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堪回首話統一

(2005-08-20 14:49:15) 下一個
自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膾灸人口以後,人們都認同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說法,似乎統一與分裂原來就是歷史的兩麵在循環不息,如果你有幸生於太平盛世,就可安享太平之福,如果你不幸生於亂世,就是布衣躬耕南陽,看來也要被想做皇帝的人,硬拉出來為他鞠躬盡瘁,當然世界上能有幾個諸葛亮,但一紙徵兵令落到老兄頭上,連三顧茅廬也不需要,就得唱一曲「我現在要出征」,當飛彈在你附近開出鮮艷的花朵,你手裡的股票債券,就會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原來英雄人物的風流偉業,就是建築在小民的血肉和幸福上的,所謂分裂。所謂統一。就是決定在英雄們有無能力統治這塊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而己。

炎黃子孫,總以中國有五千年歷史自豪,以神州的地大物博而驕傲,用漢朝的「漢」字為自己民族的稱謂,用唐朝的「唐」字作為在海外的標誌,但是如果查一下歷史,這個江山一統的祖國,實際統一了幾年,可能使人嚇一跳。

我國有多少年歷史,應該用黃帝紀年來計算,民國前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在民國元年所刊的年份是「黃帝4609年」,也就是說今年應該是黃帝4698年了,」這就是我們聲稱五千年歷史的確數,比公元多了2698年,但與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年代比較,則又是微乎其微了。

這四千七百年中,又應以秦為座標分成兩部份,秦前是部落社會,什麼三皇五帝,都是酋長而己,到了三代也是小酋長臣服大酋長,各據一方,各行其事,每年開一次高峰會議,來一次聚餐舞會,搞一些民間音樂,以聯絡感情,訂個互不侵犯條約,結個友好同盟,互贈土產美女,大小酋長共聚一堂,吃喝玩樂而己。

到了春秋,酋長被分封為諸候,依大小分爵位為公候伯子男,由於人口增加,交通開始便利和生產競爭的需要,於是就不能和平共處而弱肉強食相互兼併,開始槍桿子裡出政權了。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廿六年,秦兼併六國完成,全國統一,公元前二○六年,劉邦滅子嬰稱帝,改國號為漢,經過新莽,到公元廿二年中國統一了二百四十二年。這個中國當然不包括西藏,新疆,內蒙,外蒙,更沒有中國神聖領土台灣了。

公元廿三年,先後出來了三個政治實體,劉率以國號更始領綠林軍在湖北稱帝,魏囂以國號復漢在甘肅獨立,公孫述則打著龍興年號在四川建國,直到公元三十六年東漢滅龍興,全國恢復統一,這次統一了一百四十四年,到公元二二一年,就是羅貫中筆下的合久必分,天下鼎足了,等吳國降晉,己是公元二八一年,這次一共祇統一了二十年,到公元三百年,趙廒稱帝開始,全國大分裂,所謂政治實體,除東晉外,先後有前後二趙,前後西三秦,前後南北四燕,前後南北西五涼,及夏,魏的十六國,接著是南北朝,直到公元六二八年,唐貞觀二年,梁朝完結,全國為唐統一,經過武則天登基,到公元六九三年,又出現了一個小王朝渤海,統一至此又告中斷,這次儘統一了六十五年。

渤海這個小王朝一共存在三百三十二年,領土包括現在的黑龍江到鴨綠江一帶,麵積比目前的台澎金馬大十倍以上,唐朝與勃海的關係一直是友好往來,和平共處,從不提武力解放,武裝統一,雙方在經濟上,文化上,以及政治上都是相互交流學習,直到公元九二五年,渤海被遼所滅,己是群雄逐鹿的五代十國了。

宋,北有佔黑龍江到外蒙一帶,以天津海河到雁門關一線與北宋接界的遼,南有據雲南和川西南的大理,西有陝甘寧邊區的西夏,可稱四麵楚歌,南宋則嶽飛引頸風波亭,靖康恥無法雪,弄得還把杭州作汴州。

公元一二九○年,元世祖廿七年,所有大小政治實體全部被鐵騎踏平,元朝統一了五十九年,自公元一三四九年徐壽輝利用白蓮教在湖北稱帝起,分裂到公元一三八九年,明洪武二十二年,中國再告統一,其間雖出現了幾個一年,兩年的皇帝,但算不了分裂,到公元一六一五年,努爾哈察的清皇朝出現,明朝統治了兩百二十六年,宣告結朿。

公元一六六四年,清康熙三年南明覆滅,大清統一,中間曾有三藩稱王八年,太平天國十四年,到民國十六年又出了一個十年壽命,二萬五千裏遷都的國中之國,那就是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八年抗戰,這個名堂暫時收起,到一丸四九年卻「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統一局麵至此告終,這段時期除 三藩八年,太平天國十四年,中華蘇維埃十年,實際統一時間為二百五十三年。

