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在看他的專門畫展之前這簡單的名字帶出的無非就是:生時潦倒,死後出名的一個瘋狂的藝術家。他的著名的油畫《向日葵》《自畫像》等等,多多少少的在這一固定的概念下透射出令人緊張的狂躁,扭曲等情緒,色彩強烈的甚至偶爾讓我體會到猙獰。 我也讀過《梵高》傳記,多半是中文翻譯的缺陷,當時沒有太多的感動,放下書更是所有的細節都交給空氣了。(而較早看的《羅丹》卻一直有些細節記憶猶新,比方小時候羅丹因為近視才轉學的雕塑) 近日看了梵高畫展,(以鋼筆畫drawings為主,廖廖幾張油畫paintings)從心底升出深深的敬意和喜愛。對於藝術,從來不敢妄自裝懂;但是,寧可冒著被人嘲笑附庸風雅的危險,我也不肯無視我的內心感受,如同一遍遍佇立在羅丹的雕塑作品前,沒法不驚歎讚美從每一個細微的姿勢造型,肌肉纖維散發的逼人的生動和力量。梵高的鋼筆畫,帶給我的感受是綿長的,全身心的觸動,好象靈魂跟著入了畫似的。(顯得矯情?一定是的。但是, 我一點兒也不難為情。欣賞的歡愉往往離不開瞬間的靈魂出殼,或者物我兩忘。起碼此刻我這麽認為。) Exaggerate the essentials and leave the obvious vague. 單靠墨水和鋼筆,眾多點、線、塊、弧的組合排列著,或大或小,或強或弱,高低起伏,或交叉,或相隔。粗粗細細的線條,有的曲有的直,通過不同的節奏變化,生動的,細膩不失簡潔的展現分享著平常的景物和不平易的感觸。完全不同於油畫濃烈鮮明的色彩給我的視覺衝擊--很尖銳甚至刺激。看這些鋼筆畫,我感覺到勃發的激情在蕩漾,卻是溫和溫暖,隻讓人體會著舒適的那種。 油畫中,我喜歡麥田收割的那幅。明亮強烈的黃色,複雜得讓人們的猜測永無答案:究竟他是怎樣畫出來的?畫上完全的表現著整個兒的烈日驕陽,不見蟬舞卻仿佛頭頂上蟬兒在鳴叫不休。割過麥子的光禿禿的土地,成熟的大片待割的麥子,無雲的天空,既互不相幹的平行著,又相互為伴,渾然一體。 出了展廳,默默的想,如此一個天才,經受了平常人想不出的痛苦(這麽說有點膚淺輕薄得好象在冒犯,因為我不覺得誰有資格對這位大師濫表同情),而他的作品鮮活的唱著生命和陽光的讚歌。以後我大約會盡量避諱用瘋狂來形容他。 |
梵高的素描正是您說的神韻(蘆葦筆,不是鋼筆。很原始粗糙的工具,剛好適合他)。
海子喜歡的也是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