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雙語教學

(2005-08-07 09:50:18) 下一個
論雙語教學 香港有所培正中學,出過許多傑出的人才,象得過菲爾茲獎的丘成桐,諾貝爾獎的崔琦。關於這所學校的報導很多,但在當今雙語教學的浪潮中,很少人提到培正中學是所華文學校。 在香港,由於英語的崇高地位,幾乎所有的名校都是英校。但許多科學界最傑出的人材,卻出自培正中學這所華校。為什麽呢?其實,從語言學的角度,這並不難理解。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考的媒介。[1] 每個人,對自己的母語最熟悉,用自己的母語思考最深刻。對母語的掌握,在上學前就完成了,之後學的第二語言,很難達到母語的深度。[2] 這就是為什麽知識用非母語傳授時,理解的難度會大很多。更重要的是,對新知識的吸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的聯係。平時的理解和交流都用中文,僅僅在課堂上用英文講解,很難達到理想效果。我曾在香港一所大學任教,講課和學生的提問都用英文。但當學生們對不同的觀點進行激烈的辯論時,整個課室不知不覺地轉成華文。畢竟用母語,討論可以深入很多。 現在國內漸漸流行雙語教學,很多家長擔心,如果自己的孩子得不到英語教學,將來會落到別的孩子的後麵。那麽我們不妨問一下,華校出身的丘成桐,崔琦,是否一定落到英校學生的後麵?很多同學打算將來出國留學,提早學習英語詞匯,不是早日打下好基礎嗎?學習,和任何事情一樣,有一個成本和效益的問題。[3] 專業課用英文教,需要學習很多生僻的英語專業詞匯,連記住都很難,更不要說運用這些詞匯來掌握專業知識。與其把精力浪費在雙語教學上, 不如在國內紮紮實實打好基礎,多花時間學普通英語和專業知識,出國讀書會輕鬆很多。在英語環境裏, 學習英語專業詞匯會容易的多。 在國內大學流行英語教學的同時,研究文章的寫作,也漸漸變成英語。這對中國整體學術水平,會產生什麽影響呢?由於用英語而非母語寫作,作者的表達能力受到很大影響。所以,作者往往會選擇技術性較強而思想性較少的題目,而這種題目往往是成熟學科中的枝節性問題。由於各大學重獎在英文雜誌上發表文章的作者,久而久之,大家都轉向一些技術性的問題,而對國家和人類前途的嚴肅思考,反到無人問津了。 參考文獻 1。 Bickerton, D. 1990, Languge and speci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 Pinker, S. 1994. The language instinct. New York: W. Morrow 3。 Chen, J., 2003,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 Economic and Evolutionary Analysis. SSRN working paper,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7560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