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7 日兩黨總統候選人舉行了 2024 年競選的第一場辯論。
辯論過程中,拜登試圖做的是擺事實講道理,雖然他有時沒說太清楚。而川普隻是滿口胡言,根本不在乎什麽是事實。CNN 的事實核查說,川普在總統辯論中發表了 30 多條虛假言論,遠多於拜登。
CNN 對總統辯論的報道:川普在總統辯論中發表了 30 多條虛假言論,遠多於拜登
我還要說,論虛假程度,兩者不能比,因為不在一個數量級。拜登也許有誇大事實,川普卻敢於無中生有,或者完全徹底地顛倒事實。比如,川普斷言民主黨領導的一些州允許嬰兒出生後被處死;說每個法律學者和每個人都希望推翻“羅伊訴韋德案”,無視該案判決受到廣泛歡迎這一事實。
川普還多次拒不回答給他的問題,而是隨心所欲地不斷重複事先準備的演講重點。這簡直就不是辯論。所以我在辯論還在進行時就發微信朋友圈說,這樣的辯論既不公平,也無意義。
事後不少人說該辯論拜登輸川普贏。我完全不同意。因為這樣的辯論無意義,所以也談不上輸贏。而且,說謊話連篇的人贏了辯論也太諷刺了。拜登因為辯論表現太差,其競選實力遭到質疑是事實,但這是拜登自己的問題,不是被川普打敗了。事實上,很多人看了這個辯論後更堅定了不能讓川普當選的決心。
對拜登來說,最關鍵的是,人們懷疑他並不隻是偶爾一次狀態不佳,而是出現了顯著的老年人的衰退。
最近幾天,各種消息傳出,似乎拜登本人私下也表示有那麽一點考慮退選的可能,雖然公開的信息還是拜登告訴他的競選團隊“沒有人要趕我走”,“我不會離開。我將在這場競選中堅持到底,我們一定會贏。”
據《紐約時報》報道,拜登告訴他的主要盟友,他知道自己隻有幾天時間來挽救自己的候選資格。拜登強調,他仍將全力以赴爭取連任,但也明白自己作為候選人的生存能力已岌岌可危。
幾天前我出遠門,行車途中,發現平時廣告既多又長的 CNN,居然連續大概半個多小時沒有廣告,不間斷地報道拜登是否會退選以及民主黨各種應對方案的選擇等,我意識到,美國政治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時刻。
在拜登和川普辯論的第二天我就寫了“這場總統候選人辯論更證明了不能讓川普當選”一文,現在我還是同樣的態度:不讓川普當選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拜登依然思維敏銳,就有資格繼續競選。否則,他應該退出。
現在就看拜登能不能對選民證明,自己依然夠格做民主黨的候選人。這裏還有一個問題:能不能讓選民相信,他還能做四年。如果現在隻是勉強過關,那選民就不會對今後四年有信心。
也有不少人的意見是,臨時換帥是個蠢招,無論如何不能做。但是,如果拜登真的不能勝任這個工作了,依然讓他做候選人,還必須設法將真實情況瞞著選民,那還是一個民主國家嗎?如果民主黨還想理直氣壯地譴責共和黨推出川普這樣的候選人,自己就必須做出個樣子來。
既然拜登自己認為他隻有幾天時間來證明,說明他知道這事不能拖,那我們就給他幾天或一周左右的時間。
但這不妨礙我們現在就有一個 B 計劃。畢竟拜登年紀大了,變數多,民主黨至今沒有一個 B 計劃是個巨大的錯誤。
民主黨的 B 計劃難在哪裏?
拜登和川普對決的民調很長時間一直處於膠著狀態,誰也沒有明顯優勢,但川普似乎始終壓著拜登一點點。
很多人說拜登辯論的表現對民調沒影響。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拜登的民調不具優勢是真的,不管有沒有受到辯論的影響。拜登的民調不好也說明需要一個 B 計劃。
所謂 B 計劃,就是不管出於什麽原因,萬一拜登不再是民主黨的候選人了,誰上?
