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2013年末中國行 - 上海吃喝雜記(1)
那日吃到的梅子魚,讓我至今仍難忘。梅子魚是江浙沿海一帶特有的一種魚類,乍看之下很像小黃魚,但入口的鮮嫩明顯比小黃魚更勝一籌。梅子魚長不大,圓圓的頭卻要比小黃魚的頭要大。身上都是圓滾滾的肉,嫩得用筷子夾時需用巧勁,否則很容易就夾斷了。環境的變遷,讓很多魚種瀕臨滅絕。野生的梅子魚如今也象鰣魚一般物以稀為貴了。聽說現在野生鰣魚近乎絕跡因而被禁止捕撈,讓我不禁好奇在上海吃到的鰣魚是從哪裏來的。清蒸鰣魚是每回上海必吃的菜。因為它油潤鮮美,搭配火腿,冬筍和香菇,縱然多細刺仍然讓我對它喜愛有加。剛端上桌的清蒸鰣魚,油亮亮的。夾上一片魚鱗,吸入那一嘴的甘鮮,頓時讓我對鱗下肥厚的魚肉有了更大的期待。鰣魚恐怕是極少數帶鱗烹製的魚類 - 厚厚的鱗很好地保護了魚肉裏的脂肪。若是去了鱗,這道菜的味道就要大打折扣了。
上海近些年開發了一個七寶古鎮,入口的牌坊上赫然寫著“北宋遺存”,但我對它具體的曆史並不清楚。說是古鎮,倒不如說是小吃一條街更貼切些,就如北京王府井的那個小吃街一般。衝著古鎮的名聲去,卻除了小吃和洶湧的人潮,旁的什麽也沒看見。我和mimi爸雖然有上當受騙的感覺,想想還是不能虧待自己的肚子。老街兩邊店鋪裏蒸氣嫋嫋,臭豆腐,小餛飩,湯團和烤肉串的味道混雜在一起,挑逗著我們的味蕾,瓦解著我們的意誌力。終於禁不住誘惑,一腳踏進了人氣頗旺的老街湯團店。鮮肉餡,芝麻餡和紅豆餡各要了一個。咬破湯團皮,我明白了為什麽這裏一位難求。鮮肉湯團裏有鮮美的湯汁,紅豆餡甜而不膩,芝麻餡帶著濃厚的芝麻香味如流沙般滑過舌尖,再加上軟糯的湯團皮,吃得我很想將店裏其他餡兒的湯團嚐個遍。後來想想這隻是第一站,得保存實力繼續奮戰其他小吃,隻好作罷。待我們把整條老街都走完,除了被青石板路弄得有些生疼的腳底板,還收獲了油亮的雙唇以及如籮的肚子。隻可惜餘下的小吃都未能超越那湯團帶給我的驚喜。我們三人中唯一保持冷靜的是mimi。她被這種在擁擠的人群中邊走邊吃且滿嘴流油的場景嚇住了,加上她有食物過敏的經曆,無論我們如何誘惑都堅決拒吃。我們讓她保留了作淑女的權利,轉而羨慕她有肚子可以好好享受下一頓美食。
天寒地凍吃火鍋是最愜意的了。因為想著不久就要去四川吃正宗的麻辣火鍋,所以在上海本來不打算吃火鍋的。隻是那天逛到累了,mimi爸用手機查找附近好吃的所在。看到這家店的評分非常高,沒來及細看評論就興衝衝地直奔它而去。找到了才知道是海鮮火鍋,且偌大的店麵早已滿座,隻能等。好在帶位的服務生看我們人不多還帶著一個孩子,想到還有一個在角落的桌子,就讓我們坐下了。一人一個小小的銅爐子,倒也精致。海鮮據說是每天從大連空運來滬,所以新鮮。那天點的海鮮幾乎都可以生吃或者涮著吃。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圖片左上角的鳥貝。我孤陋寡聞,以前從未聽說過這種貝類。負責點菜的服務員大力推薦,嚐來果然很不錯。鳥貝肉質細膩,鮮美多汁,軟中帶脆,入口甘甜。那種新鮮食材獨有的甘美,讓我現在回想起來都垂涎三尺。吃火鍋不能少的凍豆腐也有不少花樣,不同顏色的豆腐是由不同的豆子製成。不過除了顏色好看之外,味道似乎沒有什麽大不同。那五顏六色的麵條是特意為愛吃麵的mimi點的,可惜小人兒尚在倒時差,沒等麵條上桌就躺在舒服的沙發椅上睡著了。這些蔬菜麵和雞蛋麵很筋道,還有麵的醇香,很適合在飽食了一頓海鮮和肉之後涮著吃。愛吃肉的mimi爸對羊肉及雪花和牛都很滿意。和牛基本入口即化,所以這趟按圖索驥算是成功的。
上海有很多風格各異的洋房如今被改裝成了摩登優雅的餐廳或咖啡屋。在有曆史的老房子裏用餐,總覺得那裏的家具乃至老式的地板牆壁都是有故事的,而那水晶吊燈折射出的都是曾經的輝煌與現在的些微無奈。在鬱鬱蔥蔥的汾陽路有一幢白色的法式洋房,建成於1920年,當時是一個法國商人的私宅。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它曾是國民黨著名桂係將領白崇禧的府邸,人稱白公館。幾十年的曆史動蕩與變遷,讓它逐漸從私人住宅過渡到畫院,越劇學館,直到如今的日式餐廳。那天我們在衡山路附近漫步,經過白公館時離晚餐還有一段時間,便先進去預定。晚上再去時才發現他們很貼心地把我們安排在二樓三麵環窗的位置,可以看見整個餐廳內景以及花園的景色。臨近聖誕,入夜後的小白樓越發顯得璀璨動人。若是白天來,任那冬日的陽光透過玻璃窗暖暖地傾瀉下來,應該是另一種美好的享受。
