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皇宮和陵墓
(2005-08-10 16:50:13)
下一個
讀世界日報載中新社杭州電,略謂:「杭州發現臨安府遺址,杭州市為配合城市基本建設,有關部門在杭州清波門荷花池頭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了南京臨安府治遺址,對照鹹淳臨安誌,這次發現的是誦讀書院之廳堂等、、、」
荷花池頭不是池,更沒有荷花,而是一條僅兩百公尺之小巷,筆者幼時即居住於此巷,與曾養甫先生之住宅一牆之隔,曾先生之孫曾慶遠則與我為同班同學,一同在清波小學讀書,(現在兩屋之隔牆己打通,成為浙江省軍區司令之官邸了),荷花池頭北接南城腳下,南端巷口為東西向大街之終端,名曰府前街,終點之西為一不到三丈高之獨立小山,名為勾山,有圍牆環山而築,山頂有一小居,名勾山樵舍,所謂府前街,附近並無任何府衙,民國十八年,府前街改建柏油路,拆了西端之圍牆,炸平勾山一角,使路通至西湖邊之膺白路(今南山路),是時據曾慶遠告我:「他爺爺說勾山樵舍建屋處原為南宋臨安府衙門,府前街也因此得名。」今天讀世界日報方知所言不虛,看來這位建設廳長,對市政建設也確有研究,中新社電文中之鹹淳臨安誌,估計是鹹淳臨安誌之誤,該書是唯一保存至今的南宋地方誌,內有多幅示意插圖,標明南宋時杭州主要建築,除臨安府外,尚有南宋宮殿,太廟等插圖。
靖康二年三月(公元一一二七年),金軍陷汴京,二帝被俘,領兵在外之趙構便於同年五月在應天府(今商邱)登基,改元『建炎』,至此南宋開始,趙構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由於金兵繼續進攻,宋軍無法阻擋,不到五個月,應天不保,高宗下詔,以巡幸東南為避敵之計,棄城南逃,渡江以後,幾經遷移,轉輾十年,直到紹興八年(一一三八),才在臨安府(今杭州)正式定都。
南宋定都臨安之初,建皇宮在何處,曾有兩個方案,由高宗親自考查後方才決定,第一是選擇城北之留下西溪一帶,第二是以在城南之鳳凰山東麓的原州治衙門為基礎,擴建為皇宮,兩個方案高宗都親自進行了考察,現在為杭州人罵人的話「到龍駒塢去(火葬場所在地)」的龍駒塢,就是高宗去留下時曾經停馬之處,因皇帝之馬稱為龍駒,此處也被稱為龍駒塢,直延用到今天。
根據當時戰事正烈,經濟困難,高宗選擇了第二個方案,決定以州治為基礎,擴建宮殿,州治背靠鳳凰山,為杭城南部之製高點,東南為錢塘江,既可固守,亦可南渡退據浙東,西北可望西湖,風景秀麗,不論在軍事上,財力上皆較留下西溪為佳。
初期,在州治的基礎上,擴建了兩百多間屋宇,正門掛一匾,上書【行宮】兩字,州治的大堂擴建為行宮大殿,一殿多用,上朝時為【大殿】,與群臣省政時,掛出另一牌改稱【後殿】,食後引公事又稱【內殿】,雙日講讀則謂【講讀宮】,皇宮之走廊與百官朝見皇帝前之過廊,皆未建成,一遇雨天百官冒雨泥行。
紹興八年正式定都之後,加快了宮殿建設,同時前方戰局轉穩,經過二十年修造,其規模與豪華程度己堪與中原抃京比美,臨安城市在西湖的繁華配合下,南宋開始進入欲把杭州作抃州,樂而忘返的局麵了,全部建築以鳳凰山為中心,在方圓九裏之範圍中,宮殿林立,亭台樓閣遍佈,據『武林舊事』記載,有大小宮殿三十座,廳堂三十三座,齋屋四,亭九十,閣二十,東到河坊街,西到鳳凰山頂,南至勝果寺,北到鳳山門全部成了皇宮內院,鳳山門以內,為六部衙門(今之六部橋),再北則為太廟(今之太廟巷小學),直至鼓樓,總之現在稱為宋城路(原名中山南路)的一帶全是南宋的宮殿衙門了。
