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與拚音文字,曆史與未來
(2005-08-07 09:36:47)
下一個
象形文字與拚音文字,曆史與未來
很多人覺得英語好學而漢語難學。的確,英語這樣的拚音文字是少數幾個字母構成的,因為拚音文字本身就是注音,以英語為母語的小孩,學會說話後不久就可以學著讀書。而漢語這樣的象形文字由幾千個方塊字構成,每個字是一個二維圖象,包含了大量信息,所以很難記。但正因為每個漢字信息量大,可辨性高,同樣的內容,中文比英文短很多,實驗表明中文的閱讀速度也比英文快很多。(1)
從經濟學角度講,象形文字的固定成本高(學懂語言花的時間長),邊際成本低(文章短,閱讀速度快),而拚音文字正相反,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高。
因為拚音文字的固定成本低,所以傳播速度特別快,而在傳播過程中也容易變生出新的語言,這就是為什麽世界上拚音文字比象形文字多得多。象形文字太難學了,所以傳播速度不快,可一旦掌握了,因為使用效率很高,人們不願放棄,時間一長,使用者越來越多,的確如此,漢語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有人說用漢語的人多,是因為中國人多。這種說法沒有考慮到文字與國家的關係。在很多情況下一個國家的範圍是一種文字所覆蓋的範圍,比如說,說法語的地區成為法國,說德語的地區成為德國。有些國家是幾種語言交界的緩衝區,如前南斯拉夫。以中國幅原之廣,方言之多,如果中文是拚音文字,中國土地上就會產生多種文字和多個國家。
很多人以世界上大多數語言是拚音文字來說明漢語的落後。這一點,生物學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生物學將物種分為K策略者和r策略者。K策略者需要很高的固定成本,比如人,父母要帶很大才能開始養活自己。r策略者隻需很低的固定成本,比如細菌,一分裂,就自己生活了。r策略者因為結構簡單,很容易變異出很多不同的物種,比如果蠅屬,光夏威夷就有五百多個物種,而K策略者的人屬,下麵隻有一個物種, 人。沒有誰因此說,人比果蠅落後。當然,這也並不說明人比果蠅先進。
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產生於兩河流域的象形文字,經過多次演變,轉化成拚音文字。中國的漢字,傳到別的國家,如韓國,日本,也部分拚音化了。很多人認為由象形文字“進化”到拚音文字,是一個必然過程,所以漢字是一種落後文字。這一點,我們從經濟學進行分析。如果一個產品銷量很高,公司會投入很多錢造一條很好的生產線;如果一個產品銷量不高,公司的固定投入也不會高。相對兩河流域和歐洲,中國土地平坦,人口眾多,這樣的環境下,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的象形文字有著天然的優勢,自然不會“進化”到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高的拚音文字。
那麽,象形文字和拚音文字,到底哪個更好?我們知道,如果一個行業很成熟,高固定成本的大公司往往占優勢;在一個快速變化的行業,靈活的小公司往往能夠搶占先機。由於拚音文字的固定成本低,結構簡單,很容易吸收外界的詞匯並創造新詞,這類語言變化快,有創造性,在快速變化的環境裏占優勢,確實,在過去幾百年的大動蕩中,使用拚音文字的國家一直保持領先地位。而象形文字,由於文字本身信息含量高,意義固定,因而相當保守,很少變化。兩千多年前淒美的征戰之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今天仍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思。在過去幾千年的農業社會,中國大部分時間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
了解文字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可以使我們對中國的曆史與未來有更理性的討論。下麵幾段摘自最近網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西方的曆史學家一般將1500年作為世界曆史的一個分界點,因為隨著1500年前後的大航海和地理大發現,不但帶來了黃金、地圖和無限的夢想,更給全社會生產提供了一股強大的動力。
前1500年左右,處於明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封建經濟發達,科學技術也領先於世界各國,僅從“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就可見一斑:明朝的中國有著比歐洲更強大的航海能力。
然而,這樣規模的航海行為卻隻是成為了帝國展示實力和傳播恩澤的途徑。在沒有形成如同西方的“一個牟利的欲望和機會、一個使牟利得以實現的社會和體製結構”之前,這種缺乏經濟利益推動的航海就如同無源之水,自然沒有也不可能帶動經濟飛躍、技術革新、國家發展和社會的根本變革。
在討論上麵幾段文字之前,我們先看一下一塊土地上植被的生長過程。在我們住家附近,有一塊地被推平了蓋房子用,後來由於地產不景氣,這塊地就荒在那裏。開始,小草在這片荒地上長出來,慢慢地,出現一些帶刺的灌木,最後,喬木長出來並不斷擴展。這種現象是生態學上的普遍現象。(2)高固定成本的係統,從植物到社會,都是變化緩慢然而有持久力。
如果生物學的比較讓我們覺得不夠直接,我們不妨想像一下500年後的曆史學家評論今天美國人的旅遊和印度人的移民。那個時候,印度人的後裔成為世界上分布最廣的居民。
2000年左右,處於歐洲移民統治下的美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科學技術也領先於世界各國,僅從“美國人到處旅遊”的壯舉就可見一斑:當時的美國人有著比印度人更強大的遷居能力。
然而,這樣規模的旅遊行為卻隻是成為了美國人展示實力和傳播恩澤的途徑。在沒有形成如同印度的“一個牟利的欲望和機會、一個使牟利得以實現的社會和體製結構”之前,這種缺乏經濟利益推動的旅遊就如同無源之水,自然沒有也不可能帶動經濟飛躍、技術革新、國家發展和社會的根本變革。
居住在”經濟發達,科學技術也領先於世界各國”的國民,當然不願意拋棄繁華的家園。古時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這就是為什麽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可能是永遠的。
未來哪?我們剛才講到,一個成熟的行業,高固定成本的係統效率較高。所以,世界上大部分成熟的產品都是中國製造的。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勞工成本低,那別的窮國哪?隻要中國能揚長避短,不追求所謂的高精尖,中國,就象那些喬木一樣,雖然生長很慢,卻終會成為參天的大樹。
參考文獻
1。 Lu, X. and J. Zhang. 1999. Reading efficienc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orthographies. Read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38 (4): 301-317.
2。Colinvaux, P., 1978, Why big fierce animals are rare : an ecologist's perspective,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更係統的分析,可參看
3。 Chen, J., 2003,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 Economic and Evolutionary Analysis. SSRN working paper,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7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