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

我要從南走到北, 我還要從白走到黑
正文

《站台》觀後感

(2012-02-19 15:45:16) 下一個
<>
《站台》觀後感2005-11-18 18:12:36

“長長的站台,寂寞的等待。。。。。。我的心在等待,永遠在等待” 這首通俗歌曲總結了賈樟柯繼《小武》之後的又一力作《站台》的中心。

站台,旅途的起點和終點,也可能是轉折點。關於站台的聯想不外是期望,或者等待。對現實的浮燥不滿,對未來的焦慮不安,皆從這裏交錯來去。站台,鐵軌在延伸著,汽車在煙塵中離去,帶走遙遙的期待,平添飄零的幻想,留下無名的惆悵。凝固的建築物勾引的情緒和觸動的體驗卻是波動和不安的。

從’ 79 年到’ 89 年,我們的國家經曆了巨大的變革。這便是電影的時代背景。時尚不斷的變換,層層展示大時代的變遷,而歌曲唱出了時代的聲音。有人說賈樟柯堆砌羅列,我寧願認為他精選過濾了那個年代有代表性的聲音:《火車向著韶山跑》,鄧麗君的“靡靡之音”,流浪者插曲《拉茲之歌》,蘇芮的《是否》,以及電視片《河殤》的解說。無一不熟悉,在攪動,喚起那個歲月的記憶。他的關注是通過冷冷的旁觀表現的,以至在一往情深的緬懷中有不容置疑的淡淡的嘲諷。

《站台》從夢想開始,從沒見過火車的縣文工團的年輕人吃力不討好的模仿汽笛呼鳴,那聲音很滑稽很荒謬。到片子中間,走穴的演員們終於有了第一次見到火車的興奮,很象內地孩子頭一次看到大海。然而,命運的現實就是那麽壓抑,努力付出了,嚐試做過了,結局仍是回歸到平凡,失落掉夢幻。結尾尖嘯的開水壺銳利刺耳,揭示並象征了一切的不和諧。也許這才是真實的生活,對許多人來說。

追趕時尚的大潮,夢想超脫宿命的結局,最終還是回到起點。(題外話,感謝賈樟柯,幫我們提供了回顧和思考的線索,在理想隨假大空的消失被冷藏時,在世俗和媚俗打著尊重人性的旗號張揚,挑戰著清高和崇高的時候。盡管我們拗不過命運的安排,被迫的隨波逐流,但是,總還是可以盡力保守些精神,如“君子慎獨”,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

自然周而複始的循環,花開花落,春去春來,蘊涵著生老病死的感傷。社會的現實更不加憐憫的時時令人陷入別無選擇的境地。(那些認為自己主宰了命運的人是得天獨厚的驕子寵兒。)這個電影讓人憶舊,沉思,同時有一種無言的震撼在會心一笑之中。丟失愛情、破滅理想、葬送青春、回到蒼涼的起點,除了辛酸、傷感、無奈,還能有什麽?沉重,麻木?也許,不得不。

賈樟柯在調度場景細節上宛如天才,比如崔明亮和尹瑞娟在汾陽城的城牆散步的鏡頭。不尷不尬的距離透露著他們之間說遠不近朦朧曖昧的關係,真實而充分的重現了那個年代青年男女沒有挑明戀愛關係之前試探的害羞和笨拙。那份還沒開口就怕被拒的內心敏感和自尊,以及把自己暴露在追求對象麵前的卑微恐懼,赤裸裸的陳列在觀眾眼前,直觸心裏某一柔軟的角落,閉眼長歎,無法不叫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