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聞,我思我想

從大陸來到美國,至今在東西方度過的時日大致各半。願以我所見所聞觸及一下東西方的文化和製度。也許能起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個人資料
溪邊愚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籃球女明星格裏納回家了,還有多少人沒有“回家”?

(2022-12-09 17:42:03) 下一個

美國第一夫人吉爾·拜登的推文截屏。圖中吉爾·拜登與布裏特妮·格裏納的妻子擁抱。

昨天(12月8日)早上的一個大新聞是美國女子籃球明星布裏特妮·格裏納(Brittney Griner)在被俄羅斯監禁9個多月之後終於走上了回家的路程。今天早上醒來,格裏納已經踏上了美國的土地。她的自由是美國政府用釋放一個被定罪的俄國軍火商作為條件換來的。

格裏納是美國職業籃球聯盟鳳凰城水星隊的明星中鋒,也是兩屆奧運會金牌得主。眾所周知,體育項目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女子運動員的收入遠低於男子運動員,所以,為了增加收入,格裏納在休賽期效力於一支俄羅斯女子籃球隊。但今年2月她如常赴俄時,卻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個機場被攔下,因為海關官員在她的行李中發現了兩個含有大麻油的煙筒(在俄羅斯,持有大麻油屬非法行為)。格裏納在8月初被判處9年監禁,並在上訴失敗後於11月中旬被轉移到莫爾多維亞共和國的一個刑事拘留所。

對格裏納的家人、好友和參與爭取其釋放的人來說,這9個多月的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但對這類事件來說,能夠在不到10個月就爭取到釋放,真的是很快了,尤其是在美國正全力支持與俄羅斯交戰的烏克蘭之際。俄烏戰爭使得美國與俄羅斯之間沒有任何事情是簡單的,而這件事的複雜程度怎麽形容都不過分。

坦白地說,格裏納是黑人又是同性戀這一事實,絕對給拜登政府帶來了額外的壓力。要說拜登政府沒有因為這些因素做了額外的努力,似乎很難想象。所以格裏納能夠比較“快”地平安回家,與她的“身份”有不可分開的聯係。

CNN政治評論員、作家和律師範·瓊斯(Van Jones)說,格裏納是巨星,這是一件巨大的事件,人們將永遠記住這一天!


打算“二換一”的拜登政府決定接受“一換一”是一個大妥協

讓格裏納安全回家的努力可以說從第一時間就開始了,隻是這個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困難。今年夏天,拜登政府公開聲明願意以釋放已被定罪的俄羅斯軍火商人維克托·布特(Viktor Bout)作為條件,換取格裏納和另一個被關押在俄羅斯的美國公民保羅·惠蘭(Paul Whelan)的自由。

根據中文維基百科,綽號“死亡商人”的維克托·布特涉嫌用自己的私人機隊向塔利班和基地組織提供武器及向非洲的多起內戰輸送大量軍火。曾在四位美國總統手下擔任法律和國家安全職務,最近的是擔任拜登總統特別顧問的李·斯科特·沃洛斯基(Lee Scott Wolosky)說,布特是“非法武器走私界的最強高手”。美國政府是花了大力氣才使得布特在泰國被捕並被引渡到美國,然後在美國接受審判,被定罪,所以布特絕對是一個大籌碼。而且就“罪行”嚴重程度而言(如果格裏納也可稱為“犯罪”的話),格裏納與布特也不具可比性。在美國政府眼裏,一個“公平合理”的交易是用布特同時換得格裏納和惠蘭。

但是,俄羅斯堅持布特隻能交換到格裏納。根據白宮的說法,俄羅斯態度非常明確,要麽一換一,要麽什麽也沒有。反正無論如何,俄羅斯就是不願意交出惠蘭。所以,白宮隻存在是否接受“一換一”這個交易,而不存在換格裏納還是惠蘭的選擇

有一個細節另我感動:滿懷希望的惠蘭最後是直接從美國政府這一方知道他這一次還是回不了家。雖然很失望,但不讓俄羅斯告訴他這個消息很重要。

可以說,美國政府最後放棄“二換一”而接受“一換一”,是做出了一個巨大的妥協。做出這個妥協當然是因為這符合美國的價值觀,但也因為美國與俄羅斯的價值觀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兩者對“交易”的衡量不可比。但同時也不可否認拜登政府麵臨的巨大政治壓力。

