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老了,性格會變嗎?
一個人的性格是始終如一的,終身保持不變。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理解偏差:與一個幾十年沒有見麵的老同學,鄰居相見,感覺對方完全變成另一個人,舉止行為判若二人。其實非也,他沒有變,組成他性格核心的特征一點沒有變。變的隻是這個人的性格中呈現出來的社會體征。
一個人不同時期呈現的社會性的體征會讓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時產生極大的誤差。以前那個膽小靦腆,自卑寡言的瘦弱小子,與今天遇到的那個儒雅大方,款款而談的法官完全對不上號;從前那個讀書,進步都是標兵,長相甜美的小班花,今天卻變成一個不時炫耀名牌,滿嘴跑火車的低俗大媽。所有種種,都讓人感歎,一個人的變化真像隔壁老王家的女兒,女大十八變。
(二)
在現今社會裏,用一個人的外表所有,包括他或者她的外表裝扮,社會地位,財富成功,談吐舉止來判斷比較一個人的性格,很多都是霧裏看花,過於表麵。
原本性格懦弱的小子,性格中有那種公正,善良的基因,隻是沒被關注;處處進步的她,受追捧的個性裏有那種自私,虛偽的性格,隻是偽裝好點。
在種種霧裏看花的外表下,一個人按大自然賦予的自然性格亙古不變,這是一個事實。
(三)
在年歲,社會關係,經曆,知識和觀點的可變外衣之下,性格就好比一個隱蔽得極好的鱉精一樣,雖然在外表,材質上有一些微調,但在堅硬的外殼包裝裏麵,始終是一個萬古不變,始終如一真實的他。它呈現的是一種大自然給予的貫穿始終的慣性。
一個天生邪惡,總是以別人災難,痛苦為樂趣的人,很難成為一個徹頭徹尾,悲憫善良的好人;一個天生賦有同理性的好人,很難變成一個徹頭徹尾,欺弱霸貧的惡棍。
一個人不可能隻是憑著下定決心就能成為最好的善人,除非這個人天生就有成為最好的人的天性;而如果這個人隻是想變善一點,卻是可能的。
(四)
隻有知識才能改變一個人。認知能力的提高,能夠幫助一個人樹立同理性。
改進和改良都是為了讓一個人的認知得到擴展和矯正,而不是改變他的性格。這包括法律,懲教的手段。
國家懲教所監獄的宗旨就是要讓犯人理解如果還是按他過去所選擇的路過明天的生活,他會離他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他原來選擇的生活道路是一條黑暗的路,到不了其他人想要的幸福終點。
(五)
一個人所追求的總體目標從根本上是由他那與生俱來的性格所決定的。這個人為實現目標所采取的各種方法,手段,一方麵是由外部環境,一方麵是由這個人對外部環境的理解所確定的。至於這個人對外部環境理解的精準程度則取決於他的理解力及其培養,包括他的認知的提高和吸收。
所有這些引出來的最終結果就是這個人的行為,做事,也就是這個在這個世界上所要扮演的整個角色。
(六)
一個人的所有行為都是這個人性格和進入這個人頭腦動因的必然產物。從我們所做的一切,才知道我們所有,語言和行為是他思想的延申。
要知道,人的行為和思想,並不像海洋碧波蕩漾的波濤,隨機並且偶然。人的內在微觀世界,像一個永遠生發行為的深井,黑暗深邃。但這些行為必然要發生,就像李樹必然會結李子,而不會結桃子。魔力般的偶然和變故並不能改變這些行為。隻要深究一個人思想的內核,就可在那裏找到他的意欲和行為。
(七)
隻有對自己的驗知性格有精確的了解,一個人才有可能知道怎樣恰到好處地發揮最適合自己自然性格的特長,而不是違背它。
而對於自己自然性格的了解,並不是隨著年齡的漸長而有所提高,但卻與自我的認知提高有密切的關係。精確的了解自己的性格與準確地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成正比。
自私,邪惡,善良是構成人類道德性格中的三大部分,我們每一個人性格中都有這三者的成分和比例,隻是大小比例不同。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按大自然賦予的先驗性格生活著,終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