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金庸的字重骨別創一格,天縱奇才的字,來刻畫他機靈古怪的形象

(2023-02-20 13:34:32) 下一個

kk 庸」名前書き方 【漢字】 | かっこいい庸

多數人都沒發現,金庸小說裏藏著一個大秘密- 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  書法庸字怎麽寫_書法庸字圖片_庸字各種寫法_書法字典在線查詢 庸”字的草書書法_庸的草書書法字帖_名家書法欣賞 庸字草書寫法_庸草書怎麽寫好看_庸書法圖片_詞典網 金庸“真誠篤行”行書書法-【Deal Price Picture】 金庸書法題字手跡欣賞_書法題簽_書法欣賞 金庸書法題字手跡欣賞_書法題簽_書法欣賞 

劍 氣 俠 風——金庸的字 

本文同時在《藝術中國》雜誌2018年11期首篇發表

劍 氣 俠 風

——金庸的字

江 平

https://www.sohu.com/a/278699405_723385? 書法庸字怎麽寫_書法庸字圖片_庸字各種寫法_書法字典在線查詢

筆者關注金庸先生的字,不僅基於我一直以來對文人書法的興趣,還因為他的祖籍徽州婺源正是我的老家,婺源已遵其遺囑將才士大道更名為金庸大道。而根本緣由,卻是金庸手書精品本身的魅力。

金庸筆下各具情態的“龍”

家境與熏染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生於浙江海寧一書香門第。查家在清代“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被康熙譽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其顯赫可見一斑。查慎行是清初名詩人,書法也可觀,而查升則是著名書法家。金庸祖父查文清也是進士,書法基本功自不必說,是對少年金庸影響最大的人;父親查懋忠震旦大學畢業,雖為地主兼銀行家,但藏書甚富,愛看小說,且寫得一手好字(據《名人傳記》2011年第九期《揭秘金庸父親查懋忠之死》),常在書房和文人雅士品茶暢談。金庸母親徐氏,又是海寧大家閨女,也寫得一手娟秀的小楷,還擅長繪畫與繡花。而精擅書法的大作家茅盾,則是金庸父親的同班同學,金庸曾跟隨父親見去過他。這些長輩對金庸早年的習字,應該多少會有些影響。據傅國湧《金庸傳》,金庸幼年時家中的侍女(後為繼母)顧秀英“生性溫和誠實,又機靈,與查良鏞幼時很接近,常帶他到湖邊看白鵝,捉蝴蝶,一起在小路上快樂地奔跑”,我認為這種早期最日常的活動,使他對視覺符號的敏感力得到了及時的發展,或可謂最根本的“書法基礎”。

海寧查家

金庸不曾進私塾,直接上了對習字已相對不重視的現代小學堂,這和沈尹默等前輩文人不同,所以他的字雖骨架似有歐體影子(茅盾書法亦歐體胚底),碑帖模式的束縛幾乎無存。少年金庸讀書之餘,常下棋、觀潮。在杭州讀高中時,課餘遊賞西湖的亭台樓閣,對眾多楹聯頗有興趣,那些墨跡也潛移默化地熏染著他。

從業後的金庸,曾當過圖書館員、記者、翻譯、編輯和電影公司的編劇、導演等。1951年父親被政府冤殺,他在香港哭了三天三夜。1959年,他創辦香港《明報》,後又辦《明報月刊》和《明報周刊》,並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創辦日報。他在《明報》撰寫社評二十餘年,出版有《香港的前途》等政論集。又曆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等職。晚年一度出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但金庸被全球華人共知,則是因他先後撰寫的十五部武俠小說。

金庸筆下可觀的不惟小說,還有他的字。他小說中相關書法(題字)的片段有很多處,一些描述甚至不失門道,看來平素也留意書法。可因另有誌向,金庸並無閑暇習字,他作字主要就靠童年環境中綜合造就的感覺。他1947年離開杭州《東南日報》時的一頁報告,是鋼筆手跡,用筆圓轉輕快,結字已然普遍緊束縱長。從1996年金庸為悼惜古龍題的詞,和2007年發現有人冒名在新浪網建金庸博客而憤然手書的一紙《聲明》來看,他晚年的鋼筆字已經方剛得多,而其毛筆字亦然。