CNN對這次囚犯交換的文字報道中用了這樣的語言:“在最不可能的時候進行的最不平衡的交換”。(CNN網站截屏。)

CNN報道這個新聞時,在場的一個嘉賓也分析說,普京當然懂得一個黑人和同性戀雙重身份的球星被關押,給拜登政府所帶來的額外政治壓力,所以普京有理由將格裏納作為一個大籌碼。而布特是俄羅斯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在任何層麵上尋求釋放的人。

這很像人們現在比較普遍承認的一個印象,就是黑人和LGBTQ的人在不少時候有一定的優勢,或者說得到了額外的關照。也許是吧。但我要說,這不是一種不公平現象,而是代表了社會的進步,因為這件事讓我聯想起了二戰時的一個黑人士兵多裏斯·米勒(Doris Miller)的故事。


多裏斯·米勒超越職責的勇敢行為不夠格最高榮譽獎章?

黑人士兵米勒於1939年加入了美國海軍。那時美國軍隊中實行白人、黑人隔離製,既白人和黑人士兵不能並肩作戰,所以黑人士兵不可能成為軍艦上的正式戰鬥人員,隻能從事繁重艱苦的艦上勤務工作。當時小羅斯福總統的理由是,如果在軍隊中實行全麵融合,將會損害部隊的戰鬥力,從而損害國防力量。所以盡管米勒表現突出,晉升很快,也不過就是成為了艦上廚師,上等兵。

多裏斯·米勒。(圖源:Getty。)

日軍對美國珍珠港的襲擊發生時,正在洗衣房收拾衣服的米勒跳上艦橋,在那裏幫助受了致命傷的艦長。然後,沒有受過任何正規的武器使用訓練的他,用一門高射炮向日軍飛機猛烈開火。在戰鬥中,米勒至少擊落一架日本飛機,並把那些本來會死在港口燃燒的油汙水域中的人拉了出來。他一直戰鬥到彈藥用光並被命令棄船逃生為止

兩年後米勒服務的軍艦在太平洋地區被一艘日本潛艇用魚雷擊沉。盡管米勒的傑出服務記錄會改變任何一個白人軍人的職業生涯,但直到他去世,米勒還隻是個廚師。

榮譽勳章(Medal of Honor)是美國軍人能夠獲得的最高榮譽,隻授予給有超越職責(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表現的人。因為為米勒爭取榮譽勳章的多項努力都失敗了,引發了很多方麵的關注。近幾十年來,研究米勒案的人經常將米勒在珍珠港的英勇行為與當天因其行為獲得榮譽勳章的15名白人軍人的事跡進行對比。兩年前,曆史學家托馬斯·W·卡特勒(Thomas W. Cutrer)和T·邁克爾·帕裏什(T. Michael Parrish)提出,“多裏斯·米勒在西弗吉尼亞號上的表現至少與那些白人海軍士兵的表現具有同等價值”。

在那15名被追授榮譽的人中,有船長默文·夏普·本尼恩(Mervyn Sharp Bennion)。這位瀕臨死亡的船長在船隻下沉時得到了米勒的幫助。本尼恩當時已經完全失去了戰鬥能力,被授予榮譽勳章是因為他“強烈抗議”被從他所在位置移走。

正如卡特勒和帕裏什所指出的那樣,“每一位在珍珠港犧牲的士兵或指揮官都是因為基本上做了他應該做的事情,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似乎是因為無法做什麽,而獲得了榮譽勳章。”相比之下,米勒的行為遠遠超出了他作為船上夥計的角色,符合榮譽勳章對“超越職責”行為的定義。

對米勒的英勇行為,當時的海軍部長威廉·富蘭克林·諾克斯(William Franklin Knox)試圖用一封簡短的表揚信來敷衍。後來在黑人媒體輿論的壓力下,也因為司法部長弗朗西斯·比德爾(Francis Biddle)的助推,小羅斯福總統才姍姍來遲地推動海軍授予米勒海軍十字勳章。(海軍十字勳章是美國海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第二高軍事勳章,僅次於榮譽勳章。)


