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why 中醫頻臨絕滅 zt

(2019-05-30 10:40:38) 下一個

POV:  中醫神秘在秘方。秘方失傳因說不明白科學原理機理,可惜了! 科學原理機理不適合中醫?手握秘方的人,常如文中所言, 三無人員 (無證憑,無話語權, 無官); 而官方不懂秘方!

Ref.:

七絕:中醫臨絕 [七絕]   文/易卜師金鑫先生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我有一叔公,年少時患了慢性腎炎水腫,當時到處求醫也治療不好,如此延遷三年心想必死無疑;後來某一天在一渡口,巧遇一船翁說能包給他治療,並將用藥秘方療程告知。他回家後將信將疑按療程進行用藥,不出多久頑疾果然痊愈。
據此,叔公一生憑此神奇的秘方治療該病之人無數;常常各大小醫院長期治療不好的這種後期病人,到了叔公這裏說能治即手到病除,幾乎是百發百中的。叔公說過一個小故事:有一位還是某廣州大醫院院長患了此病幾年,連自己醫院也束手無策,後來找到叔公給他治好了。叔公在生的時候,全國各地都有人過來治病,很多人常常是老遠坐飛機過來的。
因為現在的國家政策是嚴厲打擊無證無牌行醫的;叔公沒文化但很能治此病,他也沒證沒牌,不過那時政策很寬鬆。叔公死了,他的兒子、孫子也因為國家政策方麵沒有再繼承學習,這個秘方治療方法及過程,也因此就失傳了。
 

 
 
中醫頻臨絕滅
腎炎水腫困三載,
奇遇船翁克重頑。
憑借神方造眾福,
了無後繼世醫艱。
 
本文發表於 2019-05-16 19:14 ,被閱讀過 130 次。    [舉報] 自動注釋

 
道破天機:中醫揭示了上古的秘密(“神”授中醫)
修行圈 1/9

傳播上古智慧、靈性與科學、修行、養生、生活。公眾號後台點擊“往期精彩”,在內容頁上麵的搜索框輸入關鍵詞,即可搜到您想了解的文章。這裏有最全的優質內容和資料,給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啟示與幫助。

 

作者:李衛東《人類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易經》與《黃帝內經》裏隱藏的生命未解之謎(有刪減)

 

往期章節:

道破天機:人的兩套生命係統

道破天機:我們的身體裏有另一種智慧生命

全文雖長,但認真看完,將會讓你對生命有全新的認識。

 

 

人類文明中有許多未解之謎,比如埃及的金字塔、瑪雅人的編年曆;神話的同一性、早期文獻的相似點……等等。這些未解之謎都有一個基本的傾向,那就是它們出現的時間比專家們估計的要早,而它們表現出來的文明程度,又都遠遠超越了現代科學的研究結論。

 

而在這諸多的未解之謎中,最現實的謎案就是中國的中醫,它就好像是一具活的化石,在我們眼前晃來晃去。幾千年過去了,我們觸摸它、研究它,忍受著它無言的嘲弄,可就是不知其所以然。直到今天,《黃帝內經》與《易經》、《山海經》號稱“三玄”,依然像天書一樣不可通解。

 

誰來證明中醫的起源

 

搞不清楚來龍去脈的東西往往讓人感到奇怪,比如說鬼魂。你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真實的鬼,如果哪個人見鬼了,那肯定會有大麻煩。孫悟空大家都感到很神奇,除了他的武功絕倫、事業崇高以外,恐怕也與他的出身有關——別人都有父有母,偏偏他沒有,他是從石頭裏麵蹦出來的。

 

中醫學就是這樣一種奇怪的東西。成係統的中醫學——《黃帝內經》大約出現於春秋戰國之際,春秋以前找不到任何中醫學來曆的線索,東漢以後又沒有任何人有能力對它進行增補,在短短的200年左右的時間內,它一下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一經達到,後人就再也無法超越。這在邏輯上是無法成立的,因為一種醫學想達到一定的程度,非經過漫長的時間醞釀不可,它就像是一壇好酒,時間越長越醇厚。而一種東西曆史越長,留下的遺跡也就會越多。

 

中醫沒有關於起源的任何證據,這就是我們麵臨的問題。

 

但仔細想想,好像隻能如此,因為中醫的曆史證據難以保留。比如說中藥,它隻是一些天然物質,有植物也有一些礦物,讓這些東西保存下來很困難,即使在古墓中挖出一些這類東西,也很難確定它一定與中醫有關。因為這些東西滿世界都是,隻有我們確定它們是按中醫理論入藥的,那才是中藥,才與中醫的起源有關。可是這一點又有誰敢打保票呢?

