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聞,我思我想

從大陸來到美國,至今在東西方度過的時日大致各半。願以我所見所聞觸及一下東西方的文化和製度。也許能起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個人資料
溪邊愚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最窮的總統,教會了世界首富如何花錢

(2025-01-18 16:23:23) 下一個

2007年,吉米·卡特和前第一夫人羅莎琳·卡特身著幾內亞傳統服裝訪問幾內亞北部的廷戈利村,卡特中心為該村根除麥地那龍線蟲病和沙眼的工作提供了支持。圖源:卡特中心

我曾在“卡特證明了非營利組織也可以高效運作”一文中感歎卡特中心作為一個非營利機構,居然從起步開始就做到高效低耗——該中心的第一個主要目標是根除麥地那龍線蟲病。這是人類史上繼根除了天花之後對傳染病的第二個嚐試。雖然現在還沒有實現,但真的距離目標隻有一步之遙了。不到 50 年時間,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普遍來說,慈善機構花錢的方式和規模經常被詬病。原因之一是,的確有不少類似機構本來就目的不正。記得伊拉克戰爭開始後,為前線戰士服務的慈善機構像雨後春筍一樣遍地都是,相信很多讀者那時都收到過募捐的電話,劈頭第一句話一定是問“你支持我們的前線士兵嗎?”

可是,後來不少主流媒體都做了調查,發現相當多的這類機構,居然隻有不到 10% 的捐款真正用到士兵身上了,最低的隻有 1%,大頭都用來發工資甚至去度假村“開會”了。

這些慈善機構的出發點就是為了撈錢。但這不是本文的話題。這裏打算討論的是,即便真心想把事情做對做好,太多慈善機構花了很多錢卻少有拿得出手的成就。

一般人們會認為慈善機構效率不高是因為錢來得太容易了,或者花錢的人不是給錢的人,花別人的錢不懂得珍惜。

也許這些是原因之一,但肯定不是唯一原因,甚至可能不是主要原因。我覺得人們會這樣認為恐怕是出於對慈善機構的偏見。其實,私企中資源浪費一點也不少見,但因為是私企,花自己的錢,外人沒資格指手畫腳,說三道四罷了。

我先講一個比爾·蓋茨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最早期的故事吧。


蓋茨基金捐電腦的錢等於打水漂了

比爾·蓋茨有一段時間曾是世界首富。他發財的原因之一是,在電腦對個人來說還是天價的時候,他賭對了一件事:相信有一天電腦會普及到每一個家庭。

順理成章地,蓋茨基金最早期做的一件事是普及教育,特別是普及電腦教育,誓言要讓世界上所有的小學有電腦。

那時的電腦還是相當貴的,在美國的學校和家庭都遠沒有普及,對很多貧困地區的學校來說一台電腦的費用幾乎是天文數字。

於是,蓋茨基金花了很多人力物力把電腦送到世界上最窮的角落。

在項目後期的一天,一位基金會的高層負責人到某貧困地區一個小學實地檢查工作。他被校長、教師和學生簇擁著來到了那間有著全校唯一的一個電源插頭的屋子,屋子中間的桌上“供”著那台基金會捐贈的電腦。校長把電腦接上電源,大家看著屏幕亮起來了,全體鼓掌......

那位高層負責人事後說,那一刻,他明白了,這些孩子需要的不是電腦


卡特曾經給予蓋茨基金關鍵指導

後來,蓋茨基金拋棄“拍腦袋”選擇項目的方式,實現了從“我認為你需要什麽”到“告訴我你需要什麽”的轉變,開始了腳踏實地的選項研究,基金每年用於選擇投資/捐款立項的研究,就是一個極大的項目。

記得我曾讀到的報道是,蓋茨基金轉向後最早選擇的項目之一,是給貧困地區捐贈治療瘧疾的藥。這個決定背後的邏輯是這樣的:在非洲很多貧困地區,瘧疾的感染率很高,對人們生活的負麵影響也很大。但這個病已經有現成的藥,隻是那裏太窮了,病人根本不可能有買藥的錢。蓋茨基金不是有錢嗎?那隻需要把藥免費送到病人手裏,就可達到很好的效果。

不久前卡特逝世,我才從大量對卡特生平的報道中了解到,在引領蓋茨基金向公共健康和衛生領域的轉向方麵,卡特起了很大作用

根據《紐約時報》,2001 年,蓋茨夫婦專門就如何確定他們基金會工作重點,谘詢卡特的意見,卡特敦促他們擴大全球健康領域的工作。

我覺得這件事挺有意思的。一般,人們對富人,特別是生意上成功的人,有一種迷信,即他們對錢的處理總是很恰當。相對應的,人們會認為窮人不善於管理錢財。但這裏,蓋茨是曾經的世界首富,卡特是美國最窮的總統之一,卻是卡特在指導蓋茨如何“花錢”。

原來,蓋茨夫婦不是不願意投入這個領域,而是看見這些領域沒有人去做,就認為可能因為地方政府腐敗及缺乏基礎設施,會造成藥物、貨物交付的不可能。蓋茨說,是卡特和卡特中心負責人威廉·福吉(William Foege)的鼓勵幫助他消除了對公共衛生領域的懷疑:“吉米和比爾·福吉說,不,這真的可行。你們可以把這些東西送到那裏。”

