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迷樓》節選
酒與衣裳
我們說說酒吧。
酒
酒,非常古老。
早在人類出現以前,野生動物就已經品嚐過酒了。秋天森林裏的果實熟透了,落到地上腐爛,會散發出一種甜美的帶著酒精的獨特的味道。貪吃而無知的動物們就會一直吃下去,直到變得步履蹣跚起來,視線模糊。那時它們就醉了。
中國人最早的釀酒活動至少有9000年的曆史了。1999年河南賈湖出土的陶器碎片上,發現過最早釀酒的殘跡。賈湖酒可能是用穀物、果實和蜂蜜釀造出來的。伴隨酒的出現,在賈湖遺址還出土了刻符的骨片,五孔和七孔的骨笛,石製的工具、武器,紡織縫紉的用具,還有綠鬆石的飾物,上麵的鑽孔最小的直徑僅有0.7毫米。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曆史上意義最為深遠的事件。它為這顆星球帶來了一場席卷每一個角落的大革命。
從此,人類的曆史就像開始了一場豪飲。
癮
今天世界上至少有超過20億的人口飲酒。這個數字還在隨著人口的增長而增長。在你認識的成年人中,一生滴酒不沾的有幾個?這樣的成年人不到總成年人口的5%。而在飲酒者中,又有近10%的人酒精依賴。酒精依賴會給飲酒者帶來心理和生理的改變,表現出對於酒的強迫性渴望,難以控製的尋酒行為。酒精成癮比煙癮要厲害的多,嚴重時產生戒斷綜合征,出現焦慮,憤怒,抑鬱,同時伴有出汗,惡寒,惡心,嘔吐,震顫,抽搐,睡眠障礙等症狀。《世說新語》載,劉伶“嚐渴甚,求酒於其妻。”劉伶酒癮發作,想喝酒,但他的妻子哭著對他說:“君酒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劉伶說他自己戒不了,讓妻子擺下酒肉祭祀,禱告鬼神來幫助他戒。“妻從之。伶跪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鬥解酲。婦兒之言,慎不可聽。’仍引酒禦肉,隗然複醉。”
酒是一種非常矛盾的飲料。
《漢書》有:“酒為百禮之首”的說法。“非酒無以成禮。”《禮記·玉藻》中規定了君子飲酒的“三爵之禮”:“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則坐。”也就是說,三杯過後,就要到一邊坐著去了,不可再飲。但孔子《論語·鄉黨》中說:“為酒無量不及亂。”孔子是一個非常天真的人,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缺乏一種成年人對於世界認知的複雜性。所以,後來的中國人就越來越喜歡簡單了。
不切實際的想法,很多時候聽起來很美。但酒是複雜的水。就像愛是一種難言的情一樣。當然,仇恨也如此。
酒無量則很難不亂。至魏晉,謝安攜妓東山,劉阮醉臥竹林。文化開始變化,影響深遠。到唐,唐人喜豪飲,狎戲,胡風歌舞。中國人的豪飲狂醉的時代才正式開始了。
不過,這世界上隻有沒有文化的酒,沒有沒有酒的文化。沒有酒就沒有文化,那樣哪裏還會有唐詩的興盛。
所以,酒是一種非常矛盾的飲料。
勸酒
宋·葉廷《海錄碎事》有《酒門》一章,說李白自稱“醉聖”;樂天自稱“醉王”;皮日休自稱“醉士”。可見,在唐朝飲酒一定要醉,無論真醉、假醉,不醉就不要輕易言詩。
不過,醉不僅是喝出來的,很多時候是勸出來的。不聽勸不好,但許多時候,聽了勸事情才真正的惡化了。也就是說,許多時候,聽了勸後果更糟。中國人的勸酒文化,那可謂是絕世罕見的。熱情,固執,有時還很恐怖。
勸酒多是“武勸”。陳壽《三國誌》裏寫吳王孫皓勸酒時說:“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不論能不能喝,都要先灌下去七升再說別的。所以,有時候灌的時候許多酒就都從嘴巴邊流出來,順著脖子流到身上了。不過,開始吳王孫皓對他的老師韋曜還算客氣。韋曜平時喝不過兩升,孫皓就“密賜荈以當酒。”荈,是苦茶。這就是最早的“以茶代酒”。孫皓的宴會很熱鬧,通宵達旦。每醉,不是作詩,而是開始“令侍臣嘲謔公卿,以為笑樂。”後來,他把老師給處死了,自己亡國也做了階下囚。
白居易也好勸酒。但當然是“文勸”了。白居易愛寫勸酒的詩。以詩勸酒。詩並一定能讓人變得更善良。白居易有一次,一口氣竟然寫一下《勸酒十四首》。看來在酒桌上,他是一個話嘮。有一首《勸酒歌》中他是這樣勸的:“勸君一盞君莫辭,勸君兩盞君莫疑,勸君三盞君始知。麵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時勝醒時。”天啊,你要是在酒桌上遇到一個老是這樣給你念他寫的勸酒詩來不停的勸你喝酒的人,你會不會有一股想要,“但願長醉不願醒”,的感覺呢?