評金庸字的前提

我在讀博之初,與導師章祖安先生談到當代新作家書法時,曾提了一句:“茅盾之後的新文學作家,幾乎沒有擅書者,金庸的字就算好的了。”章師反問:“金庸的字豈可算書法?”我明白他是指嚴謹的書法概念,當即解釋:“金庸匆匆應酬的粗糙題字太多,大多數算不上書法,但以精品論,未必比當今一般書法家的字差。”章師後來看了我帶去的幾頁金庸毛筆手跡精品的打印件,印象有所改變。章師之嚴謹可敬,本文避免分歧,暫以“字”或“手書”等詞來表述金先生手跡。

金庸的很多字,是在擁雜中題的

2005年1月8日,金庸為捐助印度洋海嘯災區在淘寶網義拍自己的一幅字,僅48×56厘米,所題內容“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係第二屆“西湖論劍”時題贈當時不太景氣的互聯網業界的。12日《南京晨報》消息:金庸的書法已拍到2.8萬元。二日後的最終成交價竟高達6.1萬元。拍得者,是位愛讀金庸小說的深圳互聯網業人士。金庸的字拍出高價,首要因他是影響空前的武俠小說宗師。不過在書法圈外的當代社會名人中,題字比金庸耐看者並不多。

我們評議書寫水平,不宜撇開書寫的背景。一般文人作字,書法創作意識隱沒。既非書法家,人們注重的是他的親筆,字好壞屬其次,所以他們往往現場一揮而就,哪怕有些敗筆,一般都不重寫。評議金庸這類社會名流的字,還應該充分考慮他們題字的紛雜情境,或簡陋不順手的陳設。

有幾位書法家在如此情境下,能確保寫出精品?

金庸的一些硬筆題字,可能是將就托在手上寫的。一些毛筆題字,譬如在少林寺那次,他被擠得水泄不通;又如1994年訪海寧高中,他也是眾目睽睽之下,於一間普通教室的小講台上推紙揮毫。在如此氛圍中,若僅僅幾個字,相對還相對易把握,字數一多,不諧就更難免。這些方方麵麵與書法家在工作室的書寫環境,和書法家高度關注字的好壞、往往作品寫多遍而眾裏挑一的做法遠不可比。論家總忽視這點,能設身處地來考慮的少。一些瞧不起文人字的書法家,每每以自己的書法佳作和文人隨手寫的較差的字去相比,委實不妥。何況金庸還是企業家,並不能全心泡在文藝上。

基於以上理由,評論金庸的字,應以精品為準。還必須特別提示:互聯網上所謂的“金庸書法”原本不少,金庸一去世,更多“金庸書法”專輯在手機網絡熱點轉發,其中不僅多為粗糙之作,更有我一眼就可判的狂躁、火氣或浮軟、忸怩偽作。近年出版的一本《讀金庸說教育》,封麵印有每個字大如拳頭的偽手書“金庸”,極可能是搬用網上的假作品圖;另有一本金庸簡傳連環畫,封麵的“金庸”同樣疑偽;而一些學界公眾號也屢發偽作。一般人對贗品毫無意識,深信不疑,並就此形成對“金庸書法”的錯誤印記。這些,都嚴重有損金庸的形象。

書名題簽

金庸1959年創辦《明報》後使用至今的報頭,是請香港影業書法家王植波寫的,屬英武帥氣的米芾書風,可見他對書法很早就偏好雄強一路,他自己作字同樣以剛健立格。

金庸題自己小說的書名(少數版本非他自題),則是廣大讀者領略其字的最方便場合。書名與一般的應酬題字有別,屬代表性手跡。因係不同年份寫的,故體貌也非單一。盡管書法作為視覺藝術有其獨立性,在書法的通行規則裏,並無明確要求用筆或字形體格與實詞字義一定要相合,但我總認為,書法與歌唱有極大可比性,唱腔的曲調與歌詞的情調應該一致,力求彼此相得益彰。武俠小說,書名要屬於雄健類型,才兩廂錦上添花、感染力倍增。金庸自題的書名,無不出色地做到了這點,字義、書風總體交融於剛健弘毅,可嘉也。這些鮮活的字跡,正如每本書的縮影符號,在讀者閱讀之先,就可感知到該書主題的氣息。

笑傲江湖的書名,是金庸題簽中頗精彩的一份。這四字總體雖緊,然絲毫不感憋氣或呆滯。“笑”如歡欣奔走,倒三角形的“湖”則始動終靜;總勢在跌宕擺動與開合節奏中自然渾貫;用筆勁拔,又從容灑脫;“笑”的上下之間、“江”的左右之間,“湖”的兩短橫前麵,卻都有恰到好處的鬆靈空隙,儼然氣眼,且此三字中的短點短橫,前後呼應;“江、湖”上下筆斷意連一氣嗬成的縈帶,猶如清泉石上流,同時又無比自然地避免了三點水的雷同。

