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老五屆、老三屆、工農兵學員和新三屆zt

(2021-03-15 13:57:41) 下一個

共和國四大特殊群體

 陳劍觀察 常態發展 4 days ago

在共和國曆史上,有四個特殊群體,就是老五屆、老三屆、工農兵學員和新三屆。他們包括了從1961年至1979年入學的全部15個年級的高校生,共255萬人左右。共和國諸多的風雲人物來自這四個群體。了解這四個群體,就大體了解了共和國72曆史。本文按照時間順序對這四個群體作一疏理和分析。

 

一.國之驕子老五屆

 

老五屆指1961至1965年入學的五屆大學生。按照原定學製,他們應該分別在1966至1970年畢業,因文革原因未能按時畢業分配的五屆大學生,被稱為“老五屆”。這一群體對應年齡段涵蓋1941—1947年這一區間。當時每年招收約13萬名大學生,這一群體總量約65萬人左右。對於這一時期文盲人口占比仍然較多的共和國來說,他們是國之驕子,如珍珠般珍貴,是共和國稀缺之源。

 

Image

 《告別未名湖:北大老五屆行跡》講述了北大老五屆學子不同的人生軌跡,和共同的精神堅守。

 

這一群體是1949年全國解放後才開始上學讀書的,其成長過程完全與共和國發展同步。且經過完整的六年小學教育,六年中學教育,並經過嚴格的高考、嚴格的政治審查,幾乎是一百個同齡人中才能錄取一名的大學生,是名副其實百裏挑一的“天之驕子”。

 

這一群體成長過程中,經曆了反右、大躍進,特別是三年大饑荒,一些人吃不飽,穿不暖,影響了身體的正常發育。

 

(一)被折騰

這一群體最大特征是被折騰。也就是個人的命運,在大曆史進程中被時代拋來拋去,個人很難把控自己未來。

 

上大學了,首先遭遇到的是1966年開始的文化革命,教授被批鬥,學校停課,大學正常學習秩序完全被破壞了。老五屆中的大部分未能完成基本學業,未能按時畢業分配。尤其是1965年進校的學生,隻讀了一年書。大學畢業後被安排去了工廠、礦山、軍墾農場和基層農村學校,絕大多數用非所學。

老五屆經受時代折騰,文革期間最明顯。他們很多人既是文革弄潮兒,又是文革的受害者和犧牲品。部分老五屆在文革初期嶄露頭角出了大名,但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在科技領域,老五屆走出校門之後 ,蹉跎了青春歲月。到了改革開放後的1978年,一些老五屆回到學校和科研機構,但畢竟脫離科研時間長,再加上基礎不紮實,老五屆從事科研短板明顯。

 

(二)從政優勢明顯

老五屆由於長期接觸基層,為他們從政奠定了厚實基礎,成為最大優勢。80年代初期,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國家和社會急需要大量年富力強的同誌承擔改革重任,老五屆此時正是年富力強,十分符合幹部選拔標準。老五屆就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曆史重任!

 

可以對副國級領導作一個分析考察。以黨的17屆中央政治局為例,政治局委員屬於副國級,25位政治局委員,屬於老五屆就有9位,占了36%。

老五屆從2022年開始,就陸續進入80歲,普遍進入頤養天年階段。這是經曆過曆史折騰的群體,也是為共和國改革開放做出重要貢獻的群體。

 

二.命運多舛老三屆

 

“老三屆”是指特定時期具有共同特征的中學生群體。人們一般把1966-1968這六屆高初中學生稱為“老三屆”,因為他們境遇相似,1968年六屆同學同時畢業,同時插隊。這六屆學生的匯聚與長成,具有很強烈的社會學意義。其對應的年齡區間是1946-1952年。還有一種理解,把老三屆僅理解為1966-1968的高中生。這種理解的理由是,因為文革爆發,直接影響了這三級同學正常入大學路徑。

 

老三屆不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因而這一群體流動性強。一部分後來成為工農兵學員的一部分,一部分堅持12年後成為新三屆中堅。

 

(一)共和國重大曆史的參與者

從1966年6月開始的停學直至走出校門,這一期間,或許是老三屆整個群體受到社會最為關注的時期。

 

Image

   老三屆參與紅衛兵運動 

 

