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高銀
“到了收稻子的時候,日本人就來搶糧食。糧食搶走了,本來爸爸應該很沮喪,但看著空蕩蕩的稻田,他卻對孩子們說:沒關係,稻子總是還會長出來的。然後,我在一個月圓之夜,看見爸爸突然跑到田裏,一個人像著了魔似的跳舞。這就是韓國精神。”
*
我是在聽梁文道的一個說書的節目時,第一次知道了高銀和高銀的詩。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韓國詩人的詩。節目是視頻,但我不能看,所以一直坐在那裏閉著眼睛聽。還是在美國的時候,第一次看到了梁文道的視頻,從此喜歡上了,也喜歡上這個留著光頭,戴眼鏡,老是斜眼看鏡頭的家夥。那樣子有些壞壞的。我覺得他簡直就是現代城市裏的荷馬,講述那些遙遠時代裏的輝煌的說書人。梁文道選的書部部都是經典,而且很多都是我應該讀但沒有讀,而且今後也很可能不會讀的書。這樣的書能閉眼聽他給我講一講,有時他還會用他好聽的聲音讀上一段原文,那真是一件讓人會感到死而無憾的快事啊,好像我重新發明了輪子,重新躺回進媽媽的懷裏,吃奶。
是啊,我讀的書太少了。愛上一個人,和愛上一本書。現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啊?大約70億人口;世界上有多少書啊?我不知道。但無論如何,那數量一定是非常巨大的,可以用得上汗牛充棟、浩繁無邊這樣的形容詞。可能並不比世界上的芸芸眾生少。因為人一代一代的消失,但每一代都會有書留下來,並一直在這個世界上流傳下去。是啊,我們讀到的書都是過去的書,沒有人能讀到未來的書。我們愛上的人,也都是過去的他,或者她。在茫茫人海中愛上一個人,或者在這浩繁無邊的書海中愛上一本書,都應該是一件非常神奇非常浪漫的事情。可事實上也未必如此。一個不幸的事實是,很多的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愛上一個人,隻不過是因為我們的生命太有限,我們的選擇不多,其實是非常非常的稀少。我們的自身受到過分嚴厲的時空的局限,隻能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和選項裏,倉促作出決定。因為,我們是那樣的一種生物,在這個星球上,與眾不同,我們需要愛,並懼怕孤獨。但我們對於愛又常常過分挑剔。所以,最終的結果往往就是我們一次次的懷疑是否犯下了錯誤,錯誤的愛上一個並不值得我們愛的人。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改正,無法重新選擇,要麽,我們不得不為此承受過於沉重的代價。相比之下,愛上一本書永遠不會是一個錯誤。(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愛上一首詩永遠不會是一個錯誤。)你可以愛上一本書,然後又輕易的放棄它。你也可以愛上一本書後又去愛另一本,你可以愛很多書,所有的書。你可以傾聽它們,可以和它們交談,和它們爭辯,反駁它們,笑話它們,你可以跟隨書的指引,打開一個盒子,操縱一台機器,你也可以不按它們說的去做,在精神的世界裏隨心所欲,任意妄為。唯一讓我們痛苦的是,我們的生命短暫,愛的太少。有太多的書,幾乎是絕大部分的書,我們都還未曾知道時,我們的生命就已經匆匆的要結束了,而每一部書裏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誰能死而無憾?我們每一個人都失去了那麽多,絕不僅僅是幾十年的時間,青春,愛,和一段不足為道的小肉體。
