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陽明“心學”的 龍場悟道對人生意義展開追問與回答,成為陽明心學的"獨立宣言" [心即理, 聖人之道原隻在心中,不用辛苦外求. 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聖人之道”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吾性自足是說~每個人本身就是完善的是有最純真 ]"立誌、勤學、改過、責善" - 精髓就在8個字,足以讓一個人重生!
[王陽明:12歲立誌做聖人37歲龍場悟道48歲平定寧王之亂56歲提出天泉證道四句教. 從此王陽明創立了與程朱理學完全不同路徑的哲學,而這次經曆被後人稱為“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後,王守仁的身份由一個神童、書法家、中層官僚、靜坐修行師和業餘射擊選手升華成了一位心學一出影響世界500年的思想家.*** 王守仁 ((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成化八年(1472),王陽明出生在浙江一個顯赫的人家,其父親王華是科舉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父王華,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醜(1481)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北平]。王守仁,名字來自於《論語》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他少年聰慧,直到五歲都不會說話,十三歲時,與私塾和老師探討天下大事 .. 王守仁龍場悟道是在1506年,平叛是在1519年 [其實,當時的王守仁並非因為學術思想而出名,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的職場經曆,尤其是頗為傳奇的平定江西匪患和寧王叛亂,《明史》對此曾給予高度評價:終明之世,文臣用兵 .]** ** 龍場悟道,為明朝大哲「陽明先生」王守仁思想領悟的事件。 龍場,古地名,貴陽西北七十裏,修文縣治。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時任兵部主事的明朝大儒王守仁因上疏論救而觸怒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驛的(貴陽西北七十裏,修文縣治)當驛丞 [這個職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貴州龍場招待所的所長]。前往龍場途中曆經波折,成功逃脫劉瑾指示的錦衣衛追殺,暗中到南京麵見父親王華, 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於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 王守仁著名的“龍場悟道”就在這一時期,其著名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學說均成熟於此。 王陽明,本名叫王守仁,後來因為他在陽明洞悟道,所以他自稱是陽明。[居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 在陽明洞濃墨般的黑暗中,深山岩洞一燈如豆,猶如萬古長夜中,我心本具的一點靈明 。風吹過,燭光微微顫動,仿佛隨時都會熄滅。王守仁像一具雕像一樣坐在石棺. 他在《初至龍場無所止,結草庵居之》一詩中,詳細描述了當時狀況。繼後在洞內研究《易經》. 王守仁是一名學者,自有在艱苦環境中坦然處之的涵養。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裏,王陽明結合曆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裏,他忽然有了大頓悟, “不覺呼躍,從者皆驚”。王陽明:12歲立誌做聖人37歲龍場悟道48歲平定寧王之亂56歲提出天泉證道四句教. 從此王陽明創立了與程朱理學完全不同路徑的哲學,而這次經曆被後人稱為“龍場悟道”。.] . .. 經過龍場悟道這次思想活躍,王守仁消沉苦悶的心境豁然開朗,由此煥發了主觀精神。而“心學”也就此誕生了。 ** ** 王守仁早年習程朱理學,為履踐朱熹“格物致知”,便欲格盡竹子之理,但一連格了七天七夜,終一無所得,卻累得病倒。王守仁因此對程朱理學中“格物致知”之說產生懷疑。 王守仁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其諸多徒弟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疑惑不解,向他求教說:南山裏的花樹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王陽明王守仁,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53歲去世。 解讀:王守仁~龍場悟道(即頓悟)所得。所謂“聖人之道”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吾性自足是說~每個人本身就是完善的是有最純真 ... Referenc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bkNruHavZ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