當然,還有一種勸酒。《三國誌》記載:“太祖行酒,(典)韋持大斧立後,刃徑尺,太祖所至之前,韋輒舉斧目之。”
醒
而說到醉,皮日休自稱“醉士”,還自稱過“醉民”,那就更加謙和。《全唐文》收有他的一篇《酒箴·並序》,序中說:“皮子性嗜酒”,“終年荒醉。”箴言說:“酒之所樂,樂其全真。寧能我醉,不醉於人。” 戰國時淳於髡自稱酒伯,曾對答齊威王:“臣一鬥亦醉,一石亦醉。”而當年,阮籍大醉六十天。《世說新語》說:“阮籍胸中壘塊,故需酒澆之。”一詞道出兩千多年中國文人心中的醉酒的情結。人生識字憂患始,也就是從這時開始需要用酒來澆胸中塊壘。一醉方休。
有人醉風;有人醉月;有人醉人;有人醉於事;有人醉在花間飄動的石榴裙下;有人醉在文章字句之中。細雨斜飛,人生不醉不歸。
“可惜和風夜來雨,醉中虛度打窗聲”
?不過,酒醉總是要醒來的。當年劉伶飲後大醉三年,被當作死掉埋於在地下。三年之後,挖出來,仍然還是要醒過來。那三年裏他的夢魂飄到了何處去漫遊,可從來不會有人知道。但在某一年的春天,夜半時分,皮日休從沉醉中醒來,寫下了《春夕酒醒》:“四弦才罷酒蠻奴,醽醁餘香在翠爐。夜半醒來紅蠟短,一枝寒淚作珊瑚。”寫罷將詩寄予了他的好友陸龜蒙。不久,陸回信了。在信中陸龜蒙回憶起許多年前和皮日休的一次醉飲,《和襲美春夕酒醒》:“幾年無事傍江湖,醉倒黃公舊酒起。覺後不知明月上,滿身花影倩人扶。”
皮日休詩中說的“醽醁”是古代的美酒,用豫章的淥水或湘東的酃湖水釀造,世稱酃淥酒。而“四弦”,就是四弦琵琶。清蔣士銓有雜劇《四弦秋》,講述唐代名妓花退紅以琵琶自述身世的故事。琵琶,起源於古波斯。傳到歐洲變成魯特琴。但當年從西域傳入中國時,琵琶是五弦的。後來變成了四弦。而五弦琵琶隻能用於宮廷內。可能是因為中國有“九五之尊”的說法。南朝梁簡文帝《生別離》有“別離四弦聲,相思雙笛引。”可見在那時琵琶就已經改變了。後來,中國就漸漸沒有了五弦的琵琶。而在西方魯特琴變成了六弦。
四弦和六弦有區別嗎?有兩根弦的差別。
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寫酒的詩太多。可是,當年曹操的這首《短歌行》一出,後世人再寫酒還能說些什麽呢?所以,還是像西漢的楊惲,“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嗚吧。“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嗬嗬!
