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西裏旅行期間,我們沿途前往各地遊曆名勝古跡時,特意拜訪了盟軍西西裏登陸戰的戰場,以及若幹重要的戰爭紀念碑和兩個英軍公墓。
1914-1919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空前的災難。意大利在這兩次戰爭中都是主要參戰國,國家和人民遭受了巨大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人口總數為37M,意大利軍隊人數為5.9M,死亡人數為534,000-709,000。傷殘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戰爭最殘酷的1917年,意大利軍隊的傷亡,失蹤和被俘率為44%。這個殘酷的現實,可以從意大利各地城鎮和鄉村的一戰紀念碑上的本地子弟陣亡名單得到證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左右搖擺,幾次站隊。先是與德國和日本站在一起組成軸心國,對盟國作戰。後來墨索裏尼下台,意大利又和盟國站在一起,與德國人作戰。墨索裏尼在意大利北部德國占領區成立傀儡政權-意大利社會共和國,它的軍隊繼續和盟軍作戰。所以,意大利人分別和德軍,盟軍以及站在不同陣營的同袍兄弟作戰。整個意大利軍隊的死亡數字為1,549,000-1,793,000。
1943年7-8月的西西裏戰役(Battle of Sicily)- 代號哈士奇行動(Operation of Husky)是盟軍進攻歐洲,對德意軸心國發起的第一個戰役。西西裏戰役的直接結果是意大利政府發生政變,以墨索裏尼為首的法西斯政府下台,意大利站在盟國一邊反對軸心國。但是,由於當時的混亂局勢,停戰協議的簽署並沒有給意大利帶來和平,意大利國土上的戰爭並沒有停息。
盟軍的西西裏戰役曾經是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戰,隻是一年後的法國諾曼底登陸戰讓它失去了光輝。但實際上,西西裏登陸戰仍然是曆史上登陸區域最大,當日參加登陸部隊師級單位最多的登陸戰。西西裏戰役的最高指揮官是英軍的亞曆山大將軍,下麵分別有英軍蒙哥馬利將軍指揮的英國第8集團軍和巴頓率領的美軍第7集團軍。美軍第7集團軍大約有20萬人馬,是臨時組建的部隊。西西裏戰役是美軍在歐洲戰場初次展現其真實作戰能力,英國人從此改變對美軍低估和不信任的看法和態度。
最後,盟軍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將軍批準了蒙哥馬利將軍的方案。這是所有方案中最安全和保守的方案,因為英軍和美軍可以相互保護對方的側翼。
我們拜訪的西西裏的戰場,紀念碑和公墓如下:
1. 利卡塔(Licata)港口
2. 傑拉(Gela)迪裏略橋(Ponte Dirillo)
3. 卡西比爾停戰協定簽署紀念碑(Armistice of Cassibile)
4. 錫拉庫薩英軍公墓(Siracusa British Cemetery)
5. 卡塔尼亞英軍公墓(Catania British Cemetery)
6. 西西裏各地兩次世界大戰紀念碑
13.1 利卡塔港口
利卡塔(Licata)港位於西西裏的南部海岸,其周圍海岸線幾十公裏的沙灘是巴頓率領的美軍第7集團軍的主要登陸地點。當時,利卡塔由意大利海軍和陸軍,以及德軍守衛。