雪山飛狐,“雪”、“飛”二字的結體,中間緊斂,“雪”的寶蓋如武生在台上雙手拎捶挺胸,“飛”則似關公倚坐,一手把刀、一腳探腿,在如此大膽的收放對比中,氣度非凡,凜然威武。“雪”字化四點為一橫後,上下共六橫,或方或尖或俯或仰,且變化得自然。“狐”的反犬旁,兩撇幾乎相頂成直線,略感生硬,不排除是故意如此以強化通體之硬氣、劍氣及字字軒昂的莊嚴感。1985年四川社科院版、1994年三聯版,書名都遵照金庸手跡(簽名是套用),而在手跡本佳的情況下,廣州出版社 2002、2010、2011年三版封麵的“雪山”二字,都被格外拉大,看上去“飛狐”的筆畫就太細、形體也緊塞,上下嚴重不和諧了。不明真相的讀者,難免留下不良印象。《飛狐外傳》的筆畫飽滿,字形窄緊,尤類茅盾。

金庸自題書名中,屢有拉直或拉長的筆畫,最能透出勢不可擋的劍氣。《俠客行》書名末筆一貫而下的長豎是用草書寫法,《倚天屠龍記》“龍”(見篇頭)那筆拉直的豎彎鉤、碧血劍“劍”刃那點化作一把佩在腰間的長劍,則是他個性的處理了。從書法上說“龍”那筆太突兀,但如此之體式,確實更透出昂揚浩氣一往無前的剛毅與倔強。射雕英雄傳,“英”字比上下都小,“傳”字做簡化並收緊恰可呼應之,“傳”拉直的那筆不僅本身通暢,右半也與“射”的“寸”形似而首尾相呼。這幾個字還有上下明顯的枯筆飛白,愈加透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般決然毅然氣概。我們平時也偶見能勁暢題字的業餘書家,其筆姿往往流於單一,而金庸這份題簽的所有橫、豎的起筆收筆,竟然無一雷同。金庸的這類風貌與吳昌碩的行書的形與神,都確有幾分類似。

上類題簽氣息相對直露,而金庸並非不能作含融筆韻的字。以書名論,神雕俠侶的揮灑勁暢中已兼得韌厚,連城訣再甚,《鹿鼎記》與《天龍八部》最典型。鹿鼎記三字骨架仍方剛,卻筆筆鋒芒隱含,凝重似北魏碑意蘊,水平豈在一般書家之下?天龍八部不僅藏鋒,筆法又比《鹿鼎記》更複雜,行筆過程中微微脈動,氣特盈厚,令我想起李叔同出家前的渾厚北碑體。唯獨“天”字的橫畫上揚,顯得另類,好在線質仍相諧。這個“天”的撇略彎曲,在金庸的字裏算是罕見的,與筆調的溫和匹配。這份中的“龍”,與《倚天屠龍記》中那個各異。當然,或因性格與忙碌,金庸溫緩節奏的字也隻是小部分。

金庸的簽名頗有風度,兩字都有收放,往往是“金”字的字頭舒展寬鬆,下半收緊、越下越窄,“庸”字則上收下放、挺胸高仰。但並不似一般名人簽字的模式化,“金”字就有時拉長撇,有時卻突出捺,撇、捺也是時合時開。可見他作字是由即時性情與字境來臨機決斷的,這點十分可貴。1999年金庸為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題“水溫雅、人溫雅……中國國際”,重複的字也都有自如的變化,不落僵化模式。這不可能是巧合,顯然是理念中早有意識,實踐久了,就成了下意識的把握能力。

從概率上講,金庸署名的“金”字更多突出撇,捺畫不僅短,而且往往上揚。可是近些年發行量最大的金庸小說版本,封麵的“金庸”署名,都套用“金”字捺畫向右下拉長的同一模子。排布在遠離書名的左下角,沒問題。可它常被統一排在書名的右下,靠得很近。《射雕英雄傳》書名“傳”是收斂的,“金”字出長捺非常相宜,我甚至懷疑這份簽名原本可能就是題在該書名下的。但書法很講究字境,此處甚佳,別處則可能相衝。如《雪山飛狐》“狐”的長捺下的“金”字,真不該再出長捺,改用他署名最常見的短捺樣式好得多。總之,這是封麵設計者或決策人在書法意識上的缺失。

