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手和國腳

(2021-02-21 18:53:55) 下一個
國手和國腳

天津一中在五十年代,國手國腳頻出,與當時的體育製度有關;也得益於名師出高徒和良好的學習環境。

那時中學的體育製度基本延用了前蘇聯的勞(動)衛(國)製。在以全民建體強身,保家衛國為目標的激勵下,學生們普遍參加一般體育鍛煉或國防體育興趣小組的活動。

當時一中的體育教師陣容堅強,以國家級田徑裁判員柳占發老師為首的體育教研組諸位老師各舒所長領軍育才,田徑、球類高手頻出。

一中的校園雖然是過去的英軍營房,比起耀華中學顯得老舊多了。但是占地寬闊,成排的教室間有開闊的空地,課間就可以暢快地踢小足球,後麵的大操場上還有環形跑道。足球場,藍球場和排球場,單雙杠俱全。體育組的倉庫裏除了常見的足、籃、排球之外,有時還能找到棒球,壘球和拳擊手套,甚至擊劍護具,應該都是英軍用過的舊物吧!大操場的西南角還有一個深水遊泳池。高中住校時,我們可以光著屁股從學生宿舍跑到遊泳池,遊幾圈再回來。要知道,那時,一中是男校,連舍監李老師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南端的三角地(後來的反修中學地段)冬季還曾潑水成冰,做過一中的人工冰場。

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體的天津一中體育事業,到五十年代中後期已經初現碩果。

一. 無縫乒乓球

大概是在1955年春夏之交,我在天津一中上初二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有幸在耀華中學的體育館,看了一場難得的乒乓球表演賽。

?
(照片1. 遠角的看台下麵,檢到無縫乒乓球的地方)

傅其芳教練帶領著榮國團,王傳耀,薑永寧、孫梅英、丘鍾惠等第一代國手來天津表演。莊則棟,李富榮,徐寅生也來了,但還不太出名。老將新人輪番上陣。我們可開眼了!

善用直拍長抽的王傳躍和削球能手薑永寧對壘,常常幾十個回合不分勝負,看著不落地的小白球來回翻飛,好不過癮;女將孫梅英和丘鍾惠互攻對削,柔中帶剛,兩不相讓;新秀莊則棟和李富榮,榮國團和徐寅生之間的快速對攻,緊張激烈,目不暇接。

突然一個小白球直向我坐的看台方向飛了過來,滴溜溜地滾到看台底下。我坐在第二排,注意到下麵一個白球慢慢滾過去了,看台下麵是空的。別人專注比賽時,我卻打量著腳下的空間。原來它是厚木板搭成的空心看台。我那時個子小,一躬身就鑽了下去。在光線不足的看台下麵待了一會兒,就習慣了黑暗。很快就發現牆角處有一個白影,爬過去一摸,就是個乒乓球。放在褲子口袋裏就爬了上來,又規規矩矩坐在哪裏一本正經地接著看比賽。

不久,比賽結束了。我不僅飽了眼福,還檢了一枚國手打過的乒乓球。本來打算珍藏起來作紀念,但仔細一看,這是個無縫的乒乓球,英文的商標,不是盾牌的,照著陽光也找不到接縫,一定很結實。

初中時,我是小個子,偶而玩玩乒乓球。有了這個無縫的、幾乎全新的進口球,小夥伴高興得不得了。怎麽抽打也壞不了。

無縫乒乓球後來就在同學們手中傳來傳去,最後據說傳到了鄰班的李樹森,王誌良手裏。再後來就聽說他們進了天津隊,不久又成了國手。終於王誌良和張羨林一起拿下了男子雙打世界冠軍。

無縫乒乓球雖然不知所終,但來自國手的乒乓球,轉了一圈又回到國手的手裏,不管它出了多少力氣,有多長壽命,也算是得其所終了。

二. 五輩人吃牛肉

初中同學一入校,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同班的張業福,他長得高大俊美,體格勻稱。德智體全麵發展,自然就成了孩子頭。
?
(照片3. 張業福小象,約1956)

下課後,張業福常常帶著一邦同學活躍在後操場上。他蘭球,排球,足球樣樣精通。還在初二的時候,我們初二二班就是初中組足球冠軍了。有張業福守住鐵門,其他同學拚命往前衝,捅進一兩個球就完勝了。不知什麽時候他就成成了校隊的大門。初三時候他就去了天津隊,後來又去了國家隊,和李學浚、容誌行一起為國爭光。高中時的同班同學韓孝忠,步 張業福的後塵,後來也跨進了囯足大門,成了國腳門將。

文革後期,張業福已經退役回津,在天津時間多了,我家和體訓班很近,常有機會見麵。有一次和他聊起國足前景,我問他:“ 什麽時候中國隊可以入圍世界杯賽?” 他的回答是:“至少需要五十年,或者五輩人吃牛肉!” 我記住了他的預言。

?