他們滿腔熱情,積極響應領袖號召,投入到震驚世界的紅衛兵運動中,並且是這一運動的絕對主力。他們參加了全國大串連,一路宣傳偉人的思想;參與了對文化名人、對地富反壞右,對修正主義分子的抄家,參與了對自己尊敬的老師的批鬥,甚至對自己家人的批鬥;參與了對中國大地諸多“封資修”文物的清理。中國在此期間一些曆史文物的損壞,有他們的積極參與。文化大革命,即“大革文化命”,正是這一階段真實寫照。

 

而上述這些行動都是在神聖旗幟下進行的。

 

這是共和國灰暗時代,而老三屆則是受極端意識形態毒害最深的一代。被時代裹脅,盲從,個人完全被動卷入其中,都是領導人的責任,社會的責任;  

 

這是沒有“我”隻有“我們”的時代,既然是“我們”,那麽所有的過失甚至罪孽,都隻都由“我們”一起承擔。

 

這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指的集體無意識時代。

 

但如果沒有反思,隻有歌功頌德,隻有豪情萬丈,隻有砸爛一個舊世界的衝動,中華民族又如何能夠有所前進?老三屆這一群體還真有反思,真有道歉。而且還不是個案。

 

2013年10月7日,陳小魯帶領其校友向當年老師鞠躬道歉;2014年1月12日,宋彬彬在北師大附中向當年老師、同學以及老師的後人道歉。陳小魯、宋彬彬的道歉行動為老三屆這一群體增添了亮色,在全社會引發了積極反響。

 

老三屆這一群體值得人們尊敬更在於,他們有過盲從,更有思考。1976年清明首都百萬群眾在北京天門廣場紀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老三屆成了這場運動重要參與者。並使這場運動最終演變成為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為結束文革,為兩年之後11屆3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從曾經的盲從到有思考,並行動,是這一群體優秀之所在。

 

(二)老三屆經曆坎坷

1968年9月5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毛澤東寫的編者按:“對過去大量的高等及中等學校畢業生早已從事工作及現在正從事工作 的人們,要注意對他們進行再教育,使他們與工農結合起來。”自此,“再教育”這一概念就變成了上山下鄉運動動員令。偉人一聲號令,到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接受“再教育”,去農村鄉村,去生產兵團,去農場,老三屆成為2000多萬知識青年重要組成部分,是知青中的老大哥老大姐。

 

曾經激揚文字,評點江山的老三屆,現在要到艱苦的農村戰天鬥地。這批人曆經磨難和艱辛,在廣闊天確實也有一些作為。但畢竟舞台不大,空間狹小,以後十年期間陸續返城,或是進入部隊,或是作為工農兵學員進入學校,或是招工進入工廠,機關。到了1978年後,還在農村插隊,在兵團,在農場的老三屆已經不多了。

 

屬於農村戶口的老三屆則返鄉勞動,以後陸續流入城市,或作為工農兵學員,或招工進城,但仍然還有一部分留在農村。這部分老三屆很少得到關注。

1978年11屆3中全會的曆史性改變,為多數已近而立之年的老三屆的人生帶來了偉大的轉折,許多人抓住了機會,勤奮努力,通過參加高考,通過融入市場經濟大潮經商下海,有些人成為科研骨幹,富商大款和高層公務員。也有一些移民海外或退休後去海外與子女一起生活,他們為推動中國融入世界做出了貢獻。

 

在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中,老三屆很多成員成為改革開放積極推動者。並產生了諸多有影響的經濟學家、曆史學家、思想者,也走出一些共和國部長,甚至副國級、正國級領導人。反映了這一群體的實力和不懈努力。

“老三屆”是特殊年代裏的特殊產物,也是知識結構有缺陷的群體。經曆了55年的風風雨雨,往事可回首,青春也言悔!他們曾經的盲從,缺失和曆史局限,他們的反思和為中國現代化所做的貢獻,都已經寫入曆史。現在老三屆陸續進入古稀之年,中國社會轉型所麵臨的巨大挑戰,或許還需要他們的努力。

 

三. 負重前行可大任

 

工農兵學員這一稱謂,是指1970年至1976年被推薦上高校的大學生。由於推薦來源主要限於具有三年以上實踐經驗,年齡在20歲左右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因而這一批大學生被稱作工農兵學員。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社會實驗。雖然持續了10年,隻招生了七級學員,大約95萬人群,卻影響著中國之後幾十年,而且至今仍在受影響。

 

