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敏

若水上仁堪養性 敏思椽筆自陶情
個人資料
若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李鳴真教授:投身醫學,同窗戀人

(2025-07-17 07:46:05) 下一個

《李鳴真教授:投身醫學,同窗戀人(1)》

文/若敏

【緣起:跨越時空的醫者記憶】

2025年春天,印第安納州一位華人記者的采訪視頻,將我的思緒拉回四十五年前的武漢。視頻中那位精神矍鑠的長者,正是我久聞大名的李鳴真教授。

(慶祝95歲生日)

1980年,我懷揣著青春夢想踏入同濟醫科大學(時稱武漢醫學院)的校門。宿舍裏那位溫婉清秀的室友林恒,不經意間成為我了解李鳴真教授的橋梁。她的姨媽正是享譽杏林的中西醫結合專家李鳴真教授,而表姐胡培怡更是校園風雲人物——學業優異、體育健將、籃球隊主力。

(胡培怡學姐給母親李鳴真教授慶祝95歲生日,親手製作了蛋糕)

歲月如梭,我在美國定居多年後,在校友會上與胡培怡學姐相識。這位77級的傑出校友,不僅是當地備受尊敬的內科醫生,更是侍親至孝的好女兒。李教授退休赴美後,一直由她悉心照料。

(李鳴真教授與女兒胡培怡醫生)

承蒙校友會信任,我有幸承擔采訪李教授的重任。翻閱胡學姐提供的珍貴資料,一位醫者仁心、德醫雙馨的形象躍然紙上。

翻開李鳴真教授的履曆:70餘篇學術論文,7項科研課題,10項科技成果獎,14名研究生......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一位醫者六十載如一日對生命的守護。作為中西醫結合領域的探索和先行者,她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大醫精誠"的真諦。

【家世淵源:從漢陽師爺到漢口布商】

李鳴真(原名李明珍)1930年出生在湖北武漢一個兼具書香與商賈底蘊的家庭。祖父是清末漢陽府的師爺,為官府撰寫奏折、處理文牘,晚年辭官歸鄉,在家鄉修建四合院,頤養天年。

父親李邦型(字少侯)是家中幼子,家境一度衰落。少年時,他懷著“要出人頭地”的執念,隻身來到繁華的漢口,在一家布匹商號當學徒。憑著勤勞與誠信,他從最底層的跑腿學徒做起,最終做到掌櫃,後來更成為漢口“泰和裕匹頭號”的股東之一。當時,“泰和裕”在上海設有貨倉,生意興旺。

在《武漢市工商業誌》中,李邦型被記載為“誠實商人”,以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聞名。1938年武漢淪陷前夕,李邦型因病早逝,臨終前仍寬慰家人:“未當亡國奴,此生無憾。”父親的堅毅與正直,深深刻印在李鳴真的記憶中。

家道中落後,母親雖不識字,卻堅信“讓女兒讀書上大學,就是給她們最好的嫁妝”。這份質樸卻遠見的信念,成就了姐妹們的求學之路。

(姐妹合影,左:李鳴真(明珍),右:李席珍)

(左:李席珍(83),右:李鳴真(82))

在那個年代,女孩能讀到高中已屬不易。李鳴真自幼聰慧好學,成績優異,中學時曾獲漢口市一女中全校總分第一。課餘,她是校籃球隊的主力,也愛唱歌跳舞,同學們笑稱她是“假小子”,一點不見“閨秀氣”。

1948年高中畢業時,家中已無力支撐更多的選擇。麵對就業、嫁人或考大學,母親堅定地說:“隻要考得上,砸鍋賣鐵也要供!”於是,李鳴真毅然選擇了學醫——這份職業在當時被視作“穩妥的鐵飯碗”。

盡管她總自嘲“粗枝大葉,不像個細心的醫生”,但為了家人,她咬牙堅持了下來。

(就讀中南同濟醫學院時照片)

在醫學院的高考中,她數學拿了滿分,以總分第三名考入武漢大學醫學院(當年錄取率不足1%)。1951年,全國院校調整,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遷至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並為“中南同濟醫學院”。在那裏,她與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侯雲德、陸道培成為同窗,也遇見了未來的丈夫——胡佑華,一位出身基督教世家的才子,其祖父胡蘭亭是辛亥革命元老。

姐姐李席珍也考入武漢大學生物係。

【上海實習:嚴師出高徒】

1954年,李鳴真被選派到上海同濟醫院婦產科實習。初到上海,她因一頓吃下四小碗米飯被戲稱為“大飯桶”,這段趣事後來也被她當作笑談:“那會兒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嘛!”

