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9歲的李伯伯覺得一個年輕人躲在家裏太沒有出息了,決定外出闖一闖,象一棵不畏寒風的樹苗一樣,走自己的路,茁壯成長要成為一棵參天大樹。
他不顧父親的反對,割舍了家裏親人的愛,鼓足勇氣,私自離開家跟兩個朋友一起去湖北求職或求學,開始了冒險的人生征途。 經過千山萬水跋涉,餐風飲露,當從老家湖南走到了湖北漳河地區時,國民黨七十七軍把他們攔住了,被扣留了三天,一個被留下當兵,而放掉了李伯伯和另一個人。這時他們的路費花光了,沒有任何前途,兩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輕人都急哭了。但他們沒有絕望,繼續尋找機會。恰巧黃埔軍校七分校在浙江,湖南一帶招收了幾百學生路過此地。真的“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們兩個人被補充到學生隊伍裏,多麽令人振奮!李伯伯好象生活有了盼望。從此就跟著七分校向校本部-西安王曲進發。
嚐盡了路途的艱辛後,於1944年元旦,他們到了目的地,李伯伯本想好好學習大幹一番,但他卻患了關節腫痛的重病,癱瘓在北方的炕上,無法學習與訓練。黃埔軍校十九期的軍官學員結業考試上,他榜上無名。離家數千裏,不知何去何從?但他又抱定繼續學習的想法。後來他被送到陝西鳳翔“國立戰地失學青年學校” 再一次有了信心。繼而又報考了西北大學,雖然獲得了入學通知書,但當時正處在日寇侵華高潮,家裏已無錢接濟李伯伯入學。他又到了山窮水盡了,多難的他選擇了軍校。
1945年6月他入了軍校。為了光明的前途他刻苦學習,刻苦練武,功夫不虧有心人,畢業時李伯伯的成績優秀。軍校畢業時,正是國共兩黨內戰高潮,他被分配到42軍。1947年12月下旬,他到42軍辦理入隊手續,被分到輜重營工作。出入社會本應是快樂的事。可是不久開封大戰的槍炮打響了,42軍在這次戰爭中,全軍覆滅。分到這個軍的28個同學陣亡了26人,隻剩下了受了傷的李伯伯和另一個同學。
1949年他所在的部隊向解放軍投誠了。那時李伯伯二十四,五歲,年輕力壯的他不願再卷入那殘酷的征戰中,他寧願解甲歸田過個清靜的日子。
他又回到了家鄉並決心當一個好老師。可他萬萬沒有想到以後遇到的磨難比以前更多,更慘烈。
1951年土地改革,他家被定為地主,他被要求索賠,可是李伯伯也是一貧如洗,退什麽呢?為了度過土改這一關,他隻好挨著刺骨的寒冷把僅有的身上值錢的一件皮衣脫下抵賠了,挽回了一點諒解。
1952年他與一個小他六歲姑娘結婚了。盡管生活艱苦,夫婦二人信心百倍地向往著幸福的未來。
1953年又開始了整頓和肅反,他被列為重點清查對象。雖經過了心驚膽戰的清查與交代,但天無絕人之路,政府有一條統戰政策,李伯伯又過了一關。生活又有了盼望。
但好景不長,到了1958年的整風運動,重點是清理知識分子中異己分子,來勢凶猛。當然李伯伯也列在這行列中,他接受審查達四個月之久,在寒冷的小屋子裏,穿著漏洞的衣服日日夜夜寫著鳴放的材料,忍饑挨凍瘦了好多斤,最後他過了這一關,給放了出來。全家人又團聚了,生活又有了盼望。
1965年的四清運動,他又一次被列為挨整的重點對象中,那些虛有的罪名,大會小會,批了又批。
在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竟把李伯伯被趕出了學校遣送到了農村,為了年幼的三個孩子,他開始務農來養家。後來,他又回到了學校,卻被造反派捉了起來,批鬥,掛牌子,遊街。有時無中生有地進行捆綁,吊打,完全失去人身自由。在痛苦之極時候,他也閃過自殺的念頭,但想到他的四個孩子,如果沒有父親的照顧將會在那種環境下生活更加可憐,而且他妻子的痛苦也是無法想象的。為了他們,李伯伯定下決心無論如何遭遇多大的磨難也得活下去。
正是李伯伯對家庭和孩子們的愛心和責任心和他對未來所堅定的信心,使他度過了這一關。也經受住了以後的曆次運動對他的折磨。
曆盡艱辛的李伯伯勝利地熬到了1977年,從那以後,政治環境與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孩子們有上大學的,有工作的,都非常孝順。真可謂是“夕陽無限好”如今李伯伯已八十六歲了,他雖然曆經滄桑,飽經風霜,沉浮起落。但他沒有為所處的政治壓迫生活艱辛的環境而頹廢。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傳奇故事,卻有一種對未來的美好的盼望,熱愛生命,這就是李伯伯尋覓光明的魅力。
試想人不能決定自己所處的環境,但是可以決定自己的信念和對環境生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