1943年7月10日清晨,這一天的天氣非常惡劣。駐守海岸的意大利軍人和德軍沒有想到美軍會選擇這樣氣候登陸,他們對於突發的登陸戰完全措手不及。不過,這惡劣的氣候也給美軍帶來巨大的麻煩,尤其是空降部隊。
盟軍選擇攻打和占領利卡塔是因為在登陸後,需要使用這裏的港口大量運送物資和部隊。
圖13.1.1 從港口附近的山嶺上眺望利卡塔港口
拍攝這張照片我所在的地方,是Google地圖上的一個登陸紀念碑的GPS坐標。這個紀念碑我在這裏以及港口周圍都沒有找到。這個港口因為有防波堤,可以在風暴情況下停靠各種支援艦船的優點受到美軍青睞。我後來順著下山的路開到港口廣場,還步行去了港口附近的沙灘。港口前有一個巨大的停車場,應該是過去港口的貨場。這個港口現在已經沒有用於商業貨運。
圖13.1.2 利卡塔港口
圖13.1.3 利卡塔港口附近
通過手機翻譯APP,當地人肯定地答複我沙灘上有一個美軍登陸紀念碑。但是我沒有找到,或許是因為語言問題,也可能這裏並沒有一個紀念碑。
圖13.1.4 利卡塔沙灘
這個沙灘上,當年無數美軍第7集團軍的士兵從這裏登陸。
圖13.1.5 利卡塔港口的意大利海軍陣亡將士紀念碑
利卡塔港中意大利海軍的許多軍艦在美軍登陸戰中被擊傷擊沉,人員損失嚴重。所以戰爭結束後,意大利人在這裏修建了一個有船錨的紀念碑來紀念陣亡的水兵。
我們在利卡塔港口碰到好幾個友好和熱心的意大利本地人,但是因為語言不通,另外似乎意大利人都不關心幾十年前的這場戰爭,沒有人真正知道紀念碑的存在。有個好心人竟然要我跟他的車去看登陸紀念碑,結果到地方一看是利卡塔子弟兩次世界大戰陣亡紀念碑。
圖13.1.6 利卡塔街頭的兩次世界大戰紀念碑
13.2 傑拉迪裏略橋
傑拉(Gela)迪裏略橋(Ponte Dirillo)戰場是傑拉登陸戰的一個小的局部戰場,但這裏曾經發生過非常血腥的戰鬥。美82空降師的39官兵在此喪生。
根據這裏設立的曆史回顧牌介紹:迪裏略橋防禦工事位於SS115公路兩側的兩座小山上,共由3個包括12個碉堡的防禦工事群組成。全部用鋼筋混凝土建造。防禦工事的陣地指揮官是意大利人伊格納齊奧·馬羅內中尉(第429/134步兵海岸團第4步兵連),他指揮的部隊由51人,包括步兵,憲兵和炮手組成。他們的任務是保衛迪裏略橋,阻止登陸的敵軍在115號公路通行。
因為1943年7月10日臨晨的惡劣氣候,給美82空降師的12,000官兵的空降著陸帶來極大困難。超過50%的人員是降落在預定的集合地點幾十公路之外。傑拉的迪裏略橋附近農田和農莊是第82空降師第505團第一營的營長亞瑟·戈勒姆中校(LTC Arthur Gorham)和幾十名士兵降落的地點。
隻用了幾個小時,戈勒姆中校和他的士兵就擊潰了馬羅內中尉率領的意大利軍隊,占領了防禦工事。但是在其後的兩天內,美軍和前來增援的德軍貝爾根魯恩中校(LTC Bergenruen)率領的精銳部隊-赫爾曼·戈林(Hermann Goering)裝甲擲彈兵師的坦克和步兵多次作戰,這個工事群曾經4次易手。因為沒有重武器,身邊多名士兵陣亡後,戈勒姆中校親自用火箭筒狙擊德軍坦克。在擊毀一輛坦克後,準備狙擊第二輛坦克時被坦克上的火力擊中陣亡。
戈勒姆中校因此而獲得兩枚美軍傑出服務十字勳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Cross),傑出服務十字勳章僅次於美軍最高勳章-榮譽勳章(Medal of Honor)。我覺得根據他在戰鬥中的英勇表現,應該被授予Medal of Honor。戈勒姆中校陣亡時隻有28歲,是美軍最年輕的中校(LTC)之一。戈勒姆中校的獨子,布魯斯·戈勒姆·克拉克(Bruce B. G. Clarke)後來跟隨父親的腳步,高中畢業申請大學時,在同時被斯坦福和哈佛大學錄取後,選擇了西點軍校。布魯斯·戈勒姆·克拉克後來參加越南戰爭,曾經擔任從排長到旅長之間的所有職務。最後以上校軍銜退伍。
