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普通話沒有入聲。古音的入聲都派到平聲,上聲,和去聲。但有些方言是有入聲的。王力的《詩詞格律》說:
“入聲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湖南的入聲不是 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個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裏,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 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從湖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 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
《康熙字典》前麵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有些方言,如粵語、閩南語、客語等至今完整地保存著中古漢語的入聲係統。但對大多數方言來說,塞音韻尾均有不同程度的脫落。中古漢語原有的p、t、k三個塞音韻尾,有些方言,如閩、客家的一些次方言,歸並剩一或兩個,有些同時發展出一個喉塞音韻尾ʔ。有些如吳語、晉語等隻保留韻尾ʔ。有些如湘語,塞音韻尾完全脫落,入聲隻作為聲調存在。最後,在大部分官話方言中,入聲甚至已歸並至其他調類。如西南官話的入聲歸入陽平調,華北官話的入聲派入其他三調。
舉普通話為例。屋、曷、乙、沒均為《切韻》入聲韻,但在普通話則分別作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官話各方言入聲消失的進程並不一致,但總體來說,是先歸並,再變成喉塞音,嗣後喉塞音脫落,最後並入其他調。這一過程始於唐末宋初之間的中原北部(詳見燕雲十六州),到元朝的官話已無入聲。不過,入聲未有隨南宋滅亡而消失,至今仍廣泛流傳在華南地區。由於部分原來屬於仄聲一員的入聲被派進平聲,所以往後官話各方言的使用者較難判斷唐詩宋詞中的平仄韻律。
方言區 | 地名 | 平聲 | 上聲 | 去聲 | 入聲 | 聲調數 | |||||||||
---|---|---|---|---|---|---|---|---|---|---|---|---|---|---|---|
清 | 濁 | 清 | 濁 | 清 | 濁 | 清 | 濁 | ||||||||
次濁 | 全濁 | 次濁 | 全濁 | 次濁 | 全濁 | 次濁 | 全濁 | ||||||||
北方 | 北京 | 陰平55 | 陽平35 | 上聲214 | 去聲51 | 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 去聲 | 陽平 | 4 | ||||||
青島 | 平聲24 | 上聲213 | 去聲42 | 上聲、去聲 | 去聲 | 3 | |||||||||
濟南 | 陰平55 | 陽平42 | 上聲213 | 去聲21 | 陰平 | 去聲 | 陽平 | 4 | |||||||
西安 | 陰平55 | 陽平24 | 上聲42 | 去聲31 | 陰平 | 陽平 | 4 | ||||||||
蘭州 | 陰平31 | 陽平53 | 上聲442 | 去聲13 | 陽平 | 4 | |||||||||
東幹語 | 平聲24 | 上聲51 | 去聲44 | 平聲 | 3 | ||||||||||
西南 | 成都 | 陰平45 | 陽平21 | 上聲52 | 去聲213 | 陽平 | 4 | ||||||||
樂山 | 陰平55 | 陽平21 | 上聲52 | 去聲224 | 入聲3 | 5 | |||||||||
江淮 | 南京 | 陰平31 | 陽平13 | 上聲212 | 去聲44 | 入聲5 | 5 | ||||||||
晉 | 太原 | 平聲11 | 上聲53 | 去聲45 | 陰入2 | 陽入54 | 5 | ||||||||
吳 | 蘇州 | 陰平44 | 陽平24 | 陰上52 | 陽上31 | 陰去412 | 陽去31 | 陰入4 | 陽入23 | 7 | |||||
上海 | 陰平52 | 陽去113 | 陰去334 | 陽去 | 陰入5 | 陽入23 | 6 | ||||||||
湘 | 長沙 | 陰平33 | 陽平13 | 上聲41 | 陽去 | 陰去55 | 陽去21 | 入聲24 | 6 | ||||||
贛 | 南昌 | 陰平42 | 陰去 | 陽平24 | 上聲213 | 陽去 | 陰去55 | 陽去21 | 陰入5 | 陽入21 | 7 | ||||
客家 | 梅州 | 陰平44 | 陽平11 | 上聲31 | 去聲52 | 陰入21 | 陽入4 | 6 | |||||||
閩 | 福州 | 陰平44 | 陽平52 | 上聲31 | 陽去 | 陰去213 | 陽去242 | 陰入23 | 陽入4 | 7 | |||||
廈門、台北 | 陰平55 | 陽平24 | 上聲51 | 陽去 | 陰去21 | 陽去33 | 陰入32 | 陽入5 | 7 | ||||||
泉州 | 陰平33 | 陽平24 | 陰上44 | 陽上22 | 陰去41 | 陽去41 | 陰入5 | 陽入24 | 8 | ||||||
潮州 | 陰平33 | 陽平55 | 陰上53 | 陽上35 | 陰去11 | 陽去31 | 陰入2 | 陽入5 | 8 | ||||||
粵 | 廣州 | 陰平 55或53 | 陽平21 | 陰上35 | 陽上13 | 陰去33 | 陽去22 | 高陰入5 | 低陰入(中入)3 | 陽入2 | 9 | ||||
平話 | 南寧 | 陰平41 | 陽平52 | 陰上33 | 陽上24 | 陰去55 | 陽去22 | 高陰入5 | 低陰入(中入)3 | 高陽入24 | 低陽入2 | 10 | |||
方言區 | 地名 | 平聲 | 上聲 | 去聲 | 入聲 | 聲調數 | |||||||||
清 | 濁 | 清 | 濁 | 清 | 濁 | 清 | 濁 | ||||||||
次濁 | 全濁 | 次濁 | 全濁 | 次濁 | 全濁 | 次濁 | 全濁 |
===================================
入聲韻唐詩宋詞名作舉要:
張九齡: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杜甫: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穀。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杜甫:夢李白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柳永:雨霖鈴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 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 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