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收音機的日子
在一個像今天這樣的悶熱的仲夏之夜, 疲憊的身軀, 幹澀的眼睛,窩在沙發不想動彈的我, 就讓Alexa 播放Josh Groban 的歌。他那清亮柔美的高音就像清風拂過盛夏,於我, 更像記憶穿越時光,帶我回到那隻有收音機的年代。
其實我的故事嚴格來說應該從沒有收音機的日子開始。 我對於聲音的關注,以致對聲音的敏感,對美妙聲音的摯愛癡狂, 大概就是這麽開始的吧。。。。
最早的印象是生產隊的高音喇叭和祖母家牆上的有線“匣子”。 那個年代聽什麽,不說也罷。 後來搬到城市,我家還是沒有收音機。 但是工廠的廣播一天四次, 早、中、晚,加上晚八點的中央廣播電台的新聞聯播。那時候我對廣播的興趣簡直近乎瘋狂。 瘋狂是指我幼時最不聽話的事情就是以種種借口跑出去聽廣播,一直聽到八點半新聞聯播後才安生作罷。 最常用的借口就是上廁所, 於是一去不返, 那樣無意識地躲過洗碗,掃地擦桌子等等。最後母親在幹打壘的宿舍樓的露天樓道上扯著嗓子喊我回家。 值得一提的是她用那一直未改的山東腔喊我的小名。奇怪的是,她一直喊了那麽多年,直到我離家上高中, 甚至如今,除了家鄉的親戚們,熟人朋友中好像唯一一位阿姨以小名喚我。 那位阿姨也是第一個說“WJ 的聲音真好聽”的。 哈哈, 我這與其是竊喜, 不如說是心底深藏的一個傷感和遺憾而已, 此處不表。
聽了好多年的大廣播, 印象最深至今記得的是馬玉濤唱的《老房東查鋪》。更多的是一些在學校也唱的兒歌, 像什麽《我是公社小社員》,《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螺絲帽》等等, 還有後來的《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和《小燕子》。 其他的好像越來越想不起來了。 你可能不會想到, 這些竟是我的孩子們所聽到的第一批兒歌!(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啟蒙, 小犬在三兩歲的時候竟然跟著車上播放的流行音樂高歌)。
我和廣播的最離奇的故事莫過於把搪瓷缸子扣在牆上聽鄰居家收音機播放的歌曲和故事了。還好在那個單純的年代, 我的鄰居都是善良可親,家庭和睦的人們, 加之咱也正當是混沌未開的年紀, 除了聽音樂聽說書好像也不知有他。
記不得什麽時候我們終於有了第一台有線收音機。 那時候的房子簡易到沒有任何電源接口。 好在住在工廠家屬院, 叫上一個電工師傅接個線還是小菜兒一碟的事。 我家的收音機有我這個狂熱聽眾真是物盡其用! 我在家的時候就一直開著。 那時候, 最常聽的就是中午12 點半的小說連播, 從小一直聽到大學畢業,聽到工作又到出國, 好像就沒斷過。 在流行劉蘭芳的評書的時候, 最愛聽的莫過於楊家將了。小說記得的有《四世同堂》,《夜幕下的哈爾濱》。 在北京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穆斯林的葬禮》。 那時候流行的還有廣播劇, 有配樂, 人物分角色演播。 很多西方名篇都有廣播劇。 常常是一直聽到電台都休息了。 可惜那時候沒有什麽點播, “午夜傾聽“ 之類的。 聽廣播真的是對閱讀的一大補充, 令人受益匪淺。現在還記得的是王剛的聲音, 像綢緞一般柔滑靚麗, (英語“buttery”)。
後來工作了買了自己的第一台收錄機。 那些喜愛的卡帶反反複複百聽不厭。出來美國的時候還在聽卡帶。 喜歡過的歌星有童安格, 蘇芮, George Streight,Andrea Bocelli,barbra streisand, just to name a few。 當然 了Josh Groban,Michael Buble, 還有瑪利亞凱麗和MJ!
現在的我, 也不看電視, 隻看手機與電腦。 偶爾像今天才靜靜地聽歌、寫字。 有時候在大平麵上班的我無法忍受個別人的喧嘩,也會戴上耳機把音樂開的山響。 感謝廣播, 讓我寫下這段溫馨的回憶, 更享受Josh Groban 如此美妙天籟。 晚安! 我的朋友。
多少年過去。去年特地又買了一個收音機。
從前的農村,貧窮寂寥,村裏廣播的聲音至少能證明還有一絲生機。
等天一黑,廣播結束,村莊,田野又一下子歸於孤寂,按心理分析,
這些情境,對人的性格肯定有永久的影響。
最好玩的是,上小學以前,一直聽不明白廣播裏說的“題目是”是什麽意思(三天兩頭播社論),LOL
還有,“剛才最後一響,是北京時間八點整”,也是聽不明白說的什麽,哈哈。
要是你也喜歡朗誦和配音,可以玩配音秀App :)喜歡唱歌,可以玩唱吧App:) 實現少時聲音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