三. 三級火箭

從初一開始,我就參加了航空模型小組,最愛的課餘活動就是製作航空模型。航模組有專屬的活動室在一中校園的東北角,進了校門,左拐走到頭的兩三間平房就是航模組的活動室。以光耀老師是航模組的專任輔導老師,學校給航模組劃撥的經費就掌握在以老師手中。

我們用以老師爭取來的有限經費,到國防體協去買不算貴的模型飛機的材料。那時國防體協座落在馬場道上,河北路口附近的一幢朝南的花園洋房裏。國防體協管理航模器材的是楊自強老師,他年青、英俊,辦事幹練。聽說原來是誌願軍的飛行員。

我們從他手中買到桐木板,桐木條,橡皮筋,航空塗布油。還有1.5CC,2.5CC 的微型二衝程發動機。回學校,在高年級的老組員輔導下,我們一步一步地學會了模型飛機的製作。拉計算尺算出翼型數據,在米格紙上點出翼型曲線,在桐木片上割出大小不同的翼型……作成飛機的翅膀,心中也慢慢建立起投身航空事業的理想。

楊自強老師還負責組織航空模型的比賽和裁判!可以說,那時候開飛機或造飛機就是我們的人生夢想。

幾年以後我們昇入高中,高年級的輔導員也進入了大學,但是他們中真正能進入航空學院的卻寥若晨星。一位航模組副組長吳君,做夢都想造飛機,卻被分配去了北京工業學院,造不成飛機,去造坦克了。58年以後,國防體協的楊自強老師也找不到了,有人說他被劃成了右派,不知道送到哪裏去勞動改造了!從那時開始,我相信右派中可能會有被冤枉的好人。殘酷的現實使我慢慢放棄了不切實際的理想。

到了高中,我們也成了輔導員,帶著初中的小同學,一次次的參加全國比賽。我們的橡筋動力,牽引滑翔,自由飛,線操縱。無線電操縱的模型飛機,越來越高級。自己也成了二級、一級運動員,衝擊著運動健將。

?
(照片4. 一中航模組前,陳奇英手持桐木片卷筒機身橡筋動力模型飛機。)

這時,前蘇聯的宇航員加加林第一個乘衛星上天了,大大激勵了我們。

為什麽不自己做一個三級火箭試試?

說幹就幹,適逢春節前,跑到東門裏娘娘宮買了一個特大號的起花(鑽天猴)有手臂粗,尺把長。葦子棍做的尾巴有兩米多長;一個中號的起花和一個炮打雙燈。小心翼翼地把它們插接在一起,再用導火索連接起來。最後,扛著這一串由起花組成的三級火箭來到牆子河邊,把特大起花的長葦子尾巴插到空地上。又仔細檢查了一遍導火索。點火!大起花底部噴出熊熊火焰,噌一聲,躥上了天,超過了大楊樹的高度,二級起花接續點火,甩掉了大起花後又躥上一棵楊樹高度,接著聽到先後兩聲炮響,跟著看到兩盞白亮的小燈從最高處慢悠悠飄落下來。

我們的三級火箭圓滿成功!一棵紅心,多種準備才是我們真正的生活道路!

一晃,六十年過去了。第一代,第二代國腳和國手,運動健將們,他們無保留的獻身於體育事業,耗盡了體力和精力,大都過早地離開了我們。安息吧!老同學,不久再見。
?

(照片2. “王誌良先生千古花圈”取自“情係五大道”群友草原龍最近攝)

僅以此文紀念獻身於體育事業的校友,運動健將王誌良、張業福,韓孝忠等。

吳西 寫於加州矽穀,10/02/202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