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2024 (800)
~無路可逃的麵對麵: 率性 真誠 淳樸自然,“不要太多談論自己” “向公眾發嗲”, 很有啟發性。太過癮了https://youtu.be/m2xA3fTAUIs?si=w1aFW0p-1hYdaTUU
見到山下有鬆創始人付崧與王捷時,陳丹青很驚訝:“原來你們這麽年輕呀。”這兩位謙和的後輩,與他來之前想象的“企業老板”不太一樣,更意外地發現了20年前的緣分。 當時,兩位美術學院的學生敲開了陳丹青的門,初生牛犢般向這位不太“學院派”的老師發問,女學生還十分不見外,試圖借走陳丹青收藏的CD。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而陳丹青總是包容走向他的年輕人。
如周軼君說:“我想最近大家都覺得有一些動蕩感,或者(縱觀不同年代)發生了很多劇烈的變化。人如何在這些不同的時代裏麵自處?我很想聽聽陳丹青老師的見解。”
這場對談從憤怒開始,逐漸深入到我們共同關心的事: 當全球加速進入 AI 與直播時代,世界性的語言退步現象,讓交流與表達變得困難。身處其中的我們,正在經曆著巨大的情緒震蕩。如何在當下的媒介環境中自處?如何發出自己的聲音?如何真誠地對話、彼此看見? 保持憤怒與困惑,是陳丹青與世界交互的方式。
因此,年輕人總能與他共鳴,而他也相信年輕人自有辦法,在眾聲喧嘩中,以觸動人心的表達產生巨大的能量。 錄製結束後,陳丹青直言不諱:“你們這些企業全部加起來,讓西方焦慮得一塌糊塗。”中國青年與中國品牌正跨越語言,受世界矚目,“講好中國故事,這些年在做,慢慢來。”
@zedisdead4604
3 days ago
我覺得陳丹青反對現在的人文藝術學科專業化有一點沒說出來的理由應該是現在的人文藝術學科無法培養重要性感受。重要性感受指的是創作行動的必要性和唯一性,換句話來說如果一個作者獲得了這種重要性感受,他首先不可能是一個虛無主義者,而且他會有非常重要的主題要表達,以至於為了實現它不惜一切。這個東西是很難通過灌輸教出來的,需要人浸潤在生活中,在長年的創作和生活當中反複打磨出來。其反例就是現在大行其道的行活和貼上各種觀念的複製品,他們好像傳達了很豐富的思想但是並沒有指向什麽重要的內容。如果現在的文科隻會把人變成學術造句機和署名機器,那還不如不要教。我想這就是陳丹青那麽執著於“生猛”“鮮活”的東西。
是的,烏克蘭的男記者掉眼淚。有個女記者捂著嘴哭了。
@jingma8550
1 day ago (edited)
敬佩兩位並且欣賞,但就事論事,政治不是談戀愛,政治家無需在意個人榮辱,利用手上的牌為民眾獲取最大得利益才是勝利,對手是流氓是君子沒得選,不要在意對方的挑釁,集中精力在賽道裏精耕細作才是最好的的還擊!普京的1小時22分占領,川普的24小時搞定停戰,抑或毛的15年趕英超美,X的動態清,如果被這些政治伎倆唬住了,那麽你才是徹底輸。
另外,馬斯克即使不在白宮,也不是素人。
@lizhao6979
2 days ago
你看現在的關稅戰爭,實際上特朗普的美國就已經卸下世界領袖的角色。以前大家是沾美國貿易稅的便宜,但大家也擁護大哥,承認你的領導地位,今後不會鳥你。
Reply
3 replies
@lizhao6979
2 days ago
你要做救主,就要為門徒洗腳啊。
Reply
@lizhao6979
2 days ago
一個斤斤計較的衡量得失的總統,算得很精,但當不了人類的家。
Reply
@lizhao6979
2 days ago
他連杜月笙都不如。
Reply@lioicomestai3703
1 day ago
I think I share Mr Chan's emotional expression on Oval Office incident. I like his very much, which sounded so Shanghai. But his worries on modern governing due to modern media exposure is a bit overdone or exaggerated. Technology brings new life style, benefit and more importantly transparency. People have to embrace/accept it without choice. Hope this is not due to living inside the Wall too long. lol a joke here.
我想我和陳先生對橢圓形辦公室事件的情緒表達是一樣的。我很喜歡他的,聽起來很上海。但他因現代媒體的曝光而對現代治理的擔憂有點過頭或誇大了。科技帶來新的生活方式、效益,更重要的是透明度。人們不得不毫無選擇地擁抱/接受它。希望不是因為在隔離牆內生活太久。哈哈,這裡開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