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大躍進年代人口統計數據的矛盾
前麵說過, 國家統計局收集的人口統計數據,有每年總人口, 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三項。三項統計獨立進行。再根據這幾個數據計算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與總人口一起公布。請注意計算各項比率的時候,所用的每年人口總數不是年初人口,也不是年末人口,而是年初年末的平均值。(見《中國統計年鑒》)
孫經先的人口遷移戶籍重登漏登說認為每年異常值E由遷移過程中戶籍登記的重登漏登引起:簡單地說就是大躍進前人口因為遷移而重報使基數虛高,而59-61年人口則因為遷移而漏報,導致大躍進期間統計人口總數減少,因此人口總數增長出現了缺口。他的文章還有極其簡單的錯誤。比如說“60年生的人越查越多”。(1) 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數據,不是基於戶籍登記。 而是基於統計係統收集的數據。在公社一級,大躍進的時候就設有財會統計室。如湖南嶽陽市情網大躍進人口數據明確注明不是戶籍數據。
(2)國家統計局匯總的人口數據實際上是已經體現了遷移的數據。人口遷移數據隻有在省地縣的統計上顯示,在全國數據上不顯示,因為沒有國際遷移。 孫的假設不能解釋省地縣級含遷移數的人口數據。例子:湖南常德市曆年人口數據明確表明遷移數據。
(3)孫的假說與人口普查結果不符:
大躍進“餓死三千萬”的思考:(7)人口普查顯示60年前後出生人口大量缺失
(4) 孫假說因人口統計矛盾而提出。但是經過他的修正後,每一年的人口統計數據矛盾依然存在。按照他的思路,如果根據因人口遷移產生的戶籍重登漏登修正總人口統計數據,這個表麵的人口統計差異應該消失!
(5)人口統計有3條獨立的線,總人口,出生,與死亡。孫的假說完全無視出生下降和死亡上升的統計結果。不能解釋死亡的增加。例子:湖南常德市曆年人口統計數據顯示59-61年死亡數比55-57年增加30萬。
以下為詳細分析。在不考慮國際移民的前提下:
某年當年歲末人口數 - 上一年歲末人口數= 某年人口增長數(當年出生人口數 - 當年死亡人口數) |
但是,在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數據中出現了矛盾:任何一年,上述這兩個應當相等的數字之間出現了差異(表1 E列)。
表1: 統計局數據顯示每年新增人口與戶籍登記年底年初差值不同 | ||||||
年 | 全國 總人口(A) (萬) |
人口 自然增長率 (‰) |
新增人口 (生死統計差別) (萬) |
年底年初差別 |
異常值(E) |
|
1954 | 60266 | |||||
1955 | 61465 | 20.32 | 1237 | 1199 | -38 | |
1956 | 62828 | 20.50 | 1274 | 1363 | 89 | |
1957 | 64653 | 23.23 | 1481 | 1825 | 344 | |
1958 | 65994 | 17.24 | 1126 | 1341 | 215 | |
1959 | 67207 | 10.19 | 679 | 1213 | 534 | |
1960 | 66207 | -4.57 | -305 | -1000 | -695 | |
1961 | 65859 | 3.78 | 250 | -348 | -598 | |
1962 | 67295 | 26.99 | 1797 | 1436 | -361 | |
1963 | 69172 | 33.33 | 2274 | 1877 | -397 | |
1964 | 70499 | 27.64 | 1930 | 1327 | -603 | |
1965 | 72538 | 28.38 | 2030 | 2039 | 9 | |
1966 | 74542 | 26.22 | 1928 | 2004 | 76 | |
1967 | 76368 | 25.53 | 1926 | 1826 | -100 | |
1968 | 78534 | 27.38 | 2121 | 2166 | 45 | |
1969 | 80671 | 26.08 | 2076 | 2137 | 61 | |
1970 | 82992 | 25.83 | 2114 | 2321 | 207 | |
1971 年起略 |
(二)戶籍統計數據異常的原因:是死亡漏報還是戶口重登?
金輝認為這個差別是由於死亡的漏報引起,因此死亡人口統計不可靠而不用。他用每年總人口增加數 - 每年出生人口 = 每年死亡人口
的關係,用統計局公布的總人口與出生人口為估算依據,依此估算的結果:
大饑荒期間農村非正常死亡人口為:3470 萬。這個數據不包括少出生的人口, 但包括城鄉死亡率差別而導致農村比用城鄉相同死亡計算率多出來的死亡人數(680萬左右)。 (金輝:“三年自然災害”備忘錄(上))
根據人口遷移說對總人口統計數據修正(扣除重登或加上漏報人口)後,人口統計數據每年依然存在孫經先所說的重大矛盾(表2F列,正常應為0)。因此人口遷移假說不成立!