黑人社區一直在為獲得平等待遇抗爭

當美國在為二戰做準備時,也是這個國家種族隔離非常嚴重的時期。那時,甚至連戰時血庫中的血漿都按種族進行分類。但那也是黑人媒體的影響力達到最高峰的時期。像《巴爾的摩非裔美國人報》(Baltimore Afro-American)、《芝加哥捍衛者報》(Chicago Defender)和《匹茲堡信使報》(Pittsburgh Courier,簡稱為《信使報》)這樣語言火爆的報紙被虔誠地從一個家庭傳到另一個家庭,並在黑人理發店裏被大聲朗讀。即使是識字不多的人也明白,自願為國家戰鬥和犧牲的黑人在軍事基地受到迫害,並因為吉姆·克羅法被安置在與白人分開的營房裏。(吉姆·克羅法是在美國南部實施種族隔離的州和地方法律。)

海軍部長諾克斯在戰爭前夕公開為這種安排辯護。在白宮的一次聚會上,他告訴一個民權領袖代表團,他不能“征召超過雜役級別的黑人”,因為不可能在船舶的狹小範圍內按種族隔離人員。所以海軍的唯一選擇是將他們限製在仆人級別。

1940年秋天,《匹茲堡信使報》刊登了一封在美國費城號上服役的15名水手共同寫的極具煽動性的投訴信。這些水手加入海軍時獲得了虛假的承諾,以為他們可以從事與白人新兵一樣的職業。相反,他們被派去當雜工,為白人軍官鋪床、擦鞋和送飯。投訴信表達了他們被欺騙的痛苦,畢竟他們中有人是大學畢業後加入海軍的。信的開頭說道:“我們寫信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讓我們所有的有色人種的母親和父親知道,他們的兒子在宣誓對國旗和國家效忠和忠誠後受到了怎樣的待遇。”信中揭露了他們作為仆人在船上被隨意支使並遭受不公平的監禁。

黑人媒體專門為美國費城號上15名水手寫投訴信這件事編輯了一本小冊子“保衛美國費城號上的黑人水手”。這是該小冊子的封麵。

這封信在1940年傳遍了全世界,影響非常大,而且至今還在被引用——警告黑人父母要引導他們有抱負的兒子遠離海軍,以免他們成為“海上的侍者、女傭和洗碗工”。

這15名敢於抗議,敢於發聲的黑人士兵遭到了嚴厲的懲罰:海軍將他們關進監獄,並讓他們不光彩地退伍。這件事引發了抗議浪潮。


米勒的勳章是黑人社區爭取來的,格裏納的釋放又何嚐不是?

在珍珠港被襲擊時,《匹茲堡信使報》一直在跟蹤軍隊的每一步行動。當日軍突襲的早期報道簡短地提到一位表現英勇的不知名的黑人士兵時,該報的編輯們衝著這一點信息撲了上去。

前《信使報》戰地記者弗蘭克·博爾登(Frank Bolden)幾十年後說,海軍最初聲稱不知道這名黑人軍人的名字。幾個月後,《信使報》挖掘出了這位食堂服務員的名字——德克薩斯州佃農的兒子多裏斯·米勒。該報還發起了一場運動,號召讀者給總統寫信,要求將米勒送到海軍學院接受培訓

這才有了前麵提到的小羅斯福總統姍姍來遲的幹預。可以想見,如果不是黑人媒體和民權團體敲開了白宮的大門,米勒根本就不會被授予任何勳章。所以,黑人今天獲得的點點滴滴,都是長期努力,長期抗爭的成果。

格裏納的釋放也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格裏納的妻子謝麗爾·格裏納(Cherelle Griner)最先可能出於各方麵考慮,對自己妻子被俄羅斯扣押比較低調。但在眼看低調無濟於事後,她就到處發聲,公開給白宮施壓。黑人和LGBTQ組織也是盡全力呼籲。就好像當年黑人媒體和民權組織敲開了小羅斯福白宮的大門一樣,為救格裏納而努力的人們也讓拜登白宮聽見了他們的聲音


珍珠港襲擊79年後,海軍用米勒的名字命名一艘航空母艦

2020年1月,海軍以多裏斯·米勒命名了其最新的航空母艦,一艘將於2032年交付使用的多裏斯·米勒號。

美國航母如果以人名命名的話,曆來是選擇顯赫人物,如傑拉爾德·福特總統或約翰·肯尼迪總統,反正不是總統就是將軍。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以一個士兵的名字命名航母,而這個第一次給了一個黑人士兵。這是一種補償,也是一種社會進步。更重要的是,這給出了一個信號:黑人士兵的機會不應該被限製。