為此,不少民調都試探了拜登的競選搭檔,副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和另外幾個可能的候選人。
CNN 民調顯示,從全體選民的角度看,川普領先拜登 6 個百分點,但隻領先賀錦麗 2 個百分點(上圖)。如果隻看無黨派選民,則川普領先拜登 10 個百分點,而賀錦麗領先川普 3 個百分點(下圖)。
下圖是 CNN 民調中川普與幾位可能的民主黨候選人對決的情況比較,民主黨候選人分別是現任副總統賀錦麗,現任勞工部部長彼得·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加州州長加文·紐森(Gavin Newsom)和現任密歇根州州長格雷琴·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結果是,所選的幾個人表現都比拜登好,其中賀錦麗最具優勢。
這裏有一個問題:為什麽 CNN 選擇這幾位?這個問題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問:民主黨人對拜登年齡的擔憂並不是今天才有的,為什麽卻始終沒有 B 計劃?拜登 2020 年競選時自己也說隻是作為過渡角色,意思是,不會尋求連任,為什麽改主意了?
上麵這些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但我認為,如果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說,也許就是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沒有一個讓大多數民主黨選民認為能夠贏得這次大選的人。上麵這個民調也說明了這一點。
但是,為什麽沒有人想到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呢?是不是因為她被認為與拜登是同一代人,大家隻是在比較年輕的人當中找新候選人?沃倫本人在拜登辯論表現不佳後依然鼎力支持拜登,但是不是她自己做候選人才是最佳方案?
我認為,贏得選舉才是第一重要的,年齡在其次。民主黨人就是現在依然有很多人支持拜登競選,不也是因為這些人認為拜登能夠贏嗎?
我還認為,B 計劃難以出籠,也就是難在沒有一個眾望所歸的人。沃倫是不是眾望所歸,我不敢說,也沒有資格說。但我認為怎麽也比 CNN 想到做民調的那幾位強。CNN 沒有把沃倫包括進去是個錯誤。
為什麽說沃倫是最佳人選?
沃倫在 2020 年競選總統時曾經一度是領跑者。就是退選後口碑也一直不錯。她的競選綱領包括利用聯邦政府來重塑美國社會,把縮小貧富差距作為重要項目,這些都與拜登上任後的政策非常一致。
《紐約時報》2020 年 5 月對總統競選的報道:曾是領跑者的伊麗莎白·沃倫退出總統競選——沃倫女士曾是參議員和法學教授,她的競選目標是打擊腐敗和改變經濟規則
我甚至認為,對造成巨大貧富差的原因,沃倫比拜登有更深刻的認識,對如何消減貧富差距,她在政策方麵也更具備優勢。拜登對這些東西的認知是被動的。不是說被動就不好。拜登能夠在晚年對這些問題有認知的改變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但我認為這與沃倫那種通過學術研究主動產生的認知,有程度的區別。
從政前,沃倫一直是學者,曾就職於包括哈佛在內的多所高等院校,在其研究領域有極高的建樹。沃倫最早的學術工作深受法律與經濟學運動的影響,該運動旨在將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應用於法律研究,強調經濟效率。她於 1980 年在《聖母大學法律評論》(Notre Dame Law Review)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公用事業受到過度監管,應該自動提高公用事業費率。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她的某些觀念發生了質的改變。