(一)工農兵學員的產生

大中學畢業生必須接受“再教育”。這導致了老三屆和2000多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但大學還要不要辦呢?毛澤東同誌回答是,“大學還是要辦的”。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的調查報告,得到毛澤東同誌高度認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個批示被稱為“七二一指示”。1968年9月,上海機床廠創辦了“七二一工人大學”,其經驗很快推廣到全國各地。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轉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於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中有關“學生條件”的規定為: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具有三年以上實踐經驗,年齡在20歲左右,有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貧下中農,不受年齡和文化程度的限製。此外,還要注意招收上山下鄉知識青年。招生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

 

上述文件中”推薦“是這一文件的關鍵詞。實際上是誰掌握了推薦權力,也就掌握了解讀權力。

 

1970年10月15日,部分高校開始試點招收“工農兵學員”。當年共計招生41870人。自此直至1976年,全國前後共招收7級學員,總計約95萬人。一些高校到1980年初學員才畢業。時間跨度前後十年。

 

這是嚴格按照毛澤東同誌指示進行的一次史無前例的社會實驗。

 

(二)生源質量堪憂

由於強調政治表現和豐富的基層實踐,初中學曆生源成為工農兵學員的主體。由於不重視文化知識,許多學員畢業了還達不到中專水平。

 

Image

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報》轉載張鐵生的信

 

1973年鄧小平複出,對兩年前開始的推薦辦法進行了修訂,增加了“文化考試”內容。1973年6月30日,遼寧興城縣知青張鐵生在參加大學招生考試時,在試卷背後給“尊敬的領導”寫了一封信,交了一份被視為“頗有見解、發人深省的答卷”。隨後,全國各地報刊紛紛轉載,一夜之間他成了名噪全國的反潮流英雄。

 

“白卷英雄”引發全國對文化考試究竟是否有必要的思考。此時,文化革命進入中後期,“九一三”事件後人們也有更多思考。

 

學生文化水準過低,各院校也為生源質量發愁。並采取了一些提升生源的措施。1976年10月文革結束,最後一屆工農兵大學生1976級12月入校。1977 年,鄧小平做出了恢複高考的決策,工農兵學員隨之停招。1980 年年初,最後一批工農兵學員走出了校門,工農兵大學生從此成了曆史。  

 

(三)總體評價

大學從工農兵中招收大學生,與1966至1970五年完全停止招生相比,顯然有進步意義。這個社會實驗也能夠找到一些合理成份,但總體分析,在為中國普羅階層提供學習機會的同時,這個社會實驗卻在更大範圍內製造了社會不公平,是嚴重的社會不公。他堵死了無數莘莘學子,無數有才華的年輕人上大學的機會,並嚴重違背了教育發展規律,科技發展規律。這一社會實驗,不僅沒有提升、而是降低了中國教育整體水平,進一步拉大了中國與國際科技先進水平的距離。用現代化視野分析,這個社會實驗阻礙了中國現代化進程。

 

雖然這項社會實驗並不成功,但對於95萬工農兵學員來說,則應給予較為正麵的積極評價。

 

這一群體,無論以怎樣的方式入學,絕大多數學員都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且十分努力。並在各自不同起點上取得了明顯進步。

 

他們來自中國基層,了解中國國情和人民的需求。他們顧全大局,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連在一起。接地氣,了解基層需求,是這一群體顯著特點。如果從政,這一特點有利提升人民認同度。

 

95萬工農兵學員,雖然基礎不一,水平參差不齊,但接受三年及以上教育後,他們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不同層麵的亟需人才。

 

在這一群體中,有一些基礎厚實、誌向遠大的學員。三年或三年半的學習,實際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平台。特別是1975年和1976年入學的同學,他們在校期間,國家曆史掀開了新篇章,更促使他們勤奮學習。走向社會後,他們抓住一次次發展機會,或報考研究生,或出國深造,或勤勉從政。與老五屆、老三屆一樣,工農兵學員同樣走出了一些著名的科學家、思想家、國務活動家等。他們是當代中國發展的一部分,並影響了當代中國發展。

 

工農兵學員作為一項社會實驗並不成功。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他們在各自崗位上不斷努力,參與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為中國社會40多年發展做出了貢獻。

 

四. 社會中堅新三屆

 

新三屆是指恢複高考後77,78,79級大學生。相對於80年代後入校的學生,這三屆被稱為老三屆。又為了與文革期間老三屆區別,恢複高考後老三屆加了一個“新”,即新老三屆。久而久之,人們把新老三屆的“老”字去了,即新三屆。

 

“新三屆”中,有一些來自1966年的“老三屆”。這隻在7778兩級同學中含有這一群體。

 

