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聞,我思我想

從大陸來到美國,至今在東西方度過的時日大致各半。願以我所見所聞觸及一下東西方的文化和製度。也許能起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個人資料
溪邊愚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點滴(九)美國的貧富差距現象及其走向

(2014-01-01 13:59:18) 下一個
美國是世界上富有國家中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對此學術上也是有爭議的,有認為允許較大的貧富差距是美國比別國更富有的原因,但也有認為這是潛在的危機,或是造成美國在許多方麵失去優勢的根源,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原因、根源都是一些很難真正確認的東西,往往是公婆各有自己的理論依據。事實是無黨無派的。我們還是來看一些數據吧。
 
1950 - 1980 期間,美國經濟增長相當快,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在此期間,幾乎所有人的收入都翻倍。同時期內,CEO的收入大致是員工平均收入的20倍。
 
1980 - 2000期間,美國經濟增長依舊相當快,大致趨勢是,大部分人的收入沒有變化或略微降低,而收入在最高1%的成長極快。(這裏的有無變化都是考慮了通貨膨脹的,上麵的數字也一樣。)在此期間,CEO的收入與員工平均收入的比是400 比1,而對衝基金管理員的收入是美國平均收入的22000倍!
 
2000 後,美國經曆了經濟大蕭條和金融風暴。在此期間,大量人失業,在房屋市場和股市上慘遭損失的大有人在。但最高收入群是受影響最小的。CEO與員工的平均收入比降為300比1。
 
看了這些數字,就又不得不回到如何解讀上麵的數字和如何考慮今後的政策方向的問題上來了。
 
若戴上共和黨的鏡片,上麵的數字不存在任何問題。2000 之後的經濟大蕭條和金融風暴都不是由越來越懸殊的貧富差距造成的。相反,要刺激經濟,一定要實施鼓勵富人越來越富的政策,隻要富人生意越來越好,窮人就會自然而然的得益,於是大家都越來越好。總而言之就是繼續順著1980後的方向走。
 
若戴上民主黨的鏡片,1980 是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1980 之後經濟政策的轉向是大量為富人減稅,同時又大量削減基建、教育和福利基金,縮水福利政策,以致羅斯福總統在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後推出的一係列“新政”(New Deal)漸失效力。
 
我不久前自費聽了個全天的多課題講座,其中也有談到貧富差距的,所得信息與我這些年從報刊、書籍中得來的和個人領悟的相吻。大致上,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的主要原因有三。(1)產品全球化。(2)工會力量被削弱。(3)贏者全拿的市場新趨向。
 
產品全球化
 
產品全球化使得企業可以利用全球的廉價資源和勞動力。產品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本身並無對錯。但若富國利用其優勢搞不公平交易,則會造成財富的不合理分配,甚至更嚴重的後果。孟加拉國廠房倒塌是一例;中國流水線工人遭受不必要的職業殘疾是另一例;大半個中國被霧霾包圍更是極端的慘痛教訓。類似例子舉不勝舉。
 
工會力量被削弱
 
工會力量被削弱自然是企業得利。當然,有一種理論是工會妨礙自由市場競爭。我覺得這是一個如何把握度的問題。工會力量太強會導致不合理要求,甚至逼迫企業破產;沒有類似工會的組織則雇員處於極度弱勢任人宰割。我在一個實驗室工作時曾聽一位老實驗員說,20多年前(距今就是30或40多年前了)該公司為了讓員工同意不組織工會,大幅加工資,有的人這一次工資就漲了40%。由此可見工會的能量。
 
贏者全拿
 
贏者全拿的例子舉不勝舉,最臭名昭著的恐怕就是沃爾瑪的員工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例子了。這些年,沃爾瑪的盈利高的驚人,但底層員工的薪水卻是按美國的最低工資給,更有甚者,沃爾瑪大量雇用臨時工,雖然這些員工是被長期雇用的,這樣就不須支付醫保等福利。結果是雖然企業巨額盈利,員工卻依舊貧困,哪怕有一份工作,還必須靠申請政府福利才能生存 — 企業把負擔轉交給社會。
 
還有一個例子就有點值得玩味了,是講蘋果店(Apple Store)銷售人員的工資水準的。蘋果產品盈利豐厚,但早期銷售人員的收入不比別家店員高。原因很明顯,出與別家營業員同樣的價錢就會有人來做,老板當然不願意出更高的價了。後來此事被媒體報導,說蘋果太貪,不與員工分享利益。結果一夜之間,銷售人員的工資漲了百分之好幾十。
 
如果前一例中沃爾瑪是把負擔轉交給社會的話,上例就沒那麽低下了。但到底讓員工享受多少比例的盈利才是合適的呢?或者說,像蘋果這樣,讓編軟件的員工較多的分享公司的盈利,而讓銷售人員比照別家員工的收入,算不算合理?
 
這些問題都牽涉到贏者都拿是否合理,或者說贏者拿多少才合理。這就又回到文章開頭提出的貧富差距的問題上了。我個人認為,種種數據都是支持1950 – 1980 的經濟政策的。至於說1980之後的政策對推動經濟發展有利,我隻聽見言論卻沒看見令人信服的數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