圖13.2.1 傑拉迪裏略橋戰場的美82空降師陣亡紀念碑
紀念碑上的文字:
1943年7月10日的夜晚,
美國第82空降師與
意大利和德國部隊
展開了一場血腥的戰鬥。
這場戰鬥損失慘重,
英雄主義精神令人歎為觀止,
這些將士的犧牲
創造了歐洲的新曆史。
圖13.2.2 傑拉迪裏略橋戰場介紹
圖13.2.3 從小山上的地堡處眺望國道SS115
圖13.2.4 從國道SS115上看兩邊的小山包
圖13.2.5 從國道SS115上遙望旁邊無名高地上的地堡
圖13.2.6 從無名高地的地堡遙望SS115對麵的農莊和碉堡
圖13.2.7 傑拉迪裏略橋戰場的碉堡-1
為了保護戰場遺址,這些當年被嚴重破壞的碉堡後來由誌願者維護,將損壞嚴重的部分修複。比較遺憾的是這樣會掩蓋當年戰鬥的殘酷和慘烈。
圖13.2.8 傑拉迪裏略橋戰場的碉堡-2
圖13.2.9 傑拉迪裏略橋戰場的炮台
13.3 卡西比爾停戰協議簽署紀念碑
盟軍的西西裏戰役雖然有一定傷亡,但是進展順利,兩周之後,戰場局勢就對意大利十分不利。這引發意大利政局巨大變化,墨索裏尼及其追隨者被解除職務和囚禁。隨即意大利政府派朱塞佩·卡斯特拉諾(Giuseppe Castellano)將軍和盟軍談判求和。談判地點是在錫拉庫薩附近的卡西比爾(Cassibile)村莊的盟軍指揮所 - 野戰帳篷,經過幾周的談判,1943年9月3日,停戰協議(Armistice of Cassibile)在此簽署。意大利人此後在此地立碑紀念停戰協議的簽署。這個停戰協議實際上意大利是無條件投降,之後雙方還在馬耳他簽署了補充協議。
附,卡西比爾停戰協議全文:
1. 意大利武裝部隊立即停止一切敵對活動。
2. 意大利將盡最大努力,阻止德國人獲得可能用於對抗聯合國的設施。
3. 所有聯合國戰俘或被拘留者應立即移交給盟軍總司令,且現在或任何時候均不得撤回德國。
4. 立即將意大利艦隊和意大利飛機調往盟軍總司令指定的地點,解除武裝的具體細節由其決定。
5. 盟軍總司令可征用意大利商船,以滿足其海軍計劃的需要。
6. 立即將科西嘉島及意大利所有領土(包括島嶼和大陸)移交給盟軍,供其用作作戰基地或用於盟軍認為合適的其他用途。
7. 立即保證盟軍自由使用意大利境內所有機場和海軍港口,無論德軍撤離意大利領土的速度如何。這些港口和機場應由意大利武裝部隊保護,直至盟軍接管。
8. 意大利武裝部隊立即從其目前可能參與的任何地區撤回意大利,不再參與當前戰爭。
9. 意大利政府保證,如有必要,將動用其所有可用武裝力量,確保迅速、準確地遵守本停戰協定的所有規定。
10. 盟軍總司令保留采取其認為為維護盟軍利益以進行戰爭所必需的任何措施的權利。意大利政府有義務采取總司令要求的行政或其他行動,特別是,總司令應在其認為對盟軍軍事利益必要的意大利領土範圍內建立盟軍軍事政府。
11. 盟軍總司令擁有實施解除武裝、複員和非軍事化措施的全部權利。
12. 意大利必須遵守的其他政治、經濟和財政條件將在稍後另行通知。