 

一般來說,醫學器具容易保留,可是中醫的治療器具十分簡單,許多是與生活用品相互混雜,比如煮藥的用具一般與煮飯鍋沒有兩樣,現在的藥罐是很晚才發明的。所以即使我們出土的一個鍋,也不能說此物就是用來煮中藥的,並以此證明中醫的起源。

 

那什麽才能證明中醫的起源呢?

 

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應該是文字,最好是這樣的:有一天考古隊從地下挖出串在一起的許多甲骨,研究後發現,原來這就是古老的《黃帝內經》。而且甲骨上還明確記載著:某年某月在某地,有某人如此這般發明了中醫。可惜這是一個夢,在已發現的15萬片甲骨當中,好像沒有關於中醫的確切記載(據今人統計,甲骨文中涉及醫藥的文字有323415條卜辭,記載病名20多種。但這也不能證明中醫的起源,因為看不到理論及思維的線索,隻能說當時有醫藥的記載)。

 

其實即使甲骨文中確有記載,我們也同樣不知道,原因很簡單,我們水平有限。從本世紀初開始到現在共發現15萬片甲骨,人們在反複比較後確認,甲骨文中不重複的單字約有5000多個5000單字是個什麽概念呢?今天的文科大學畢業生,他們所認識的漢字約有3000左右,郭沫若曾說自己認識大約4000個漢字,再多就不敢說了。

 

實際上,甲骨文中的單字可能會遠遠超出現在的統計,因為在甲骨文統計之前,許多有字甲骨被當做一味藥——“龍骨”來使用,中國第一部藥典《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了“龍骨”一藥,當時是秦漢之際,距離我們今天大約2000年左右。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龍骨都是甲骨,假定一年隻毀掉1000片甲骨,那麽到甲骨文被發現為止,可能有近兩百多萬片被毀掉了。再假如,每一千片中有兩個我們現在不知道的單字,那麽就有4000左右的字徹底消失了。如果再加上現在被發現的字,整個甲骨文中的單字將接近一萬。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甲骨文是一個多麽成熟的文字體係,大約可以和我們今天的漢字相比。

 

然而,對甲骨文的研究,雖然曆時百年之久,但取得的成績卻十分有限,在5000個單字中,目前無爭議的可識字僅有一千多個。準確地說,被認識的字是1056個,而其中,曾被漢代《說文解字》記錄的字就有1051個。也就是說,我們用了一百年,僅僅認識了5個甲骨文,平均每20年認識一個字。如果照這個速度,現有的甲骨單字,我們需要再研究8萬年。

 

因此,盡管目前還沒有發現甲骨文中有中醫的記載,但誰也不敢說甲骨文確實不曾有過記載,也許有很多,可惜我們不認識。看來在我們研究甲骨文沒有突破之前,不太可能從文字方麵找到確實的證據。

 

那麽考古證據呢?

 

關於中醫的考古證據,一百多年來基本沒有大的進展。1972年,人們在河南新鄭縣出土了一枚石器,長約6.3厘米,一端為圓形,可作按壓、按摩之用;一端為棱形,可割破腫脹、排放膿血之用,據說此物即為“砭石”。這可以說是中醫起源的唯一考古證據了。關於砭石,史料中多有記載:

 

《山海經?東山經》記載:“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也。”我們本不知箴石為何物,幸而有唐代顏師古注雲:“箴,所以刺病也。石謂砭石,即石箴也。”看來此箴石就如同刀一般,是一種醫療器具。

 

《素問?異法方宜》中也有記載:“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恰好我們在山東微山縣出土東漢畫像磚上,發現了半人半鳥人手持針具,好像佐證了上述記載。

 

