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變了》——從一個歌手獲得文學獎談起
詩和歌詞是不同的。
一支完美的歌,需要好的歌詞配上好的音樂,二者缺一不可。
而一首完美的詩,其音樂性應該完全來自於其內在的語言,而不需要另外配樂。完美的詩,是不適合伴奏演唱的。
所以,一個歌手獲得一項文學獎,要麽是對文學現狀的一種批評和反諷,要麽是對一個歌手的否定甚至羞辱。
我在年輕時喜歡過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揚》,現在已經不喜歡這支歌了。我在年輕時喜歡過崔健的《花房姑娘》,聽過無數遍,至今仍然喜歡。不過,迪倫有些歌,我還在仍然喜歡,比如,《像一塊滾石》,《鈴鼓先生》。
不久前,看到一位網友寫下《大雨將至》,於是,今天早晨終於動筆寫寫我一直想說的話了。以前讀過這首歌的歌詞,這次又讀一遍,把它當詩來讀。讀後感覺還是屬於歌詞比較好。說老實話,我不喜歡這種歌詞。那裏的比喻既過於簡單,又有些做作,也談不上有著非常優美獨特的表達。記得看過一段視頻,迪倫為美國總統奧巴馬演唱。很吃驚迪倫已經變成了一個小老頭了。我看著他唱完後離場時向著總統大人,點頭,稍稍鞠躬,揮手微笑,笑容很甜蜜。然後,他沒有留下來陪伴總統大人和其他貴賓,而是很聰明的甩手走人了。有兩種偉大的藝術家,一種靠聰明成為了偉大的藝術家,一種靠不聰明成為了偉大的藝術家。所以,聰明不聰明,其實無所謂。關鍵是要有真正的才華。在這一點上,迪倫無疑是才華橫溢的,他是一個天才的歌手。
和《大雨將至》相比,我更喜歡迪倫的另一支歌,《世界變了》。在評論崔健時,我曾表達過一個觀點:在市場經濟中,最終每個人都將臣服於這個世界。世界已經變了。
那麽荷馬呢?他是一名歌手,還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呢?時間已經給出答案。他的那些音樂現在在哪裏呢?有誰今天還能彈著他當年的樂譜唱出他當年唱過的歌謠?
但是,
世界已經變了!
立
2016/12/15晨
恰巧剛剛發了篇娛樂性拙文引用了 迪倫,從前過於膚淺過於揪結於他的嗓音,並沒尊崇過。看來, 這有個節奏,就像戀愛中的人一樣,引起共鳴的是情歌。
不知為什麽,今年上半年我又開始重新聽迪倫。再聽答案在風中飄揚,沒有當年的感動了,可是聽像一塊滾石仍然喜歡的很。我喜歡那種激情,覺得這是一首在路上的歌。後來在圖書館裏借來了一盤迪倫新出的CD,聽了就又想起了老崔。我一直喜歡老崔後來的那些探索性的音樂,可惜在中國嚴肅的探索總是沒有市場。
迪倫的音樂一直在變。我也喜歡風格變化的藝術家,比如畢加索。但聽說,迪倫最近信仰上帝了。這就不是藝術風格或者理念的變化了,這屬於人生信仰的重大改變了。我想現在迪倫一定正在家中準備著聖誕夜的讚美詩呢!滿懷感恩的。
---寫歌是先有樂句,和弦、節奏----之後,是歌詞。填詞。
---歌詞永遠是次之。
鮑勃獲獎---是因他是猶太人。又是有時代代表性的人、猶太人。
--詩是曆史的誦讀。詩人與曆史不可分。
---流行歌,是二戰之後從英國開始的。歌詞就更是不重要。可有,當然好,沒有歌詞也成歌。
--中年之後,經曆了應該經曆的經曆,你比鮑勃可能經曆的更豐富。
---所以,流行的什麽的事,你就不興奮。---而是更關注曾經的永恒的主題、人的、事的。
----,世界沒有變,春曉、冬寒。四季輪回。
---是人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