這個地方現在是個農莊,屬於私人所有。園林綠化的營造布置看起來像是一個貴族花園,可能是一個專門承接婚禮或其他慶典活動的私人會所。我們依靠GPS的指引通過一條長長的碎石子路,一大清早來到這裏。因為不見一人,我是根據GPS坐標的指示找到紀念碑。準備離開時才發現這裏的工作人員,和一個看起來穿戴很正式像個酒店大堂經理的人搭訕時,才知道我們來到這裏完全是幸運。他們今天有個特別活動,早上布置環境和打掃衛生的人要來,所以會所通往外麵公路的長長的石子路上的鐵門被臨時打開。他一邊和我對話,一邊讓安全人員立即關閉這個鐵門。這個經理有非常良好的職業素養,剛看見我的時候,誤以為我是今天的貴客,非常客氣地歡迎我。我告訴他我是來這裏看這個紀念碑的,他仍然非常客氣地告訴我這裏是私人度假勝地(Resort),不經邀請是不能入內的。我向他道歉表示我完全不知道這裏的情況,是GPS將我帶到這裏。
圖13.3.1 卡西比爾停戰協定簽署所在地
照片中部的樹叢中可以看見卡西比爾停戰協定簽署紀念碑。左邊樹叢中是已經搭起來的涼棚。
圖13.3.2 卡西比爾停戰協定簽署紀念碑
圖13.3.3 卡西比爾停戰協定簽署紀念碑
圖13.3.4 卡西比爾停戰協定簽署 - photo credit:wiki Armistice of Cassibile
圖13.3.5 卡西比爾停戰協定簽署後雙方人員留影 - photo credit:Internet picture
知道卡西比爾停戰協定簽署的人不多,知道這個停戰協定簽署地的人就更少了。我是在西西裏行前做功課時才知道這裏。這個地方並不太難找,但是我能夠來此地親自見證這個紀念碑,拍照片完全是偶然,純粹是幸運。
13.4 錫拉庫薩英軍公墓
西西裏島有三座英聯邦戰爭公墓,它們是錫拉庫薩英軍公墓(Siracusa British Cemetery),卡塔尼亞英軍公墓(Catania British Cemetery)和阿吉拉加拿大公墓(Agira Canadian Cemetery)。
錫拉庫薩英軍陣亡將士公墓是在錫拉庫薩城郊。公墓中一共安葬了1059名英聯邦軍隊的陣亡士兵,包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和印度等國的軍人。這個公墓是戰後將錫拉庫薩附近的英軍臨時墓地中的所有陣亡士兵遺骸集中在此安葬。
戰場上,各國軍隊臨時埋葬他們的死者的方式都是大致相同,多數情況下沒有棺材,多是用軍毯,油布等物簡單包裹屍體就地掩埋。戰後建立永久性集中墓地時,遷移陣亡官兵遺骸時,大多數情況下會使用棺材,既體現尊重又便於處理和運輸。但是有些國家軍隊仍然可以使用臨時埋葬時的簡易安葬方式,包括英軍。
英軍陣亡將士的安葬和美軍公墓的規定相似,那就是追求公平和平等。所有官兵的安葬位置是沒有任何順序和要求,基本是隨機安排的。唯一的決定因素是陣亡時間。所以軍官和士兵在墓地中的位置完全沒有區別。不過,軍官和士兵的墓碑上有一個細節不同,那就是士兵的墓碑上必須有死者的軍人編號而軍官的墓碑上則沒有。這背後的邏輯是:因為同一支部隊中的軍官數量比較少,沒有編號也不會混淆;而士兵的數量比較大,同名同姓的人可能存在,所以需要加上軍人編號。
英國戰爭公墓是由英聯邦戰爭墓地委員會(Commonwealth War Graves Commission-CWGC)管理。CWGC對於棺木的使用並沒有硬性要求。遷移遺骸時,可以用棺木也可以仍然使用軍毯和油布等物包裹遺骸下葬。英軍的每個墳墓都有墓碑,而且英軍的墓碑的製作非常講究,石料全部使用英國多塞特郡(Dorset)的波特蘭石灰岩(Portland Stone)。這算是死者和祖國最後的聯係。
墓碑上都鐫刻著陣亡者的如下信息:
1. 團隊徽章
2. 軍人編號和軍銜 - 隻有士兵墓碑才有軍人編號
3. 姓名
4. 生前所屬部隊
5. 死亡日期和年齡
6. 以及相應的宗教符號
7. 親屬選擇個性化的墓誌銘