但也有一些人不同意將這枚“砭石”作為中醫經絡存在的證據。按摩並不是中醫所特有的醫療手法,在不同民族的醫學文化中,按摩幾乎是一種最尋常的醫療方法,隻有當證明此“砭石”確實是對經絡穴位進行按摩時,它才可以作為中醫存在的證據。同樣,如果此“砭石”僅當作割破腫脹、排放膿血之用,那也隻能是件很普通的醫療器具,西醫裏也多有應用,並不能作為中醫起源的證據。事實上,《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明確記載:“而屬有疾病,餘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針灸用的九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明顯可以看出“砭石”與針灸用的九針不同,“砭石”的使用範圍不在中醫經絡係統,故確不能作為中醫起源證據。

 

文字記載無證據,考古學上也無證據,那麽中醫起源還有什麽呢?隻有遠古的幾條神話和傳說:

 

《淮南子?修務訓》記載:遠古的時候人民常常患病,但當時還不知道如何治療,病人隻好在痛苦中掙紮,呼天號地,淒聲慘慘。有一位名叫炎帝的人或神,實在於心不忍,決心解除民間病痛。他開始嚐試用草藥來治病,但又不知藥性,隻好以身試藥,拿來各種草藥吃下去,以此來確定藥性和療效。是藥三分毒啊!這樣做是很危險的,據說炎帝有一天中了七十多次毒。文中的炎帝即為神農氏,這大約是中醫起源於神農氏——“神農嚐百草”的最早版本,以後許多史籍中都延用了這個版本。《史記綱鑒》記載:“神農嚐百草,始有醫藥。”

 

其實神農發明中醫藥還有一個版本——“神農鞭百草”,說神農不是用嘴嚐出中藥藥性,而是用一條特殊的鞭子打出來的。《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神農以赭鞭鞭草木,嚐百草,始有醫藥”。赭為紅褐色,“赭鞭”大約是條紅褐色的鞭子,第二個“鞭”為動詞,意思為鞭打、抽打等意思。從文看,這位炎帝是先用“赭鞭”抽打草木,確定哪些有藥用價值,然後再去品嚐一下藥性,這比盲目品嚐植物要合理許多。這條“赭鞭”確實非同小可,我們以後還會提到它。

 

《搜神記》中還有一條更加詳細的記載:“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故天下號神農也。”看來神農用這條“赭鞭”打出來的不止是中草藥,而且還有農作物,所以他才號為“神農氏”。據說“神農鞭百草”並非人們的想象,而是確有其事,《述異記》就記載:“太原神釜岡,有神農嚐藥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藥處,一名神農原藥草山。”

 

神話傳說中除了神農發明中醫以外,實際上中醫古代有名的大神都與中醫的發明有關聯。比如說黃帝,他是中國神位最高的一位神靈,擁有許多項發明權,比如農業、漁網、水井等,其中也包括中醫學。《黃帝內經》一開篇就是黃帝問岐伯,看來他也參與了中醫的發明,所以書以黃帝命名。《帝王世係》曰:“岐伯,黃帝之臣也,帝使伯嚐味草木,典主醫病經方,《本草》、《素問》之書鹹出焉。”

 

伏羲實際上比黃帝更古老,由於“層累遞加”的神話,反而將他排到黃帝之後,神績好像也不如黃帝偉大。其實真正的中國祖先應該是伏羲而不是黃帝,幾乎所有的早期神話都說是伏羲和女媧創造了人類,漢民族如此,西南許多少數民族的神話也是如此。伏羲不但創造了人類,而且學問也大得了不得,據說《易經》八卦就是他的發明,幾千年來居然沒有人能夠真正讀得懂。這樣一位偉大的神靈,按照“醫源於聖”的法則,伏羲氏也是中醫的發明人之一,《帝王世係》記載說:“伏羲氏……乃嚐百草而製九針。”

 

在神話裏還有一位神人與中醫的發明有些瓜葛,那就是燧人氏。“燧”是一種石頭,擊打時很容易迸出火星,古人也將它稱為“陽燧”。《韓非子》中記載說:遠古的時候人們不講衛生,隨手從樹上摘幾個野果,從地裏拔根蘿卜,或從河裏抓條魚、撈幾隻螺蛤都直接放到嘴裏吃下去,這些東西惡臭而傷腹胃,當時的人體弱多病。有一位聰明的聖人出現了,他用擊打燧石的辦法發明了火。火在生活中可太有用了,有了火人們就可以吃上熟食,並通過高溫消毒,減少了許多疾病的發生。人民為此高興,將這位聖人推為首領,並給了他一個尊號——燧人氏。

