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飛行雜絮:失去精英兒女的父母
(2014-11-07 12:43:38)
下一個
皤然白發,
人情滄桑,
嗚呼!
九月回國探母的飛行途中,鄰座是一對從多倫多回武漢的老年夫妻。
我先登機到達座位,兩個老人家後來。他們不同於一般人,大約都是先放下包,然後悄然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老伯伯,笑咪咪地給我點下頭,然後說,“小姑娘,我們可不可以坐這裏,跟你做個伴”?我趕忙起身,帶著無數的開心,和一分羞澀(女兒都長大了,我這個媽媽還被叫做“小姑娘”呐!)招呼兩個老人坐下。
老媽媽坐在了中間。兩個老人和藹,有禮,我們很快就開始了不大拘束的聊天。從閑談拉家常中,很快就感到,兩個老人,極有閱曆,又知識淵博。原來,年近80的老伯,退休前是武漢大學的教授。而70中旬的老媽媽,也曾是中學教師。而且,頗叫人刮目的是,兩老都深逾計算機和網絡知識。
我手上拿著一個Ipad。老媽媽把玩了一下,問我有多大的存儲量,並說她回國後,打算購買一個(我當時不是很理解,為什麽不在多倫多買呢)。然後她也拿出“黑莓”手機給我看。這是她的一個孩子,就在“該公司”工作,送給她的。
老人問我去哪裏,我說每年都要回去看媽媽。早年來到加拿大讀書,後來定居在這裏。與父母姐妹別離,是一生最大的遺憾,和內痛。母親來過幾次,可是她更喜歡國內。我們尊重她,由她決定。我姐姐就全力承擔陪伴媽媽;我呢,就更要做我該做的事。我的女兒,也很像我。她是醫學院的,明年二月,要專門回去看望姥姥。
武漢的老媽媽聽到這些,帶著非常的讚許,對老伯伯說,多好的孩子啊。老先生歎口氣:沮喪地說,“我們的孩子,非常的出色。可是,西化了,我們隻好走了“。然後,又加了一句,“我們永遠不會再來了”。
我還有點吃驚:老先生現在的嚴肅和他一直地溫和,判若兩人。
老媽媽接著說,你到網上可以看到很多描述。我們的兒子,非常地有名,早年,他也在x大。現在他是xx大學的校長。其實,他們在2000年就把我們移民來加拿大了。我和他爸爸,都是知識分子,支持他們,做家務,幫著帶大了兩個孫子。我們想學習新東西,兒子,媳婦都不喜歡。。。。。。
我說,你們女兒也在多城,去她家嘛。很少有女兒不心疼父母的。老伯說,同樣的,沒法呆,西化了。我們最好的,就是回武漢。老媽媽接著說,我們在國內還有自己的房子和養老金。我插了一句,你們在加拿大居住十年以上了,也應該有養老金。老人說,全都給了孫子。。。。。。
看著他們年老又獨自回歸的悲戚,隻好勸慰,當他們大孩子吧,隔一段時空距離,原諒孩子吧。老伯說,我在國內有很多的學生,他們都是我的孩子。我們絕不會再來了。
飛機降落前,老媽媽耳朵疼。我教了她一個絕招,治愈了她的劇痛,她開心極了(此方以後再另敘)。也許,常言說,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遺憾的是,我無法開解老人的心疼。
轉眼回到加拿大數日了。周五的深秋,長風驟起,落葉繽飛,寥生傷感。突然想到了飛機上邂逅的老人,和他們在情感上失去的兒女。按照老人的說法,即按圖索駿。
精英,的確是非常輝煌的精英。隻是落英一地,斯歸於何根?而未來,老人的孫子輩,會否也行掃地出門,效法尤為呢?
要深省。
對不起,一直沒找出時間寫出“此招”。爭取這個周末完成!
謝謝花甲兄欣賞鼓勵。今天才看到你前幾次的留言,評論,再次感謝!希望常來探討作客!
兒女喜歡吃什麽,沒問題,自助餐,打邊爐(火鍋),飲茶,
適從尊便,結帳由我的股票付款好了,街外錢,花了會繼續來,
可是,四個星期,也見不到孫兒啊.