表2: 按孫經先的思路對原戶籍統計進行戶籍重報漏報修正後的總人口及與上類似計算結果(由出生死亡數統計的每年新增人口不變) | ||||||
年 |
孫氏修正後 |
新增人口 (生死統計差別) (萬) |
總人口 |
修正後 |
||
1954 | 60266 | |||||
1955 | 61503 | 1237 | 1237 | 0 | ||
1956 | 62739 | 1274 | 1236 | -38 | ||
1957 | 64309 | 1481 | 1570 | 89 | ||
1958 | 65779 | 1126 | 1470 | 344 | ||
1959 | 66673 | 679 | 893 | 215 | ||
1960 | 66902 | -305 | 229 | 534 | ||
1961 | 66457 | 250 | -446 | -695 | ||
1962 | 67656 | 1797 | 1199 | -598 | ||
1963 | 69569 | 2274 | 1913 | -361 | ||
1964 | 71102 | 1930 | 1533 | -397 | ||
1965 | 72529 | 2030 | 1426 | -603 | ||
1966 | 74466 | 1928 | 1938 | 9 | ||
1967 | 76468 | 1926 | 2002 | 76 | ||
1968 | 78489 | 2121 | 2020 | -100 | ||
1969 | 80610 | 2076 | 2121 | 45 | ||
1970 | 82785 | 2114 | 2175 | 61 | ||
1971年起略 |
孫經先在考慮遷移之後的修正數據不能每年滿足統計平衡的 關係之後, 退而求其次。往後找了整整20多年(54-79年,一代人的時間),才把大躍進造成的漏報死亡用計劃生育年代的漏報出生衝銷掉(孫認為是戶口的重登漏 登), 從而取得了25年總數據的近似平衡。這個25年的近似平衡,完全是隨機的。如果到79年不平衡, 那麽再加後幾年的出生漏報,也會有一個近似的平衡。但正是這個幾十年的拚湊,露出了遷移論的破綻。其實非正常死亡的數據秘密,正是隱藏在年與年之間的人口 變化裏。
從直觀上, 戶籍漏報重報說認為表1 E列中的正差異為戶籍重登(雙戶口人數), 負差異為漏登(無戶口人數) 。 那麽在70年代戶口嚴格管理並實行計劃生育的大背景下, 為什麽每年還有一,兩百萬人擁有兩份戶口呢? (見表3)
(三)大躍進期間人口統計中的異常值到底是由什麽因素引起的呢?
如果考慮出生和死亡數據統計的漏報是導致上述異常的原因,相應修正後的數據則每一年都完全符合以上規律(表3 E列)!這說明出生與死亡的漏報是理解統計數據表麵矛盾的關鍵!
表3: 人口統計異常的原因(出生和死亡的漏報)--異常值D為出生死亡漏報數相抵的結果:正為淨出生漏報,負為淨死亡漏報) | |||||||
年 | 總人口 (統計數據) |
統計 新增人口 (A) |
修正後實際 新增人口 (B=A+D) |
年底年初 差別 ( C) |
異常值 (D=C-A) |
修正後 異常值 (E=C-B) |
|
1954 | 60266 | ||||||
1955 | 61465 | 1237 | 1199 | 1199 | -38 | 0 | |
1956 | 62828 | 1274 | 1363 | 1363 | 89 | 0 | |
1957 | 64653 | 1481 | 1825 | 1825 | 344 | 0 | |
1958 | 65994 | 1126 | 1341 | 1341 | 215 | 0 | |
1959 | 67207 | 679 | 1213 | 1213 | 534 | 0 | |
1960 | 66207 | -305 | -1000 | -1000 | -695 | 0 | |
1961 | 65859 | 250 | -348 | -348 | -598 | 0 | |
1962 | 67295 | 1797 | 1436 | 1436 | -361 | 0 | |
1963 | 69172 | 2274 | 1877 | 1877 | -397 | 0 | |
1964 | 70499 | 1930 | 1327 | 1327 | -603 | 0 | |
1965 | 72538 | 2030 | 2039 | 2039 | 9 | 0 | |
1966 | 74542 | 1928 | 2004 | 2004 | 76 | 0 | |
1967 | 76368 | 1926 | 1826 | 1826 | -100 | 0 | |
1968 | 78534 | 2121 | 2166 | 2166 | 45 | 0 | |
1969 | 80671 | 2076 | 2137 | 2137 | 61 | 0 | |
1970 | 82992 | 2114 | 2321 | 2321 | 207 | 0 | |
1971 | 85229 | 1962 | 2237 | 2237 | 275 | 0 | |
1972 | 87177 | 1910 | 1948 | 1948 | 38 | 0 | |
1973 | 89211 | 1842 | 2034 | 2034 | 192 | 0 | |
1974 | 90859 | 1574 | 1648 | 1648 | 74 | 0 | |
1975 | 92420 | 1438 | 1561 | 1561 | 123 | 0 | |
1976 | 93717 | 1178 | 1297 | 1297 | 119 | 0 | |
1977 | 94974 | 1138 | 1257 | 1257 | 119 | 0 | |
1978 | 96259 | 1147 | 1285 | 1285 | 138 | 0 | |
1979 | 97542 | 1125 | 1283 | 1283 | 158 | 0 | |
1980 | 98705 | 1165 | 1163 | 1163 | -2 | 0 | |
(四)結論與意義
國家人口統計有三項獨立統計的主要數據:(1)每年總人口,(2)每年出生人口,(3)每年死亡人口。其中總人口的統計因為通常由基層單位上報人頭匯總,不受或少受 政治或民俗因素影響而相對準確(幾次的人口普查可對照)。而出生人口或死亡人口統計在不同的階段,都有各種政治性或社會性的因素影響,因而相對不準確。 所以這三項獨立統計的數據存在文首列舉的統計數據矛盾。
(五)出生與死亡漏報的社會原因(1)1958年之前,沒有嚴格的戶口管理製度。
(2)大躍進時期,餓死人是政治敏感事件,因此導致死亡漏報瞞報。這個政治慣性,可能一直延續到饑荒年之後。
(3)1967年,文革中武鬥死亡漏報。
(4)1970年代,兩胎化計劃生育開始, 出生瞞報。
(5)數據的滯後與農村數據生死登記滯後有關。
(六) 參照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製度- 維基百科
謝謝指正。已改。
應為
“每年總人口變化 - 每年出生人口 = 每年死亡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