新三屆中年齡最小的是1979年應屆高中生,1963年出生。這三屆年齡跨度為1947年至1963年共16年時間。

 

新三屆中,77級幾乎沒有應屆高中生,79級應屆高中生就占了很大比重。就社會閱曆而言,79級與7778兩級已不可同日而語。與前兩級相比,79級平均年齡也小很多。估計比前兩級平均年齡要小5歲以上。

 

1977年冬天,有570萬考生參加的高考,錄取人數是27.3萬,錄取率為4.8%。這是中國高考史上最低的錄取率。三屆考生總數為1648萬人,錄取人數95.2萬。三屆考生總錄取率為5.77%。

 

(一)新三屆特點

1. 社會閱曆豐富

新三屆年齡跨度超過16歲。特別是前兩級文科專業,最大與最小相差15、16歲十分平常。有的人已經是幾個孩子的家長,有的人連什麽是戀愛還不清楚。而老三屆中不少考生已經結婚生子。

 

Image

 

77級大學生們年齡差異非常大

 

新三屆社會閱曆豐富。普遍具有底層生存經曆。工農兵學商,各種成分都有。他們經曆過世態炎涼。是時代的風雲際會,把這種閱曆差異極大、年齡參差不齊的青年聚攏到一個群體中。新三屆在基層摸爬滾打形成的堅毅的個性和練達的人情,也為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

 

2.精英意識強烈

新三屆生源質量高,特別是其中的77級,是中國社會十多年累積的優秀生源集合。許多人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英雄情結。從社會最底層瞬間成為天之驕子,經曆大起大伏、經曆生活磨難的人更易生發一種生命的緊迫感,並始終伴隨這個群體。

 

3. 學習如饑似渴

與精英意識強烈特點相聯係,新三屆十分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尤其是7778級學生,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時光。這一群體中許多人強烈求知欲,就像一塊幹海綿扔進了水裏,如饑似渴地學習。大家當時是心無旁騖,鉚著勁學習。

 

4. 多數來自中產(階層)家庭

新三屆中,出生知識分子家庭居多,出生幹部家庭居多,這些都屬於目前定義的中產階層。這意味著在書籍匱乏、社會普遍不重視教育的年代,父母的教育素養對子女的影響起到較大作用。

即使一些來自農村家庭的,重視教育的地域文化顯示出優勢。父母即使是農民,也鼓勵孩子讀書,重視對孩子教育。

 

(二)社會中堅

自1980年夏起,到1983年夏,新三屆95萬大學生陸續畢業。此時,改革開放的大幕已經開啟,中國百年來最激動人心的80年代正在朝我們走來,中國社會對人才需求十分迫切,對這95萬三屆大學生寄予無限厚望。新三屆被 人們看作“天之驕子”,成為當代社會的中堅。

 

新三屆成為社會中堅,是趕上了改革開放好時機,發展機遇好。由於新三屆普遍經過基層曆練,再加上四年時間的勤奮學習,打下了紮實基礎。作為與眾不同的群體,起點普遍比其他同齡人高。

 

新三屆成為社會中堅,憑的是過人的學習毅力,他們有韌勁,能吃苦,積極向上。他們在不同工作崗位的曆練,在各個領域勤奮努力,在不同崗位上做出了自己貢獻。

 

40多年後再看新三屆,無論是在政界、學界、商界,許多領軍人物都來自這個95萬人群體。社會對新三屆普遍給予高度認可。以學界為例,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465人中,新三屆學友就有13位。政界中,一些人通過自身努力,脫穎而出擔當大任,包括擔任副國級、正國級領導。

 

新三屆缺陷在於,無論是文科生還是理工科生,大多欠缺學問“童子功”,外語基礎普遍較差。特別是7778兩級尤甚。

 

中國社會在快速發展中,也出現了一定程度腐敗問題。新三屆也未能免俗。統計顯示,十八大以來,省部級及以上落馬官員(不含企業任職)已達210人。有三成屬於新三屆。

 

新三屆很多人通過博覽群書具有反思和批判的勇氣,較能獨立思考,不願隨意附和。但隨著時代變遷,昔日的理想與激情已經淡漠或遺忘。就總體而言,新三屆思考探索有限,批判意識逐漸弱化。

 

新三屆目前大多數已經退休。作為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堅力量,曆史不一定記得這個群體中單個人的功名,但一定會記得新三屆這一群體的曆史貢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