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孫經先在烏有之鄉鼓吹”戶籍統計錯誤引起人口統計異常“達兩三年之久,試圖否認中國60年代大饑荒非正常死亡數千萬之曆史事實。最近,他把以前的結論寫成文章,送到《中國社會科學學報》發表(2013年8月23日第492期)。並且提出劃時代的概念:營養性死亡。孫的觀點在試圖否認大饑荒的毛派中很有市場。
山民在2年前就注意到所謂”戶籍登記錯誤“說不能解釋大躍進時期的人口異常。本文將依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各年人口統計數據,人口普查數據,中國統計年鑒中的城鄉人口遷移數據,對孫經先的所謂”戶籍登記錯誤“說進行分析驗證。結果表明,孫經先的結論完全不被事實支持。
(一)背景
國家統計局匯總的曆年人口統計數據,有每年總人口, 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三項。三項統計獨立進行。再根據這幾個數據計算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與總人口一起公布。請注意計算各項比率的時候,所用的每年人口總數不是年初人口,也不是年末人口,而是年初年末的平均值。(見《中國統計年鑒》)
如果統計完全沒有誤差,那麽每年的全國人口統計數據應該符合以下關係。 (注意改革開放前國際遷移可忽略不計。)
(定義:年人口自然增長數 = 年出生人口數 - 年死亡人口數 = 年平均人口 * 年自然增長率)
但是,因為人口統計總人口數,出生人口數,和死亡人口數獨立統計,而且由於社會和政治的原因,各項統計數,尤其是死亡統計數,都有一定的誤差。
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數據中因此出現了矛盾。大部分年份,上述這兩個應當相等的數字之間出現了較大差異: 年末年初人口差值 與 當年自然增長人口數並不一致。兩者的差值用紅字列在異常值一欄。
表1 中國人口統計數據一覽(綜合統計資料整理,來源見表末說明)
孫經先對以上統計異常的解釋是:
(1)56-59年正的差值是因為農村人口進城當工人,沒有注銷農村戶口。 因此有雙份戶口(農村與城市)。
(2)60-64年負的差值是因為精簡城鎮戶口,下放人口沒有在農村上戶口。因此他們在此期間沒有戶口(漏登)。
(3)大饑荒以前因為部分進城人口戶口重登造成人口基數虛高,大饑荒期間和其後因為部分精簡人口沒有戶口造成人口總數統計降低。這一高一低就成了人口大量損失的“真正”原因。另外他還認為大饑荒前的人口死亡漏登, 加劇了人口基數虛高。
(二)質疑
以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對孫經先的幾條基本結論詳細分析。
孫經先:第一個基本結論:在1959年底以前,由於工業發展的需要和“大躍進”運動的發動,我國出現了從農村到市鎮的人口大遷移,至少有3000萬以上農村人口遷移到市鎮。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重報虛報戶籍人口1162萬人,即這些人雖然已經遷移到市鎮並辦理了戶籍登記手續,但是他們並沒有在原籍農村注銷戶籍(他們在市鎮和農村同時擁有戶籍)。
點評:孫經先這裏犯了幾個基本錯誤:
(1)大躍進期間從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達遷移,時間段是1957年到1960年,並非結束於1959年底。孫經先說的3000萬以上實際上是57-59年遷移增長(~2300萬)和自然增長(~800萬)之和, 誇大遷移數字800萬!(下表選自李若建,《人口與經濟》1999年第5期)
(2)他說的所謂造成的戶口重登1162萬人,不是來自任何統計資料,而是他根據56-59年正的統計差異就是人口重登累加而來。“一個人有兩份戶口”沒有任何事實佐證。
表2 1956-1963年中國城鎮人口變化情況(轉引自李若建《人口與經濟》1999年第5期)
孫經先:第二個基本結論:在1959年以前,由於戶籍管理製度不健全,在我國(主要是廣大農村地區)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死亡漏報現象。根據1953年和1957年兩次抽樣調查的結果,可以估計出我國這一期間產生的死亡漏報人口約為750萬,即有750萬人在1959年以前已經死亡,但沒有進行死亡登記注銷戶籍。
點評:孫經先這一段話隻說出了部分事實, 但隱瞞了更重要的事實。
(1)部分事實:1959年以前,我國存在較為嚴重的死亡漏報現象。
(2)隱瞞的事實:大饑荒前後的的人口統計,長期存在死亡漏報現象。常年是因為經濟原因。饑荒年代是因為政治原因。國內外人口學家通過對照人口普查和人口統計數據,發現大饑荒時的死亡人數有更嚴重的漏報(捂蓋子)。地方誌人口數據也直接證明這一點。
