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頸是我的性格,牛精是我的個性!

好酒,愛書,收舊,老饕,走南,闖北,家四方,三兒,一女,六口人,一房兩車,人到中年,華人大兵,解甲歸田,東籬種菊,南山放馬
個人資料
我冇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露天電影

(2012-09-13 09:48:22) 下一個

我們那年代的文化生活實在是少的可憐,除公社和聯和學校有個文娛隊,每隔一短時間就來一個文娛晚會,還有大節日的舞獅、猜謎外,就是一個月一兩回的露天電影,露天電影伴隨我成長一斷很長的時間,直至到電視的普遍,或者是香港劇集的收看,才在我們的視野消失。

三江公社由三江鎮和其他小村組成,但一般人提到的三江就是指三江鎮的聯和、新江兩個大隊,三江那時有兩個電影隊,輪流在本鎮和其他的小村播放電影,聯和、新江相近,每月有兩至四場電影,縣大機隊有時也會下鄉,但這是鳳毛鱗角的稀事。電影的時間表貼在公社門口,新江放映地點多數在新江學校操場,而聯和的地點就不時變動,有時在大隊門口,有時在學校操場,有時則在一些生產隊的大地塘(曬地),但無論在哪裏放映,小孩很快就知道。因為路遠,小村放電影多數都不會去看,有一次《車輪滾滾》隻在要走一小時路的官田放映,不知誰在亂傳,說《車輪滾滾》打仗打得很厲害,車輪被炸得到處亂滾而得名(天馬騰空的想象力)。男孩就喜歡看打仗戲,結果被騙了一個小時的夜路。

放電影那天,一放學就約幾個夥伴拿凳去去號位,有些人來不及回家拿凳,就先用石頭或用粉筆畫地為牢。我們家有五個小孩,一般要帶兩張長凳,幾個夥伴輪著回家吃飯,同一條裏的多數聚在一起,好互相照料。爭位時時都有發生,但一般不會搞得很大,見過兩次動刀子的,一次沒刀的那個是會家子,一出手就將拿刀的人的刀合上了,反將那人的手割傷了。另一才較為嚴重,一個人的腹部被紮了一刀,正好碰上嚴打,動刀的人被送去勞教了幾年。每次看到被紮的人,就想起那次爭位。

晚飯後,電影隊的人就將銀幕拉起,安上喇叭,紅歌就響了起來,許多小孩還趁沒開映時間玩身汗,一些有牌的賣瓜子,買酸蘿卜的小市仔也開始做起生意來。很快就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許多時候正片開始前,會放一套幻燈片,主要常識教育和農村發展什麽的。電影開始後,因為全是普通話(除《蝦球傳》是粵語),電影隊有講解員用粵語講解。有時一部電影在兩個地方同時放映,那就要人走片,一個地方先放,一卷膠帶放完後,就用單車送到另一地方去,所以有時有等片的現象。有時放著放著會燒片,那肯定會引起一陣噓聲,放映員立刻修理,電影很快又從新放映。

除打風或暴雨外,電影很少被取消或改期(人們不可多得的娛樂)。下雨時,人們就穿著雨衣,打著傘看,打傘的會很小心,擋著後麵的就會找罵,罵了還不聽,就會引來一團泥巴。有時看完一場戲,衣服都濕了。《大鬧天宮》就是下著雨看完的。由於人太多,影場內的人要小便的話就就地解決,放便的時候就對前麵叫聲抬腳,但無論怎樣,還是惹了一片罵聲。還有一個現象,放完電影後,肯定有人丟拖鞋。

我們那時的電影已很豐富了,有故事片,戰鬥故事片,愛情故事片,外國片和反特片等等,還是最喜歡打仗戲,《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平原遊擊隊》、《鐵道遊擊隊》《上甘嶺》、《英雄兒女》。。。。。。。

露天電影是我們童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們永遠的記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shamrock100 回複 悄悄話 記得那時每年暑假放十幾場露天電影的樣子,一早把日程抄好,哪天放電影就像過節一樣,早早吃完晚飯提著凳子去 操場上占座,不忘拿把大蒲扇趕蚊子。
我冇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古塤1223的評論:
有時物質和金錢並不代表一切。
古塤1223 回複 悄悄話 我的雙親以前在國防軍工係統任職,從西南內遷後,我每年的夏天都會去內地過暑假.在那個半工業半軍事化的大山裏,每星期都有一次露天電影放映.和你描繪的情景差不多,大夥吃好晚飯,扛著自家的長椅短凳早早地去占個好位.夜幕降臨,山風輕襲,嚼著冰棍,看場電影,這就是那時候一碗最美最甜的心靈雞湯----

謝謝你的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