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錢鍾書的羅生門談起
在發完《錢鍾書和魯迅》的文章後和網友進行了一些討論,十分感謝。看到一位網友的留言,從楊絳敘述分房事件來談錢的人品,感覺有許多話想說。但是要寫起來,又有感覺非常複雜。我一直不太願意花時間寫雜文,所以這裏隻是非常簡單的談談。我並不感興趣談論錢的人品如何,我感興趣的是,對於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論述,這無疑又一次成為了錢鍾書的羅生門。這裏麵的原因可能是,一件事情對於不同的人的內心有著不同的感受,而且存在著潛在以利益的衝突,尤其這件事又在文革之中,所以事後人們的回憶往往會不一定真實準確。所以,我們在這裏恐怕誰也不能輕易相信。現在我對於人品或感情上的是非已經非常不感興趣,幾乎從不下判斷。判斷往往是失去智慧的時候,而結論則有時就成為錯誤的開端,而非終結。
說到記憶是非常有趣的,記得曾經有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在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的現場有許多小學生觀看,20年後有心理學家做調查,讓當年的那些在場的小學生重述現場。結果發現他們的敘述不僅非常不同,而且許多栩栩如生的回憶根本就不曾存在。
更重要的是,這一事件牽扯到涉及到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文革的時代背景。我曾經讀過許多文革的回憶,感覺我們對於文革回憶大於反思。而反思往往也比較膚淺,大同小異。我們還停留在敘述悲慘催人淚下就滿足了。很多時候,寫文章還是要避免催人淚下的。因為,哭過之後就宣泄了,就滿足了,也就完了。
這裏隻想通過從分房這件小事不同的觀點,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文革。文革其實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這裏麵必定是有著一定的合理訴求。文革在本質上有著人類群體對社會公平共同發展的願望,從而這是人類的又一次在進化途中的自主製度設計。那麽為什麽它最終變成一場極其野蠻極其慘烈的悲劇呢?從這裏我們又可以考慮社會主義真的是必然會失敗嗎?市場經濟是否最終會給我們帶來真實的幸福呢?
計劃經濟失敗在哪裏?我認為並非失敗在計劃。隨著人類計算能力信息流通的極大增強,計劃並非不可能。計劃經濟的失敗在於它所設計的製度中,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人在購買時滿足的並不僅僅是需要,而是欲望。這恰恰就是現代市場經濟成功的原因。它的指向是消費者的欲望。我認為在市場經濟中,消費最終必定導致浪費,過度的消費的基礎就是每個人都要過度的生產。在當年社會主義所設計的製度中取得人人平等,是通過社會合理的分配來解決的。但人有著無限的貪婪的欲望,和無止境的競爭時,這種分配就很難讓所有的人永久的滿意。在現代市場的製度設計中,是宣稱給每一個人提供均等的機會,是大家公平競爭。這在表麵上聽著很美好,但實際上是一個悖論。首先,即便是在西方的市場經濟中,也並非真的人人平等。另外,如果給人提供了平等的機會,其結果必然是導致越來越嚴重的不平等,兩極分化。因為,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有著不同的智商和情商。
因此,人類最終還是會要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重新思考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也就是我們仍然需要設計出一種更為理想更為完善的完美的製度,至於我們是否能找到這種製度,那就不得而知了。
文革的悲劇,有很多原因,有一點是因為,我們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某些利益根本衝突,而我們又是天生不平等的。
立
201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