一縷輕煙
高銀
任憑稻田裏的草屑和幹草腐爛
猛然衰老的父親邁過幹艾草的壟溝
仿佛大事臨頭 他在上麵劃火柴
這是嚴霜緩緩融化的時刻
輕煙嫋嫋 勃勃地升起
降落五風十雨的天空
若無其事的蔚藍而又青春
看吧 誰也比不上天地間的距離
升起一縷輕煙 建立一個國家
總之父親好像不久於人世了
已經無物可燒 煙霧漸漸無力
父親繼承祖父 我繼承父親
五千年來農事代代相傳
明年 後年 彎腰插秧的日子
那個夜晚 蛙鳴將充滿整個村莊
然而比知識貧乏更讓我們痛苦的是,想象力的薄弱,我們智力有限。有時候你讀到一首詩會受到很大震動,以至於在一段時間內你無法再去寫詩。因為你讀到的那首詩寫的太好了。詩是什麽?有時候,詩就是一種最真實的情感。當一首詩越接近真實時,就越接近完美。那樣,它就無法再被學習和超越了。它成為了一種獨特和唯一。“任憑稻田裏的草屑和幹草腐爛”,我喜歡用“任憑”這個詞在這裏開始。它帶著某種情緒。而“腐爛”帶出了死亡的印象。高銀在本質上是一個書寫死亡的詩人。但如果仔細考慮這一句,和接下來的第二句似乎有些矛盾。因為,父親正是要去燒掉這些草屑和幹草。“猛然”這裏用的非常巧妙,它既可以認為是形容詞前置,修飾的是“邁過”,同時又寫出兒子看著父親邁過壟溝時,暮然發現父親已經如此老邁的心情。我們總是會有一天因為一件事驀然發現自己的父母老了。而且,猛然邁過,和後麵“仿佛大事臨頭”、好像要“不久與人世了”相呼應。所以,這個詞在這裏用的非常好。詩一開始情緒是急促的,但在第四句一下舒緩下來,產生節奏上的變化。“這是嚴霜緩緩融化的時刻”,一個長句接著兩個短句,“輕煙嫋嫋”,“勃勃地升起”,嫋嫋與勃勃的使用加強了音樂感。再接下來是一個更長的句子,用一個很長的修飾修飾“天空”,使這一句的中心詞緩緩呈現,同時保持了重心的平穩,然後再接著進一步的修飾,讓感情持續釋放。“若無其事的蔚藍而又青春”,“若無其事”用的非常新穎,用青春修飾藍天,意境優美。在中國的古詩中有用老來修飾天空的。接下來是全詩的關鍵,“升起一縷輕煙 建立一個國家”。建立國家曆來被視為一件天大的事情,而這裏把它比喻作升起的一縷輕煙,輕而且轉瞬就會消散。所以在詩人眼中,真正的大事是“父親繼承祖父 我繼承父親/五千年來農事代代相傳”。“明年 後年 彎腰插秧的日子”,詩的節奏又開始加快,最後結束在蛙鳴聲中。詩開始寫的是無聲的動,父親邁過壟溝輕煙緩緩升起,最後寫的是聲,蛙鳴充滿村莊,但聲音襯托的仍然是靜寂。
*
那必定是有過一個這樣的夜晚,夏天裏一片金黃的稻田轉眼已經變得空空蕩蕩,夜晚天氣開始變涼,月亮很圓也很大,把收割後的稻田照得清清楚楚的。那時,年紀幼小的詩人就站在田間的土埂上,看著自己老邁的父親突然跌跌撞撞跑向那裏,滿頭白發,必定穿的是朝鮮人祖祖輩輩穿著的服裝,跑到稻田的中央,就在月光下搖頭晃腦邊歌邊舞,像是喝醉了酒。那時幼小的詩人看到了這一切,他自然是不能理解它的真實含義。後來,詩人的父親死了。直到許多年以後,詩人已是中年,在某一天的晚上,突然想念起他的父親。於是又想到了這個許多年前的月夜下的一幕,這時他才頓然理解了。這就是人生啊!