皇宮的正大門稱為麗正門,正中是大慶殿,(金鑾殿),殿寬八丈四尺,深五丈,當中是金碧雕龍的九龍椅,是朝廷舉行大慶的殿堂,第二進是垂拱殿,是日常召見大臣商討政事的地方。這個政治中心一直到公元一二七六年,元兵攻入臨安而告終,前後經歷六個皇帝,共達一百四十五年之久。
元兵攻入杭州,宮殿由元朝之江南佛教總督西藏僧人「楊璉真加」管理,此僧把宮中財寶全部據為己有,把宮殿改為五座寺院,不久又遭火災,五座寺院僅存垂拱殿改造的報國寺,此寺一直保存到杭州易手,在土改中拆除,至此地麵上己罕見宮殿遺址,可以找到的零星遺跡也不多,如鳳凰山峰壁尚有【忠實】兩字,是高宗所題,另有五尺見方的【鳳山】兩字,相傳是宋孝宗所書,鳳凰山頂有一塊平坦的岩石,名月岩,傳為南宋皇帝中秋賞月之地,另在鳳凰山邊之將台山頂,有一片平地,約佔三十餘畝,相傳是南宋禁軍之操場。
南宋歷代帝後陵墓的遭遇
南宋由於偏安臨安,為了表示誓將收復中原,帝後和大臣們的陵寢都未正式安葬,全部厝葬在紹興城東南之上皋山麓,名曰【攢宮】攢是臨時寄放的意思,以便日後移靈汴梁,一百四十五年來先後在此建造了一百另一座【攢宮】,包括北宋哲宗孟太後,徽宗鄭後,韋後,南宋的六代皇帝,高宗的永思陵,孝宗的永阜陵,光宗的永崇陵,寧宗的永茂陵,理宗的永穆陵,度宗的永紹陵,和六代皇帝的後,妃以及許多大官僚的墓,並設有陵守使,保護和管理。
元兵佔領杭州,「楊璉真加」在宋宮中撈了一筆橫財,接著就派了一邦人馬來到紹興【攢宮】公開挖墓盜寶,把陵守使羅銑毒打,並趕出陵園,盜墓者把陵園裡的一百另一座陵墓全部挖盜,據史書記載,諸陵中以理宗之永穆陵葬品最豐厚,承墊屍錦的細簞都是金絲編成,並將理宗的屍體倒懸三日,以瀝取腹內的水銀,理宗的頭顱也為「番僧取去為飲器」,據『宋史』載:「楊璉真加」擅發宋諸陵,取其寶玉,凡發塚一百有一所,戕人命四,攘盜詐掠諸贓為鈔十一萬六千二百錠,田二萬二千畝,金銀,珠玉,寶器稱是。
此事為紹興一位教書先生唐玨聽到消息,決心冒死收藏諸皇的遺骨,邀集了鄉裏青年,連夜上山把翻出的屍骨收拾起來,秘密安葬在天章寺側,並用四郊無主屍骨放回陵中代替。
過了七天,楊璉真加又下令把南宋六陵的屍骨和牛馬骨混在一起,埋在杭州南宋皇宮內,並在上麵建造一塔,名叫【鎮南塔】表示元人的勝利,並要永鎮南方,更把自己的像刻在靈飛來峰石崖上,混同菩薩羅漢。
由於「楊璉真加」貪婪狂暴,作惡多端,民怨沸騰於是浙省諸大臣聯名奏請元世祖問「楊璉真加」之罪,乞正典刑以示天下,後來雖然被問罪,追回金銀財寶無數,但「帝猶貸之死,而給還其土地」。
到元朝滅亡,明太祖知道此事,十分感慨,乃命令北平守將「於西僧汝納所」購回理宗顱骨,送到金陵,「厝於高座寺西北」,後來紹興有人將唐玨留存的南宋諸陵圖獻給朱元璋,朱下旨將南宗諸皇屍骨歸葬原址,並建造了享殿三間,四周築了圍牆,劃禁山三千七百三十五畝,種植鬆柏,在理宗墓旁建頂骨亭,亭旁建義士祠,封唐玨為義士,在祠中供像以為紀念。
抗日時期,筆者在富盛採訪,該地離宋陵僅一裏之遙,曾往遊覽,但見有粗可合抱之青鬆三五百株,宋六陵的陵寢則己不見痕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