕地發財的惡行無動於衷。
所有文章隻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QQ空間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人人網 更多 0
上一篇 厲以寧的城鎮化與蓋達爾的休克療法下一篇 農村貧困,誰的紅利,誰的厄運?
文章評論
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尾頁 轉到頁
[20樓] 評論人: qianqianhaili 查看評論專輯
“改革紅利”
這句話很資產階級的漁利思想!我很反感!
這樣說話的人絕對就是個既得利益的代言人!
因為,他缺乏最起碼的民生情節。
2013/1/31 20:24:03
[19樓] 評論人: qianqianhaili 查看評論專輯
“改革紅利”
這句話很資產階級的漁利思想!我很反感!
這樣說話的人絕對就是個既得利益的代言人!
因為,他缺乏最起碼的民生情節。
2013/1/31 20:24:01
[18樓] 評論人: 曾飛 查看評論專輯
滇西十站 2013-01-11 20:28我家在河南省偃師市府店鎮,這裏也在搞農村城鎮化,一個大型的具有所謂集約化功能的數十幢十幾層高的高樓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我去參觀過,投資大概是9億-12億。農民對此是反對的,我感覺也不妥。農村城鎮化無疑是對農民的一次厚顏無恥的掠奪,原有的生態圈被破壞後,可以這樣說,年過五十的農民是不大可能在新社區裏建立起新的生態圈。其結果就是貧病交加,走向死亡。
所謂的新社區無非就是又一次對農村經濟資源的洗牌與分配,50年代搞過一次,叫土改;80年代又搞了一次叫“改革”,現在又搞一次叫“城鎮化”,是誰在主持農村的城鎮化呢?是新型官僚資本。在城鎮化的經濟資源再分配中,普通農民不可能有任何競爭力,就連所謂社區中的小賣部普通農民都難拿到一個。
2013/1/15 7:00:20
[17樓] 評論人: tonygu 查看評論專輯
轉化農村剩餘人口很難,也許真得象數學說得靠大規模市政建設,環境治理上轉移。
特別是建設象之前暴出的沒通電的地區,交通阻隔的地區,學校象難民營的地區。
2013/1/15 2:10:32
[16樓] 評論人: 馬識途 查看評論專輯
我曾經對厲之房價說給予過極高評價:精屁言論
2013/1/14 10:25:54
[15樓] 評論人: 黃老山人 查看評論專輯
厲以寧其實就是個偽專家,學了一肚子西方人教給他的垃圾知識出來禍國殃民。目前中國搞經濟學的絕大多數都是這樣的人,悲哀!!!!!!
2013/1/14 10:06:24
[14樓] 評論人: w915m1 查看評論專輯
好長……對厲及其說法持很審慎的態度……國內大多數專家太多的言不由衷難以令人信任!
文中開頭對城市化或城鎮化的否定大帽子令我吃驚,wiki查詢urbanization……未發現有較大否定,有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城市熱島效應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但總體認為是積極的,因為城市化的一個必然結果是出生率的下降,從而減少了人口過快增長對環境帶來的巨大破壞
2013/1/13 20:29:21
[13樓] 評論人: gz3hua 查看評論專輯
12樓!很可能是“胡鬧”!-----“自主的高技術裝備”等,我們本來就沒有!-----不付出資源代價,不付出健康代價,人家發達國家會白給你利益嗎?!----隻能是“最小的資源代價”“最小的健康代價”換取“最大的進步及物質利益”!
2013/1/13 10:31:47
[12樓] 評論人: 曾飛 查看評論專輯
中科院:中國被外資剝奪大量血汗財富
2013-1-9 9:05:42 作者:中國新聞網
作為全球“勞動生產型”國家,仿佛“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正在當下中國上演,國家財富流失觸目驚心,國家由此付出巨大“健康代價”,主要表現為“肌體過量失血”、“根基營養缺乏”、“成長動力失調”、“生存本錢耗竭”四大病灶。
照妖鏡按:中科院的報告說明了以下二個問題:一、所謂全球化不過是“資本全球流動,財富流向歐美”的過程,全球化表象下是高度不平等的國際分工體係,而美國則是全球化的極力推動者和最大受益人,過著隻用濫印美元就可消費全球產品的寄生生活。二、中國在全球化的產業分工格局中處於低端,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打工國,中國人民付出了環境、健康等代價,利潤大頭卻被歐美跨國公司掠去——這也是中國人民不能勤勞致富的根本原因。
值得稱讚的是,該報告把中國的發展狀況與人體健康做類比,從整體上很好的反映了中國的真實現狀,而諸如GDP等數據值就不能反映問題的實質。這正如韓德強老師所指出的——中國有了現代化的麵貌、脂肪(高樓大廈、豐富的民用產品),卻失去了現代化的神經、骨胳、肌肉(自主的高技術裝備、高技術生產線和高技術研發隊伍),從“強大”淪落為“肥大”,成為美國宰殺的對象。因此,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產業升級,走獨立自主的工業化道路刻不容緩!
中科院報告:中國被跨國資本剝奪大量“血汗財富”
中新社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研究顯示,中國每年被剝奪抽走的“血汗財富”大致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0%左右。
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組8日在北京對外發布《國家健康報告》第1號稱,國際資本按“利潤最大化”原則,優化配置全球資源,分類定位國家角色,形成以美國等為代表的“寄生消費型”國家、以中國等為代表的“勞動生產型”國家、以沙特阿拉伯等為代表的“資源供給型”國家。
作為全球“勞動生產型”國家,仿佛“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正在當下中國上演,國家財富流失觸目驚心,國家由此付出巨大“健康代價”,主要表現為“肌體過量失血”、“根基營養缺乏”、“成長動力失調”、“生存本錢耗竭”四大病灶。
2013/1/13 8:02:44
[11樓] 評論人: gz3hua 查看評論專輯
7樓!田園化,現代化,會進一步節餘農村勞動力!
2013/1/13 7:48:00
[10樓] 評論人: gz3hua 查看評論專輯
6樓!你這個貼又能說明什麽問題?!
2013/1/13 7:45:06
[9樓] 評論人: gz3hua 查看評論專輯
4樓!你們為什麽不願麵對一個最大的現實:農民為什麽要自願出來“打工”-------就是因為①農業勞動力大量多餘,留在農村等於“半失業”。②“打工”比種田收入高。③全社會有可能無限製地人為地提高農產品價格嗎?這樣做有意義嗎?!-------這樣做等同於無原則堅持“落後”,等同於中華民族“自殺”。-------隻不過僅僅是預防帝國主義用“禁止中國進口糧食”,所以被迫有所扶持農業而已!
2013/1/13 7:43:03
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尾頁 轉到頁
評分與評論 真差 一般 值得一看 不錯 太棒了
評論員用戶名 密碼 注冊為評論員
最新通過審核的評論員: 象棋達人 牧野長弓 yadong2010 15946662493 iPark 田石zts000 hml15683804648 seven 2270813519 y130129
發貼後,本網站會記錄您的IP地址。請注意,根據我國法律,網站會將有關您的發帖內容、發帖時間以及您發帖時的IP地址的記錄保留至少60天,並且隻要接到合法請求,即會將這類信息提供給有
關機構。詳細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