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數說曆史] 地方誌裏的1960年安徽大饑荒

(2013-09-18 07:35:48) 下一個
《安徽省人口誌》

(1)總人口


  建國後,安徽人口迅猛增長,這一方麵反映了全省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麵也證明了在一段時間內,國家忽視了對人口增長過快的控製不力。36 年間曆年人口數及增長比例見
表1—1—13。

1964 年出現人口增長負值,原因是1964 年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使人口數字得以確實的結果。在這之前,虛報人口現象較為普遍,原因又有多樣。其一,當時“很多物資的分配是按人口計算,有些社、隊、企業,甚至某些縣,為了小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多報人口,多分物資”(注:中共中央文件,中發〔63〕752 號:“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於消除多報人口現象的報告);其二,“有些地區為了某種‘需要’,隨意指使統計單位多報或調整人口數字”。

表1—1—13 建國後人口數及增長率



(2)各市縣部分年份(54,57,60,62,64)人口死亡狀況比較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各市縣人口死亡率均大幅度下降,其差異逐步縮小。1954 年,人口死亡率最高的蕪湖縣(死亡率為40.32‰)與最低的合肥市(7.80‰)相比,高低差為32.52 個千分點。1957 年,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嶽西縣(16.65‰),最低的是合肥市(4.92‰),高低差為11.73 個千分點,較前期大為縮小。
1960 年,人口死亡異常,死亡率在100‰以上的有太和縣(163.47‰)、無為縣(158.29‰)、宣城縣(147.26‰)、亳縣(145.95‰)、宿縣(130.32‰)、鳳陽縣(119.46%)、阜陽縣(118.31‰)、肥東縣(113.31‰)、五河縣(108.71‰)等9 個縣,死亡率最低的是合肥市(11.27‰)。1962 年,人口死亡率恢複正常,最高的黃山市(原太平縣)死亡率為14.65‰,最低的合肥市死亡率為5.12‰,高低隻差9.53 個千分點。1965 年,死亡率最高的是嶽西縣(15.68‰),最低的是淮北市(3.37‰),高低相差12.31 個千分點。1970、1981、1985 年人口死亡率都是嶽西縣最高,分別為12.59‰、9.64‰和8.47‰。1970 年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定遠縣(3.78‰),高低差為8.81 個千分點;1981 年死亡率最低的是臨泉縣(2.95‰),高低差為6.64 個千分點;1985 年死亡率最低的是淮北市(2.65‰),高低差5.82 個千分點。全省各市縣的人口死亡率已較為接近。

表2—1—20 市、縣階段年人口死亡狀況


安徽省人口誌
第一篇 總人口與分布 
導言 
第一章 人口規模 
第二章 人口分布 
第三章 人口密度 

第二篇 人口變動
第一章 人口自然變動 
第二章 人口遷移變動 

六篇 人口調查 
第一章 人口統計調查 
第二章 人口普查 
第三章 人口抽樣調查 
附錄 編纂始末 


資料來源:安徽省地方誌網站
http://www.ahdfz.gov.cn/html/sj_ahsz/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