那天可能因為不是節假日,餐廳內人並不多。服務生們保持著禮貌的距離。靜謐的環境, 柔和的燈光,明亮的落地窗以及花園裏閃爍的節日燈營造出聖誕節特有的祥和氣氛。那一刻我有些恍惚,覺得自己不是在上海,而是和往年一樣在家中準備和摯愛親朋一起歡度聖誕。這裏的刺身新鮮自不用說,烤牛肉火候也到位,明蝦烤得不功不過。對我來說最驚豔的應該是貌不驚人的鬆茸奶油蘑菇湯。鬆茸濃鬱的香味和奶油湯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就是如絲緞般光滑流淌的香氛,是味覺與嗅覺的雙重享受。而mimi最喜歡的是那道鮭魚子飯。飽滿的鮭魚子晶瑩剔透,配上海苔絲覆蓋在拌有鮭魚肉的米飯上。鮭魚肉可能烤過,所以帶著炭火的香味,配上鹹鮮的鮭魚子讓我都忍不住與mimi分一杯羹。
座落在徐家匯公園裏的小紅樓,是另一家開在舊式洋房裏的餐廳。這座三層的法式小洋樓,如白公館一般,建於二十年代初期。作為曾經的百代唱片公司總部,她的曆史裏寫滿了音樂。三樓房間的牆上懸掛著許多唱片,有周璿的剛針唱片“花樣的年華”,有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還有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良心的複活》插曲(1927年鑽針唱片)。這些歌曲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陌生的。但是透過那些原始的唱片,仿佛能看到那個留聲機鼎盛時期的上海和那些曾經穿梭在這幢洋樓裏的忙碌身影。記得以前來小紅樓,能看到一台保存完好的留聲機。牆上的那些老唱片,厚重的雕花樓梯,老式的壁爐,加上這台留聲機,都在靜靜訴說著這幢老房子的過去。
如今的小紅樓是馬丁餐廳 - 它的主人是頂著米其林三星光環的西班牙大廚Martin Berasategui。一邁進小紅樓的大門,就能看到的馬丁的巨幅照片對所有的來客微笑。不過這也許是馬丁在小紅樓的唯一presence;小紅樓的主廚應該隻是馬丁的眾多徒弟之一吧。這次去小紅樓下午茶時間已經開始,本想就喝下午茶好了。但是下午茶在一樓,而我很想看看二樓的餐廳幾年不見有什麽改變,所以還是選擇了吃午餐。
我和mimi點的都是西班牙海鮮飯,是一道常見的主菜。不知道是不是肚子不餓的關係,沒有覺得有什麽特別的驚喜。前菜和甜點倒是被我吃了精光。前菜居然讓非常不喜歡胡蘿卜的我心甘情願地將它吃完,所以印象深刻。至於甜點,我現在甚至回想不起來它確切是什麽口味的。隻記得裏麵不知施了什麽魔法,就是讓我停不下來。這也算是最簡單直接的恭維了。當時覺得菜的風格和幾年前有所不同,就隨口問了侍應生是否換了主廚。答覆是“馬丁先生原來的那個徒弟回西班牙了,又換了他另一個徒弟來。”。原來如此,也許這裏是馬丁鍛煉得意門生的眾多場所之一,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頓午飯慢悠悠地吃了許久,看著午後的陽光漸漸西斜,我想不知下次再來又是何時。對一個見證了曆史變遷的老房子來說,小紅樓其實也許更適合成為一個中國唱片博物館,而不是一個門檻頗高的西餐館。但這不是我所能操心的了。
寫了這許多流水賬,上海的吃喝雜記也該收尾了。最後上一道上海常見的小吃:桂花糖藕。這是mimi的最愛。盡管外婆和奶奶都常常在家裏給她做,小人兒卻總也吃不厭。蓮藕的藕洞裏塞的是糯米,蒸透冷卻後切成薄片,再撒上糖和桂花。桂花的香味沁人心脾,藕洞裏的糯米香軟卻不失嚼勁,的確誘人。前些時候媽媽過來幫了我們幾天,又給mimi做了一大碗。mimi純粹是喜歡糖藕的味道,而大人們吃出的卻是記憶深處的烙印。等mimi長大了,再有機會吃到糖藕,她也會回想起屬於她自己的童年記憶。這,就是食物的魅力之一。
[下次有時間再寫四川的吃喝之旅吧。]
小紅樓幾年前也不是馬丁,但是一家走同樣高端路線的法國餐館。
其實各家今天上什麽菜也不重要了。 但看各棟小洋樓幾十年諸多變化,倒是令人唏噓。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