墓碑上有死者親屬選擇的墓誌銘,我覺得這展示英軍墓碑最人性化的一麵。CWGC要求墓誌銘的字母數量,包括空格和標點符號不能超過66個。而且,親屬選擇的墓誌銘需要通過審查,它不能包括極端或不文明語言,也不能過分表示悲傷和煽情,同時不能有對敵人和敵國的仇恨和攻擊的語言。最後這一條可能會使一些人不理解。
圖13.4.1 錫拉庫薩英軍公墓入口
圖13.4.2 錫拉庫薩英軍陣亡將士公墓
圖13.4.3 錫拉庫薩英軍陣亡將士公墓
圖13.4.4 40名陣亡印度軍人合葬墓地
這40名陣亡印度軍人,一共有5個墓碑,最右邊的一塊沒有收入鏡頭。這40個印度軍人的安葬是采用大坑合葬的方式,沒有使用棺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士兵不能和白人士兵安葬在一起,他們會被安葬在分開的墓地。二戰時期,印度士兵和白人士兵可以在同一個公墓安葬,但是他們仍然是分開的。而且40個印度軍人是沒有棺材的合葬。
21世紀後,CWGC曾公開承認兩次世界大戰中陣亡士兵在掩埋過程中,來自殖民地的有色人種死者受到的不公平對待,並道歉。
圖13.4.5 10名陣亡英國皇家空軍官兵墓地
10名陣亡英國皇家空軍官兵是在同一天死亡,應該是飛機失事或被擊落。他們沒有被分開安葬,可能是因為他們的遺骸被混在一起無法分辨。我在美國阿靈頓公墓看見過許多合葬墓,多半也是失事或被擊落的飛機,所有遺骸被混雜在一起無法分辨。但是這種情況下,美國阿靈頓公墓是用一塊巨大的墓碑,而英國人是用多塊墓碑,每兩個人分享英國標準墓碑。因為分享墓碑,說明這兩個人是可以分辨的,不知道這些遺骸是具體是如何安葬的。
注意照片中左邊第2塊墓碑上麵有兩個團隊徽章,這是因為部隊機構在變化中,他所屬的部隊屬於兩個不同的團隊。另外,因為死者是個軍官,所以墓碑上沒有軍人編號。
圖13.4.6 墓碑上的宗教信仰標記
圖13.4.7 遺骸遺失的紀念碑
圖13.4.8 紀念碑上的標準死者親屬墓誌銘
西西裏的兩個英軍墓地中的大部分墓碑上的墓誌銘都是親屬選擇的,有極少數墓碑親屬沒有留下墓誌銘,也有少數墓碑親屬選擇的是標準墓誌銘。
英聯邦戰爭墓地的標準墓誌銘是來自於英國詩人勞倫斯·賓雍(Laurence Binyon,1869–1943)1914年9月發表的詩歌-為陣亡者而作(For the Fallen)。這首詩的背景是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遠征軍在法國馬恩河(Marne)作戰。僅兩個月,英軍約3萬人傷亡,震動全國。詩人勞倫斯·賓雍深受震撼,在康沃爾的北海岸崖邊寫下這首悼念詩,以感恩與敬仰之心緬懷陣亡的年輕士兵。這首詩後來被用於英聯邦戰爭墓碑上的標準墓誌銘。雖然英軍墓地墓碑上親屬墓誌銘有66個字母符號限製,而標準墓誌銘則不受此限製。
標準墓誌銘的文字為:
他將不會變老,正如我們這些幸存者會變老;
當太陽西沉,
我們將銘記他們。
He shall grow not old, as we that are left grow old:
With the setting of the sun
We will remember them
附,原詩為:
他們將不會變老,正如我們這些幸存者會變老;
歲月不會使他們衰老,時光也不會譴責他們。
當太陽西沉,在每一個清晨,
我們將銘記他們。
They shall grow not old, as we that are left grow old:
Age shall not weary them, nor the years condemn.
