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油條,記憶溯至初冬的清晨,我拿上帶蓋兒的小鋁鍋,牽著三歲弟弟胖呼呼的小手兒,急匆匆地去地質隊食堂排隊買豆漿油條。回來的路上,我小心翼翼地端著盛滿香濃豆漿的鍋,翻過來的蓋子上搭著四,五根金黃色的大油條,不時回頭關照跟屁蟲似的弟弟。回到家,倒出一大瓷碗豆漿,我和弟弟一人拿一根油條,半截浸泡在豆漿裏,稍等片刻放進嘴裏一咬,油條混合著油香,酥脆和柔軟,嚼一下又有韌勁兒,和濃鬱的豆漿是天生的一對兒,絕配。
中學六年住校,除了周日回家偶爾能吃上油條,學生食堂早上隻有蒸得半生不熟,堿麵不均泛著黃點的饅頭,稍微用力一捏,饅頭就縮小成雞蛋大小一團,必須靠榨菜豆瓣醬才能勉強入口下咽。我念高三的時候,妹妹弟弟也來住校了。父母心痛我高考備戰辛苦,每周額外給我二元零花錢。早晨曾經和好友席萍 (或衛立? 記不清了) 匆匆忙忙一路小跑去街上的一家餐館買豆漿油條,屋子不大,滿滿當當地坐滿縣城上班的成年人,桌子上的豆漿碗冒著熱氣,亂堆著裝著油條的大瓷盤。買了一份豆漿油條,那豆漿稀寡帶著糖精的甜苦味兒,油條也不香脆,沒有吃完我倆就趕緊跑回學校上早自習去了。油條是吃不得了,有時去街上副食品店買一瓶糖水荔枝或菠蘿罐頭,分成三份與弟弟妹妹圍在一起飛快吃完。
結婚以後,我住在西城南禮士路老公的單身宿舍,沒有廚房。傍晚下班以後,老公在陽台上用小電爐燒菜。電爐絲有時突然斷了,他就用老虎鉗子去接上,有時候斷了接,接了又斷,反複兩三次才能燒好晚飯。周日清晨,老公和我常常一起去附近的早市買油條豆漿,挑條活魚讓魚販拾掇好。老公騎車,兩個龍頭把兒上也掛滿裝蔬菜的塑料袋兒,我坐在自行車後座上拎著魚,回到家一起吃油條喝豆漿,我仍然拿一根兒油條,半截浸在豆漿裏泡泡,品味記憶中不變的油香,酥脆和柔軟。
來美國最初落腳一小城,距離芝加哥兩個多小時車程。小城隻有一個小小的亞洲店,冰櫃下層偶爾能發現冷藏的味全牌油條,買過一次,烤箱加熱後聞聞居然有一股奇怪的氨氣味,扔進垃圾桶。
記得有回實在太饞了,我們決定開車去芝加哥吃新鮮的油條喝豆漿。怕去晚了油條賣光,我們周六起了個大早。我抱上兩歲的兒子,老公開著二手紅色小豐田,在90號州際公路上一路狂飆趕到芝加哥中國城的超群餅屋。中國城一般是找不著地兒停車的,老公讓我在店門口下車去買,他在附近開車來回兜圈子等我。我買了八根油條,兩個小蛋糕,兩大杯熱豆漿,一杯奶。出了店門見老公開車兜回來了,趕緊跳上車,開到附近一個僻靜小公園停下。小蛋糕牛奶給兒子,欺他年幼,說油條有毒,小孩吃了要變傻瓜,爸媽吃了沒事兒因為我們腦子都長好了。打發了兒子,我和老公一人兩根兒大油條,一杯熱豆漿,吃得幸福感油然而生。返程的路上,想起禮拜天早上還可以吃後備箱裏那剩下的四根兒金燦燦的大油條,老公邊開車邊放聲高唱紅色革命歌曲,驚醒了後座熟睡中的兒子。。。
兩個兒子漸漸大了,油條讓小孩兒變傻瓜的鬼話糊弄不了他們,又怕油條裏有鋁,我和老公隻好戒了油條。有段時間與老公孩子分開,平時忙碌工作還好,不能回家的周末真難熬。上網看私房小菜,北美的吃貨們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炸的油條貌美可以上菜譜書,翠花姐等網友博客油條方子一大把。人家能做到,我也能,自己一個人在廚房裏和麵,醒麵,炸麵。失敗是成功他媽,吃了好些硬梆梆的油麵棍兒以後,華麗麗的無鋁大油條成功啦。
周五晚上坐飛機回家,一進家門趕緊揉好麵,抹上油,蒙上塑料薄膜,擱廚房台麵上醒一夜。第二天早上,在一個案板上抹層薄油,拿起和好的麵團,手上再抹點油不沾手,千萬別再揉麵,把麵團輕輕地平攤在案板上,整理成長方形。利刀把攤開的麵切成二指寬的條,兩條摞一起,筷子在上麵輕輕按壓一下,拎兩頭,邊抻邊在案板上彈甩兩下,丟進已燒得很熱的油鍋裏,麵條上立馬冒出一個個大泡兒,舒展膨脹,用筷子輕輕地撥至金黃,撈出。鐵絲架子上控油,成了! 拿一根兒跑進臥室,衝著熟睡的孩子們,孩兒他爹的鼻子跟前晃晃:"油條,油條,誰要吃呀?來晚了就沒有啦~~" 二十秒內三個吃貨整整齊齊坐在廚房的餐桌邊,百試不爽。小的一手抓一根,高興地吃著,兩個小眼兒還隨時覌察桌上油條的動態,時刻準備著爹口奪食。。。
美味的食物,總是和記憶中那最溫馨的情誼聯在一起。粗茶淡飯山珍海味,華廳美閣陋室簡居,無論吃的內容或者形式都不是尋常百姓人家飲食文化的精髓。吃,是吃的一種氛圍一種情緒,與金錢無關。
油條用料:
2 杯高筋麵粉 (2cup bread flour)
1 杯溫牛奶 (240 ml )
1大勺泡打粉 (1 Tablespoon baking powder )
1小勺鹽 (1 Teaspoon)
半小勺蘇打粉(½ teaspoon soda)
植物油少許
(我有時候加1小勺糖, 變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