 

以上幾乎是關於中醫起源的所有資料了,但這些神話能夠告訴我們什麽呢?也許有加更聰明的人,反正我們從以上資料中得不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事實上現在的研究者們,雖然在論到中醫起源時都引用上述資料,但他們並不真的相信。在一般人看來,神話隻是原始人幼稚大腦中的虛幻印象,不能認真對待。所以結論是:美麗的神話傳說固然具有永久的魅力,但“神農嚐百草”、“伏羲製九針”終究隻是故事而已。

 

如果神話不能用作起源的資料,那我們就沒有任何可資進行研究的憑證了,因此到了現在,中醫的源起依然像一團謎,它來得很突然,好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樣。盡管在漢代以後也有一些關於中醫源起的具體記載,但它們都很晚,不能用作第一手資料,例如,魏晉時的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中記載:“夫醫道所興,其來久矣。上古神農嚐百草而知百藥。黃帝谘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髒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候,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性命,窮神極變,而針道生焉。”這則資料雖然比以上任何資料都具體、明確,可惜的是魏晉離中醫的發明期相隔太遠了,這種記載基本上沒有價值。

 

中醫起源沒有證據,究竟是什麽原因呢?目前人們想到的原因有以下幾條:

 

第一

一開始我們曾提到,由於中醫自身的特殊性,導致中醫起源的證據難以保留,或者說難以鑒定,大量的資料被淹沒在曆史的長河當中。但同時也有另一種可能,中國的考古學還不發達,考古的範圍有限,甚至人們考古的重點也有誤(中國的考古將大量精力放到了中原地區,這可能是個戰略上的失誤,我們認為,考古的重點應該在西北部地區,那才是中華民族真正的起源地),大量關於中醫起源的資料還深埋於地下,隻要假以時日,人們可能突然會從地下挖出一部古書,上麵明確記載著中醫的起源,而且隨同書發現的還有大量實物證據。

 

這隻是一個推測,也是一個願望。我們也希望奇跡會發生,希望中國的考古界能在不遠的將來,將任何形式的證據擺在人們麵前。

 

第二

由於文獻傳承的原因,使中醫起源的資料丟失了。首先我們斷定曾經有過大量的資料,由於當時文字不發達,記錄的比較有限(這不可能,中國甲骨文目前所知有五千多個不重複單字,證明它是一個相當完善的文字係統,不可能發生記載困難),而這些有限的資料又在無數天災人禍中丟失了,所以證據消失。

 

文獻資料確實存在傳承過程中的毀滅情況。世界上的古埃及、印度、巴比倫都曾因遭受外來侵略而中斷了文化,中國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說,秦始皇就曾焚書坑儒,使大量的文獻資料失傳。至於蟲咬、水淹、腐爛……等自然原因更不用說了。然而,中國也有過保存相當完好的文獻資料,比如說《易經》,它在西周時被保存於蘭台,一直完好,西周時還有《尚書》、《三禮》也被保存下來(《三禮》雖然經過後人的整理,但原始文獻在整理時必然存在),為什麽會單單丟失了醫書呢?

 

第三

事實上,在上述兩種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中醫起源本來就沒有任何資料。

 

我們感到奇怪的是,在春秋以前的《易經》、《尚書》、《三禮》、《左傳》等重要文獻裏,根本就沒有提到任何關於中醫的資料,因此可以推斷:一是這些書的原始作者們沒有見到有關中醫任何東西,所以沒有反映到他們的書中。二是這些人曾經見到過中醫的相關典籍,但由於某種原因沒有反映到他們的著作當中。我們傾向後一種可能性。

 

但不論是哪一種原因,“中醫起源無證據”幾乎是一個定論。

 

第關於中醫學起源的假說

 

中醫沒有源起的直接資料,這可苦了所有研究者,而且這是個必須回答的難題,否則中醫體係就不完整,就無法理直氣壯地立足未來無限廣大的中草藥國際市場,也無法建立自己的藥物檢測體係。某些人會嘲笑說:連起源都搞不清楚,沒準是騙人的吧?

