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天塗鴉-之張眼看曆史

(2013-03-12 07:50:57) 下一個

江天塗鴉-之張眼看曆史

 

 

2013-03-12 07:50:57

 

 

 

 

 

 

 

崔永元的《你可以說,但是你不能撒謊》,不知道是否是他本人所寫,道理肯定是有的,用的也是史料,當年的抗戰可謂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啊。作為一個小人物,我鬥膽說一下自己的想法。我們的抗戰激烈,悲壯,可歌可泣,同時也窩囊啊。國民黨的幾次大會戰輸多贏少,黨政首腦一路撤到雲南,四川。

真正的抗戰應該從
19319.18那天就開始了,但是已經易旗的少帥不戰而退,被喚作少帥委實缺少了帥氣,在國仇家恨方麵就是幹的不漂亮。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沒有責怪張少帥的不戰而退,張沒有受到任何處罰,而是又被授命為豫鄂皖三省剿總副總司令。東北三省被日寇蹂躪,百姓流離失所這些並沒有放在蔣介石日常事務的第一位。受到如此鼓勵的日寇氣焰勢必囂張,鬥誌勢必高漲。

31-36年,蔣介石為抗日做過什麽反擊準備沒有?甚至有過什麽計劃沒有?他的工作重心還是在剿共上,直到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才不得不同意抗日。我認為,蔣的攘外必須先安內的政策其實和共產黨毛澤東後來所提的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屬同一性質。目的都是為了鞏固自己已有的權力為主導,以鏟除對抗勢力(黨內黨外)為首要任務。有人評價說蔣的曆史觀是看到了明滅於李自成而非努爾哈赤,清滅於辛亥革命而非列強,所以他一定要先行剿共;而他的這個想法和毛後來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策略如出一轍, 蔣介石和毛澤東在深層的本質上相同,隻是毛澤東的能力,魄力,破壞力大大超過了蔣介石。

37
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寇的目的已經明確,不是隻要部分地區而是妄想全中國。這時蔣介石的應戰雖然應該肯定但是也是迫不得已不得不為之了。第一次的淞滬會戰就充分暴露了在蔣的領導下中國軍隊的弱點。在軍備的落後,軍人素養遠遜於日本的情況下,蔣沒有做好大戰在即的準備,導致淞滬會戰雖然壯烈但是由於作戰方式的粗糙而沒有達到戰略目的, 由於淞滬會戰的失利又引起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為南京保衛戰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在淞滬會戰前蔣先是寄希望於列強的幹預,低估了日本的野心,戰役指揮上又屢犯錯誤,乃至後來的臨陣換將等等都暴露了蔣的能力不足,大敵當前,不足以擔當統帥。

淞滬會戰失利後,國民政府於
1120日發表遷都重慶宣言。南京保衛戰時蔣介石沒有與首都共存亡,他早就撤到了武漢,命曾力主固守南京的衛戍司令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命令是1211日下的,唐生智12日淩晨2時許就召集參謀人員製訂撤退計劃及命令 13日首都丟了,不足五萬人的日軍入城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蔣介石並沒有在抗戰中發揮出一個領袖的卓越才能,他是被迫應戰的,戰的三心二意,戰的窩囊,應戰的同時還不忘剿共,勝的也不漂亮,以至於日人現在還認為自己並不是輸給了中國人。

每個朝代都會寫前朝的曆史,中共也不例外。隻是寫個抗戰(在好多親曆者都存在的情況下)還這麽偷工減料,足顯的那麽的不自信。蔣公和毛公本質相同,蔣的治下有
白色恐怖,毛的治下有紅色恐怖。倆人都極力鏟除異己,蔣的文膽陳布雷自殺了;毛的政治秘書田家英也自殺了。蔣整肅孫立人毫不手軟,毛整劉少奇那就更加鐵腕了。凡此種種,不一一羅列。蔣和毛都是中華民族的土產,基因當中少不了孔孟之道,帝王將相權謀之說。中華的土壤隻能產生出蔣和毛這樣的人物,是不可能出現華盛頓這樣的人物的。這和中華大地千年的中央集權製有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饒的是過癮啊。而中華民眾在同樣的文化養育之下,也隻是盼望著什麽時候能出一個英明的統帥,所以就給了蔣和毛滋養的土壤。

但是世界在發展,中華也在前進,沒有了蔣介石的台灣現在做的比中國大陸要好。哪天大陸的執政黨對國民黨的抗戰史有客觀的評價,
 對蔣和毛有客觀的評價,執政黨才算是真正有了自信,才算是與世界接軌了。 開放了這麽些年,自由思考之曙光還是漏進了一些華夏大地的。但是北京的空氣陰霾還是未散,時不時再加些沙塵暴,離晴空萬裏的那一天還有點遠,還需要時間。要反思本民族的文化,那是人人有責的事情啊。

 

 03.11.201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