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馬觀花巴爾幹 (四)

(2019-07-24 10:38:45) 下一個

   5月29日又是很長一天,經過了三個國家。第一站為黑山共和國(Montenegro)的古城科托爾(Kotor), 科托爾位於杜布羅夫尼克南邊、亞得裏亞海的一個蝴蝶結狀的峽灣處,我還是第一次知道峽灣這個名詞,峽穀被海水倒灌,並與大海相連,就成了峽灣。杜城離科托爾很近,但要沿著峽灣走大半個蝴蝶結,90公裏開了2個小時,好像有渡輪,也許會省點時。早在公元前二世紀科托爾已經有先民居住,6世紀時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大帝在此開始建城。11世紀初為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占領,後來又割讓給塞爾維亞帝國。15世紀初被威尼斯共和國統治。18世紀末被並入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托爾屬於南斯拉夫聯盟的一部分,2006年,黑山共和國獨立。由於該古城保護完好,在197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我們從主門海門進入,海門建於1555年威尼斯統治時期,融合了文藝複興時期和巴洛克風格,由厚重的石磚和石柱所構成。在海門的門楣上,有一排南斯拉夫語: “Tu?e ne?emo, svoje ne damo” 是前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的名言,是別人的我們不會拿,是我們的別人休想搶”,下方的21-XI-1944”是科托爾在二戰中脫離納粹統治的日期。古城中有14個教堂和修道院,9個宮殿,還有10多個城市防禦工程。這些建築絕大部分建於15-18世紀,最早的建於12世紀。1979年4月15日黑山沿海地區發生大地震,一半老城區被毀。現在看到的有些建築是經過修複的。

 

 

科托爾還擁有地中海城市至今都很少有的防禦係統,環繞古城在山上綿延蜿蜒的長城,也是科托爾能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主要題材和原因。長城有4.5公裏長,最高處達20米,2-16米厚,遠遠望去很像八達嶺長城。

 

 

 為了上長城,進城後我和化首先去城東頭的聖約翰山(st.john mountain), 可從山上進入長城,比直接爬長城要近得多,聖約翰山雖不高,但不規則的岩石石階高高低低很不好走,半山腰還有個聖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of Remedy), 從山上可俯瞰科托爾古城和峽灣,景色迷人,邊走邊照相,在山的高於2/3處,已很接近山頂的聖約翰要塞(St.john’s fortress), 當時已2:30pm, 要求3:00pm在海門集合,隻好叫上Y,一路狂奔下山,下來2:55pm, 還到科托爾東正教代表的聖尼古拉斯教堂和luke 教堂看了一下。很遺憾科托爾古城和長城沒時間遊覽,科托爾雖不大,但古城、長城還有峽灣,遊覽地很多,一對德國遊客說他們在科托爾玩了一周!

 

 

 

 

 3點出發去黑山首都波德戈裏察(Podgorica), M2.5公路是一條山路,遠處山峰層巒疊嶂,近處或是碧藍的大海,或是散落著紅屋頂的小城,景色如畫,在山上一處大美,司機還停車讓大家照相,可惜有點霧,相機也不給力,要不然能出大片呢。5點到波德戈裏察, 參觀了一個剛建好的東正教大教堂(Saborni hram hristovog vaskresenja), 十字型教堂,中間圓穹頂,四周為半圓頂,彩繪絢麗奪目。

 

 

 晚飯後繼續南下前往阿爾巴利亞第二大城市斯庫台(Skodra)。進入阿爾巴利亞境內時天色已黑,但完全能感到與黑山的不同,這邊是平原,很荒蕪,零零星星的房屋黑黢黢的,還以為停電,仔細看有燈,就像我們70年代電壓不足,燈泡功率又小,光線弱的不行!到斯庫台城區已9:30pm, 旅館旁一大清真寺,淩晨3點還宣禮!