 

我們關注中醫起源的研究,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對中醫起源的認識,實際上涉及對中醫理論的認識。人們在研究起源時,已經為日後解讀中醫理論畫了一個圈,而被圈住的則是我們的思維,它排除了從其它角度理解中醫的可能性。比如說,當我們假定中醫是在漫長的曆史中逐漸積累而成的,那麽就必須從中醫中尋找漸進的證據。可是當我們用漸進觀點解釋中醫時,又會陷入不可自拔的怪圈:是先有經絡理論還是先有針灸術?這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更多內容,請關注修行圈公眾號。

 

好!先讓我們來看一看目前學術界對中醫起源的幾種假說。

 

經驗醫學說

 

這是一個典型的三段式推論,大前提是:勞動創造了曆史,人類文明是幾千年來生產經驗的積累;小前提是: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有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結論必然是:中醫起源於經驗的逐步積累。

 

這個三段論大約是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產生的:世界萬有之物,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宇宙起源於大爆炸,行星係起源於塵埃團,高級生命源於低級的單細胞動物……那麽中醫學理論在中國的出現,也必然走的是這條路,否則整個事情就不對了,而專家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意外。

 

在這一思維模式下,中醫的起源問題就變得非常簡單,即使沒有任何證明資料,專家們的大腦裏也會自然浮現出這樣一幅幅曆史畫麵:

 

鏡頭一

在一片莽莽蒼蒼的密林中,一位原始人走迷了路,不知道他們的部落在何方。密林的深處有一雙雙幽幽的眼睛盯著他,那是一群好奇的獵食者,因為它們很少見到這種兩足行走的動物,更不知道他的肉味如何,所以遲遲不肯行動。

 

這位原始人餓極了,看見身旁有一種叫車前草的植物,長得很可愛,於是隨手扯起一把草,放到嘴裏慢慢咀嚼,他覺得味道還不錯,於是就多吃了一些。又走了一會兒,他覺得越來越尿急尿頻,沒完沒了,雖然不痛苦,但真夠麻煩的。他回想剛才吃下的草,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車前草在作怪。

 

等他走出這片密林回到部落後,在講起這次冒險經曆時,他專門提到了使人尿多的這種草,於是整個部落的人都知道了:車前草利尿、通水。

 

鏡頭二

原始部落接到報告,說北麵的湖邊來了一群遷徙的麋鹿,又傻又肥,極好獵取,於是大家決定去湖邊籌集過冬的食物。還沒走到湖邊,就聽得陣陣喧鬧,這是鹿群和水鳥的奏鳴曲。大家興奮極了,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

 

果然如預料的那樣,不到半天工夫,他們已經獵殺了十幾頭麋鹿,還有一些水鳥。眼看太陽移到了頭頂,原始人生起一堆篝火,剝開一頭麋鹿,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交流著狩獵心得,一邊吃著香噴噴的烤鹿肉。

 

可能是幾個月沒有吃到肉的緣故,一位年輕人隻感到油膩,再也吃不下了,可在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不吃白不吃。所以他偷偷將身邊一種叫黎蘆的植物放到嘴裏嚼,想消除一下油膩感,再吃它幾大塊。可沒想到,他剛嚼了一會兒,就感到胃裏翻騰得越來越厲害,不久開始哇哇嘔吐,而且不可收拾,吐得昏天黑地。旁邊人問他何故,但他已經說不出話來,用手指了指身旁在微風中搖晃的黎蘆。其他人不信,有人抓起幾根黎蘆放到嘴裏,可沒一會兒,他也哇哇嘔吐,同樣吐得一塌糊塗。於是大家長了個記性,這黎蘆萬萬吃不得,它有驅吐功能。

 

鏡頭三

有天晚上,在一間茅屋裏,巫師與幾個人正喝著自己釀造的酒,侃著大山,巫師不勝酒量,已經喝得語無倫次。恰好在座的一位老者向巫師請教,怎樣才能治好自己的便秘。巫師借著酒勁胡吹一氣,最後開了一個方子,讓那位老者照方吃藥。

 