我想,這也是shotime提示我們的,個別人表現出的實用性質的忍耐。這種兒女,把父輩當作苦主,勞工。當人老油盡,他們就會以各種借口,驅“客”出門了。
不知為什麽由於社會的“文明”,居然越來越多的下一代很能發現有關他們父母的難忍的過錯。真不知當他們小時父母又是如何容忍他們的成長。相信如果狗有錯的話可能對他們來說都不是事,但因為父母老矣有許多跟不上時代的過錯這些人卻不能忍受。他們真是該活在狗的社會裏比較和諧。
這的確是一種失敗,而且是多性的失敗:父母,兒女,乃至文明社會的失敗。父母失去了兒女,油燈熬盡,落荒而歸;社會看到了道德的淪喪,家庭的互相拋棄,和加重的社會負擔(比如,閑閑客的老人,選擇在家中度過癌症晚期,也減輕了醫院的負擔和壓力,納稅人的負擔);更多的失敗,是在兒女。因為遺棄了親情,人的父母,正如注冊很麻煩語出,人都要老。在未來他們老去的時光裏,將受到良心無比的煎熬和審問。而他們為自己子女作出的樣板,將循環下去。無論何種精英,都最後難逃親情的最後省悟。
你講的很深刻。想起曾經有個西班牙同事對我說,大街上如果人出了事故,你會看到行人的冷漠;如果一隻狗出了事故,你會看到很多的熱情。這基本上同於您的所論。也大約說明了在物質文明繁華的社會,人們對於道德和人之間關係的審思,責備。
謝謝閑客誇獎和分享你的多元家庭經驗。病患老人,特別是癌症後期病人,他們飽受疼痛的煎熬,了解已經沒有治愈的期望。病人大都煩躁,沮喪,為他們提供質量的生活,幫助他們走完人生的最後時光,需要非常的包容,仁愛。敬佩你為老人的付出和仁慈。也希望以後你能給我們分享更多的故事。
我覺得,如果摟主說的這對老夫妻真的像他們自己說的那麽好,他們不會在飛機上投訴自己的子女,讓自己的子女丟臉。反過來,很符合abuser 的特點:你不聽話,我就用種種手段讓你覺得guilty.
特別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孩子更是全身心地付出,這些父母並沒有要求什麽回報,但可以說他們很大一部分人在他們孩子眼裏連狗都不如。這就是為什麽現在人養狗的人比生孩子的人還多,寧願當狗爹狗媽卻不生孩子。對父母尚且如此的人類,誰能希望人間有溫暖。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原則是“生老病死”誰都逃不過,所以不明白的人會有體會的。
人是具有情感的社會存在。相信未來的中國人,是會承接自己的文化,朝著更加文明,理智,親愛的方向發展。至於極個別人的不講責任和道義,或者所謂的“驅逐”,不僅是“雙輸”,更是文明社會下的悲哀和糟粕。謝謝!
傳統的說法是,父母欠了兒女的。而在社會生活中,更是感到中國父母的偉大。他們無怨無悔的為兒女操勞,為兒女的幸福奔波,奉獻。同時,絕大多數的子女,在成人後,都無比的感激,孝敬自己的前輩。中國家庭的這種傳統親密模式,倍受本國,也受到很多其他人民的欣賞和敬重。
我們現在都還沒老,中國父母是否有債主心態,還是人老了都是弱者需要關懷的心態,隻有等到每個人自己老時就能真正地體會。
這的確也是老年人的一種心態。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的生長規律,也是“老還小”。老年人,身體,大腦,心理都是走下坡路,回到兒童時代了。哄哄老人,就像他們那時侯,我們淘氣,他們哄我們一樣。不要認真。如果,給老年人計較,那就意味著,我們也是老年人。
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裏,其實我們都是東西文化傳播的使者。我們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麵,也帶來了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我認識的外國朋友裏,很多都非常景仰中國文化。其中非常顯著的一點,就是對中國家庭密切關係的讚揚。其實,在現代中國的家庭中,父母包半,早就是過去式了。在兒女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予的更多是指導,而不是強製。同時,父母常常是極大的付出,犧牲,盤大了兒女,又接手孫子輩,甚至重孫輩。真正是恩重如山。其實,從文學城很多回憶文章上,我們都可以看見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父母的稱讚和感激。也是鑒於中國家庭的這種特殊關係,在移民家庭團聚問題上,很多人都得益。以節儉為榮的我們,也得到父母的支持,離鄉背境,前來助理子孫。說透了,他們得到的,不過是吃了兒女一碗飯,將來一個後事。。。唉,天倫,不要辜負了。
