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40)
2019 (44)
2020 (54)
《巴塔哥尼亞4:大劇院、法國廣場、女人橋》
若敏
要麽讀書,要麽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這句話源自《羅馬假日》: 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讀書和旅行都是我最喜歡的事。其實,小時候常常聽父親說的一句話:“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應該是如出一轍。旅途給人一些未知的體驗和感受,每次出發前,我都是心潮澎湃。
1月28日周一,陽光明媚,坐上出租車去科隆大劇院,路上車輛很多,交通擁擠,用了20多分鍾,才抵達目的地。其實周六下午,我們就曾來到劇院,隻是這裏參觀必須跟團,而且周末所有的票都售完了,可見很熱門。不得已,在窗口買到周一的英文團票,10:00 AM開始參觀。票價是500阿根廷元。
七月九日大街廣場上的科隆大劇院與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和米蘭拉.斯卡拉劇院並稱“世界三大歌劇院”。劇院於1889年始建,1908年建成。科隆大劇院的外表宏偉堅固,卻不乏浪漫優雅,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最有名的建築之一。
參觀的時間一到,在一位阿根廷姑娘的帶領下,我們步入了劇院大廳。大劇院二十年的建造史,頗具周折。19世紀末,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南美文化生活的聖地,城市建設的蓬勃發展,激發了意大利建築師弗朗西斯科·塔布裏尼(Francesco Tamburini)建造一座大劇院的創作靈感。他的設想是要超凡脫俗,讓世界上所有的劇院都黯然失色。
不幸的是,劇院1889年動工,雄心勃勃的建築師1892年便離開了人世。他去世之後,他的合作者維克多·米諾(Víctor Meano)將方案修改後,繼續建造。四年後,米諾不幸去世,比利時建築師朱麗奧·多爾莫(Jules Dormal)接過了工程,才最終完成了這個項目。1908年5月25日科隆大劇院正式開幕。
科隆大劇院是按照19世紀巴黎歌劇院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等歐洲大劇院的傳統建築形式設計的,具有濃鬱的歐洲古典劇院風格。米諾本人是這樣評價這座大劇院的:以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風格為基調,在其法國式的建築中,加入了雍容、華麗、多樣以及一種異乎尋常的超凡脫俗,此外,還兼有德國式的堅固。可謂取其精華於一身而建。
入口的正門,有高大的前廊,其廊柱、門檻、牆麵、台階、扶欄等都是雕刻精美、有著花紋的大理石。走上台階,二樓的大理石走廊裏有鑲嵌著耀眼金箔的圓柱,一尊尊精美的雕塑,彩色壁畫和五彩斑斕的玻璃天窗,華貴和浪漫。
紅色的天鵝絨帷幕繡滿了典雅的圖案,大廳的穹頂裝飾著著名畫家勞爾·索爾迪(Raúl Soldi)的音樂舞蹈繪畫作品。精致的古典家具,一排排晶瑩透亮的棱形吊燈,輝煌奪目,有踏入歐洲皇宮的感覺。
走進劇場大廳,包廂的外壁熠熠生輝,腳下踏著鬆軟的紅色地毯,一派富麗堂皇,雍容華貴的氣息絲絲入扣。我們坐在包廂裏聽導遊講解,雖然沒有演出,但其氛圍讓人聲臨其境。
劇場呈馬蹄形,周圍有三層包廂、四層樓座。劇場內的主調顏色是深紅和金黃。樂池可容120人並可由升降機抬高到舞台水平,供大型交響樂或交響合唱隊演出使用。舞台長35.25米,寬34.5米。1931年安裝了轉動舞台,便於更換舞台背景。這座劇院之所以聞名,聲學品質也是重要的優勢,這要歸功於馬蹄形劇場的設計原理,它製造了完美的反射和回聲,令人歎為觀止。
五十分鍾的參觀,隻走了大劇院的一部分,大劇院裏麵還有很多功能,有音樂學校、舞蹈學校以及圖書館、檔案館、聲樂藝術博物館、古樂器博物館等等,劇院龐大的地下室中,有為演出而設的服裝廠、製鞋廠等等,設備一應俱全,整座劇院擁有職工約1400人左右。
許多著名藝術家和藝術團體都曾來此登台演出,在劇院的大廊廳【金廳】還時常舉行藝術報告會和小型音樂會。這裏隻允許上演音樂劇,歌劇、芭蕾舞劇和交響樂。可惜1月份是劇院整修的時候,二月份才開始有交響樂的演出,期待下次能夠看一場芭蕾舞或者聽一場歌劇。
在參觀期間有個小插曲,一對中國來的夫妻,帶著2個小男孩一同參觀,孩子看起來大約3、4 歲,對參觀完全不感興趣,不僅又蹦又跳,還不停地用中文大喊大叫,甚至去觸摸不允許碰的文物,讓我想到熊孩子一詞。至到保安出麵,請母親把孩子帶出去,我們才能靜下心聽講解。
法國廣場與酒店一步之遙,鄰接著(Centro Cultural Recoleta)展覽和文化活動中心。不僅中心的外牆,被粉刷成壁畫,裏麵還有現代雕塑和繪畫展覽,以及各種類型的音樂會、藝術展示和研討會。我們目睹了在中心裏苦練霹靂舞的青年男女。