金庸的武俠小說,幾乎每一部都有眾多版本,封麵也五花八門,書名竟也問題不少。一些較遲版本的書名,采用不當方案,原本整體良好的觀感被嚴重破壞,除了前述金庸手書“雪山飛狐”被惡性調整那類,還有如兩類:

錯誤放大“雪山”二字的版本

一類,是糟糕的書名用字。香港宇光版《射雕英雄傳》,書名與金庸題字差異太大,估計是他人題的,相對還可觀,而農村讀物出版社1988版《笑傲江湖》偏偏請人另題,“傲”“江”都顯突兀,“湖”更忸怩無骨,喪失了金庸原題的多維魅力。更不可思議,還有標印著山東文藝版的,是四個粗大的圓黑體字在封麵上近乎頂天立地,粗劣不堪!

另一類,是選用不當配圖,喧賓奪主。既然金庸的親題書名已頗具氣場與書法品質,在書籍裝幀時,就該盡力烘托之。背景圖,似歌唱的伴奏,屬配角。山東文藝1985版《笑傲江湖》的封麵,除印章過於突顯,這方麵就做得很好。隻有那些蹩腳的唱者,才會將伴奏放大以遮掩唱聲,而金庸題的書名,封麵背景哪怕純白也很耐看——三聯1996版的金庸叢書,正是如此,猶如善歌者的清唱,別具魅力。

金庸還為他人題過不少書名、刊名。郭明馥畫選》《浙江中青年學者自選集等題簽,均良好。北大孔慶東教授辦的院刊東博書院,刊名雖在金庸筆筆如痛快利劍的手跡上,調粗了筆畫,其體格魅力仍赫然在目。字少而小,氣勢卻勁悍無比。中宮緊,然上下數點如雀在樹,俯仰應答,何其生動。“博”與《笑傲江湖》的“湖”,同屬出人意表、較難把握的倒三角體式。

對聯、冊頁、鬥方

串起金庸十四部小說書名首字而成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兼有書名、聯句屬性,既有錢江潮湧的陽剛氣概、看透江湖的洞達超邁,又含戀戀相依的兒女情長。其靈感,或來自中國的藏頭詩。我以為這一絕妙的形式,除了創造性,還別具氣場,本身就透出神奇的中華文化特有情味。金庸以撒金宣書寫該聯、裱掛在書房門的兩側,似為人生寫照。他去世後布置靈堂,也用他手書的這兩句。

此聯乃金庸書跡中最重要的代表作。點畫厚實,短豎和點尤其飽滿,不似他某些時候的瘦硬;筆致豐富,如“天”“笑”“俠”的捺畫均不同,“雪”的幾個橫、“俠”“倚”本來一樣的前四筆,無不自然變化、和而不同。 我們豈能將這些都歸於偶然?在章法方麵,如“連”“射”“鹿”、“書”“俠”“鴛”,雖字內也是收放對比的,但在通幅裏它們開張,幾個長筆畫呼應有致,而“天”“白”、“神”“倚碧”則收斂,大小交織出節奏;從字軸分析,又是正欹穿插的,“雪”“射”“鹿”“倚”“碧”左傾取勢,其它則取正勢,行氣因而有了微妙的脈動。下聯下半段原來氣偏緊,“碧”和上聯同位的“白”又都偏小,金庸想必是發覺了,所以沒按通常格式在中高位落款,而是將名字就題在“碧”左的框外。這是很見效的補救,既壯大了這段原本的弱腰,又圍出一處活眼來,消解了壓抑感。

當然,該聯也非完美,如橫折的折筆感覺雷同,上聯字距也嫌較勻。但瑕不掩瑜,整體看來,該幅下筆利落健爽,結字開合、於軒昂振作中別具劍拔弩張之勢,與文句內容的瀟灑豪邁尤其合拍,互為輝映。若對金庸小說或政論中的悲憫情懷、關注民族民運的熱忱已有體認的讀者,麵對大俠這件手跡,更將感慨頓生了。腹有詩書氣,揮毫如神助,該聯在當代的文人書法中實在是難得的妙品。相反,金庸迷中的書法愛好者或一些專業書法家書錄的該聯,哪怕技法略高一籌,感染力卻總輸一截。因為他們書法的風貌與該聯文意的契合度遠不及此。更不要說那些書錄者中,書寫技法遜色於金庸的大有人在。

章師說“東博書院”那份可能受到吳昌碩的影響,這份應該更有點類似缶翁氣象了。吳昌碩的字隨處可見,金庸目有所染是當然,臨習倒未必。金庸還曾為北大趙為民教授書錄一首律詩成四對,“月白風清萬裏同”等句也很精彩。