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的父親也剛剛去世。我還不是太習慣這件事。有時候,我會突然被某個場景觸發,一瞬間想起父親生前的光景,那一瞬間非常真切,但接著就又一次意識到,父親已經不在了。那種感覺非常怪異,仿佛生活是虛假的。爸爸活著的時候仿佛隻不過是一些零碎的幻影,活著仿佛並不是真實的。它們是真的嗎?那種感覺讓人很不舒服。不過我想慢慢就會適應的。這種感情一定是普遍的,所以它能夠打動我,喚起我內心的感動,也能打動很多人。博爾赫斯在一場雨中就又想到了他的父親,於是他寫下了那首我同樣極為喜歡的《雨》,“潮濕的幕色 /帶給我一個聲音 我渴望的聲音/我的父親回來了 他沒有死。”而我在9月的一個夜晚,同樣內心渴望,情無以自已。我想到了我父親的身體。在9月的一天,身穿白色製服的醫生和護士轉身離去了。他們的身後病房裏,父親仍然躺在那裏,他終於安靜了下來。沒有什麽不同,隻發生了一點非常微小的變化。
但是,但是,那個年幼的兒子看著老邁的父親越過壟溝跑向稻田在月下載歌載舞的時刻,是我的嗎?那是韓國的精神,是高銀的私人記憶,他獨特的人生經曆。那不是我們中國的精神,也不是我的個人記憶。在我的記憶裏,我的父親從來沒有像突然間失控般,跑到月下載歌載舞。他始終活得很壓抑。和韓國一樣,我們中國也是一個古老的農耕民族,我們世世代代對於土地、季節和雨有著深厚的感情,但我們中國不是一個載歌載舞的民族,我們衰老的父親們是不會在月圓的夜晚跑到田間喝醉了酒一般大哭大笑大歌大舞的,我們後來漸漸連長歌當哭的能力都沒有了,道路以目,目光也慢慢的渾濁麻木了起來,我們要比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其他民族都活得更沉重,更壓抑,也更加的麻木不仁。在我的記憶裏,是一個背對著我蹲在那裏的黑影。小時候,每個星期天爸爸都蹲在那裏洗衣服。那時沒有洗衣機,衣服都要用手洗,打上肥皂,用手使勁在木頭的搓板上搓,然後在清水裏投幹淨。衣服高高的堆在一個盆裏,要洗很久。爸爸洗得很用力。有時候洗著洗著會突然罵出一兩個髒字,沒有主語。我會嚇一跳,但看著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麽。然後,爸爸又不再做聲,繼續洗衣服。我能感覺到他的鬱悶,但我不喜歡他。我一直看不上我的父親,我們父子之間有著一種隔閡,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加劇。我也不像高銀那樣鍾情於韓國的精神。在中年以後,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持一種批判的態度。但是現在,當年父親身體上的各種毛病都逐漸地出現在我的身體上,父親性格上令我憎惡的缺陷也如同烙印般變成為了我的苦惱。無法拒絕,無法拋棄,毫無選擇,毫無道理。但是,我卻仍然無法不去愛他,不去思念他。同樣,我不喜歡這個國家,為什麽我要承擔那麽多的沉重的曆史?付出代價。但我同樣的仍然不能不去愛她,我的祖國,這塊多災多難籠罩著霧霾的土地。
某天獨自
高銀
金丹實譯
下午雪下著下著就停了 狗兒們奮力跑開
不知何時才能盼到
可以不愛祖國的那一天
我所渴望的
不是祖國
而是可以不愛祖國的那份自由
雪重又下了起來
酒夠了
書夠了
——1997《某座紀念碑》
國家,其實沒有任太多可愛之處。它不過是使某些人在掠奪資源時更加理直氣壯,變得更加有力。有多少邪惡一旦以國家的名義就變成了正義。
*
如果要貼標簽,很多時候是必須的,那麽我願意為高銀,貼上“死亡詩人”和“政治詩人”,兩個小標簽。