事實上,就是今天,美國軍隊中,無論軍種,黑人士兵依然不成比例地被安排到後勤部門。這樣做的後果就是,黑人軍人很難得到提拔的機會,更不可能達到將軍級別。就是有幸加入正規作戰部隊的黑人,要獲得提升也比白人難很多很多。(詳見“美國首位黑人國防部長的逆襲之路: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別忘了,即便是用米勒的名字命名了一艘航母,米勒還是沒有得到軍隊中最高的榮譽勳章。也許有人說,這已經不重要了。但我認為這樣說的人不懂得其中的意義。拿不到榮譽勳章,背後一定有原因。

弗農·貝克(Vernon Baker)於1997年1月13日獲得克林頓總統頒發的榮譽勳章。貝克是那次被頒獎的人中唯一還活著的。

美國黑人首次獲得最高榮譽勳章發生於克林頓任上的1997年1月12日,那天共有29個黑人軍人獲此殊榮,其中7個是參與二戰的,2個是朝鮮戰爭,20個是越戰。在二戰中英勇犧牲的坦克連上士魯本·裏弗斯(Ruben Rivers)是其中之一。

裏弗斯參戰時的長官大衛·威廉姆斯(David J. Williams)從來沒有放棄為裏弗斯爭取榮譽的努力。身為白人,自稱是“黑豹營的前任隊長”的威廉姆斯說,與德國人打仗真的很艱難,而裏弗斯犧牲的那個戰役是他所經曆過的戰役中最艱難的一個。但是,為裏弗斯爭取他該得的榮譽,“是一個更艱難的戰役”

再聽聽越南戰場上26歲的戴維斯上尉(Paris Davis)的故事吧。下麵內容摘編自“美國81歲越戰英雄為救戰友險喪命,卻因黑人身份2次錯失最高榮譽勳章”一文。

戴維斯上尉陪伴美軍司令威廉·韋斯特摩蘭(William Westmoreland)將軍視察越南南部的營地。圖片由戴維斯上尉特種兵團隊戰友Ron Deis提供。

戴維斯是俄亥俄州的一個鑄造工人的兒子,以R.O.T.C.(後備役軍官訓練團)獎學金從路易斯安那州南部大學(Southern University in Louisiana)畢業。他敏銳的頭腦,卓越的體能及出眾的爆發力使其成為特種兵的一員。

1965年6月18日,越南戰場,戴維斯上尉帶領著共計三名美國特種兵和90名受訓的南越誌願軍成員清除一個敵人營地。突然,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他們被數百名敵人和猛烈炮火包圍。

戴維斯上尉手下的三名特種兵分別為承擔戰鬥主力的二等士官長沃夫(Billy Waugh),一個拆彈專家和一個軍醫。敵人的第一波炮火就造成沃夫膝蓋被擊碎,同時兩隻腳都受了傷。拆彈專家被炮彈擊昏了,軍醫也頭部受傷倒下了。戰鬥剛開始,美國兵就隻剩下戴維斯一個人還能戰鬥了,雖然他也負了傷:一枚手榴彈炸掉了他幾顆牙齒,也炸傷了他扣板機的手指。

戴維斯上尉帶著南越誌願兵躲到一個小山坡後麵,開始了一場曆時10小時的艱苦卓絕的戰鬥。幾乎已處於死地,他們幹脆豁出去拚了。戴維斯抱著M-16,用小手指扣扳機,帶領部下頑強抵抗敵軍的一波波衝鋒。有幾次敵人都衝到跟前了,戴維斯上尉甚至用M-16槍托打死了一個。

當美軍空援來轟炸敵軍陣地時,戴維斯不是躲在掩體裏,而是借敵軍注意力被分散的機會,衝出去營救受傷的戰友。首先,他救回了拆彈專家。去救沃夫時他腿被射中,不得不撤回。等到下一次空援轟炸,他再次瘸著腿去救沃夫時,不幸又被一顆子彈擊中胳膊,但他把沃夫抗在肩上背了回來。

終於,他們堅持到了援軍的到來。到來的少校見到戴維斯身上多處受傷渾身是血,命令他撤離,但他堅持要去營救受傷的軍醫。

在戰友的火力掩護下,戴維斯再一次衝向開闊地帶,抓住軍醫開始往回爬。還沒有完全醒過來的軍醫迷迷糊糊地問他:“我會死嗎?”戴維斯堅定地回答道:“隻要我還活著,你就不會死。”奇跡般地,包括戴維斯在內的四名特種兵全部活下來了。

