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爸爸的故事(十三) 子女教育

(2012-04-27 12:24:17) 下一個

第十三章 子女教育

80年代初,高考恢複不久,高考錄取率很低,真是百裏挑一,家裏出一個大學生成為家庭的大事,也是大家羨慕的對象。當時我們廠裏出來的子弟學生紛紛落榜,而我家兩個兒子在80年和81年都分別以高於清華錄取分數線的高分考入重點大學。其後,女兒又保送免試進入重點大學。

三個子女連續升入重點大學成為當時全廠的熱門話題,成為職工們羨慕的家庭。有的認為是孩子們天分好,也有的認為父母是知識分子能夠輔導孩子,有人還說我們家住的房風水好,甚至給老伴起了一個外號叫金肚子,於是常常有人來問教育子女的經驗,想取點真經。

但我其實沒有可以交流的經驗,我和老伴並沒有像現在鷹爸虎媽的嚴厲管教,況且當年的條件限製,更沒有送孩子們進什麽輔導班,也很少自己輔導他們學習,所以說不出什麽可供參考的經驗。但都是同學,朋友,同廠職工來問,不說點什麽也過意不去,於是根據工廠當時的家庭情況,我反倒重點談如何為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家長如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從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對一些很熟的職工,我甚至直爽的說:“家長愛玩不學習,很難讓孩子不玩愛學習”。說了一通大道理,好像他們並不滿意。甚至會認為是批評他們,表現自己。其實在很多家庭中,家長的問題很嚴重,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和學習,而家長卻反而指責孩子。

 在子女教育方麵,我更重視家庭的文化氛圍,成長環境,大人言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的品質和愛好讀書的習慣。這些是孩子成長的基礎,當然高考很重要,但它隻是這些努力基礎上的一個成果。

當然教育子女,各家有所不同,因人因時因事製宜,不能照搬。但也是有一些規律可循。對於一個過來人來說,我總結點經驗,傳授點體會也許對別人有一定價值。

  重視生長環境               

我的三個子女都生於60年代,成長的外部環境並不好,而家庭的經濟條件也比較差,應該說他們成長的內外環境並不優越。人常說,寒門出貴子,說明苦難的環境往往有利於人們的成長。我們家庭人口多,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物質條件差,但全家相處和諧,尊老愛幼,家風嚴謹。孩子們有長輩的關愛,但並不嬌生慣養。我和老伴孝順父母,與人友好相處,孩子們也從小孝順我們,尊敬師長與同學友好相處。我和老伴從未麵紅耳赤的爭吵過,更沒有家庭暴力。我們工作努力,鑽研業務,除了家務就常常讀書,家庭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耳濡目染,孩子們也從小喜歡學習,養成愛好讀書的習慣。

說了不少我們自己的事,其意在說一個道理。人常說,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父母的修養,言行素質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有人說,父母好好學習,子女天天向上,有一定道理。如果父母不好好學習,有什麽資格教育孩子,如果父母天天吵嘴打架,孩子如何能靜下心來學習,如果父母惡習難改,如何能讓孩子不受影響。所以要教育好子女,先要教育好自己,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則。至於說到物質條件,當然也很重要,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孩子擁有更好的物質條件也理所當然,但過於優越反而有害。現在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相互比富並不利於健康成長,家長還應適當約束。

我們三個子女從小在一個比較溫馨和諧的家庭中長大,這也並不是我們刻意為之,而是由於我們的父母從小就教育,形成了一種家風,這種家風是可以傳承的。

 品德培養

人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明人的品德和素養是從小培養形成的,因此學齡前的教育不隻是智力的開發,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養。孩子在這個階段開始逐漸懂事,但他還不能準確的區分什麽是好壞,對錯,是非,所以要循循善誘地教育引導他們。就像培育樹苗那樣,除了澆水還要剪枝,促進主幹的發育成長,才能長成大樹。當然,畢竟是小孩,他們成長中會犯錯,因為他們還缺乏是非的概念,所以要不斷的糾正他,指出應當怎麽做,隻要認錯改正就行。但是對於既不認錯又屢教不改,尤其涉及品德方麵的錯誤,也應當采取一些強製手段。

在品德培養方麵內容廣泛,但我對子女首先要求是自立和互助,就是自己的事盡量自己做,還要互相幫助,包括幫助父母做些家務。這一方麵是因為我們都上班工作忙,同時照顧好三個孩子有困難,另一方麵是為了從小就訓練他們自立的能力和互相關心幫助的良好習慣,所以他們從小就自立自強,相互關心,直至現在。我們退休後兩個兒子更多的直接照顧父母,女兒在美國就更多的在經濟上接濟父母,並對兩個哥哥在美國留學的子女盡心幫助,讓哥嫂們少操心。

