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以前沒留心還是這世道的確今非昔比,反正現在似乎每天都有謠言在傳播。最近幾天比較流行的有兩個:(1)13個在阿富汗捐軀的美國軍人遺體被運回國,拜登沒有去迎接。(2)拜登在白宮會見以色列總理時,當著所有人的麵睡著了。
尤其讓人“信服”的是,這兩個謠言都有百聞不如一見的“真相”:第一個有圖片,軍人遺體到了,卻沒有拜登去迎接的新聞報道。第二個更是有視頻為證,你不得不信。
隻是,最後發現都是謠言。
識別謠言,需要有一點質疑精神,一點獨立思考
其實要識別這種低級謠言並不是太難,自己稍微用一點常識,做一點核實就可以了。
這次阿富汗一天內死了13個美國軍人,多大的事啊!拜登作為一直關懷軍人的政客,不去機場迎接的可能性太小了。這個是先用常識判斷。然後隻需要搜一下,那些軍人遺體是不是已經運回來了。如果沒有這個新聞報道,就說明還沒有到。那麽,第一個謠言就不攻自破了。還有,那個謠言是伴隨著一張照片的。仔細看,照片中存放遺體的棺材不止13個。
至於第二個謠言,後來流傳出了一個8分鍾的高清原版完整視頻(https://youtu.be/fw3f8WWYhrw),隻需要點擊鏈接,就能夠真相大白。
隻是,兩國最高領導人會麵是多麽隆重的場麵,怎麽會相信拜登睡著了這樣的謠言?更可能是因為心裏願意相信吧?
謠言有市場是由人性決定的
人性真的是很好玩的東西。有一件事已經是眾所周知:謠言的傳播效果驚人。謠言文章,謠言推文或謠言圖片、視頻等總能得到高閱讀或高點擊。不是說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已經跑了半個地球了嗎?所以人性決定了謠言很有市場。
換一句話說,造謠可以帶來經濟效益或政治效果。所以,造謠是一個能夠創造“價值”的東西。 辟謠很辛苦,要尋求真相,找出各種事實依據。造謠卻隻需要動動手指頭。所以,造謠是一個低成本買賣。
既有“價值”,又低成本,那就一定是一個很難讓人放棄的東西。
造謠者造謠是因為有利可圖
造謠的人是有意而為之。對自己選擇造謠的人,好像不能指望用道德譴責來說服。除了法律製裁,恐怕沒有別的辦法。
還記得美國2020大選主流媒體宣布拜登贏了川普後,一些極右翼媒體和個人一直在傳播謠言和誹謗性言論的事情嗎?他們說投票、計票軟件技術公司Smartmatic和Dominion或者是刪除了投給川普的票,或者是把投給川普的票“轉換”成給給拜登的,“竊取”了本該川普贏的大選。
但是,當Smartmatic和Dominion對Newsmax和Fox News等媒體提出了法律警告後,這些媒體忽然180度大轉彎,對那些謠言和誹謗一條條地“糾正”,一條條地說沒有事實證明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主流媒體和政府選舉機構一直說2020年的選舉是一個公平、公正、自由的選舉,是一個沒有被駭客幹擾的“幹淨”的選舉,但是在選舉結果宣布後的一個多月中那幾個右翼媒體始終不放棄那些謠言和誹謗,直到麵臨法律麻煩。
這就說明了他們是有意為之。 別的不說,至少這些媒體因此獲得了高收視率,也就是極大的經濟收益。
用什麽信息源是一種選擇
要讓謠言迅速傳播,不僅需要造謠者,還需要傳謠者,更需要有眾多的信謠者。謠言市場就是由這三者支撐起來的。其中傳謠者不是一個獨立的群體,而是一個與造謠者和信謠者分別有交集的組成。 信謠者一定是完全無辜的嗎?當然不是。
本文前麵也說過,如果稍稍有點獨立思考,做一點簡單的核查,很多謠言就不攻自破了。所以,更可能是因為心裏願意相信。人都有偏見,都希望自己的觀點得到認可,希望事實與自己想象的相符。所以,就容易被與自己想法相近的謠言欺騙。
但是,有時候有些謠言真的很難分辨,至少對沒有直接信息來源,又不具備專業判斷水平的吃瓜群眾來說,不可能做出獨立的判斷。這時候,信息源就非常關鍵了。 我們不妨考慮一個可以做類比的例子。假設有一家餐館給你的體驗是,10次裏麵隻有2次是滿意的,其餘8次味道不好,食材不新鮮。最難以忍受的是,其中2次從菜裏麵吃出了蒼蠅。或者不要走極端,我們把數字變一變,10次裏麵6次是滿意的,其餘4次非常不好,其中2次還吃到了蒼蠅。
試問,這樣的餐館你還會去吃嗎?會把這家餐館作為自己的唯一選擇嗎?