痛快
在唐朝,李白的酒名自是無需杜甫來傳揚的。但“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的這首《贈李白》卻真真是將酒仙的神韻寫得飛揚了起來。可是杜甫這兩句詩寫出了李白的狂放,卻沒有能寫出李白的憂傷。或許,這都怪那是的杜甫還太年輕。不過,在李白死去前一年,杜甫又寫下一首詩,《不見》:“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題下自注:“近無李白消息。”
而杜甫也以豪飲著名,多有酒詩。那句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簡直已是太過爛熟。但可還曾會有比它更痛快的詩嗎?自從第一次讀過之後,幾十年來它就會不時的回蕩在我的心頭。而每一次回蕩之時,它所給我內心帶來的那種酣暢與痛快,是無論如何不能用語言來描繪出來的。你可以用語言來注解語言,但你無法用語言去言說一首真正的好詩。你也可以用詩去寫酒,但你無法用酒來替代一首好詩。
所以,如果隻有醉酒而沒有那些好詩,那唐朝也就不再偉大了。
歌詠感懷,前世今昔。以酒醉酒,以酒解之。
曲蘖
“且願得誌數相就,床頭恒有沽酒錢。”
說到寫酒的名句,當然少不了王翰的那首《涼州詞》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而說到唐朝的酒,也就當然要談到葡萄酒了。葡萄酒在唐朝由西域傳入中國。唐人極為喜愛。不過,中國人真正的酒還是用糧食發酵製成的。我們也沒有發明出蒸餾法製酒,直到元代蒸餾法才由蒙古人帶入中原。可是,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用糧食釀酒。
糧食釀酒需要用到酒曲。《齊名要術》記載,古時的酒曲有神曲,笨曲,和白醪曲。笨曲的名字好有意思。而神曲還是一味中藥,能健脾和胃,消食導滯。酒曲上古時稱為曲蘖。《尚書•說命》“著作酒醴,爾惟曲蘖”。杜甫 《歸來》裏曾有“憑誰給曲蘖,細酌老江幹。”
如果曆史是一樽濁酒,那麽時間就是水,生命是糧食,而命運是曲蘖。
綠
“春風東來忽相過,金尊綠酒生微波。”
穀物釀製的酒都渾濁不清,被叫做“濁酒”,又稱為“醪”。“殘燈和夢斷,濁酒帶愁傾。”這樣的濁酒顏色發綠。唐人的詩中有許多寫到這種綠色。白居易有“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這樣的詩句最為今天的小資喜歡。新釀造的酒,渾濁發綠,酒中漂浮的渣滓如綠色的螞蟻在紛紛的爬行。魚玄機也有“滿杯春酒綠,對月夜窗幽”的詩。而孟郊甚至寫過“酒人皆倚春發綠”。綠酒的度數都很低,一般也就三、五度。而這樣的酒孟郊竟然都能喝綠了,恐怕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吧。隻是不知道,這一句詩是在他登科前還是登科後寫就的。
濁酒在經加熱過濾,顏色就會變紅,唐人稱這種顏色為琥珀色。李賀有“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的美句,李白也寫過“玉碗盛來琥珀光”。這種酒的度數要高於濁酒,但也不過十來度。釀造的酒很少能濃縮超過二十度。那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莫笑農家臘酒渾。”像井陽崗那種荒郊僻壤的野地小店,根本不可能釀出“三碗不過崗”的烈酒。今人喝上三十碗也能走回家。