金庸書贈作家鄧友梅的一幅冊頁,是兩句詩:風骨錚錚憶鐵梅,難忘軍旅因雪霜。細挺筆線為主,應係長峰筆書就,雖然一些字收束到了極致,可在他的無數墨跡中,該作堪稱別具一格之妙品。首先,變化十分豐富——粗細、大小、收放、疏密、正倚、方圓、熔爽……如此多維的變化,本來很容易造成紛亂不和諧的,但結果卻那麽統一。深究原因,除了每種變化都有呼應之外,通篇的大量橫畫、哪怕短橫,卻始終幾乎平行,這在金庸的多字作品裏頗為少見,無形中營構成一份潛在的“風向韻律”。章師曾有一篇極具高度的學說,認為形式美中的矛盾雙方彼此對抗,在不斷升級中又不斷製衡,對抗性越大,勢均力敵的雙方妥協製衡後的和諧裏,蘊含就越豐厚。依照這種理論,金庸該作的魅力也是可以解釋的。

令我歎賞的另一鬥方,是2004年金庸訪母校衢州一中時題的感言。從那幽默卻赤誠的語句,不難設想他當時心情之悲喜交集,而在如此心潮翻滾且有眾人圍觀的情境下,仍能題出這等水平的字,相當不易。其中的每個字形都是不假思索地一氣嗬成,連落款小字也是懸臂直書,而大小、起收、粗細、向背等變化無不自然。其間或有部分粗糙細節與單調筆畫,但哪位書家又能在那樣境況下做到完美書寫?總體生動的氣場已使觀者不忍吹毛求疵,章法更幾乎無懈可擊!該件比題賀蘇州大學百年校慶那份出彩太多,與贈鄧友梅那幅風味亦有別,不僅普遍厚重些,橫畫的角度在此中的起伏也變化頗大。可見金庸作字表現力閾限寬廣,體式或比吳昌碩、啟功等盛名書法家還多。

《明報副刊廿四字訣》,是金庸書示同人的規定,受此影響,他寫得特別規矩。字字秀骨清像,挺直端正,似相對拘束,卻也別呈風貌。他為北大維信公司題的兩件,篇幅相當,雖有廣告嫌疑,然因明顯隨意一些,反倒更感行氣渾暢了。2003年金庸作客三湘都市報,現場題的“三湘多才俊,都市匯豪英”,草率中依然總體可觀。

山河名勝題詞

金庸手跡以少字數的為佳。他題的華山論劍,在華山若幹處刻成碑,已成重要人文景觀。遺憾署名的“庸”字多被馬虎刻錯,“華”的中橫也被誤差得別扭,其中一塊的筆畫又被調整增肥,傷了勁道。其總體格局,堪稱氣壯山河,大大深化了文詞內容的感染力,華山也因此增色。此四字的字內都強化收放,至少都有一橫不平直,行筆乃不至單調,稍憾“華”的多橫起筆還是變化不夠;論章法,“山”字小如《人民日報》的“日”,盤活了上下的大節奏。

盛名之下的金庸,應酬題字極多。毛筆操作繁瑣,鋼筆又太細,湊巧他晚年時出現了記號筆,勉強也能寫出較粗大的字,金庸遂經常使用。這種筆的筆頭不僅粗鈍,而且兼帶輕微彈性,點畫也就圓融偏含蓄,金庸的這類字跡中也有部分可觀的。如為婺源題的大鄣山臥龍穀,字字果敢英姿。“臥”字寫法獨到、略象形,而“龍”隻書繁體右半、使其筆畫數不至過繁而難諧,因硬筆中的少筆畫字不能靠加粗來調節。這些藝術處理,專業書家也將會心認同的。

在金庸為各地題詞的墨跡中,固然以剛挺氣格的為主,然而也偶有兼具舒緩或溫雅情調的佳作。2004年為都江堰的題詞魅力都江堰,名揚千萬年,可謂前述《天龍八部》等書名之外的另一種剛柔相濟。其內眾多豎畫、撇畫,無一雷同。盡管方折硬筆眾多,而“魅”“都”“年”等幾處彎轉筆畫,既反襯了方剛,又豐富了觀感。單字雖大都緊實,但字軸多飄搖,加之字距疏朗、大小錯雜,通幅洋溢著類似歡快樂曲之美與滑冰場上的翩躚情韻,足以使人陶醉。