過了幾天,巫師早將治病一事忘到了腦後,可偏偏路上遇到了這位老者,一見麵就誇他:你真是神醫呀!一服藥下肚,這病就治好了,真是太感謝你啦。巫師忙問其詳,老者將他開的藥方一一說來。巫師一聽暗叫:啊哎不好!開錯了方子,那藥方不是治便秘的,而是清除肺火的。奇怪,這大腸和肺不相幹呀,怎麽能治好病呢?雖然有疑問,但巫師還是裝成很謙虛的樣子說:不用謝,不用謝,為人民服務嘛。

 

鏡頭四

在一條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上,一位老者趕著一頭驢,驢背上叮當作響,上麵都是用繩子捆在一起的骨頭片,而骨頭上又刻滿了彎彎曲曲的文字。驢的後麵跟著一群狗,汪汪亂叫,想吃驢背上的骨頭。

 

老人一邊用手裏的木棍趕著狗,一邊輕聲說:走開,走開,你們這群沒有文化的畜生。這不是肉骨頭,是醫方呀,是我千辛萬苦,走村串戶,好不容易才采集回來的。你們看,這車前子能利尿,這黎蘆能驅吐,這肺和大腸相表裏,這麻黃能發汗……如果進了你們狗肚裏,我就寫不成書了。走開吧,求求你們啦!

 

如此這般,這般如此,中醫學就產生了,它是在整理、匯集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產生的。不知讀者們是否相信,反正我不信,因為從道理上它說不通,從邏輯上也欠嚴密,而且有一個明顯的事實不能解釋。

 

假如我們相信中醫就是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產生的“經驗醫學”,那麽,從邏輯上講,隨著經驗的進一步積累,我們可以發揚、修改、補充中醫的這套理論,使之更完美、更科學,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人類社會的一切知識都是這樣來的。比如說,最早的天文學是建立在長期觀測基礎上的,但隨著人類的不斷觀測,天文學的知識在不斷豐富,從天圓地方發展到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地球從一塊平板變成了一個球形,恒星從熾熱的星球發展到了冰冷的黑洞……天文學在不斷地積累,不斷地豐富當中。

 

然而,令我們不解的是,自從《黃帝內經》形成以後,事實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動搖這套理論框架,曆史上無數的名醫,不論他有多麽聰明,多麽努力,當他臨死的時候會發現:其實他僅僅對《內經》的某些條文多了一些心得,根本無法走出《內經》劃定的圈子,更別說發展它了。當前的研究大多數借助於現代科學的手段,但我們依然處於證明《內經》經文的程度,比如,關於經絡學,國家兩個五年計劃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結果隻得到一個結論:經絡是存在的,《內經》的記載是正確的。至於經絡是什麽,我們還是兩眼一摸黑。

 

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難道說是因為我們目前的經驗積累不夠?可事實不是這樣的。中國目前的人口,是《內經》成書時的幾百倍,人多病就多,即使10個人中有1個去看中醫,那麽每年中醫就診的人數也遠遠多於古代不知多少倍。因此,僅從就診人數、病例上,目前一年積累的經驗可能比古代10年都多。再者,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曾大力發展傳統醫學,中醫學院、中醫研究所、中醫藥企業、中醫各類門診、以及民間從醫者,這數量加起來是驚人的,古代社會無論如何是無法比擬的。

 

難道說是因為我們的大腦不如古代人聰明嗎?事實更不是這樣。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每一步都是以聰明才智作為動力的,遠的不說,我們明顯地感覺到,現在的孩子比他們的父輩更聰明,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看看我們周圍,電腦、飛機、火箭、汽車、原子彈,哪一項成果都能證明我們比古人更聰明。

 

難道說是我們的研究方法比古人落後?這更是不攻自破。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手段也五花八門,從大型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到人體基因的檢測儀器;從漫遊太空的人造衛星,到深入人體器官內部的攝影機。這些方法手段,哪一個拿到古代都會引起天下大亂。

 

可是,為什麽這麽多的經驗,這麽多的從業人員,這麽多的研究方法,這麽多的實驗手段,就是無法發展中醫理論呢?按理說,這些經驗加起來,再造一部《黃帝內經》都足夠了,可為什麽我們有了經驗卻讀不懂中醫理論呢?