    一早上車去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地拉那有點像我們90年代中期的水平,甚至更早些,街上還有警察指揮交通;街上的車倒不錯,奔馳、大眾為主,但都像舊車,據說很多在歐洲偷的車,在這裏上個牌照就可用。人還是比較友好,在去地拉那路上一加油站,一老頭與我們正在拍照的大媽打招呼並說“beautiful”,另一團友趕緊把大媽拉走,擔心被騙,搞得阿族大爺一臉尷尬、不解,出來是碰見小偷,也有人被盜,但畢竟是少數,巴爾幹有些地區稍落後一點,但整體素質還是不低,我們在馬其頓奧赫裏德街上,遇到不少小學生主動給我們打招呼,其實出來旅遊,小心安全是第一位的,但還是應該持開放的態度,我們旅遊的不僅是自然、曆史文化,也是社會人文;有不少人旅遊時喜歡住民宿,就是想近距離的了解感受真實的民間生活。到地拉那時正好下大雨,我們首先去國家曆史博物館, 館藏三層,不大,東西不多,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建國、二戰...幾個館,不過大部分的介紹、展品沒有配英文。

 

 

   博物館外麵正麵上方巨幅的馬賽克鑲嵌壁畫,是廣場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描述了從2000多年前伊利亞人時代到二戰時,阿爾巴尼亞人為國家民族奮戰的曆史。博物館外麵的斯坎德培廣場,鑲以彩色石板,光亮照人,相當漂亮,廣場因民族英雄斯坎德培(Skanderbeg)騎馬的雕像而得名。斯坎德培在1440到1460年之間是抗擊奧斯曼帝國入侵的民族英雄,他以弱抵強,智勇雙全。被譽為阿爾巴尼亞的亞曆山大大帝。他使用作為自己標誌的黑色雙頭鷹,就成為自1912年獨立後至今的阿爾巴尼亞國旗及國徽標誌,代表“山鷹之國“的阿爾巴尼亞。

 

 

 

 

   在去吃午飯途中,正好路過金字塔,這個錐體建築並不高,但很大,占地近萬平方米,它本來是由霍查作建築師的女兒女婿設計的霍查紀念館,於1988年落成,使用不到四年被關閉,現雜草叢生,外部被塗鴉,裝飾玻璃和鐵架也破損鏽蝕,完全荒廢了。門外坐著一老者,表情惆悵落寞,可能是在這裏對霍查及那個遠去時代的緬懷,往事已矣,可憶不可追。

 

 

   從地拉那開始向東去馬其頓的奧赫裏德(Ohrid), 奧赫裏德是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公元前353年第一次被希臘文獻所記錄,稱為陽光之城 因為一年之中有230天陽光明媚,在公元879年,更名為奧赫裏德。現在的奧赫裏德,主要是在公元7世紀至19世紀建造而成。在拜占廷時期,奧赫裏德成為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和東正教的主教中心。奧赫裏德曾經一度擁有過365座教堂,每天可以去不同的教堂做禮拜,而得名巴爾幹的耶路撒冷,但目前隻有二十幾座了。1/3在阿爾巴尼亞,2/3在馬其頓境內的奧赫裏德湖是巴爾幹半島第二大湖,奧赫裏德湖湖水較深,最深處286米,水源主要來自地下水和山泉,它是歐洲少見的未受汙染的淡水湖。我們首先隨導遊去建在奧赫裏德湖邊懸崖上的聖約翰教堂(Church of St.John), 教堂可能初建於13世紀,這是一個基座為正方形的十字型的建築結構,從教堂帶瓦屋頂可推斷它受亞美尼亞教堂建築風格影響。從這裏可以遠眺奧赫裏德湖,正好是太陽下山,夕陽從雲層中穿出,光芒直射湖麵,如撒上一層金光。出來這些天一直多雨,多陰天,今天的湖邊夕陽很給力。

 

 

 

 

 

 

 

 今天導遊心情好,自掏腰包請大家坐船去吃晚餐。L導,是北京小夥,已有近20年的職業生涯,他走遍歐洲,穿越曆史,深諳人文地理、風土人情,視野廣及文學及歌劇,尤其熟悉歐洲線路,哪裏上車下車,哪裏有衛生間,是否收費,對景點了如指掌,重要景點的時間還是留的充裕,他一路上滔滔不絕,我等受益匪淺。晚餐是西餐,沙拉、土豆湯、烤魚配米飯及阿拉伯甜點,烤魚相當不錯,大家都很喜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