戰爭結束後,戴維斯的上司比利·科爾(Billy J. Cole)少校立即提名他最高榮譽勳章。科爾認為戴維斯的英勇行為絕對超越了最高榮譽勳章的門檻,他對這個提名獲批充滿了信心。但是,事情沒有如科爾所料想的那樣發生。他不斷地詢問,幾年後才得知找不到那個提名記錄了。詭異的是,在他的指示下再次申請提名後,相關文件居然再次消失。戴維斯當年的其他戰友們也從來沒有放棄這件事,以各種方式努力,包括給自己的參議員寫信等,但都沒有成功。

2014年,一群專門為被忽略的特種兵士兵爭取獲獎的軍人及誌願者,開始關注戴維斯兩次提名未果這件事。他們從以前的報紙及發黃的軍隊檔案中拚湊出資料,還從有第一手材料的當事人那裏獲得信息,最後將材料交給了五角大樓。2021年1月傳來了好消息:代理國防部長克裏斯托弗·米勒(Christopher C. Miller)親自下令對此提名進行快速審查,該審查將於3月份完成。然後結果報告將上交給陸軍部長、國防部長,最後是拜登總統。如果他們全部簽字,已過80的戴維斯可能最終會得到他遲到的榮譽。

但是,當年12月拜登為幾名軍人授獎時,戴維斯不是其中之一。就像米勒一樣,戴維斯出奇的英勇行為也無法為他掙一枚最高榮譽勳章。

軍方拒絕對這一獎項發表評論,但戴維斯當年的戰友們相信幾次提名未果就是因為戴維斯的黑人身份。他當年最年輕的戰友羅恩·戴斯(Ron Deis)問:“你還能做出什麽其他假設?”“我們那時就知道他當之無愧。今天,他更是最應該得獎的人。”

當初提名戴維斯的科爾少校已於2003年去世,但很早之前他便在心裏懷疑戴維斯提名受阻是種族因素作怪,並且在晚年時大聲公開質疑。科爾的女兒卡羅爾·科爾(Carol Cole)曾幫助父親寫回憶錄。卡羅爾說沒能為戴維斯爭取到最高榮譽勳章是她父親此生最大的遺憾之一。


結語

格裏納終於回家了!讓我們慶祝吧,就像我們慶祝米勒的名字被用於命名一艘航母一樣。這每一步都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但我們同時不能忘記米勒居然還是無法獲得軍人的最高榮譽勳章,就像戴維斯至今還沒有得到這份殊榮。如果說獲得應得的榮譽也是一種“回家”,被社會公平對待也是一種“回家”,那麽,還有很多人沒有“回家”。

我們也不會忘記,保羅·惠蘭已被關押在俄羅斯4年多了。總統沒有忘記,布裏特妮·格裏納的妻子謝麗爾·格裏納在白宮發表感言時也沒有忘記惠蘭。所有人都沒有忘記。美國政府和人民會為營救惠蘭盡最大努力,這是由美國的價值觀決定的。這也是美國的立國之本

也許我們真的應該說這樣一句話:不忘初衷。希望有一天,膚色不再有任何意義。那才是一個最偉大的美國。


參考資料

https://www.cnn.com/2022/12/08/politics/brittney-griner-released/index.html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2/12/08/world/brittney-griner-russia-ukraine-new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B4%E5%85%8B%E6%89%98%C2%B7%E5%B8%83%E7%89%B9

https://www.nytimes.com/1997/01/14/us/medals-of-honor-awarded-at-last-to-black-world-war-ii-soldiers.html

本文原創首發於“美國華人雜談”公眾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jennyga 回複 悄悄話 他是個男的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其實Doris Miller甚至不是廚師,而是軍艦上隻負責擦地板的,所謂scrubber,是最低級的士兵,是沒資格進入武器位置的,當然也沒資格進入廚房這種重要的地方。將其說成是廚師,是後來的拔高,這事情已經有不少文獻說明(但影片珍珠港裏還是將其說成是廚師,也因此而被再次揭露)。
軍隊中有時候基於本保密的因素,把最尖端的特種士兵說成是司機廚師什麽的,免得引起注意,因此將其說成是廚師,多少是一種拔高,盡管人們也知道當時他不可能是有另一種實際的身份。
華西車城 回複 悄悄話 最近看臉書上朋友對這件事的第一反應,說她應該向美國國旗致敬,尤其以後的比賽(如果她繼續WNBA賽事)奏國歌時,應該有所感悟,才能對得起國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