高銀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死亡詩人,一生經曆過太多的死亡。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在他中學期間曾經幹過一段時間背屍體的活。那時正值戰爭爆發,高銀不得不輟學,打仗死很多人,他就找到一份墓地的工作,就是在外麵找來那些屍體,背回來挖坑埋掉。那些屍體有的已經腐爛了,少年高銀就背著腐爛的屍體一路走回來。以高銀對死亡和痛苦的敏感,我相信這段經曆一定會深深的刻印在他意識的深處,影響到他日後的詩歌創作。那些他背上的屍體會各種方式,隱曲或直接的出現在他的詩歌裏。
高銀一生經曆過兩次戰爭,成為了一個大詩人。歐洲也有很多偉大的藝術家,經曆過兩次世界大戰,或者歐洲國內的內戰,他們留下了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而正是通過這些藝術作品,人類才開始對戰爭有了深刻的反思,從戰爭中認識到了人的尊嚴和生命的價值。中國經曆過的戰爭一點兒也不少,或許更加慘烈。記得當年讀過一本禁書,《血紅雪白》。這是一本紀實作品,寫的是遼沈戰役。記得書中寫共軍攻打長春時,偉大領袖指示要采取圍而不打的策略。長春城裏糧食危機,於是國軍就把老百姓趕出城去找共軍。但這樣會減輕圍城的壓力,於是共軍就不讓老百姓過來。結果,老百姓就隻能圍著城邊兒住下來。圍困長春持續了很久,那些老百姓有些身體不夠強壯的就餓死或病死了。死後扔在那裏,沒有人有力氣去埋他們。下過雨屍體開始腐爛,肚子都膨脹起來,鼓得老大。晚上不時會有嘭的一聲巨響,那是那些屍體的肚子爆開了。在一次冬季的戰鬥後,國共兩軍都死了很多人。作者采訪的老兵回憶,打仗前戰鬥連裏都補充到100多人,大部分是新兵,小夥子。頭一天晚上,大家坐在屋子裏一起聊天,第二天一場戰鬥下來,屋子裏坐著的就隻有一兩個人了,而且活下來的往往都是有經驗的老兵。當時是冬天,地凍了,挖不開,可國共兩軍的仗還要繼續打,所以,那些小夥子的屍體就扔在野外,凍得硬邦邦的。那年的野狗特別多。第二年開春,一解凍就腐爛了。全都是當地的老百姓,把他們挖坑掩埋掉了。這本書是禁書。我是托一個哥們兒從重慶買來的盜版。後來,下冊在醫院裏看時被人偷走了。幸虧那是讀的第二遍。據說作者是軍人,因為寫這本書而被判了刑。如果這是真的,那麽審判就是在軍事法庭上進行的了。不過,我相信即便是軍事法庭上也會給出一個相應的罪名才判刑的。這麽多年過去了,不知道那個作者現在怎麽樣了。現在看見那些亂七八糟的出版物,我總是感慨,那就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就是在我們革命最艱苦的時期,偉大領袖在延安有一天忽而召集來延安的藝術家們,給他們做了一個關於文化藝術創作的美學上的指導性講座。偉大領袖向來有一種處驚不變,在狂風巨浪前仍然能閑庭信步的迷人氣質。好像在二戰中,就連希特勒,墨索裏尼,斯大林,羅斯福,或丘吉爾他們都沒有能在戰火方酣之際,忽而召集來藝術家們坐在一起,給他們做一個關於文藝創作的美學講座。延安的文藝講座影響十分深遠,我們的黨最重視文化藝術。直到今天我們許多的作家和讀者的審美觀,仍然受到它的深深地影響。而且,當年偉大領袖的講座主要針對的是文學,而非音樂和美術。所以,今天你看看中國文學,美術和音樂的現狀,就可以從中感受到這次講座的意義。中國人向來對文字高度的重視。有時到了恐怖的程度。
塑造一個民族的精神,不是繪畫,不是音樂,隻有文字。中國的統治者,早就知道了這一點。
高銀生於一個混亂的小島,實屬一種幸運。但命運難測。即便是小島,如果留在了另一半,那他會有一個什麽樣的人生和結局?也就很難說了。
在休戰線邊上
高銀
金丹實譯
北方女子啊,我願是霍亂菌
潛入你的體內
和你一道死去
成為一座墳 化作這個國度的一把土
不過,這首詩我是不能接受的。你怎麽能想到變成一個霍亂弧菌去感染人家北方女子呢?就是人家願意也不能這樣幹啊。嚴重霍亂病人會因為吐瀉產生脫水,電解質紊亂,直至喪生。霍亂時期的愛情,那和霍亂是沒有關係的。相比之下,這一首更優美和正常一些。