中心的小廣場上,音響地動山搖,阿根廷的青年男女們聞歌起舞,快樂瀟灑。觀看的人,裏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這些表演是他們展現自己技能的場所,表演結束時,如果願意,可以給他們一些金錢上的鼓勵。
文化中心所在的建築是由建築師Juan Krauss和Juan Wolf設計,而外牆和內飾的設計是由Andrés Blanqui完成,於1716年捐贈給教會,1732年才終於完工,這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古老的建築之一。隨著五月革命的到來,這裏變成了一所美術學校,隨後在19世紀70年代,它成為窮人的庇護所。
布宜諾斯艾利斯第一任市長Torcuato de Alvear把它變成文化中心; Juan Antonio Buschiazzo創建了目前用作禮堂的小教堂。中心於1980年左右由Clorindo Testa,Jacques Bedel和Luis Benedit進行了重要的改造,從此文化中心獲得新生,成為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們周末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Plaza Intendente Alvear是中心所在的廣場,在20世紀60年代因周末集市而聞名。 參觀者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手工藝品,如皮革製品、雕刻、飾品、熏香、精油、香料、書包、蠟燭、土著樂器、攝影作品等,應有盡有。我十分喜歡探戈舞的木刻雕塑和皮革製作的馬黛爾茶杯子。
中心裏的現代藝術多種多樣,有一間房子鋪滿地毯,高低起伏,如浪花般,必須脫鞋才能進入,有不少孩子在裏麵嬉戲。還有好幾間現代藝術的展覽,其想象力讓人瞠目結舌。展覽和活動令人目不暇接,我們流連忘返,至到日落時分,才走回酒店。
另外一個特別的建築是阿根廷鋼花,位於北區聯合國廣場花園內。2002年4月13日建成後,吸引了數百萬國內外遊客的觀賞,成了一個新的旅遊景點。廣場裏孩子在草地上嬉戲,有的家庭鋪上毯子,在此野餐。不遠處,還有男孩子踢足球,奔跑和爭搶,在阿根廷,足球滲透到男人們的血液裏。
FLORALIS GENERICO, 意思是百花的代表。花朵高23米.花的直徑:關閉時16米,開放時32米。花朵由6片大花瓣組成,總重18噸。 花朵的基座是一個直徑44米的水池。
這朵花主要由不鏽鋼和鋁材鑄成,花朵早晚開放和關閉由人工電動控製。節日此花就不關閉。此花的設計者也是捐贈人是阿根廷優秀的建築設計師愛德華多(EDUARDO CATALANO)。設計師旅居美國多年,早已功成名就。布大的大學城,美國駐阿根廷、駐南非和紐約林肯中心的部分規劃都出自其手。
旁邊巨大的建築物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的法學院,從這裏,可以看到我居住的酒店。
提到阿根廷的現代建築,必須要提到女人橋。阿根廷女人橋(Puente de la Mujer)位於馬德羅港(Puerto Madero)第3堤壩,由西班牙著名的建築師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設計的,橋長160米,橫跨兩岸,橋麵寬6.2米,重約800噸。女人橋自1998年開始修建,花費三年耗資六百萬美元,最終於2001年落成。
看過《花樣姐姐》,對林誌玲在女人橋上找到探戈老師的劇情印象深刻。女人橋獨特的造型,令人眼前一亮。從遠處看,橋身纖細婀娜,通體白色,像一個穿著白色長裙的窈窕淑女,其結構,由兩條簡潔的線條組成,一條橫跨河的兩岸,一條從橋的中央斜射出去,像一個少女舞蹈時張開的雙臂,而這兩條線合起來加上橋墩,形狀又酷似跳著探戈的女人腳上的高跟鞋。如此浪漫的設計,符合阿根廷的特有風情。
高跟鞋”的鞋跟(橋墩)為支點作90度的旋轉,可以打開橋的中央,讓船隻順利穿行,可惜我們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壯觀場麵。女人橋是一座設計巧妙,造型精美,風格獨特,有文化內涵非常獨特的橋梁。
尋找女人橋費了一番周折,這一帶在修路,問了好幾個人,可惜會英文的人不多。拿著地圖比比劃劃,終於找到了這個地方。靜靜的港口,停泊著幾艘帆船,沒有什麽遊客,不少鴿子在此覓食,遊戲,彌漫著歲月靜好的氣息。我靜靜地倚著欄杆,看著橋上人來人往,橋下潮起潮落。
人生如同旅行,一直在尋尋覓覓,卻總是忽略了眼前的風景。其實幸福就在身邊,沐浴的暖陽,家人的關懷,困難時親友們伸出的手,以及一樁樁一件件的雪中送炭,感恩的心在清風的吹拂下,升騰、飄揚。
謝謝分享,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