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期前,和國內同學通話中,她說,“我那天碰到了唐克碧”。聽到這個,當然很感興趣,趕快問,“她現在幹什麽呢”?同學講,“唐克碧見到我很高興。她現在回家務農,搞慈善,幫助家鄉農民改善生活”。
唐克碧,那是我們四川七十年代中期,非常響亮的一個名字。當時,她是四川省委副書記。同學的姐姐,曾經是唐克碧的下級。所以,她的故事,我也聽說過許多。她那麽樸實可親,叫她唐阿姨吧,其實她看起很年輕。
井台上的女鑽工(右)
唐克碧曾經是全國勞動模範,石油工業戰線的一麵旗幟。她是那個年代 “三八女子鑽井隊” 的首任指導員,帶領著一批批女子鑽井工人,寫下了 “巾幗不讓須眉” 的傳奇。在四川石油川南礦區,她所在的1815女子鑽井隊,打出了20多口高質量油氣井。頭頂青天,腳踏荒野,頭戴鋁盔,艱苦創業。要讓那大草原,石油如噴泉。那不隻是一首歌,一部《創業》電影所能表述的。她們真實的生活和工作,比男工人更具體:倒班作業,渾身泥漿,搬運百斤重的水泥袋,河溝裏洗澡 。。。但是工作之後,寢室裏又響起了歡快的笑聲,手風琴聲。燃燒的青春,同國家與共,真是可歌可泣。唐指導員,也是隊裏這一群十八歲姑娘們的知心朋友和當家人。不僅她自己在繁重的工作中,要事事走在前麵;女孩子們的糾葛是非,例事病痛,都會朝她傾吐,擺平。這一個女子鑽井隊,也用一種無可戰勝的勇氣,寫下了用4000米大型鑽機打深井的奇跡。
唐克碧後來調進北京,任全國總工會婦女部長。
和她的隊友們一起走過了那個艱難創業的崢嶸歲月。進入老年的唐克碧,並沒有呆在北京安享榮譽和舒適的時光。今年她已經75歲了,卻在剛剛離任退休之後,就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四川儀隴縣。驅使唐克碧做出回鄉決定,是因為她見到山村還很落後,道路崎嶇破爛。一些村民患病後,時常抬在擔架,去城裏的路上就去世了。唐克碧記得,32歲那年,她在朱德委員長家裏做客。朱老總對她說:“你是農民的女兒,這麽年輕就當了四川省委副書記,擔子不輕啊。。。要多下去走走,為老百姓辦實事”。
她去到農村參加勞動,又到處奔波籌款,修建公路,將七個村的山路與外麵的公路連通;修建養老院,還要建造一所醫院。為了讓自己行為清清白白,她和一起進行這項事業的友人立下了遺囑:所有投入不圖任何回報,子孫親屬沒有任何繼承權。
下麵一段摘自於百度:
為了節省每一分錢,唐克碧處處節衣縮食,甚至到了對自己苛刻的地步。從2004年至今,她從未買過一件新衣服、一雙新鞋子;在外辦事從不坐出租車,坐公交車也是有5角的就不坐1元的;在民主村,她吃住在侄孫女唐珍明家,婆孫兩人擠一張床,有時人多甚至3個人擠一張床;每天吃的也以稀飯、紅薯為主,偶爾改善一下夥食就是吃一碗麵條;到儀隴縣城辦事專挑小館子,要1元錢一碗的麵,不夠就讓師傅添半碗湯來湊合。 在民主村,唐克碧普通得就跟一位農村老大娘一樣,穿的是普通的棉襖、普通的單鞋。侄孫女唐珍明讀小學的兒子幾次悄悄地問媽媽:“住在我們家裏的這位姑祖祖真的是你說的大官嗎?我怎麽一點也看不出來呀!” 如今,鋪滿片石的公路已經成型,寬6.5米、長8.6公裏,從村裏一直延伸到賽金鎮街上。公路沿線到處是工地,20多家人在路邊修房造屋。2100多平方米建築麵積的“淨誠安樂養老院”也已經開業納客。唐克碧對記者說,如果有可能,她還打算再在村裏建一個醫院,不過,那又得四處去籌錢了。
這就是一個農民女兒的道路,當過石油鑽井工人,幹部,國家官員。如今老了,又回到了鄉下,重新幹農事。什麽都有,孩子,老伴,名譽,地位,時間,但就是不肯為自己歇歇。
本來也可以清清鬆鬆度過晚年的,卻卸不下這條扁擔。對得起曾經的模範稱號。值得佩服!
參加勞動是一個方麵。另外主要的活動是搞慈善,組織社會募捐,還有豐富鄉裏的文化活動。這種精神,也是對國家幹部的一種正麵形象。
謝謝菲兒,周末愉快!
謝謝特樹好分享!
健美,還是創業的一代。
是啊,現在的價值觀改變不少,追求不一樣了。
青春氣息濃厚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