普陀景區的刻石中,金庸題的桃花寨”“桃花苑,筆姿流轉、風神俊逸,題的“桃花島”,則圓融含蓄、溫藹親和,也都可看作金庸較偏於柔性的字跡。“桃花島”刻石的“桃”字橫畫顯著上揚,“島”卻每橫水平,起先不可理解,我後來意外發現金庸當初題的是碧海金沙桃花島,前幾個字中都有水平橫,前後和諧著呢。截取局部手跡來刻石、造成別扭或觀眾誤會的問題,全國各地都存在,實際是有違書法審美規則的。外沙海鮮島也是金庸所題,剛柔相濟,“海”的三點水化成一豎很得體,與前後字的豎畫都此起彼伏呼應。

場館樓寺題字

金庸為各地場館樓寺題的字也多。香港糖朝店名,浪漫情調如關良畫的戲劇人物。深圳“南頭古城博物館”,“古城”二字上半空靈,後麵字筆畫多,照講非專業寫手較難收拾,但金庸非常得當地將“物”字大膽縮扁,立馬化險為夷,睿智也。

遼寧朝陽市的仿古慕容街,牌坊上的街名匾額清正厚重而不呆板,“容”的兩點渾似兒童畫中的眼睛,恰是金庸的字。他還題了一幅非常出彩、筋骨靈逸的“龍城朝陽,三燕故都,傳奇慕容,華夏一脈”,其中“龍”字又不同於前述那幾個,其即興與才情可窺一斑。

少林寺內金庸題的“少林秘笈,國之瑰寶”碑刻,被遊客汗手撫摸得如花臉,字形寬博,中宮相對舒張,“國”“寶”甚至恍惚一絲《張遷碑》意味,在金庸行書中風神獨具。其實他還題了一份“修武積德,參禪悟真”,整列正直,橫畫統一上揚,有如儀仗隊,或許並非同時期手跡。

雲南大理的“天龍八部城”門額,與《天龍八部》書名雖都是粗重的筆意,體態卻有一定差異,“龍”字又是一種寫法——說到這麽多“龍”字,無一相同!不解的是“天”的橫畫依舊那樣斜得過度。城門兩側,是前述那對串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但並非取自那份墨跡,而是每個字都集自那十四部金庸手書書名的首字。這項調整意義甚佳,這些原本不同時的字連綴成兩句後,觀感竟也大抵和諧,畢竟出自一人之手,渾然於雄闊氣場。

金庸為母校衢州一中題的校名,因用全稱“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特顯大氣;橫畫都高揚,“一”前重後稍輕並微微拱起,意味乃不薄,“州”的長豎同樣避免了簡單;大小字的穿插也挺合理。他題“婺源中學”用的是記號筆,橫畫的走向卻基本水平,可證其不拘一格;“源”字的四個點,各不雷同,稍感那個長撇太過,然聯係《碧血劍》“刃”腰那把長劍,也算個性特征之一;“學”字的結構,可謂險絕中出彩。

浙江的金庸題字更不少。杭州的“金庸茶館”、“古杭薰風閣”均係典型的金庸手筆。著名麵店奎元館的那份題詞,不免枯硬,第一列才較有筋潤感。舟山的“射雕英雄傳旅遊城”,是金庸的親筆,前麵與《射雕英雄傳》書名差別不大,後幾個字更放得開。金庸為老家海寧題的“智標塔”,作為故裏的地標建築,這三字太草率了些,以他的精品墨跡已然達到的高度,完全可以寫出好得多的底稿來。同樣是題給海寧的“詩人徐誌摩故居”,方筆為主,點畫微微震顫,有生拙味,總體耐看。徐誌摩是金庸表兄,但金庸對他在男女關係方麵的做派頗感不滿,當初查家還將清人詩句“司勳綺語焚難盡,仆射餘情懺較多”錄做送給徐誌摩的挽聯以示嘲諷,而金庸小說中的反麵角色雲中鶴,就是徐誌摩的筆名……金庸晚年題寫該條時,內心勢必複雜,因感於心而顫於筆是可能的。

餘 論

作為半個多世紀中最著名的通俗文學大家與報人,金庸沒有苦臨過經典碑帖,而主要憑借通泛的藝術感覺不斷揮寫他的“自由體”。盡管這種路數在書法界頗有爭議,尤其令膜拜經典碑帖的美院派書家不能接受。其實,無論評價何人的字,應該“就字論字”為主,適當兼顧考慮作字的環境優劣。曾見著名樂評家田青先生,在某次電視歌手大賽上,給山鄉來的草根歌手打出了高分、並激情盛讚,相對低分的學院背景選手們難免很有情緒,觀眾也議論紛紛。田先生表示,他看重的是感染力與特色(大意)。我想,一部分書法界人士不屑於“自由體”,正類似這些音樂科班歌手,令他們內心不平衡的主要是“是否啃過經典碑帖”等作品本身之外的因素。在並非碑帖臨仿競賽的前提下,這種理由顯然毫無邏輯、不足為據。