另一個方麵是培養禮貌,謙讓的素養,使他們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對長輩尊敬,對客人有禮貌,好吃好玩的要分享謙讓,不能獨霸。女兒從小受寵,常常有些霸道,凡是喜歡的東西就說是妹妹的,為此我還動手教訓過她,她長大懂事後變得很有素養。

再一方麵是培養善良誠實的品德。這是做人的基礎,尤其是不能放過第一次的說謊,必須及時糾正,並用嚴厲的手段使他印象深刻,接受教訓。我很少動手打孩子,但對這類事情,卻常常是動手的原因。如果一個孩子有說謊的習慣,就會有更多壞的毛病,決不可輕易放過。

至於要不要體罰,我認為有必要,但要適當。一些小錯,不必沒完沒了的說,點到即可,大點的錯,要嚴肅批評,認錯改了就行;如果不認錯,則用罰站讓他反省。我們三個孩子都罰過站。大兒子頭腦靈活站一會,看大人不注意就自己悄悄地玩起來,大人一到又站好,或站一會就能認錯改正。二兒子性格倔強,站著一動不動,也不認錯,最後往往是奶奶媽媽心疼,連勸帶哄認錯解脫。對於犯錯性質嚴重,又不認錯改正的就要再升一級用打來教訓。三個孩子我都打過,但隻用手,不能用其他東西;隻能打屁股,不能打其他部位。用自己的手能掌握輕重,自己感到疼痛就是孩子的疼痛,這樣不會下手過猛,誤傷孩子。而且自己隻能裝作生氣,而不能真生氣。生氣就會失去理智,容易出現意外。當然既然要打就要真正起到警示作用,讓他感到疼痛,印象深刻,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嚴厲懲罰時,家庭成員不能幹預偏護,否則前功盡棄,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到了第三代,我沒有打過他們,也沒有見過兒子打過他們。到美國女兒家居住,外孫淘氣,就更不敢動手,否則就觸犯了美國法律。但我認為打還有必要。但不可多,更不能打重傷人。我打孩子很少,而且隻在上學前,上學後就再沒有打過,而且批評也很少,因為他們都很自律,品德很好。但他們性格柔弱,銳氣不足,善良誠實又往往吃虧,這成了我們家祖孫三代家傳的性格,有時我又懷疑這是不是與打有些關係。

 培養讀書習慣                     

從小培養起孩子自覺的讀書習慣,會使他們收益終生,而讀書習慣必須從他們剛剛懂事就開始,而且讓他們有興趣,最後變成一種愛好。我們三個孩子成長在文革時期,不像現在有那麽多兒童讀物。那時可讀的書主要是連環畫,小人書之類。我們盡量搜集,買了一個小木箱,每本書都包了書皮,以便能反複閱讀。他們不會認字,我們一般也沒有時間給他們講解,他們自己去反複看,慢慢大體就能看懂書的內容了。大兒子還常常把他的一些小朋友召集到家裏,讓他們坐在小板凳上,給每個人分點動物餅幹,共同看小人書。他們上了學認字以後就能逐漸開始看些大人的書。那時孩子們課程鬆,作業少,有很多課餘時間,文革時我們工作也不忙,當時也沒有電視和其他娛樂活動,這樣全家吃晚飯後就是看書,大家各自看各自的書,安安靜靜,互不幹擾。當孩子們升入中學後有了更好的條件,可以借書讀,功課雖然加重,但他們依然愛讀課外書。二兒子的高中班主任幾次向家長反映,說他不好好學習功課,即將麵臨高考還常常去學校圖書館看閑書。我們雖然也提醒他不能放鬆功課,但也沒有嚴厲幹預。他不緊不慢讀課外書和做功課兩不耽誤,高考成績高於清華錄取線20多分。這說明多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也不一定對高考有太大影響。女兒更是愛看課外書,讀書的種類和數量很多,因此知識麵廣,文章也寫得好。她喜歡文學,文理科都很優秀。

到了第三代,孫子孫女有了很好的條件,家中書很多。兒子們更是不斷地給他們買喜歡的讀物。他們每個人的書都能放滿整個書架。從小,大人去商場購物,都會把他們放在賣書的地方,他們會坐在地上安靜的看書,直到大人找他們回去才停下。他們的功課比父母當年更繁重,但他們讀課外書卻更多,甚至讀了不少艱深的書籍。孫子麵臨考高,我卻發現他看“社會契約論”,由於擔心他影響高考所以批評了他,不讓他看閑書,但我並沒有看過這本書,後來才知道,這是西方政治文化傳統的經典著作,是盧梭的名著,我自覺慚愧。

