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

(2013-01-13 23:15:33) 下一個
Zt 字號:大 中 小
“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
——關於《第八個是銅像》
笑獨行選編

《第八個是銅像》——寫給一代人
詩/佚名

一談起童年
我們就想起了阿爾巴尼亞

沒有《紅與黑》也沒有《安娜·卡列尼娜》
我們的經典就是《第八個是銅像》
那時候
沒人說古德毛林或好阿遊
那時候
我一說"消滅法西斯"
你就說"自由屬於人民"

這個暗號使我們的見麵神聖而親密
我們在阿爾巴尼亞的電影中長大
關於第八個銅像反反復復的話題裏
無師自通的我們很早就很先鋒
玩過了結構主義也玩過了意識流
雖然那個春天
我們貧乏而寂寞
甚至還不太明白
......


今天
爺爺奶奶可以在魂斷藍橋上
一路平安地溫情脈脈
爸爸給媽媽的紅莓花兒
可以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盡情開放
至於弟弟妹妹
他們的花樣太多忙都忙不過來

可誰還會提起我們的童年
就像誰還會提起《第八個是銅像》
某些日子
上下兩代都很難理解
這種感覺使我們孤立而團結
就像當年的北京和地拉那

今晚
我們的童年
是一部黑白電影


網友關於《第八個是銅像》的零星回憶

“文革”後期有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名字叫《第八個是銅像》。片子充滿昆德拉似的思辯味道——男女七個遊擊隊員,抬著一尊銅像往山上走,走一會兒歇一會兒。每當休息的時候,就有一個人看著銅像回憶。七個人的七個回憶,便構成了一部電影。第八次休息時沒人回憶,因為第八個人——易卜拉欣已經犧牲了,成了眼前的這尊銅像。

“文革”中有一個段子概括當時一些國家電影的特點:蘇聯電影總是那一套,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又哭又笑,羅馬尼亞電影又摟又抱,日本電影“山本”“武士道”……
說“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不是很準確,因為並不是當時所有放映的阿爾巴尼亞電影都莫名其妙。《海岸風雷》、《地下遊擊隊》和《寧死不屈》是描寫阿爾巴尼亞人民抵抗意大利、德國法西斯占領的故事片,深受歡迎。特別是《寧死不屈》,講述一個女中學生從同情、理解抵抗鬥爭到參加抵抗鬥爭直到英勇犧牲的故事,其中有她和男遊擊隊員的愛情,和另一個女遊擊隊員的友誼。這個姑娘好像叫米拉,不是特別漂亮,但很吸引人,曾經使許多中國少年傾倒。我小學的一個同班女同學長得有點像米拉,所以我喜歡這個女同學。這個電影裏有一首歌,優美堅毅:“趕快上山吧勇士們,我們在春天加入遊擊隊,敵人的末日就要來臨,我們祖國將要獲得自由解放。”……這些電影中的遊擊隊員見麵時都要對暗語,一個說:“消滅法西斯!”另一個說:“自由屬於人民!”我們這麽大的小孩,當時也能把這幾部電影演下來,在演的時候,嘴裏還有音樂伴奏……
確有幾部電影因故事情節交代不清楚等原因,中國觀眾看得不是很明白。一個是《創傷》,一個是《腳印》,還有一個是《第八個是銅像》……《第八個是銅像》講了七個遊擊隊員的故事。從名字上看,它應當講八個人的故事,但電影裏沒有第八個。第八個是誰呢?第八個是銅像。電影是想用銅像代表千千萬萬個沒有在電影裏出現的遊擊隊勇士。

在遠東,處於“文化大革命”後期的中國,有幾部反映二次大戰的阿爾巴尼亞電影成為人們爭相觀看和談論的對象,其中一部《第八個是銅像》尤其在我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記憶。

我們曾經如此熟悉阿爾巴尼亞,出生在這裏的瑪納吉斯兄弟是整個巴爾幹半島的電影先驅,而我們還記得《第八個是銅像》,那曾經是令我們感動的英雄頌歌……

中年朋友對阿爾巴尼亞電影《第八個是銅像》印象極深,為了革命理想,易卜拉欣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惜,無時無處不在用生命的熱情撒播革命的種子,英雄犧牲在疆場,人們隻有通過一尊銅像來緬懷他。

大凡40來歲的中國人,在年輕時都曾經看過前南斯拉夫拍攝的二戰故事影片——《第八個是銅像》,雖說已過去了20餘年,但至今仍難以忘懷。影片中那些勇敢抗擊德國法西斯侵略的南斯拉夫軍人,前仆後繼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令人感動不已,他們真不愧為“南斯拉夫的不屈脊梁”。