At the going down of the sun and in the morning
We will remember them.
題外話:2018年,著名電影《指環王》的導演,新西蘭人彼得·傑克遜(Peter Jackson)使用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IWM)收藏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影像資料,執導製作了一部重現一戰曆史的紀錄片《他們不再變老-They Shall Grow Not Old》,名字就是用的詩歌For the Fallen中的第一句。我當時看過這部電影,還曾經推薦朋友們去看。
德軍在西西裏戰役中共有5千餘人陣亡。戰後,德國戰爭墓地委員會(German War Graves Commission - GWGC)在西西裏的卡塔尼亞省的內陸小鎮莫塔聖阿納斯塔西亞修建了一個德軍公墓(Motta Sant'Anastasia Cemetery)。莫塔聖阿納斯塔西亞德軍公墓集中掩埋了所有散落在西西裏各地臨時墓地的德國官兵遺骸。
德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在海外大量死亡並且有眾多臨時安葬地,GWGC為了安葬失蹤的德國士兵的遺骸,戰後始終持續不斷地在海外尋找戰爭時期陣亡失蹤的德國士兵的遺骸。他們認為無論死者生前做過什麽,他們死後,都應該得到有人類尊嚴和體麵的安葬。這個尊嚴包括每個人都必須有各自的棺材,而不是掩埋在一起合葬。
莫塔聖阿納斯塔西亞德軍公墓占地麵積很小,但是卻安葬了約4,500名德軍官兵。因為每個遺骸必須單獨安放一個棺材,這是怎麽做到的呢?GWGC是在地下挖掘一個巨大的空間,裏麵分成若幹個地下室,然後分層安放4,500個遺骸。我估計他們是使用金屬棺材,所以它們可以被一層層的摞在一起,永久保存。我原計劃也準備去莫塔聖阿納斯塔西亞德軍公墓,因為時間關係沒有去。
美軍在西西裏戰役中有兩千多人陣亡,他們當時被安葬在西西裏各地的臨時墓地。戰後,美軍在羅馬附近的安齊奧(Anzio)修建了西西裏-羅馬美軍公墓(Sicily–Rome American Cemetery and Memorial)。美國負責管理戰爭公墓的機構是美國戰爭紀念碑委員會(American Battle Monuments Commission)。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美軍是將所有將士的遺骸都安葬在海外。戰爭結束之後,政府為所有陣亡官兵的親屬提供費用,幫助她們去歐洲美軍墓地探望子女和丈夫。二戰之後,陣亡將士的遺骸安葬在何處是由死者家屬決定。如諾曼底戰役後,陣亡的24,000個美軍官兵中,有14,000人的遺骸應家屬要求運回美國安葬。前麵提到的傑拉迪裏略橋戰鬥中陣亡的戈勒姆中校的遺骸,就是應他家人的要求運回他的家鄉俄亥俄州貝爾維尤鎮安葬的。
美軍中有專門查找戰俘和失蹤人員的機構 - 國防部戰俘/失蹤人員統計局(Defense POW/MIA Accounting Agency-DPAA)。這個機構為了找到過去戰爭期間失蹤人員遺骸,沒有時間限製,不惜一切代價。直到如今,仍然可以看到DPAA經常發布關於被找到的二戰時期遺失的美軍陣亡人員的遺骸的信息。它應該是世界上收集和掩埋戰爭失蹤者做得最好的機構。