某個房間
高銀
金丹實譯
關燈
寬衣解帶
我們夫婦赤身相擁立起
緊摟到每一寸肉都溶化
抱成兩把骨
照亮三八休戰線之夜的兩把骨
*
作為死亡詩人,我喜歡他的《墓地頌》:
墓地頌
高銀
金丹實譯
縱使無人憑吊,你們的子孫仍將依次到來。
隔夜蟲聲停歇後的一聲哀鳴,讓這隔夜之夜多麽昏暗。
秋日清晨,你們翻曬著自己的珠寶——露珠在酣睡。
光自更遠處照臨,讓草地的邊際泛白。
早春白頭翁花開過的地方,數日前山菊一簇簇綻放。
你們曾用生命守候的,消失得何其相似,幾塊墓碑活在驚恐裏。
你們曾行走呼吸的世界,即使你們的屍骨像烏鴉翎毛發出悲鳴,
那也不會是今日真正的悲傷。
秋天鎖定活下來的男人,那些真摯的人,
令他們在不見人煙的山路彷徨,連寺廟也不該擁有。
辭世後,你們隻留下一個個小小的忌日,
人世間已無從前,唯有你們正在化為從前。
偶然,宛似錯誤的飛行,一隻黃蝶低低掠過,
在秋日的墳塋上方,反複敘說天空那頭也有墓地。
無人憑吊,兀自躺在墳塚裏,你們的子孫即將到來。
“偶然,宛似錯誤的飛行,一隻黃蝶低低掠過”,我喜歡這樣的表達。
*
高銀一生四次嚐試過自殺,但都沒有成功。有研究表明,很多人一生都有過自殺的念頭,但絕大部分的人不會去嚐試,而真正嚐試過的人中,又隻有一部分會成功。而我一直對那些自殺又沒有成功的人深層的心理狀態很感興趣,尤其是像高銀這樣自殺多次都沒有成功的人。有一次,高銀又試圖自殺,這一次他采取了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方法,向一隻耳朵裏灌硫酸。結果,他沒有死,但那隻耳朵聾了。梵高的自殺也有些奇怪。他沒有向著腦袋或者心髒開槍,而是向著肚子打了一槍。結果他當時根本沒有死,而是捂著流血的肚子回到他的家,一間租來的畫室。可惜,那裏既沒有他的朋友,也沒有家人。他是忍受了兩天的痛苦才死在了趕來的他的弟弟的懷裏。那一次他差一點就失敗了。而高銀從小最崇拜的人就是梵高。開始他一直想做一名畫家,直到有一天從地上拾到一本詩集,從此,就決心要成為一名詩人了。
那時,高銀陷入苦悶。就是在他出家又還俗後的一段日子裏,他一直考慮生死的問題,找不到人生的意義。他酗酒,屢次自殺。直到七十年代的一天,高銀看到一則新聞裏報道一名工運領袖為了爭取工人的權利自焚身亡。這時,他幡然醒悟,發現了人生還有更大的東西,超出個人的生死。於是,他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從此投身到社會運動中,把詩歌作為戰鬥的武器。七十年代的韓國處於一個由美國直接控製下的軍事獨裁的時代,社會高速發展,但充滿了各種不公和腐敗,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底層窮人的權利沒有保障。高銀要做的就是和這些鬥爭。在參與政治鬥爭的過程中,他多次入獄,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折磨。一次,在琵瑟山監獄,高銀聽力尚好的那耳朵被打聾了。出獄接受治療,夜晚回到監獄,高銀寫下了《悟道頌》。
悟道頌
高銀
琵瑟山監獄
四十八歲
淩晨一點左右
睜開眼
晚得近乎愚蠢的領悟
所謂貧窮就是被剝奪
琵瑟山監獄
每間牢房都在沉睡
主任巡視之後
寂靜
所謂罪過就是被剝奪
結果 這個國家
早已遠離真理
一隻耳朵手術後回來
淩晨的寂靜之中
響起邱馬高速公路夜行貨車疾馳的聲音
世界因貧窮和罪惡而日益肥碩
我想用奚琴聲而不是笛聲劃過全身
那一年,高銀48歲。19歲時他出家做了和尚,29歲還俗,在還俗近10年時,高銀悟道了,但悟出的卻是,“所謂貧窮就是被剝奪”。所以,高銀在骨子裏沒有佛緣,注定是一名戰士。不過,他的詩中不乏禪意,比如這首《私語》。
私語
高銀
金丹實譯
下雨了
我坐在桌前
桌子悄聲說
很久以前,我曾是花朵,綠葉,樹丫