劍橋大學裏的 “學生金庸” 題字石

庸的字注定談不上碑帖家派與技法來路,然而,這種純粹的“自由體”卻更真實地映照著作者本真的心性——這,何嚐不是金庸字跡的一大魅力?如果將路數截然相反的沈尹默的精品字,與金庸精品並置,如實說,至少相當一部分人(甚至書法家)反而更願意看金庸的。因為沈字幾乎滿紙是法度或對古人法度的刻意追仿,即便熟練,個性終究甚少,而金字哪怕技法稍遜,卻性情淋漓盡致,感染力在無形中為他大大加分。眾所周知的陳獨秀貶斥沈尹默字“其俗在骨”,不無刻薄,但實在值得我們反思。而書法界對體式傳統的認識,也不宜僵化。如吳昌碩晚年行書之自成一體,實際就是在長期臨習石鼓文打下筆力基礎後的自由體,形貌上並無多少與古人的關聯。撇去筆力與用筆精熟度高下,“金庸體”與這“老缶(吳昌碩)體”的任情恣性本質,至少是類同的。

當然,感染力因人而異,評價很難一致。好在金庸先生從來無意做書法家,也絕不願與書家比高下,他隻是實在地留下了眾多個性鮮明、並被廣大人群喜愛的題字。

寫活了武俠的金庸,自身亦有俠風。早年屢因意氣言行而被逐出校門;1948年底身無分文走香江,開始白手打天下;生長子,取名査傳俠;創《明報》談商議政每每痛陳時弊,“文革”中為鄧小平被流放打抱不平、強烈抨擊“文革”並不斷地支持彭德懷、讚揚周恩來倡導的四個現代化,以至成了“左派”的追殺目標;堅持新聞“盡量說真話,但絕對不能說假話”;強調學者“一定要學以致用”並親身力行入世精神;已獲頒海內外多所大學名譽博士、名譽教授的他,不願坐享虛譽,以八十一歲高齡仍執意攻讀貨真價實的劍橋博士,金庸的博士論文是研究唐代曆史,共242頁……哪一樣不折射出俠者心性?而聞父被冤殺,長慟三晝夜,以至他小說中無論郭靖、楊過、蕭峰、袁承誌,還是韋小寶、段譽、令狐衝、石破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沒有父親!愛子自殺,更令他痛貫心肝!在封筆十八年後,特意寫長文《月雲》追念童年時的侍女(後來的繼母);對早年的良師也是永遠銘記……又足見其柔情。俠風與柔情,在金庸身上深沉地交融著。

性情中人的金庸,曾兩度為演唱《再現江湖》的鍾萱小姐題讚:“從如鶯聲的歌韻之中,又再現了江湖的奇離和豪邁!”“豪氣柔情,充滿歌聲!”那歌聲不過是引發了他內心的同質共振罷了。在紛紜江湖中,一支筆暢寫武俠,一支筆縱論時政,為文風行一世,為商富比陶朱,為政參議國是……金庸一生多姿多彩。這種種成功,於才情之外若無剛柔相濟的穩健氣質,又豈可取得?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裏寫到:“(‘武林’)這兩個字的一筆一劃,全是張三豐深夜苦思而創,其中包含的陰陽剛柔、精神氣勢,可說是武當一派武功到了巔峰之作。”唐人張懷瓘《論用筆十法》雲:“陰為內,陽為外;斂心為陰,展筆為陽,須左右相應。”不惟用筆,結字亦然。字如其人,剛毅倔強又不失沉穩儒雅與綿長情意的金庸的字,也正可謂陰陽剛柔兼備,既內斂、又外拓,隻不過劍拔弩張之作與清剛之氣均占比高,遂給我們的總體感覺就是清剛峭拔的劍氣俠風。同以武俠小說名世的梁羽生的字,我見過的一件鋼筆寫的,屈曲縈繞,似有纏綿情愫,也是一種風調。如果將它與金庸的字並置,彼此最成反襯,金庸字的劍氣會更鮮明。