13.5 卡塔尼亞英軍公墓
卡塔尼亞(Catania British Cemetery)英軍公墓安葬2,135名英國和加拿大軍隊的陣亡將士。這個公墓是任何時間都可以參觀,步行者可以任意出入。據說是因為有行人亂扔垃圾等問題,地方當局在距離公墓約500米處的入口設立了一扇大門,大門裝有號碼鎖,密碼為1221。我去的時候因為不知道這個情況,隻有將車停在這個大門口,步行進去。
圖13.5.1 卡塔尼亞英軍公墓入口
圖13.5.2 卡塔尼亞英軍公墓 - 照片中遠方可以看見埃特納火山
圖13.5.3 卡塔尼亞英軍公墓內的紀念碑
英軍公墓有兩個共同點:其一是使用標準的十字架紀念碑,其二是墓地的平麵布置是由多個方陣或矩形方陣組成。
圖13.5.4 卡塔尼亞英軍公墓內
這張照片中的許多墓碑上的團隊徽章是達勒姆輕步兵團(The Durham Light Infantry)。這麽多有同樣徽章的墓碑表明這支部隊的許多士兵是在同一時期陣亡的,所以他們安葬在一起。
達勒姆輕步兵團徽章是皇冠下的一隻牛角號角,中間是達勒姆輕步兵團英文縮寫DLI。達勒姆輕步兵團是一個典型的有悠久曆史的英國步兵團。它幾乎參加了英國曆史上的所有戰爭和衝突。這支步兵團在1968年的英軍改革中,和另外三個老牌步兵團一起合並成為輕步兵團(The Light Infantry)。
圖13.5.5 卡塔尼亞英軍公墓一角
圖13.5.6 卡塔尼亞英軍公墓全景
圖13.5.7 卡塔尼亞英軍公墓的飛機失事合葬墓地
圖13.5.8 卡塔尼亞英軍公墓內的無名戰士墓
圖13.4.9 在公墓內行走的我
瞻仰陣亡將士的公墓時,通常我會繞公墓走一圈,看看墓地的四周,以及各處的墓碑。
13.6 西西裏各地兩次世界大戰紀念碑
西西裏各城鎮的世界大戰紀念碑-即當地子弟陣亡紀念碑,通常是在城鎮的中心廣場地帶,有時我們並不需要刻意尋找就能看到,還有一些是在城鎮的主要教堂內。通常在意大利城鎮,兩次世界大戰的紀念碑或陣亡將士紀念碑是在一起。
圖13.6.1 巴勒莫(Palermo)皇宮廣場上的金質勳章英雄紀念碑
金質勇敢勳章(Medaglie d'Oro al Valor Militare)是意大利軍隊的最高一級榮譽勳章,相當於美國的榮譽勳章(Medal of Honor)。但是條件沒有美國那麽嚴格,所以獲得者的數量比較多。這個雕塑是一戰金質勇敢勳章獲得者朱塞佩·曼奇尼(Guiseppe Mancini)上尉。有一個細節,曼奇尼上尉起初是被授予兩枚銀質勇敢勳章,後來才被改為一枚金質勳章。這個塑像是在之前完成的,所以塑像的胸前是兩枚銀質勇敢勳章。
圖13.6.2 切法盧(Cefalu)世界大戰紀念碑
圖13.6.3 埃裏切(Erice)世界大戰紀念碑
圖13.6.4 利卡塔(Licata)世界大戰紀念碑
圖13.6.5 利卡塔(Licata)世界大戰紀念碑側麵
利卡塔世界大戰紀念碑的後麵和左右兩麵的碑身上,刻滿了陣亡士兵的名字。這包括兩次世界大戰的死者。
圖13.6.6 皮亞紮·阿爾梅裏納(Piazza Armerina)世界大戰紀念碑
這個紀念碑前的兩塊白色石灰岩是二次大戰陣亡將士名單,人數135。一次大戰陣亡將士名單是在紀念碑碑體上的,人數270。這個紀念碑的死者名單上有兩個將軍,一個是在一次大戰中陣亡的皮亞紮·阿爾梅裏納本地子弟Antonino Cascino將軍;另一個是La Marca將軍,他參加過二戰,並不是死於戰爭。