沃倫後來回憶說,她在開始研究時認為,大多數申請破產的人要麽是在利用製度,要麽是不負責任地舉債,但她後來得出的結論是,這種濫用權力的情況實際上很少見,破產的法律框架設計得很差,等於是在不公平地懲罰底層和中產。她形容研究對她的基本信念提出挑戰的方式“比幻滅還要糟糕”,“就像在內心深處受到了震撼”。 2004 年,她在《華盛頓大學法律評論》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將中產階級的掙紮與過度消費聯係起來是一種謬論。
認識到法律和政策對百姓生活的影響,沃倫開始試圖以學者和專家的身份來影響政策,希望把政策往公平的方向推。維基百科說,沃倫的學術研究和公共宣傳推動了 2011 年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的成立。後來,不滿足於作為學者的有限影響力,沃倫選擇從政,2012 年成功競選為參議員,成為一個立法者,繼續從內部推動法律和政策的改革。
對真相的追求和獲得真相後的認知,使得沃倫從曾經的保守立場轉變為自由派。沃倫給我的最深印象是對真相的忠誠。我認為,敢於否定自己的人都是了不起的。我相信也正是這樣的品質,使得她在巴以衝突後能夠再次正視真相,並有勇氣對拜登政府的以色列政策提出質疑和批判。
可能很多人對沃倫的第一個反應是:她難道不也太老了嗎?這也很可能是 CNN 的民調沒有包括沃倫的最主要原因。但我不認為沃倫的年齡應該是一個問題。老年人的年齡問題是非常個人的。
說到年齡大小的區別,一般,從出生到一歲的嬰兒,差一個月就是不同的世界;大致在一歲到十歲這個範圍內,差一歲就差很多,低年齡的更可以是天壤之別;在十多歲到大約六七十這個範圍,年齡的影響似乎不大,經曆的影響更大;年齡高於六七十歲後,基本上就是看個人了,有的人不到七十已經嚴重健忘,甚至有初期癡呆的表現,而有的人過了九十依然思路敏捷,記憶力過人。
沃倫雖然已經 75 歲,但她無論是腦力還是體力都絲毫沒有老態的表現。2020 年競選總統時,她每次集會後都堅持與每一個到會的人握手,不是一般的精力過人。沃倫也不屬於建製派,因為她從政並不算太久,她的知識儲蓄和認知結構都與身邊的老年政客不同。而且我一直認為沃倫思想不僵化,與年輕人似乎有一種無縫銜接的感覺,也許因為在學校教書一直與年輕人接觸的關係。這個又與老年政客有根本區別。
總之,我認為從政客角度來看,沃倫與拜登其實不屬於同代人。從腦力和體力方麵比較,他們也不像是同齡人。
如果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沃倫還有一個獨特的,非常大的優勢:她能夠吸引到那些因為拜登政府的以色列政策而決定不出來投票的選民。
這次選舉關係到國家命運,不能抱僥幸心理
很多人相信拜登能贏,很多人表態,無論如何都選拜登。大多數民主黨人的共識是,絕不能讓川普再次當選。
問題是,拜登的贏率真的那麽高嗎?
美國大學的曆史學教授艾倫·利奇曼(Allan Lichtman)是一個預測總統大選的奇才,據說他有十次預測九次中的紀錄。他在接受 CNN 采訪時說,他還沒有預測今年的大選,但他堅持說辯論的表現對選舉零影響。下麵的CNN截屏給出了利奇曼提出的最關鍵的十三個考量。的確,裏麵沒有辯論這一項。
按照利奇曼的理論,不僅辯論不重要,而且換人的話,就去除了其中本來有利於拜登的“在職”和“已經考驗過”這兩項優勢,等於是自廢武功。
隻是,這次競選有太多特殊性,隻怕是按照常規考量會出問題。比如,拜登是否真的快速衰老了,利奇曼似乎沒有考慮到。對川普這種處處打破常規的候選人,利奇曼的理論是否還適用?