 

這無情的事實反過來證明,中醫源於經驗的觀點是多麽荒唐。

 

1972年,人們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部分醫書,其中記載人體經脈11條,缺手厥陰脈,有人說這證明了經絡學說的發展過程,從西漢時的11條經絡,發展到東漢是的12條經絡,並以此來證明中醫是勞動群眾在實踐中發明創造的。這是胡說,因為《靈柩?本輸篇》中,經絡也是11條,同樣缺少了手厥陰脈。這恰恰證明,馬王堆醫書與《靈柩》有一個共同的祖本,而這個祖本可能也是一個抄錄本,在抄錄時少了一條經脈。

 

另一方麵,世界上許多民族的傳統醫學都是經驗式的,但這些醫學與中醫有一個根本的不同,它們統統沒有理論,隻有一些簡單的操作方法,而且絕大多數巫醫的成分很濃重。這是世界經驗醫學的一個共同特點。

 

中醫不但有操作方法,而且有一套嚴密、精深的理論體係,中醫的任何操作都置於理論的指導之下。比如,中醫診斷主要依據“陰陽”理論,針灸也遵循經絡理論。這一特點完全不同於上述經驗醫學,它倒是與現代科學很相似。

 

我們不禁要問:有完整理論體係的醫學,能稱為經驗醫學嗎?

 

可見,用“經驗的積累”來解釋中醫起源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再往前追溯,漸進的觀點可能會解釋一些古代文明起源,但解釋不了中醫的起源。而“勞動人民……”雲雲,則更是一句蒼白至極的政治術語。我們認為,這些現象的存在,恰恰證明中醫起源有另外一種可能。

 

動物本能說

 

當我們批評一個人名實不符的時候,常常會這樣來形容:遠處正有一頂大帽子向我們漂過來,等到了眼前方知,原來這是個戴著帽子的人,由於人小帽大,遠處就隻能看見帽子,而看不見人。

 

大家在研究中醫學時,也有這樣的感受。中醫理論體係相當完整、內容極其深邃,經絡學、運氣學、藏象學、陰陽五行學、精氣神……讓人感覺到麵對的就是一座大山。可一接觸到中藥和中醫治療方法,又感覺到出奇的簡單,就好像是看完大山又麵對山下的一棵小樹一樣。這種反差真是驚人!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見哪位學者就此提出自己的解釋,由此可見,關於中醫起源的研究是多麽疏略。

 

中醫藥有十分樸素的原始特征,這一點有目共睹,比如說,中藥主要是利用自然的植物、動物、礦物,可以不經任何加工,直接作為藥劑來使用,甚至五穀雜糧、蔬菜、果實都是藥,《本草綱目》就分有“穀部、菜部、果部”,其他像“木部、草部”中的許多也可直接食用。這樣一來,一般性的飲食與吃藥很難有所區別。

 

例如,在進補這個問題上,枸杞子“補內傷大勞噓吸……補精氣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這一物品藥用與食用同樣有效。以枸杞、熟地黃、白術等合成的“四神丸”,有“治腎經虛損,眼目昏花”之效,可據《外台秘要》記載,用枸杞泡酒,同樣有“補虛,去勞熱”的功能。

 

中醫藥的這種原始特性,使許多人相信,原始人其實用不著多麽高深的文化,僅憑本能加一些經驗就可以把握中醫藥。在此基礎上,有人又突發奇想,自然界的動物都有自救的本能,樸素原始的醫學也應該來自人類相似的本能,於是有了“動物本能說”,而且堂而皇之地成了中醫起源的一種解釋。

 

的確,自然界的動植物有許多千奇百怪的本能。有的動物具有很高的預測能力,例如,在中古時代,歐洲有些人如果想知道冬天的長短,往往會用鐵鍬挖開土撥鼠的洞,看看土撥鼠的存糧情況,如果洞中存糧比往年多,則意味著即將到來的冬天寒冷而且漫長,如果存糧很少,則意味著一個暖冬。一些植物也有預測能力,例如,老鄉們常常在春天觀察梧桐樹的花色,如果花色赤紅,則年景必旱;如果花色淺白,則年景必澇。有些植物甚至還懂得曆法,梧桐樹葉平年為12,遇閏年則為13

 