圖13.6.7 聖托馬索萬神殿教堂-錫拉庫薩一戰紀念碑
聖托馬索萬神殿教堂(Chiesa di san Tommaso)是一座建於1919年的現代建築風格的圓形教堂。因為教堂內安放著在一戰期間陣亡的錫拉庫薩士兵的遺骸被本地人稱之為錫拉庫薩萬神殿(Pantheon of Siracusa)。二戰之後,本地二戰陣亡子弟也被安放在這裏,總人數不詳。
這個教堂隻是在彌撒時間才開放,記得每周隻有幾天才有彌撒。我們是去了兩次才得以入內。
圖13.6.8 聖托馬索萬神殿教堂內部 - 正在做彌撒
照片中看見刻有死者信息的銅牌,它們的後麵就是藏骨龕。
圖13.6.9 錫拉庫薩一次大戰陣亡子弟遺骨安放處
因為1963年前天主教反對火葬,習慣保存遺體等待末日複活,所以安放在這裏的靈柩是戰後經過處理的遺骨而不是骨灰。
圖13.6.10 錫拉庫薩海濱大道上的二戰水兵水手陣亡紀念碑
這個紀念碑由7塊描繪波浪逐漸消失,上麵刻有二戰期間陣亡的錫拉庫薩水兵水手姓名的石碑組成。大概是象征年輕水兵的生命像波浪一樣消失。
圖13.6.11 諾托(Noto)陣亡子弟一次大戰紀念碑
一戰陣亡者名單刻在紀念碑的基座及兩側上,大約數字是262名。
圖13.6.12 諾托(Noto)陣亡子弟二次大戰紀念碑
二戰陣亡者名單刻在紀念碑後麵牆上的石碑上,大約數字是128人。
圖13.6.13 聖尼古拉教堂-卡塔尼亞世界大戰陣亡士兵安息處
卡塔尼亞的聖尼古拉教堂(Chiesa San Nicola l'Arena)是兩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2,300名卡塔尼亞子弟兵最後安息的地方。這個教堂附設一個藏骨堂,士兵遺骨在從臨時墓地遷移後經過清潔和分解處理後放入藏骨龕中保存。
圖13.6.14 聖尼古拉教堂中殿立柱上的銘牌
聖尼古拉教堂中殿兩側,靠近主祭壇的巨大立柱上各有5塊金屬銘牌。這些銘牌上記載有2,300個卡塔尼亞陣亡子弟兵的名字。
圖13.6.15 陶爾米納(Taormina)世界大戰紀念碑
陶爾米納世界大戰紀念碑是在1920年代建造的,紀念碑的基座上刻有本地陣亡子弟的名單。二戰之後,陣亡將士名單增刻在紀念碑上。這個紀念碑上的兩個士兵塑像的裝束不同,這讓我很是困惑:其中之一是典型的一戰時期意大利軍裝,而另一個身著類似於美軍二戰時期的軍裝和鋼盔。不解。
圖13.6.16 墨西拿(Messina)一次大戰紀念碑正麵
墨西拿一次大戰紀念碑建於1936年,在二戰期間盟軍轟炸時損壞,戰後修複。
圖13.6.17 墨西拿陣亡子弟一次大戰紀念碑背麵
圖13.6.18 基督君王聖殿 - 墨西拿世界戰爭紀念館和公墓
基督君王聖殿(Sacrario di Cristo Re)內部分為上堂和下堂。下堂是藏骨堂(Ossario),內部安放110名一戰和1228名二戰陣亡士兵的遺骨。這些遺骨在從臨時墓地遷移後經過清潔和分解處理後放入這裏的藏骨龕中保存。
圖13.6.19 墨西拿陣亡子弟世界大戰紀念碑和墓地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基督君王聖殿的藏骨堂和紀念堂,中間是一個象征陣亡士兵的靜臥塑像。我們去的時候,這個教堂正在維護,不開放。我是等待許久後好不容易才進到門口,拍了這張照片。但是沒有機會進到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