圖1 死亡率的戶口登記數與學者重估數(李成瑞《大躍進引起的人口變動》)
孫經先:第三個基本結論:我國在1960年前後進行了實施《戶口登記條例》的工作,1964年進行了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上述虛假戶籍人口1912萬的戶籍在這兩次戶籍整頓活動中被注銷。
點評:
(1)1964年是人口普查年,但1964年的人口統計數據,依然有603萬的異常。這說明所謂人口重登不是統計異常的原因。
(2)1964年的年中人口(年初年末平均數)是69836萬人(不含港澳台,含現役軍人)。1964年7月1日的人口普查同一口徑的人口總數(不含港澳台,包含現役軍人)是69458萬人。相差小於400萬人(相對誤差0.5%),說明總人口統計是相當準確的。人口統計總數比普查數還多近 400萬人,說明根本不存在600多萬的人口沒有戶口。
孫經先:第四個基本結論:由於我國經濟出現重大困難,在1960年到1963年間開展了大規模精簡市鎮人口運動,3000萬以上的市鎮人口被精簡返回農村。在這一過程中產生漏報戶籍人口數1482萬人,即這些人從市鎮被精簡並注銷戶籍,但他們沒有及時在農村辦理戶籍遷入手續,成為沒有戶籍的人(這些人口在1965—1979年間重新登記了戶籍)。
點評:注意這裏孫經先陷入了不可調和的困境。
(1)既然農民57-59年進城時有雙份戶口,那農民60-64年遷移回農村時就(在統計中)占用原雙份戶口的那份農村戶口,怎麽會像孫經先說的沒有戶口呢?(注意:這裏的雙份與漏登都不可能是遷移人口的全部!)
(2)表2顯示1960年有316萬農民進城。可是人口統計差值卻顯為-695萬。按照孫經先的說法,1960年應該有695萬城鎮人員下放農村沒有在農村上戶口(-695萬!)。這意味著1960年有遠遠超過695萬的城鎮居民被精簡下鄉!!這完全是南轅北撤!由此可見這個戶口錯登的詭辯是多麽的荒謬!
(3)對比1964年的人口統計數據與人口普查總人口,發現人口統計總人口比人口普查人口總數還要多。哪裏來的1482萬人沒有戶口?! 在糧食供應,布票等一切與戶口掛鉤的情況下,這些人為什麽不去及時合法地上戶口?還要等到孫經先說的70年代?近1500萬人在可以合法上戶口,而且事事需要戶口的時代,近10年不去辦理戶口?可信嗎?
(4)孫經先的困境:按照孫經先對統計異常的雙戶口無戶口解釋,為什麽在嚴格實行戶口製度和2胎化計劃生育的70年代,還會有數百萬人有雙戶口呢(正統計異常)?!82年的人口普查為什麽沒有查出這些雙戶口(統計數100807萬,普查數100818萬)?
綜上所述,孫經先為了否認大饑荒,編造了一個不能自圓其說的謊言。這個謊言,終將和他發明的“營養性死亡”一起,被掃進曆史的垃圾堆!
(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統計異常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山民對當時的人口數據和社會曆史狀況進行分析,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大躍進前後的人口統計,出生人口,死亡人口都存在比較嚴重的漏登現象。主要原因有兩個:(i)當時的嬰兒死亡率高,這一部分出生/死亡都沒有登記。(ii)大饑荒期間,餓死人是政治事件,各級政府捂蓋子,低報或瞞報餓死人數。
(2)在大饑荒之前,出生漏報是主要因素(50年代登記出生率比60年代低很多!)。漏報的另一個原因是農村登記的滯後。在大饑荒期間,死亡漏報是主要因素。70年代,計劃生育開始,出生漏報成了主要因素。
(3)因為出生漏報與死亡漏報相抵消對總人口的影響比較小。 總人口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準確。這一點可從人口普查結果得到映證。
以上各點,可以圓滿解釋各年人口統計的異常。如果對各年出生與死亡數據根據漏報進行修正, 則修正後的統計數據每年都滿足統計平衡!
從下圖可見,人口統計有一定的誤差,但是總的變化趨勢是真實的。而且在計算過程中用的是差減法,一個時間段的前後誤差是相互抵消的。
圖2 出生率的戶口登記數與學者重估數(李成瑞《大躍進的引起的人口變動》)
********************************
附錄:
孫經先:“餓死三千萬”不是事實
2013年08月23日 09: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8月23日第492期 作者:孫經先
http://www.csstoday.net/xuekepindao/pinglun/84014.html
孫經先:破解國家統計局戶籍統計數據矛盾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