 關注成長的敏感期

初中時孩子處在青春期,生理變化,性格逆反,對周圍環境敏感。而且初中課程加重,數理化課程增加,學習方式也相應改變,如果不能盡快適應,不僅性格會出現問題,而且功課一旦跟不上就將一直被動,甚至出現厭學現象。我們三個孩子小學都在工廠子弟小學,師資質量差,學生素質也不行,再加文革期間,基本沒有學到什麽。不過小學畢竟學習內容簡單,另外孩子離家近也好管,影響不大。兒子們上初中一開始在附近另一子弟中學,雖然比本廠學校好些,但依然是工廠辦學,質量較差,學校風氣也不好,我和老伴感到必須轉到正規中學,否則將耽誤他們的前程。姐姐在九中當教師,老母親也力主轉學,於是兩個兒子上初三時先後轉入九中,由於學校正規,教師素質高,又有姐姐姐夫輔導,還有兩個表兄弟相伴學習,兒子們進步很大。他們陸續初中畢業時,都以優異的成績考取省重點中學五中,為後來高考打下基礎。

所以初中階段的教育是關鍵,這段時期是孩子成長的敏感期,稍有疏忽,就可能走偏,彌補都來不及。心智兩方麵都可能受到影響,直至成人都難以糾正。

現在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就近入學。孫子開始戶口和我們在一起,當時隻能上個很差的初中,為此隻好托人遷到一個親戚家,才上了個較好的中學。孫女跟著在北京十三中當教師的媽媽進了重點初中,條件更加優越。孫子輩也比較順利的度過了初中敏感期,後來他倆都去美國留學。

 多子女教育與長子效應

人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大人的言行外,兄弟姐妹,同學朋友的影響也不能忽視。在一個多子女家庭中,長子的影響更是不能忽視。我自己就是長子,從小父母的教育使我能體會長子的責任和作用,所以我們也從小就重視對大兒子的教育。他經常聽到的就是要給弟弟妹妹做榜樣,自己先做好,還要帶好弟弟妹妹。這樣他從小就有一種責任感,也培養了他的品格和能力。他能代替父母做不少管教弟妹的事情,他會帶領弟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看小人書,他後麵跟著一群小朋友,成了個孩子王,而從未做過出格的事,我們都很放心。上學以後,他學習努力,而且自覺,從來不需要我們督促。當時住房緊張,大人睡後,他隻能移到廚房在10瓦的燈下學習。後來他到九中上初中,初中畢業考上五中上高中,這一路上弟弟和他隻差一年,步步緊跟。當三個子女都考上重點大學後,我曾經說過:“老大功不可沒,是個好領頭羊”。弟妹以他為榜樣,學習都不需要父母操心。除了學習,老大在很多方麵都做得很好。他關心弟妹,孝敬長輩。中學時有一次,他節省午飯,給奶奶帶回學校食堂的油條。當年吃油條是多麽難得,奶奶非常感動,兒子的姑姑每說到此事都很動情。

大兒子大學畢業,最初分配到天津工作。老伴認為作為長子他應當在我們身邊,於是他調回太原,有了合適的工作,事業也逐步有了基礎,其後結婚,並有了個胖兒子。我們三代人一起生活了好幾年,婆媳相處和諧,祖孫一起玩樂,是個溫馨的家庭,繼承了我家的家風。

近年來,我們更多時間住在北京。大兒子夫婦在太原代替我們處理了不少事務,應對很多人情瑣事,承擔起長子的責任,不必我們操心。

二兒子和女兒大學畢業,老伴同意他們到外麵闖蕩。二兒子分到北京,在建築研究院工作,有很好的專業基礎,成為一個教授級高工。他在北京結婚成家,不久我們就有了個文靜的孫女。我們第三代,有男有女,老伴很滿意。隨著經濟條件改善,他們有了自己的住房。我們退休後,二兒子夫妻倆幾次提出讓我們到北京居住,他們希望有機會就近照顧我們。為了方便我們的生活,還在四環內為我們買了一套房子。房子雖然不算大,但是夠我們老兩口住,並且地段很好,購物,醫療,交通,散步等都很方便,適合養老,所以我倆在北京住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老二夫妻倆也逐步承擔起更多的照顧父母的責任。由於北京條件好,醫保關係也可轉移,我和老伴曾想把家搬到北京,兒子媳婦也積極籌劃,女兒又寄錢支助。本想買一套大點的房子,但正趕上北京房價風脹,為了不增加孩子們的負擔,我決定停辦,依然兩地住,兩個兒子都有機會相聚照顧。

女兒大學畢業後飛的更遠,去美國留學後定居,也有了自己的房子,是綠樹成蔭的別墅,還生了兩個淘氣的外孫。我和老伴基本上每隔一年去美國住幾個月。體驗一段異域,生活這樣我倆就在太原,北京,美國三地遊走,和三個子女相聚,受到他們很好的照顧,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兒女多,牽掛也多,而牽掛也是父母與子女心裏的溝通,是父母寂寞時的一種精神需求,更提供了再次相聚的動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