唐朝的一代名臣魏征喜歡自己釀酒,並且自我感覺好的厲害。曾經將自釀的“酃淥”“翠濤”進獻給皇帝李世民。李世民飲後大讚,竟然寫下一首“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讚美詩:“酃淥勝蘭生,翠濤過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這肯定是假醉。這對君臣的吹噓讓人哭笑不得。因為魏征的酒還是綠色的,所以絕不至於“千日醉不醒”,以李世民的氣度,喝上一、兩碗,就是十大碗,頂多也就是酸酸甜甜暖洋洋,感覺很爽很美好罷了。不過,明代皇帝到有因為性事,幾年不上朝的奇事。所以,女人才是最醉人的酒。
左思《吳都賦》中說到酃淥,是“飛輕軒而酌綠酃,方雙轡而賦珍羞”,而這才是美好而又不過於詩意的誇張。那魏征用此等廉價低度的小清新換來大唐太宗如此高的讚美,雖然純屬低級趣味,但看來喝酒也一定是要找對人的。還有,那個“酃“,這個字念“靈”。
大唐的皇帝,李世民都沒有喝過今天真正有度數的好酒。可見,其實沒有人能知道自己喝的酒到底好不好。
人比花寂寞
“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
然而,有時“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有時水比酒濃,也能醉人。
杜牧曾寫過《春日茶山病不飲酒因呈賓客》。有誰會想到這個酒桌之上“偶發狂言驚滿坐,三重粉麵一時回”風流倜儻的杜十三,竟然也會有朝一日因病戒酒。看來飲酒是因為寂寞,不飲酒也是因為寂寞吧。然而,飲酒時就留下“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不飲了卻又寫出“欲開未開花,半陰半晴天。誰知病太守,猶得作茶仙。”唐朝可有誰還比這個曾經注解過那部費解的戰國時的《考工記》給自己寫下了墓誌銘的男人更寂寞。“十年一覺。”在生命的最後,杜牧把他自己的文字一把火都燒掉了,卻留下一篇親手書寫的《張好好詩》的行草墨跡,現在收藏在故宮博物院。轉眼曆時千年,如今已是國寶級的書法了。
白居易勸人喝酒,他自己呢,“愛酒不嫌茶”,他是又愛喝酒又要飲茶。“舉頭中酒後,引手索茶時。”“看風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爐一碗茶。”唐朝煮茶,茶濃得像湯又像中藥。所以,茶可以解酲。而且,當時白居易和朋友間還喜歡相互贈茶。那時沒有速遞,物流困難,有朋自遠方寄來東西自然格外溫馨且珍貴。但是酒是無法寄的,新茶卻可以年年寄。但總也會有一次最後。而在老來寂寥的時候,“年年衰老交遊少,處處蕭條書信稀。 唯有巢兄不相忘,春茶未斷寄秋衣”,人就容易感慨。那麽,《蕭員外寄新蜀茶》則來的正是時候:“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
“況是春深酒渴人”。有時候,寂寞中的白居易也會,“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人生總會有些時刻,縱你有那千種風情,卻更與誰說。
醒時花含笑,人對花寂寞。
無題
留我酒一罇,前山看春雨。
杜牧此句,寂寞,但寂寞的還不夠。
溫暖
除了這些,白居易也自己釀酒。而且,據說他在釀酒方麵悟性極高。白居易在詩中談到他自釀的酒《詠家醞十韻》中說:“常嫌竹葉猶凡濁,始覺榴花不正真。”這口氣極大。竹葉青是名酒。西晉時張華就寫過“蒼梧竹葉青,宜城九醞釀。”而白居易竟然還嫌它渾濁不夠清。這“榴花”可卻即不是清酒也不是花露酒,就是石榴花。石榴花最紅。宋人曾有“海棠讓與石榴紅”句。海棠花紅,但石榴花更紅。可是,這就是白居易瞎吹了。要是他釀的酒比石榴花還紅,那豈不是就成了葡萄酒幹紅了?