梁羽生的字

章師曾提出評價書法的“清厚奇古”四項指標,以此考量,金庸的字重骨,遂“清”,用筆結字均有個性,乃“奇”,部分字也筆意含筋而“厚”,唯獨幾無古雅氣息(“桃花島”等個例除外)。這與他素無篆隸奠基直接有關。啟功等書法大家尚且如此,對書法圈外的金庸,我們更不宜求全責備了。

附 錄:

金庸的小說涉及傳統文化的方方麵麵,琴棋書畫詩詞醫卜……每催讀者悠然神往,其中對書法的描寫也並不少。

如《倚天屠龍記》:1、見是一柄油紙小傘,題著七個字道:“斜風細雨不須歸。”……甚為精致,那七個字微嫌勁力不足,當是出自閨秀之手,但頗見清麗脫俗……那少女(殷素素)聽他認出自己的字體,心下甚喜,說道:“這七字之中,那個‘不’字寫得最不好。”張翠山細細凝視,說道:“這‘不’字寫得很自然啊,隻不過少了含蓄,不像其餘的六字,餘韻不盡,觀之令人忘倦。” 2、雖然張翠山功力尚淺,筆劃入石不深,但這兩個字龍飛鳳舞,筆力雄健,有如快劍長戟,森然相同。……越寫越快,但見石屑紛紛而下,或如靈蛇盤騰,或如猛獸屹立,須臾間二十四字一齊寫畢。……這二十四個字,乃張三豐意到神會、反複推敲而創出了全套筆意,一橫一直、一點一挑,盡是融會著最精妙的武功。

又如《笑傲江湖》:1、大石之下石壁上刻著十六個大字……棱角四射,大有劍拔弩張之態。2、又見畫上題款是:“丹青生大醉後潑墨”八字,筆法森嚴,一筆筆便如長劍的刺劃。令狐衝看了一會,說道:“……這字中畫中,更似乎蘊藏著一套極高明的劍術。”3、禿筆翁好生惱怒,判官筆使得更加快了,可是不管他如何騰挪變化,每一個字的筆法最多寫得兩筆,便給令狐衝封死,無法再寫下去。他大喝一聲,筆法登變,不再如適才那麽恣肆流動,而是勁貫中鋒,筆致凝重,但鋒芒角出,劍拔弩張,大有磊落波磔意態。

至於鹿鼎記》中亦正亦邪的主角韋小寶,金庸幾度寫了不識字的他寫所謂別創一格,天縱奇才”的字,來刻畫他機靈古怪的形象。如描述他寫“小”字:“當下拿起筆來,左邊一個圓團,右邊一個圓團,然後中間一條杠子筆直的豎將下來。……韋小寶笑道:‘你瞧這個字,一隻雀兒兩個蛋,可不是那話兒嗎?’清方眾大臣忍不住都哈哈大笑……”則屬“惡搞書法”的幽默了。

金庸的小說也間接論及經典書法碑帖,如《倚天屠龍記》借張翠山之口評衛夫人《名姬帖》“筆斷意連,筆短意長,極盡簪花寫韻之妙”、評王羲之《喪亂帖》“用筆縱逸,清剛峭拔……一筆一劃之中充滿了拂鬱悲憤之氣”,均很地道。評《蘭亭序》《十七帖》“莊嚴肅穆”,則略有偏頗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喪亂帖》是王羲之抒發悲痛之情所作,並完全擺脫了行書與章草的形態,使用了行草體,所以看起來會讓人覺得時行時草,動感強烈。現今留存的書法作品,很少能有與其媲美者, ...
 
Dec 15, 2018 — 《自言帖》出自於唐代大書家張旭,張旭號稱“草聖”,乃草書之聖。杜甫《飲中八仙歌》詩雲:“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Sep 24, 2006 — 草書富有“書寫之美”,有誇張、生動的形體語言,非常有表演性,草書武功也因此有極強的視覺效果。小說中寫道:(朱子柳)突然除下頭頂帽子,往地下一擲,長 ...
 
Nov 5, 2018 — 草書富有“書寫之美”,有誇張、生動的形體語言,非常有表演性,草書武功也因此有極強的視覺效果。 此處金庸原封不動地引用草書來描寫武功,用了“指走龍蛇” ...
 
Nov 4, 2018 — 金庸行書“笑傲江湖” 中國嘉德供圖□收藏周刊記者潘瑋倩/整理中國書法文化源遠流長,而書法文化與著名作家金庸的精神家園,也有著.
 
這一奇招便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的生父張翠山所展示過的武功,被稱 ... 當然張三豐尤其以草書著名,被稱為“龍行大草”,他的作品十分難以辨認,就算是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