在同濟醫院,她遇到了兩位影響她一生的恩師——金問淇教授和黃祝姈教授。金教授治學嚴謹,黃教授則出了名“苛刻”。實習期間,李鳴真因粗心大意,連續三次被黃教授“當頭棒喝”:

一次,她漏記了病曆中關鍵的搶救細節,被黃教授嚴厲斥責:“要是出了醫療糾紛,你能扛得住嗎?”

一次,她把“100/60 mmHg”的血壓報成了“60/100”,險些誤導了手術方案;

還有一次,她值班時沒注意到新生兒臀部紅腫,被厲聲質問:“要是這是你的孩子,你也會這麽馬虎嗎?”

這三件“小事”,成了她職業生涯最深刻的教訓,也讓她明白了“醫學無小事”。幾十年後,她把這份嚴謹傳遞給了自己的學生們,成為後輩口中“嚴師慈母”的象征。

實習再苦,她也沒丟下熱愛的運動。工作之餘,她是同濟醫院職工運動會的“常勝將軍”,拿下多項田徑冠軍,還入選上海市首屆工人運動會,代表醫院跑女子1000米異程接力並奪冠。

此外,她還是院籃球隊的主力隊員,征戰上海市級比賽。雖然因臨床任務繁重未能進入上海市隊,但這股“假小子”的拚勁,一直伴隨她到晚年。

【青春裏的那束光:醫學院的同窗戀】

李鳴真常說,自己這輩子最大的幸運,就是在學醫的路上遇見了胡佑華。

兩人同是中南同濟醫學院的高材生,成績出眾。李鳴真是出了名的“假小子”,胡佑華則是公認的英俊才子。

(胡佑華姊妹兄弟7人合影,紅圈為胡佑華)

胡佑華出身武漢名門,祖父胡蘭亭是辛亥革命先驅,父親是教會學校的教師,他自幼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也是籃球場上的一員猛將。正是這份對運動的共同熱愛,讓他們一見傾心。

(武漢大學醫學院籃球隊,李鳴真前排右三,胡佑華後排右一,女子籃球隊的教練)

(武漢大學醫學院排球隊,李鳴真前排右一,胡佑華後排右二)

1954年,兩人一同被派往上海同濟醫院實習。這所醫院是當時國內最頂尖的醫學殿堂之一。初到上海,他們既興奮又拮據:一個在外科,一個在婦產科,白天在病房、手術室、實驗室連軸轉。

實習津貼微薄,每月26.5元,要交14元夥食費,剩下的錢得精打細算。1毛錢的菠菜小餛飩、2毛錢的糖醋酥魚,就是他們偶爾的“山珍海味”。

兩人的愛情,就藏在一頓頓簡單卻溫暖的飯菜裏。最奢侈的約會,是一起在國際飯店花幾塊錢吃一頓“雞油白菜配銀絲花卷”,這頓飯成了他們一生津津樂道的回憶。

那段實習雖短,卻成了此後一生最難忘的青春片段:白天是並肩作戰的醫生,夜晚是互相打氣的戀人。一碗碗夜宵,把青澀的愛意熬成了相伴一生的默契。

(李鳴真教授和胡佑華教授的結婚照)

1956年,兩人回到武漢,攜手步入婚姻。在隨後的幾十年裏,這段從病房到飯堂、從課堂到實驗室的同窗戀,也始終是李鳴真生命裏那束溫暖的光。

(感謝李鳴真教授和胡培怡醫生提供資料和照片,感謝印州華報的視頻采訪和文章)

(完稿於2025年7月16日,美國亞特蘭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亮亮媽媽 回複 悄悄話 真好!珍貴的照片,溫馨的回憶。謝謝介紹。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多謝若敏記者,好感人的故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