不過,玩笑歸玩笑。白居易在《效仿陶潛體》中他說自己釀的酒,“開瓶瀉樽中,玉液黃金脂。持玩既可悅,歡嚐有餘滋。”從這種色澤可以判斷白的釀酒技術的確應該是相當高超了。這樣色澤的酒也真的既可資把玩,又足以醉懷。可惜,我們今天已無緣品嚐。不過,白居易說他喝的“一酌發好容,再酌開愁眉。連延四五酌,酣暢入四肢。”這樣的文字讀來都讓人感覺舒服,渾身暖洋洋的。
驚豔
不過,要說到唐人寫酒寫得最為驚豔的,我卻還要選杜甫唐天寶年間寫下的這句,“春酒杯濃琥珀薄,冰漿碗碧瑪瑙寒。”還記得當初初讀此句時,恍惚間還以為自己是正在讀到一句從未讀到過的李義山的詩。“冰漿碗碧瑪瑙寒”,這會是什麽樣的酒具?隻能浮想,無法把玩。
也許隻有陝西博物館收藏的那件鎮館之寶,唐代獸首瑪瑙杯,可以和它相比。那是用一塊深淺紅色間以淡乳白的瑪瑙,雕琢出的一支獸首角型酒杯,獸嘴處包金,用以出酒。這樣的材質全世界現在僅有此一件,而玉器工藝之精湛是為整個唐代之最。這隻酒杯實國之重寶,稀世珍玩。
不過,杜甫一生窮困,四處漂泊。他有的也不過就是一些文字而已。隻是這樣的文字這世界是再也不會有了。有時,我覺得那些價值連城的珍寶,抵不上一紙文字。古時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即便是在即時通訊的今天,網絡時代,一段親切的文字,有時也會讓你感覺這便足以勝卻人間無數。
夫複何求。
人的一生你到底需要些什麽?
最醉言
“花間一壺酒”。嵇康說,“濁酒一杯,彈琴一曲,誌願足矣”。我於琴曲無能。但如果能有一支筆、一頁紙、一瓶墨水,那也一樣可以了此殘生。琴可以鳴,我的筆可以歌唱。以墨代酒。筆墨中有萬語千言,錦繡絢爛。“吳楚東西坼,乾坤日夜浮。”雲墨吞吐。我胸中有層雲數萬裏,日月高懸。但或許,這瓶裏黑暗的話語,一輩子也說不完、寫不盡。那便又該如何?就寫到停筆處,作罷。但隻恐怕,有時長夜難寐。有時睡著睡著夢就斷了。風箏落地。一下子又醒過來,縱有好夢難續。也就再也無法睡去。那時就接著寫。星河旋轉,花影姍移,寫到手酸頸痛,寫到心不再跳動。昔日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我看葬於床不如葬於酒,葬於酒不如葬於文字裏。山穀連綿。你讀到我寫的字句,我便如劉伶起於棺中,在文字裏蘇醒。活於句下。世有桃花源,在我文字間。我的文字,寫在世界之外。巍峨,渺茫,有霧氣繚繞。你看見我時,我就是你。你的生命就是我的酒。你不看我時,我也不會想到你。白雲生秋水,頭畔枕迷樓。但是否真的能像劉伶那樣,“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又有誰會知道。
“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雲高。”
人生一世,誰能免俗?總有太多的牽掛,太多的羈絆,忘也忘不掉,放也放不下。但所幸一切都不會太久。也不管你有多少的愛,多少的恨,多少的喜,多少的憂,多少的繚繚繞繞依依戀戀的不舍。人生初見,彈指一揮,再回首,已近百年身。
你仍然可以快樂。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李賀有“女巫澆酒雲滿空”,又曾寫下“越羅衫褲迎春風”。不過,這些文字在我看來都統統是不過爾爾。讀罷之後,會心一笑,便可以丟在一旁,忘卻。人世間,好夢難圓。好的文字太多。又太少。你是否也曾有過滿身花影明月裏如今卻還沒有忘卻?人生若醉勝千金,昨夜靈風布滿旗。如果,要說到真心喜歡,那還要算白樂天的這首《問劉十九》的後半句: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這樣的詩句會觸到你的心頭肉上。消冰化雪。讓你讀過之後,便再也不能夠放下。