也許因為財大氣粗,或者是希望利用自己的優勢做一般人因為資源有限而卻步的事情,蓋茨基金曾一度考慮從事新藥和疫苗的研發工作。是卡特敦促他們優先考慮其他方麵:“如果我是你們,我會把更多的錢花在今天影響人們的疾病上。”這使得蓋茨基金會在資助未來的疫苗和“減輕今天的痛苦”之間取得了平衡。

20 年後的 2020 年,蓋茨夫婦在基金會的年度信函中寫道:“如果你在 20 年前問我們,我們會猜測全球健康將是我們基金會風險最大的工作,而我們的美國教育工作將是我們最可靠的賭注。事實上,結果恰恰相反。”

是的,蓋茨基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基金會在全球健康方麵收獲的成果;而在推動教育方麵的努力卻是褒貶不一。正如那封年度信中所說:“在全球健康領域,我們知道,如果兒童接種麻疹疫苗,他們就會受到保護,從而更有可能存活下來。但在教育領域,我們對因果關係還沒有達成共識。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是好是壞?上學時間應該縮短還是延長?這個分數教案比那個更好嗎?教育工作者還不能足夠肯定地回答這些問題,以確立明確的最佳實踐。”

蓋茨基金資源龐大,幫助這麽個機構走上正軌,為最貧困地區的福祉服務,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呢。


卡特中心風格:沒有自我,腳踏實地

比爾·蓋茨說,卡特為他們安排了對非洲領導人的重要介紹。他注意到,雖然卡特中心正在許多國家開展工作,但它並沒有在項目中突出自己的名字,而是將當地領導人的工作放在了首位。這是卡特夫婦一貫的風格。

梅琳達·蓋茨說,她很早就問過卡特,他做了這麽久慈善,學到了什麽可以幫助蓋茨夫婦避免踩同樣的坑。她回憶說:“他說,梅琳達,你在全球健康領域所做的任何事情,任何事情,都必須確保得到社區的支持,讓他們將其視為自己的工作——不是你的工作,而是他們的工作。這樣,他們才會當成自己的事情來對待,他們才會創造持久的變化。”

梅琳達說這是無價的教誨。

的確,卡特中心對根除麥地那龍線蟲病所做的努力會獲得那麽好的效果,並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也難怪蓋茨夫婦要向卡特取經,因為卡特中心在其提供發展援助的國家中特別受到推崇,贏得了普遍的敬意。卡特中心在不到 50 年的時間內就讓一個可怕的傳染病瀕臨絕跡,並幫助數百萬人獲得了基本的健康和衛生條件,已經為援助機構如何與受援國合作樹立了新的標準。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卡特中心前工作人員說,慈善機構由受援國設定優先事項並領導項目的精神,就是源自卡特夫婦。也許這才是卡特中心不踩坑的關鍵。


做慈善必須本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原則

要知道,不踩坑的慈善是很少有的。其實本文開頭說的蓋茨基金鬧的笑話,隻是浪費了點人力物力資源,還真談不上什麽傷害。這裏有一個更嚴重的例子:

上世紀 90 年代,西方一些慈善機構考慮到非洲貧困地區的年輕媽媽自己營養不夠,估計母乳的質量也不會高,就捐贈了大量的嬰兒奶粉,同時大張旗鼓地推動以嬰兒奶粉取代母乳。沒想到,結果造成嬰兒大量死亡。

原來,非洲貧困地區大部分水源都汙染了。吃母乳,相當於母親為嬰兒做了過濾,嬰兒還能生存。直接喂奶粉,失去了這道過濾,弱小的生命抗不住汙染。

這就是典型的“我認為你需要什麽”,而不是“告訴我你需要什麽”,極端的不接地氣。慈善事業名聲不好,太多具體做事情的人不腳踏實地,負有很大責任。

令人高興的是,努力做事的還是占多數。而且,很多地方,很多時候,要把事情做好,並不需要超人的智商,隻需要足夠的在意。我曾經聽說這樣一個故事:

西方慈善機構為改變非洲貧困地區孩子,特別是女孩的命運,鼓勵他們去學校接受教育。但很多家長不支持,特別是不願在女孩身上投資。有一位工作人員想出個主意,學校不僅免費提供學生在學校的一餐,還讓每個學生放學時帶回一餐給家人食用。結果效果非常好,大大增加並維持了學生的就學率,因為對不少家庭,這經常是全家唯一的一餐。

說到底,做慈善的最終原則應該是與幫助人的原則相同的,那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最後幾句離題的話

一,說做慈善難,隻是因為做慈善沒做好的話,最容易被罵。其實,任何事情要真正做好都不容易。

DEI 被人詬病,不也是因為太多推 DEI 的人隻是為了作秀,並不在乎真實效果嗎?本來是好事情,因為有人不負責任地去做,帶來的後果,卻是毀壞了 DEI 的信譽,更給惡意詆毀 DEI 的人提供了借口。

二,做慈善是好事情,但真正追求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應該是人們不需要靠救濟就能過上正常的日子。社會如此,世界也如此。

蓋茨基金是在為人類造福。但一個人能夠積累如此巨大的財富,這並不是一件合理的事情。這不是蓋茨個人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經濟政策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比做慈善更重要。

 

參考資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4/12/30/health/jimmy-carter-global-health.html

https://www.gatesnotes.com/2020-Annual-Letter?WT.mc_id=20200210000000_AL2020_BG-TW_&WT.tsrc=BGT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忒忒綠 回複 悄悄話 讚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