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至,好像國內的同學親友都鬧得特別的歡。幾天前就聽見他們在談節氣,論風俗,忙著互相送祝福。當然,愛極美食的鄉親們說得最多的還是冬至這天吃什麽。
與北方包餃子習慣不同的是,四川人的冬至,大家最愛的是烹食羊肉。
“羊”之風俗的形成,想來主要還是與那裏的氣候環境和中醫滋補說有關。天氣的變化,人們很早就認識到,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也就是“陰至”。冬至之後,陽氣始升。因此,從養身學上講,冬至這天開始,就要開始“護陽回升”。民間的說法還有,“羊”和“陽”諧音,羊也就應當是補陽強身的最好選擇; 中醫理論對羊肉的見解是,味甘性熱,有祛風禦寒的特性。四川地區常年潮潤的氣候,冷濕的冬天,熱性的羊肉,的確幫助人們抵禦寒冷。因此,長久以來,這裏也就形成了冬至羊肉的大眾美食文化。
記得我小時候,節日來臨的前幾天,菜市場就開始熱鬧起來。羊肉價格也會隨著上漲。如果不早點去,可能還買不著了。現在的情形,基本上還是如出一轍。今早看見有朋友發的消息:昨天是80元一斤羊肉,今天就變成120。轉了一圈,居然還沒有了。後來,他們又去了超市,購買了經過加工的半成品。晚餐,終於端出了一碗熱辣辣的紅燜羊肉。還有個朋友做的紅白火鍋羊肉。
受到那股熱情的感染,今天也跑去抓了一盒羊肉,其實,平常我不大吃羊肉的。
打算做一鍋“清燉羊肉湯”。這當然是冬至這天,成都人最傳統的羊肉食法。一家人圍桌團圓,羊肉湯飄渺的熱氣洋溢滿屋。夾一塊羊肉,蘸食一碟小米辣椒,辛辣可口,周身暖和。雖是數九寒天,卻是歡聲笑語,熱情蕩漾。
我記得上小學時,在我們學校不遠的地方,有一家賣羊肉的簡陋餐館。的確是非常寒傖,或者就是破爛。但這家餐館就座落在成都最鬧市的主街上。位置就是太平街,文化宮旁邊。那時,每次路過,我都看見有人排隊。冬天時,人們端一碗,就站在那裏吃得熱乎乎,非常滿足的樣子。我媽媽不吃羊肉,也不準我去。她說那裏太髒。不過,後來有一天,我終於自己跑去買了一碗,隻要一角錢。排隊時,旁邊就是好大的一口大鍋,裏麵熬的大根大根的羊骨頭,雪白的濃湯,也在呼嚕嚕的滾開。那碗羊肉湯,裏麵有幾片羊肉,羊雜碎,幾根粉絲。重重的薑,胡椒香味,燙燙的,真是很好吃的。那時的成都,我見過的,隻有這麽一家羊肉小館。現在呢,馬正街那一大片,全部是羊肉餐館,一家接一家。
今天自己熬的羊肉湯,基本上就是按照當年那家小館的記憶。柔嫩,湯濃,比期望的還要美味。基本的原則是:慢火熬耙,重薑,清除膻味。
基本原料:羔羊裏脊肋排一斤(Lamb loin chop,Costco 每公斤$21.99,買了一盒,隻用了一半)
輔助材料:半個羊舌,一兩羊肚,二兩左右羊腿肉;豬骨,薑;蘿卜切半斤
輔助配料:切碎的香菜,小米辣椒,蔥,混合到生抽做成蘸碟盤。
做法:將基本原料和輔助材料放入鍋中,加涼水燒開後,除水洗淨。重新加水,放入鍋中燒開後,慢火約十分鍾。將出現的浮泡舀出倒掉。待水潔淨後,取出所有的肉類,大火熬骨頭二十分鍾。待湯發白時,加入所有肉類,燒開後,放到小火上慢慢煨熬。期間要是見到湯位低了,就要補水。兩個小時左右,將輔助材料中的羊舌,羊肚,羊腿取出晾冷,切成片。湯全部熬好後,再加進去。除水後,要熬兩個半小時——三個小時。
湯可以是原湯白味,也可加鹽和胡椒。
清燉羊肉湯還可以加入適當的中藥材料:比如,四川的說法,當歸,生薑,羊肉湯,最適宜冬季滋補。另外,還可配搭西洋參,或者黃芪,或者附片等等。如果要加藥材,最好事先學習一下再進行。
我們家先生更愛這碗羊肉湯。一邊喝湯說冬至,一邊問我知不知道這首童謠: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隔河看楊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是北方地區的民謠。意思就是從冬至開始,寒天“數九”,曆經八十一天後,就是春回大地燕歸來。
小時候,我媽是經常也要唱給我們聽。同時,還要講三九四九就是最寒冷的時候,連豬狗都要凍死。這也是冬至之後的二十七天。四川大概是這樣唱的: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鴨子,八九雁,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
九九八十一,耕地老漢田中立。
謝謝邇冬,你也是頂級的高手和美食家!祝邇冬和家人新年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祝鐵樹全家聖誕快樂!
我在西安也品嚐過羊肉泡饃,感覺一般般。沒想到這次冬至,倒讓我覺得的確有點不錯。這個湯味,如果不加鹽,還有點甘甜。
波波節日快樂!
謝謝劇團,節日的問候!
謝謝疏影,的確有點巴適。運氣有點好,下次做就知道了,這種羊小排比較好弄。
聖誕快樂!
還真的不老。主要是這個部位的肉質好。其實,我買的時候也不懂。後來才知道的。
謝謝你的分享!
聖誕快樂!
我還有半鍋,明天還可以利用做成羊肉泡饃。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