曾是蜿蜒到沙漠盡頭綠洲
地底深處的根
桌上的小鐵片說
我曾是月夜嘶叫的孤狼的小舌
雨停了
我走到門外
淋得濕透的小草對我說
很久以前,我曾是你們的喜怒哀樂
你們的人生,歌謠
你們的夢境
輪到我開口了
對書桌
對小鐵片
對泥土:
很久以前,我就是你,你,和你
現在,我是你,你,和你
我喜歡這首詩。尤其喜歡“我走到門外/淋得濕透的小草對我說/很久以前,我曾是你們的喜怒哀樂/你們的人生,歌謠/你們的夢境”。我感覺高銀的詩和中國的古詩非常親近。
“所謂貧窮就是被剝奪”,讀到這句詩時,我會想到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人應該有一種悲憫的情懷。在高銀和杜甫的詩裏都流露出對於社會底層的關懷。隻是貧困真的就是被剝奪嗎?在我看來,貧困可能有著更加複雜和深刻的原因。
我並不否認政治詩的價值和社會意義,甚至有些口號、格言、警句,都可以是很好的詩句,可能遠比那些文人嬌柔造作或故弄玄虛擠出來的一段兒段兒的文字要更簡潔,更有力,也更加優美。記得看過一個美籍華人,某個大學的文藝評論專家,說,北島很多詩歌仍然沒有脫離政治口號,他因此認為北島的詩藝術價值是有限的。我對此不以為然。北島的詩曾經感動過整整一代的中國人,至今仍然能激起我的情感。而很多所謂的詩,看了隻是叫我想放棄讀詩。什麽是詩歌的藝術價值?在世界各地各個民族中,詩歌都是一個自下而上的藝術形式,它產生於田野,鄉間,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現在,那些學院裏的先生們,把詩變成了一種非常高深所以高尚的東西,這樣詩就成為了他們手中的權杖,他們可以定義,這才是詩,才是美,才是好——的。人類追求自由、尊嚴和社會正義的道德激情,那種改良社會的年輕人的衝動是偉大的。但是,如何該改良一個社會?今天來看這是一個更加專業的問題。我不太喜歡政治詩,就像這首《悟道頌》,真正讓我感動的是這一句,“淩晨的寂靜之中/響起邱馬高速公路夜行貨車疾馳的聲音”。淩晨回到牢房,一個人躺在黑暗裏,那隻被打聾的耳朵漸漸又聽到鐵窗外遠處高速公路上大貨車飛馳的聲音。
對於那些夜晚行駛在公路上的汽車,我總是有一種迷戀。那些飛馳的汽車,它們都要去往哪裏?它們為什麽要在這樣的夜晚還奔跑在路上?每一輛車都行駛在兩個點之間,一段距離不斷縮小,一段距離漸漸延長,用接近去遠離,或者用遠離來接近。在公路上駕車行駛,就像是冗長的生活的暫時中斷。我的那些旅程,它們永遠不會被生活消融,沒有痛苦,沒有憂傷,沒有恐懼,開著車,一直向前飛馳,仿佛真的獲得了自由。高銀在另一首詩中還說過,“聽到夜半火車汽笛聲,便想要辭家遠行。”
*
《回憶錄》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是高銀寫的二十歲的自己,後一部寫的是六十歲的高銀。我更喜歡他寫的那個六十歲的高銀,
回憶錄
二十歲
不知為何,厭食般排斥杏花盛放的春天
被饑餓折磨著
向往“哐”的一聲
栽倒在
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零下四十多度
酷寒的冰天雪地
再讓年輕的十二月黨人補上一槍
愚頑的歲月裏
巴望的唯是無休止的疾風迅雷。
然而鍘刀剁下仙人的手腕
泥土遭遇鎬砍,皮開肉綻
土渣哇哇嗚嗚地號泣
六十歲
毅然把各種雜八雜七清空
最鄙視遲來的辯解
依舊
受不了風和日麗的大晴天
當電閃雷鳴
向漆黑的雲層插一刀
抑不住喜悅
在曠野的身軀之上
狂奔
朝著遙遠的那一端
原野的盡頭
所有達觀見鬼去吧
所有解脫見鬼去吧
六十歲後也一直幼稚燦爛
與三兩個好友
隻保留一隻肺
為了缺失的那一隻
不得不日夜朝另一側跋涉
迄今銘記著後知後覺的晚星似的格瓦拉
後半生是前半生的大爆炸
