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能忘卻的頤和園

(2012-01-05 06:18:50) 下一個

   看到家人拍攝的頤和園雪景,勾起了我對這個,大-有帝王氣勢,小-具江南風格的皇家園林的美好回憶。我對頤和園的感覺可以說情有獨鍾,自認為熟悉到草木皆知。
   其實北京有不少公園,如北海,紫竹院,陶然亭等等,但對於兒時的我來講是隻聞名而不識像,記憶中小時候好像從沒去過這些地方。當然,那時候的孩子大多是守著家門口玩兒,對普通家庭來說,大人們是不會花時間、精力尤其是金錢帶孩子們逛遍北京的公園的。即使長大些了,上趟離家較遠的公園也算個大事兒,多數是由學校組織去,名目通常是“春遊”。我生長在北京的西北郊,可以步行距離的公園當屬頤和園,小時候和兄長們去頤和園玩兒,從沒花過車錢。大了以後去過幾次北海公園,公園很美,有山有水,有亭有塔,是個精致的皇家園林,可不知為什麽就是提不起興趣,玩兒時心不在焉,坐立不安。細細琢磨其中原委,我感覺有兩點:一,是“玩兒”和“遊”的區別。常去的地方,一定是打小就去,還是一路腳踢著石子兒去,這叫玩兒,玩兒的草木皆生情。去得少,去著象個事兒,隻能叫“遊”,自然沒有感情。二,是公園所在的地界兒。頤和園在西北郊,多幽靜,少喧鬧,在園裏可遠望延綿的西山,近觀玉泉山,山上的玉峰塔清晰可見,這使它與自然和諧融洽,大自然給它自身的山水加了背景,景上添景,更顯山清水秀。身處此園,讓你玩兒得心曠神怡,留連忘返。而位於京城的北海則不然,人在園裏走著,目光觀景,餘光卻躲不開高樓、吊車,人聲、車聲不絕於耳,園子內外反差太大,找不到與它和諧的心情,所以玩兒興大打折扣。但可以肯定,很多人對北海公園的感情要比頤和園深,因為這些人是從孩童時代在那兒玩兒大的。
  
頤和園是我從小到大光顧最多也是最愛去的公園。小時候常和哥哥們去,他們最大的興趣是在昆明湖裏遊泳,一個夏天得去上幾次。進了園子,撒著歡兒地跑到湖邊,他們買根兒冰棍兒塞給我,扒了背心,一個猛子便紮進水裏。我坐在湖邊,唑著冰棍,心滿意足地為他們看著衣服。偶爾和大人們去時,總要早早趕到租船的碼頭租上兩三個小時的小船,或一條或兩三條分坐。我一般都是由大人扶著小心翼翼的踏過船幫,就勢坐下,大家都上來後再由著大人們調換位置。父親和幾個哥哥輪番劃槳,我也曾試著劃幾下,但船不是不走就是亂轉。小船沿著荷沿緩慢前行,滿目的綠葉紅花令我興奮。劃過十七孔橋,回繞到撒滿綠蔭的後山,在後山上岸還船。然後再走到鬆堂,在某棵大樹下鋪上自帶的塑料布,大家圍坐著吃母親頭天就準備好的午餐。和先生談朋友時,我們多次去頤和園,遊泳、劃船、遛西堤,留下了甜蜜的回憶。不過那時候遊人已經多起來了,為了避開嘈雜,尋找愜意,我們通常是下午去,傍晚歸,當坐在湖邊看晚霞時,浪漫之情油然而生。
  
秀麗的萬壽山,漣漪的昆明湖,湖水裏蕩漾的小船永遠是我腦海裏的一幅不褪色的頤和園的畫麵。記憶中的頤和園是清潔、幽靜的,跨過尺來高厚厚的門檻,進入鋪滿方磚和露著光滑鋥亮鬆柏老根的庭院,猶如置身於世外桃源。迎麵的仁壽殿寬大莊重,殿前春夏秋三季對稱擺著幾大盆桂花或石榴。向左走過院落,沿著蜿蜒的小路來到湖邊,美麗的湖光山影便映入眼簾。隨山勢而建的排雲殿,屹立於山岩石階之上的佛香閣和提有“眾香界”三個大字的智慧海上下相連,使前山看起來大氣磅礴。悠閑地遊曆在通往各處景觀的長廊、小路上仿佛遊走在仙境。玉瀾堂的紫玉蘭,長廊裏絢麗多彩的曆史故事油彩畫,精美絕倫的石舫,阿娜的玉帶橋,長虹般臥於湖麵的十七孔橋,雄居於橋頭的銅牛;還有,俏麗幽靜的諧趣園,通往諧趣園的小路上的“城樓”以及城樓兩麵的乾隆的題額:“赤誠霞起”、“紫氣東來”;再有,前山層疊的樓台、曲廊、亭閣,後山開闊的鬆堂,蒼勁的老樹、古鬆,山上或上或下彎曲的小路,路邊的長椅…….美景實在是數不勝數。園裏各處的題字楹聯字秀韻美,寓意深邃,品味無窮。更難以忘懷的是在湖邊知春亭裏觀望西麵的玉泉山塔和連綿的西山,塔、亭、山、水所組成的那幅立體圖畫盡展大自然鮮活的生命。
  
遊曆在頤和園的感覺,恰似園中的一景――“畫中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