謝謝你的評論,見解和提出好問題。在有一個年代,我們曾經對精英人才充滿了熱情和支持。但最近的時期,大眾顯然有一種失望感。或許就是個別學術優秀人才在倫理文化方麵上,違背了公眾期望。雖然,人非完人,但如果違反了基本人性和人倫,這種行為,不僅不為精英,還令人不齒。
你說的很透徹,啟發了價值與使用價值方麵的問題。
每個人都會老,所有的一切論證孩子是否培養的很好隻有到自己老時才能證明出來了。用幾個特殊例子不足以說明一個小孩是否善良的。即便小時善良,大了以後又是如何隻有當事者自己知道。
我不知道這樣的孩子算“精英”嗎,連起碼的倫理都不懂。
武漢的那對老夫妻,我的確感到很悲戚。就算是有家庭矛盾,兒女還是應該把老人送回去。那天,他們要從機場取出行李出關,重新轉運,並且要在北京住一晚上。他們的兩個孩子,都在多倫多。撇開對和錯,我覺得安排護送一下,是很基本的。
您說得很好,我也深深感到父母是總是默默地支持,從不期望任何回報。而自己常常任性太多,給他們關懷太少。到比較懂事的時候,爸爸就走了。。。
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的文化中有不少是融合了東西方文明及其他文明的合理部分的,到西方國家學習西方文明的說法不夠精準,它們在文化融合、交流方麵做的比較好,比較早。東方文明曆史悠久,有很多合理的部分,但到了近代不少東西落伍了,同時有不少華而不實,言而不行的東西。舉一個我個人的例子,好幾年前,兩個兒子曾到北京生活了一段時間,長期在國外生活的孩子看到街頭的身著襤褸的不少乞丐,對他們的心靈衝擊是可想而知的。有一回,他們看到一位嚴寒中跪在街頭乞討的,白發蒼蒼的老太婆時,他們給了錢,又對家內說,她難道沒有兒子嗎?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可恨的人。他們看到國內方方麵麵的各種道德問題後,如果爺爺奶奶再對他們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說教時,他們一般不會當麵反駁,但會從心裏對長輩的情商與智商發出疑問。我試著從不同角度探討傳統的長輩與海外的子孫輩的文化衝突問題,不妥之處,請指正。
我也不是說老人沒有一點錯,但子女在需要老人帶孩子的時候就是中國式的而且能忍耐,為啥到了孩子大了就變得忍受不了而且變成西化?周圍有太多這樣的例子,這些人早幹嘛去了?
近來一朋友因為離婚十幾年來獨自拉扯大孩子,可當她得癌症正在理療階段,女兒卻搬離家,留下她自己孤獨麵對一切。不管這位母親哪怕有多麽的不對,這個時候女兒可橫下心離開她。現在的孩子真是喪盡天良。
的確是不能聽一麵之詞。家庭問題,很多是需要諒解,包容來化解。但是,也不能忽略道德的因素。虐待兒童,老人,婦女,是受到關注的社會問題。
帶孫子的時候,很難分開住吧?一家人的事,我相信,最終是血濃於水。
生活中,我想,總是有矛盾的。隻是可能在某些條件下,發生了主次變化。
我記得,如果子女擔保父母親移民,頭十年,有法律責任。具體說,就是提供“家”。
從情感上來說,對老人,是要牽著他們的手,扶持他們,就像我們小時候,他們扶持我們,牽著我們的手,走路那樣。
既然身體尚且健康,還是分開居住比較好吧,等到身體不充許的時候再說吧。
很同意這點“很難說誰對誰錯”。父母移民來到了西方,基本上是屬於非常弱勢的群體,作為子女,應該給予更多的的關愛。如果是請父母照看孩子,在很大的意義上,是按照中國文化傳統辦事。我個人認為,應該給父母很多發言,參與的機會。柴米油鹽的事情,交給父母去打理。人老了,會常常感覺沒用了。老人是孤獨的,來到西方的老人,就更孤獨。幫助父母找到自尊,自信,是一個學問,也是子女的義務和責任。
那為啥帶孫子的十年中就沒問題呢?
隻希望這兩位老人回國還有子女照應,否則到了耄耋之年無人照料才真是過不下去呢。
中國的長輩成長環境和世界觀形成的年代和出國的一輩可能相當不同,對子女與老人的互動預期也可能非常不一樣。他們可能還指望父為子綱,以老為尊的相處方式,而移民西方的子女可能更多的是待他們如客人,家裏的大小事情以自己的意見為主,希望父母做調整和妥協,不要過多幹涉或指揮。這裏很難說誰對誰錯。如果他們的子女真的不想他們來,不會給他們辦移民。如果真的是處不下去了,他們回國過自己的獨立生活也不失為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