衣裳
那麽,衣裳呢?說說衣裳吧。
李白寫過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之後就再也沒有人能寫衣裳了。真的會有那種終結性的文字嗎?以一首詩而終結所有的詩。了卻一切的愛與恨。可那又怎麽可能呢。
不過,想遍記憶裏的唐詩宋詞,關於衣裳的詩句真的就再難有什麽可以被拿來比較了。但李白的這句詩總讓我感到困惑。因為,她的文字平常,幾乎是無聲、無息、無色、無嗅的,卻又每一次當我回想起時都有一種想要手舞足蹈的感覺。怎麽會是這樣呢?我甚至無法想象,當年的楊貴妃在聽到了寫她的這樣的一首詩時,會有了怎樣的喜悅?她又怎麽能夠抑製住內心的喜悅而不露出微笑隨後翩翩起舞呢?我也無法確定李白的詩和楊貴妃到底誰會更美?但毫無疑問,李白的詩更長久。
如果非要說說寫衣裳的詩,那麽我或許還會說起王建《春詞》中的“美人對鏡著衣裳”。詩很簡單,卻勾起了我的回憶。
那是我上研究生的時候。一天晚上,帶著我的女友去買裙子。我當時賺了一點小錢,卻燒的厲害。夜晚的商業街上好不熱鬧,至今記憶猶新。燈火通明,歌聲喧響。在一家店裏,我看上一條暗紅色綴滿淡綠小花的連衣裙。於是讓女友試。當她穿上回來,站在燈光下的試衣鏡前時,引來了許多顧客停在我們的身旁。直到結婚後她一直很喜歡這條裙子。不過,可惜離婚時我忘記向她索回這裙子了。
我認為我應該這麽做。而且,我是有足夠理由的。一則,那時穿著那條紅裙子的她和鏡子裏燈光照耀下的她的美麗、明亮的麵孔,就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裏直到今天;二則,後來她就漸漸不穿那條裙子了,把它放在箱子裏。而我們結婚以後,又買過太多的衣裳,比我們在一起揮霍掉的日子都要多而且都要絢爛。這一點在我們勉強度日維係著我們時遠時近的距離時,我曾反複告訴過她。
元稹的《鶯鶯詩》中有“殷紅淺碧舊衣裳”句。我想我的那條暗紅綴滿了淡綠小花的裙子如今也一定是這樣的。一樣的陳舊。我的曾經的女友一定還保留著它。可能會是這樣吧。反正許多事情我也沒有辦法,隻好隨它去了。王安石的“風吹漢地衣裳破”也精彩,不過說的卻是另一些事情。
那麽,這樣說來,或許我最喜歡的其實是王勃的這句詩:“為君秋夜搗衣裳。”當然啦,我並不是那種喜歡在兩個人的關係中進行剝削,好逸惡勞,等著別人伺候才覺得幸福的男人。當然,我也不是在暗示我現在願意並時刻準備去洗衣服啦。哎呀,平等的關係其實最難維係。兩個體重不同的男女,卻要努力保持天平的水平。開始斤斤計較不厭其煩,最終精疲力盡,破罐破摔。其實重要的不是誰給誰洗衣服,況且現在連洗碗都有洗碗機了。我想我想說的是,我喜歡的是這句古詩中的那種情感。那可能是一種古典的美。而這或許才是一種真實而恒久的幸福。生活中的美和詩意,才是最寶貴而值得珍惜的。可能,還有彼此的思念。沒完沒了的牽掛。但許多事情總似近在咫尺,卻又仿佛遠在天涯。
說著酒時,為什麽又要說起了衣裳呢?這個我也不知道。
立
2018-03-12
謝謝分享。希望能夠繼續分享:-)。
太少見這樣自由自在的文字了,而它們又是如此之美。
因為獨特,所以恣意;因為灑脫,所以絢爛;因為溫暖,所以迷人;因為情深,所以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