從小到大,能讀到的書無非《紅岩》、《歐陽海之歌》一類,能聽到的音樂中最“雅”的不過《鋼琴伴奏紅燈記》,津津樂道的電影是部誰也沒看懂的《第八個是銅像》。

……阿爾巴尼亞香煙和古巴的蔗糖,以及伊拉克的蜜棗(後來聽說肆虐中國城鄉的甲種肝炎與它有關,不知確否)是我們自詡龍頭老大的時期最叫人追懷的舶來品,並稱“三寶”。當然,我們還領教過阿爾巴尼亞的電影藝術,例如《第八個是銅像》,雖然不能像北朝鮮的電影《賣花姑娘》那樣感天動地,但故事的曲折倒也使人百思不得其解,著實為每日的政治學習平添不少打發時間的爭論。

我至今仍記得《第八個是銅像》的片斷:遊擊隊員們抬著犧牲的戰友的銅像,在黑暗的山區行軍……詳細的劇情已無從追憶,似乎當時也很費解:銅像多沉呀,遠遠不如抬一門迫擊炮過癮。唉,好人總是命苦,總是受欺負。我怕看悲傷的場麵(蒙住雙眼並捂住耳朵),遇到雙方廝殺的鏡頭則舍不得眨眼睛。在永遠籠罩著夜色的電影院裏,我心跳不已,有點兒興奮,有點兒害怕……

一場電影看下來,一般同學之間是要談論一個禮拜的,記得那時討論最多的,也是最沒看明白的首推阿爾巴尼亞電影《第八個是銅像》。怎麽就看著人們肩扛著銅像,到後來又跟德國鬼子幹上了……看得亂七八糟的,理不出個頭緒來,好在看的遍數多,後來大了才明白,影片是通過銅像塑造者對所塑英雄的追憶,說明自己塑造的這個銅像是怎樣的一個反法西斯戰士。

記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早期,我在雲南農場的時候,曾有幸看到北朝鮮的《摘蘋果的時候》,還激動了一晚上,連呼過癮,認為那絕對是當今世界上最傑出的電影藝術。後來還看過阿爾巴尼亞的《第八個是銅像》,其中有個躲在別人家裏還大呼小叫、挑三撿四的革命者,為了這個幾乎不近情理的角色,我們大家
不知反複辯論了多少回,到底也沒有搞清楚導演的真實意圖是什麽。

那些曾經伴隨我長大的電影
1.國內電影故事片:《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火紅的年代》、《青鬆嶺》、《戰宏圖》、《豔陽天》、《創業》、8部革命樣版戲電影、《熊跡》、新《渡江偵察記》、《海島女民兵》、《偵察兵》、《打擊侵略者》、《英雄兒女》、《征途》、《向陽院的故事》、《警鍾長鳴》、《春苗》、《決裂》、《閃閃的紅星》、《黑三角》、《烽火少年》、《長空雄鷹》、《海霞》、《小兵張嘎》
2.國外電影故事片:
朝鮮——《看不見的戰線》、《南江村的婦女》、《摘蘋果的時候》、《勞動家庭》、《戰友》、《賣花姑娘》、《火車司機的兒子》、《一個護士的日記》、《鮮花盛開的村莊》、《金姬和銀姬的命運》
越南——《阿福》、《深姑娘的鬆林》、《回故鄉之路》、《森林之火》、《鄉村女教師》
阿爾巴尼亞——《海岸風雷》、《寧死不屈》、《戰鬥的早晨》、《勇敢的人們》、《廣闊的地平線》、《地下遊擊隊》、《第八個是銅像》
羅馬尼亞——《爆炸》、《沸騰的生活》、《多瑙河之波》、《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

《看不見的戰線》、《摘蘋果的時候》、《賣花姑娘》、《火車司機的兒子》、《一個護士的日記》、《鮮花盛開的村莊》、《阿福》、《回故鄉之路》、《地下遊擊隊》、《第八個是銅像》……好想再看看,有什麽辦法?

《第八個是銅像》(FamiljaePeshkatarit,1973年引進)劇情簡介
易普拉辛是阿爾巴尼亞人民的遊擊隊英雄,在一次戰爭中被賣國賊薩裏打傷。遊擊隊送他到波羅瓦醫生家醫治。養傷期間他幫醫生一家走上革命道路。

(笑獨行摘錄)
標簽: 電影 曆史 二戰 管理人生 聲色誘惑 精鑒雜感 日月滄桑 阿爾巴尼亞 歐洲戰爭 第八個是銅像
所屬版塊: 曆史

將本文分享至:
閱讀(1204) | 評論(5) | 轉帖 | 推薦 | 舉報
0 我 頂!覺得精彩就頂一下,頂的多了,文章將出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