我很難想象有人在有了上述的經曆後還會做上麵這種餐館的回頭客。那麽,信息源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某一個信息來源一再被證實是假消息,是謠言,不願意被騙的人是不是應該拋棄這樣的信息源呢?
有沒有勇氣尊重事實是關鍵
上麵說到的Newsmax和Fox News等媒體對那些謠言和誹謗一條條地否定不是一般的糾正。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糾錯。這分明就是在自己打臉。借用吃餐館的比喻,這就告訴了受眾,你曾經吃了一個蒼蠅。
但有時候就不那麽容易判別,需要有多個信息源,需要綜合判斷能力。我們看一個例子。
Forbes的一篇報道。標題是:“亨特·拜登的‘爆料’。這就是為什麽媒體基本上沒有報道《紐約郵報》的故事(提示:不是因為偏見)”。(Forbes截屏。)
也是去年大選期間,《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道稱拜登的小兒子亨特利用其父親的影響力,在烏克蘭和中國安排商業交易,而拜登知道這些安排,有時還從中獲利。據說其中部分材料來自於亨特的一個電腦。
但是,要相信這個故事,不僅要對這個故事中很多說不圓的地方閉上眼睛,還必須無視以下事實:
至少另外還有一個記者也拒絕把自己的名字與這篇文章連上。最後放上去的兩個名字,一個是新人,這還是她的名字第一次在報上出現,不清楚她參與了多少報道和寫作。另一個也與該文章的報道或寫作沒有什麽關係,而且她是在文章發表後才知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文章中的。
要我說,以上這些信息說明了這個故事沒有什麽可信度。換一句話說,這就是在給讀者喂蒼蠅。
但是,我也知道,很多人就是信,因為在他們眼裏,主流媒體都是有偏見的。選擇性不報道這個故事,就是偏見的表現。
那麽我必須強調一點:《華爾街日報》也是右翼媒體,隻是這是一家嚴肅的右翼媒體。如果連《華爾街日報》都拒絕報道的話,這可真不是偏見的問題了。如果連一點都看不清,很大的可能是自己的偏見影響了判斷。
要相信奧巴馬不是出生於美國必須做黃蓋
被騙一次兩次還情有可原。一直被騙,那就隻能怪自己了,就好像餐館的回頭客一樣。
所以,會不會被謠言欺騙,其實是一種選擇。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認為自己被騙了。我不知道這裏麵有多少因素的作用,但一定與個人的理念和觀點有關,也必定與是否能夠不受偏見的影響尊重事實有關。
有人曾經試圖說服我相信奧巴馬不是出生於美國。當發現無法說服我後就這樣建議:試一試連續兩個星期除了FOX News不看任何別的媒體。然後你就會相信了。
這是周瑜打黃蓋啊!
所以,不管是出於缺乏判斷力還是觀念造成的偏見,被騙都是一種選擇。而這也正說明了謠言有市場是由人性造成的。
我知道,右翼人士會說左翼人士也有同樣的問題。當然!但是,當今美國,謠言主要來自極右翼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包括詆毀疫苗,包括否定氣候變暖。
希望最近連續發生的幾位反疫苗主播死於新冠的事實,能夠喚醒一些人。
參考資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0/10/18/business/media/new-york-post-hunter-biden.html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new-york-post-skepticism-in-publishing-hunter-biden-stories-report-2020-10
https://www.forbes.com/sites/joewalsh/2020/10/22/the-hunter-biden-scoops-heres-why-the-media-largely-hasnt-picked-up-the-ny-post-stories-hint-its-not-bias/?sh=62e6a7db9c41
本文原創首發於“加拿大和美國必讀”公眾號“細說美國”專欄
有什麽可奇怪的?說“造謠”反而顯得欲蓋彌彰嘛。
Lin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5dnmeHxTk
------------------------------------------------
他是總統,但不隻是78歲的老人
有什麽可奇怪的?說“造謠”反而顯得欲蓋彌彰嘛。
Lin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5dnmeHxTk
可是,去年川普競選的時候,喝個水,從坡道下來慢了,視頻被剪輯,各主媒反複播放,說他中風了。記得嗎?
用你的理論同樣成立。
再加一條:主媒是左派的狗。比FB,推特更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