《紐約時報》特意在辯論前後分別做了民意測驗以做比較,發現在注冊選民和可能投票的選民這兩個群體中,川普的贏率都分別增加了 3 個百分點(下圖)。
其它民調也是類似結果。
《華爾街日報》報道的標題是:《華爾街日報》的民調顯示,隨著對年齡擔憂的加劇,川普擴大了對拜登的領先優勢——前總統目前領先 6 個百分點,80% 的人認為現任總統年齡過大不宜參選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納撒尼爾·西爾弗(Nathaniel Silver)是 FiveThirtyEight,一個專注於民意調查的網站的創始人,他本人同時也是個統計學家。他發表於《紐約時報》的一文,選取五個總統競選的搖擺州,比較總統競選與同樣競爭激烈的參議員選舉的民調,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與和參議員民主黨候選人誰更占上風。這是一個綜合數據的民調結果,數據來自二十多個民調機構的共 47 次民調。西爾弗說他使用的是針對可能選民的民調版本,而且隻要可能都用了有小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作為候選人之一的版本(下圖)。
在參議院競選激烈的搖擺州進行的 47 次無黨派民意調查中,拜登與川普的淨得票率以及民主黨與共和黨參議員候選人的淨得票率:在搖擺州民調中,民主黨參議員候選人的表現一直優於拜登
西爾弗獲得的結果是,在 47 次民調中,民主黨參議員候選人 46 次表現好於拜登。在一項民意調查中,拜登和參議院候選人的表現不相上下。也就是說,拜登在所有調查中都沒有超過參議院候選人。
在 47 次民調中,沒有一次顯示民主黨候選人在參議院競選中落後,盡管有兩次民調顯示雙方打成平手。相比之下,拜登隻在七次調查中領先,在兩次調查中與川普持平,在另外 38 次調查中落後。
上麵這個結果令人堪憂。一般都是希望總統選舉提攜參眾兩院議員的選舉,現在卻是拖後腿了。
越來越多的民主黨人認為拜登不能繼續參選。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上圖),弗吉尼亞州的參議員馬克·沃納(Mark Warner)正試圖召集一批民主黨參議員,要求拜登退出總統競選。
在這樣的情況下,拜登要證明自己依然有能力競選,也有能力繼續執政四年,難度很大。
拜登競選團隊已經開始采取措施讓拜登更多曝光,比如給拜登安排更多競選活動,接受媒體采訪等。這都是好事,是對選民負責,也是對民主負責的表現。希望有更多的透明度,更多有實質效果的曝光。
昨晚(7 月 5 日),ABC 播出了喬治·斯特凡諾普洛斯(George Stephanopoulos)最近對拜登的采訪。似乎是,認為拜登沒問題的獲得了證明,對拜登的認知能力有懷疑的,依然不認為拜登令人信服地證明了他連任沒有問題。這等於是這個采訪的播出對拜登改變人們的看法完全沒有作用。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給一個月時間也沒有用啊。
換人或不換人的風險都非常大,何去何從,是對民主黨的極大考驗,也是對選民的極大考驗。
這是一次關係到美國民主製度命運的選舉,容不得一點疏忽,也不允許我們抱半點僥幸。今後的一兩周時間非常非常關鍵。
參考資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4/07/03/us/politics/biden-withdraw-election-debate.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izabeth_Warren#:~:text=She%20served%20as%20chair%20of,advisor%20under%20President%20Barack%20Obama.
https://www.nytimes.com/2024/07/03/us/politics/poll-debate-biden-trump.html
https://www.wsj.com/politics/elections/trump-expands-lead-over-biden-after-debate-as-voters-age-worries-grow-wsj-poll-finds-c3a793ab
https://www.cnn.com/2024/06/27/politics/fact-checking-the-cnn-presidential-debate/index.html
https://www.wbur.org/news/2024/06/28/biden-debate-performance-democratic-support-warren-auchincloss
https://www.nytimes.com/2024/07/03/opinion/biden-democrats-senate-polls.html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2024/07/05/mark-warner-joe-biden-exit-race-democratic-senators/
本文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於“美國華人雜談”公眾號。個別地方文字略有不同。
A: 看來拜登是非換不可了。
B: 換誰?
A: ,,,,,,拜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