“所有達觀見鬼去吧/所有解脫見鬼去吧”。許多人過了中年就愛給人教導人生的道理。這非常讓我受不了,因為他們講的都是一些陳詞濫調,被嚼過太多遍的東西了。現在,有要喂給我。我不要。要喂就來點沒有添加劑的鮮奶!遇到別人的事情都仿佛大徹大悟,但一旦自己麵對,就往往又糊塗了,仿佛每個人都看得很開、很透,但骨子裏很多東西還是放不下。終究不過是考慮的太多,明白的太少,什麽也做不到。“六十歲後也一直幼稚燦爛”,那既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勇氣。
*
在全鬥煥政權時期,高銀再次入獄,罪名是用詩歌顛覆國家政權,被判刑二十年,並隨時有可能處死。就是在這次服刑期間,高銀發下宏願,如果他能活著走出監獄,他要為這些年來他在服刑期間認識的每一個人寫一首詩。這是一個良好的願望,每一個生命的價值都是平等的,都有著同樣的尊嚴,值得被人記住,為之寫一首詩。但是,當高銀出獄後,真的開始創作《萬人譜》時,事情的性質就一點點地發生了變化,就像社會上的許多事情那樣。高銀為什麽會確定是1萬首詩呢?這1萬個人,他真的都認識、熟悉?他們是否曾經真實的給了他寫詩的靈感與衝動?這並不是一個小問題,詩首先就應該是真實的。但高銀已經無法停止下來。現在,所有談論高銀的文章都會談到他的《萬人譜》,它被號稱是人類曆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壯舉。他,高銀,當年那個背屍體的孩子,現在是韓國的國民詩人,一個符號,他寫出萬個人的1萬首詩,已經變成了一個政治事件。他既然開始就必須寫下去,從來都是觀眾可以隨時退場,但演員必須把戲演完。
高銀曾說過,在決心寫詩之初,沒有想到寫詩竟然會這麽艱辛。的確寫下1萬首詩,是很辛苦的。但即便高銀寫完了這1萬首詩,也未必能成為曆史上寫詩最多的詩人。因為中國有一個叫愛新覺羅·弘曆的人,一生寫下了4萬多首詩,他就是乾隆皇帝。不過如果以字數論,高銀或許能成為世界上寫詩最多的詩人。在創作《萬人譜》的同時,高銀已經完成了另一部長篇史詩《白頭山》,並且頻頻參加各國的詩會,在詩會上朗讀他為詩會寫的新詩。如今讀詩的人越來越少,詩人的聚會好像卻越來越熱鬧,讀詩的人越來越寂寞,寫詩的人不寂寞。記得幾年前看北島的《時間玫瑰》,驚訝,北島有那麽多的聚會啊,而且是世界各地的跑。現在高銀已經寫完了《萬人譜》中的五千多首詩,還有四千餘首,接近成功。所以,在他有生之年是很有可能完成《萬人譜》,成就人類曆史上的一次壯舉。在我看到的幾乎所有文章中都異口同聲提到高銀是諾貝爾獎文學獎最有可能的獲得者,已經連續幾次被提名了。我想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現在或許並不急於把獎項頒發給高銀,他們也許正在等待著,等待著高銀完成《萬人譜》的那個曆史時刻。很有可能隻要這個時刻一來臨,諾貝爾獎文學獎的評委們就會立刻把那頂諾貝爾先生的桂冠放到高銀的頭上,從而成就這一曆史的瞬間。
*
時光總是具有夢幻的性質。在高銀小的時候,學習繪畫。那時,他一心想做一名畫家,心中最崇拜的偶像是梵高。但在中學時,因為戰爭不得不放棄學業。後來,他曾流浪行乞。有一天在流浪的途中高銀在地上拾到一本書。那是一個叫韓和銀的韓國詩人寫的詩集。在寫這部書的時候,詩人已經得了麻風病,被關在深山裏一個專門收治麻風病人與世隔絕的村子裏。高銀回去後在讀這本詩集時,有一段話讓他大為震動:
“今天,終於我的腳拇指掉了下來
睡了一宿
第二天原來眼珠也都掉了下來”
他從此開始寫詩,決心要做一名詩人。
現在從某種角度來說,高銀少年時的夢想已經實現了。現在他變成了一名行為藝術家,他的書寫《萬人譜》正變成一種行為的藝術,一個姿勢。寫作行為的本身比寫作的內容更加重要,就像那個古希臘的擲鐵餅者的雕塑,他的全部的美學意義就存在於那個優美的姿勢裏。
立
201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