看完這筆煩人的流水帳,計算一下總共統一的時間,竟儘儘祇有一千零九年,也就是說:「這個四千六百九十八年的文明古國,統一的時間儘儘佔了百分之廿一點五,平均五年祇有一年統一,」這個十年倒有八年分裂的國家,與大家原來的估計,一定覺得太少了吧。

但請不要懷疑這個數字的正確性,實際上這個數字還有虛假,因為在計算上,凡造反作亂尚末稱帝的,例如陳勝吳廣,早在公元前二○九年就造反,新莽代漢,綠林軍也早在湖北打遊擊,公元二○一年黃巾起兵,東漢就名存實亡,晉有八王之亂,唐有藩鎮割據,以及民國的洪憲三月,軍閥混戰,和汪記偽滿的傀儡政權,一律不計算在內,才湊成這個一千○九年。

請不要奇怪中國統一的年代這麼短暫,問題是如何看待統一的範圍,由於中國這個名詞的含義在不斷變化,統一的要求也就越來越成為一件難事,詩,大雅的中國是指京師而言,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史記,五帝本紀:「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那時的中國僅是指在四夷之中而己,中庸不是說過:「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中國無非是指黃河南北漢族聚居的地區而己,與中原,中土,中州,丁夏,中華同一個含義,以後漢族活動的範圍擴大,中國的地域也就隨著擴大,史記天官書:「書後秦遂以兵滅六國,併中國。」到了大清年間,中國就指清朝的疆域了。

由於秦併了中國,以後的皇帝老子似乎也必須有等於或大於秦的疆土才算統一,在這塊土地上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誰想不臣就是分裂,改朝換代,就是亡國,於是統一就更成了一件難事,變成了大業。

同時還要注意,秦的兼併六國,是以兵刃完成的,也就是中國是「槍口裡打出來的,」國家與民族不同之處也就在這上麵,國家是一個政治實體,既要用兵力佔領土地,又要用權力統治人民,有了土地,權力和人民,不論土地大小,人口多少,都可稱一個國家。

民族則是以血統為中心,由家族,氏族發展而成,蒙古族,滿族先後用兵力征服過漢族,但結果是與漢族同化,這種同化並不是誰消滅誰,而是以通婚為主軸,以語言,文字,宗教,風俗習慣相互溶合的寧靜革命,自然而然的同化。

清朝末年,中山先生領導推翻滿清,也曾利用民族情結,提出驅滿的口號,為此保皇黨也提出了一個新的民族定義,以「中華民族」來淡化驅滿情結,保皇黨頭頭梁啟超在「東籍旦月」一文中,首先把中華和民族連在一起,用這個名詞,作為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稱號,所以中華民族這個名詞是因為政治需要而產生的,並不是一個真有這樣一個民族,毛澤東在他的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也以中華民族來代替國家名稱,到現在中共的國歌不還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畤候」嗎。

歷史學家硬要把全部中國的疆域歸一個王朝統治方稱為統一,而每個王朝卻根據自己的力量,來統治它力能所及的疆土,所以各朝的疆域都是有變化的,就是目前中共的地圖不是己經由秋海棠變成了老母雞,這個變化,似乎並不像九一八那樣全國氣憤,而如果誰在中國地圖上漏畫了台灣,那就是罪該萬死。

值得注意的是統一和分裂,不等於太平和戰亂,也不等於幸褔與苦難,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專製獨裁,焚書坑儒能給人民幸褔嗎?唐代的渤海,五代的吳越,宋時的大理,那些小國,卻又都生產發展,文化發達,人民安樂。

但分裂雖不等於戰亂,卻是戰亂的根源,這是「天無二日」與「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爭奪戰,英雄們都是把鬥爭作為樂趣,把自己的幸福和權力建築在小民的生命和幸福上的。

民族的要素沒有權力和土地,但任何民族又不能沒有一個有權力和土地的國家安身立命,而且希望這個國家既強大統一,又繁榮昌盛,既民主自由,又富裕幸福。

由於時代的變化,世界的進步,現在的國家己經不能由某個統治者作主了,武力兼併更達不到統一的目的,祇有人心的向背才能決定統一的前景。

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中,曾以一個呂宋苦力把藏有中了頭彩彩票的竹槓丟進海裡,來比喻國家的重要,但如果這根竹槓裡沒有那張彩票,丟了又會如何呢?

請不要把筆者當成台獨派,因為台灣連藏獨那種民族不同的理由也沒有,兩岸是血肉難分的同民族兄弟,海外赤子誰都衷心希望兩岸早日統一,有一個強大的祖國,而不是一個小小孤島的祖國,但更希望的是那根竹槓裡有一張中了頭彩的彩票,而不是一張拘票。

羅貫中所說的分合循環,無非是一個歷史現象,本質上,分分合合卻是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原動力之一。所以分分合合既是一件壞事,又是一件好事。問題在於當政的英雄們如何麵對。

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分合己滲入了外國的因素,但是中國人本身仍是分合的主流,歷史上如此,今後也同樣如此,外力並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分合問題,兩岸問題無非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波浪,當然也離不開這個歷史規律。

最後抄一段「孟子」作為小文的終結吧:『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希望兩岸當局能以此共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