除了以上本能,動物還有自救的本能。中國醫書記載,古代人用沾上毒藥的弓箭來獵殺老虎,可老虎中毒箭後,會食用清泥來解毒;雉被鷹在空中抓傷後,會飛到地麵上,到處找地黃(一味中藥),並將地黃葉貼到傷口處。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以礜石毒老鼠,老鼠中毒以後像喝醉了酒,也不怕人,但它們還是會找泥湯處,喝上幾口,一會兒就沒事了。

 

現代研究表明,任何一種動物都有一些自救醫療的方法,比如,蛇是冷血動物,但當受到外傷而感染時,它會找到一處太陽光充足的地方,躺下來讓陽光直射身體,為的是使體溫升高23度。美國羅維雷斯研究所的生理學家馬特?克魯格認為:“已經有大量證據表明,支持發熱是一種針對感染的防禦性適應,在整個動物界已經存在了億萬年之久。”他認為,用藥物控製發熱,有時反而會使病情加重,甚至致命。他在實驗室裏搜集了一批重要的證據:當蜥蜴被感染時,會選擇一個溫暖的地方使體溫升高一些,大約20℃左右,如果找不到一個能使體溫升高20℃的溫暖的地方,則蜥蜴多半會死去。小兔不能自己發熱,因此一旦患病,它也會找一個暖和的地方去升高它的體溫;成年兔能自行發熱,一旦被退燒藥阻斷,也多半會死去。

 

然而,動物本能與中醫起源有內在邏輯關係嗎?我們看不出什麽關係,這就好比“風馬牛不相及”。如此類比是可笑的。比如說,現代科學新成立了一個學科稱為“未來學”,當我們討論其起源的時候,是否要這樣說:未來學起源於動物的本能。因為上麵舉到的例子中,動物的預測能力並不比人類差。如果將這一類比推廣開來,你會得出一個笑破肚皮的結論:人類的所有文明都起源於動物的本能。

 

再說,直接以植物、動物、礦物入藥並非中國所獨有,世界其他民族也有,例如,甘草、大黃、食鹽、膽礬等,不但中國有,西方國家也有。此外,中國其他少數民族也有自然藥物,例如,蒙藥323種,藏藥404種……這些藥物中有許多與中藥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漢民族中醫的自然藥使用,是按照中醫的基本理論進行的,在這個意義下,自然藥才能稱之為“中藥”,否則也就無所謂中藥了。藥,本無中西之分,就看以什麽樣的原則來使用。

 

可見,中醫的形成一直在理論的指導之下,離開了理論,中國的古代醫藥就不能稱為中醫,隻能與世界其他民族一樣。如此研究,必然會得出中醫不存在的結論。

 

或許有人會說:中醫的實踐與理論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實踐當中,首先積累了大量自然藥物以後,然後才總結發展出了一套精深的理論。所以中國醫藥稱為“中醫”是很晚的事,大約在戰國以後。而在那以前的漫長曆史時期中,中國隻有巫醫,隻有經驗醫學。

 

這個觀點恐怕是現代學者們的主流觀點,它符合漸進的思維模式,也符合常規文明起源的解釋。但我們認為它還是不正確的,因為有兩個問題它無法解決:

 

第一

中國醫學的曆史實踐,我們可以憑借甲骨文字形及一些實物考古資料來證實,但中醫理論的來源卻沒有任何資料,戰國時期是理論的成書時間、記錄時間,絕不是理論發明的時間。所以我們既不能證明實踐先於理論,也不能證明理論先於實踐。任何的情況都可能存在,這裏沒有權威。

 

第二

先實踐後理論的觀點,沒辦法解答如下疑問:為什麽中醫存在簡單實踐與精深理論的脫節現象?就如同有人用一斤麵粉,意外做出了十斤麵的饅頭。這裏又牽連一個問題:中醫理論究竟是怎麽發明的?中醫理論不但在深度上與實踐脫節,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它無法從實踐中直接導出,也就是說,中醫理論並非建立在實踐的原型上。比如,它的藏象理論就與解剖實踐徹底脫節,中醫五髒並非解剖學上的五髒。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反而認為,中醫理論很可能先於實踐,而且簡單、直接的實踐可能不完全反映理論的所有成就,這源於我們對理論的理解不足。從中醫理論與實踐的矛盾中,我們再一次看到“動物本能說”的荒唐可笑。

 

還有一點必須注意,世界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醫學,而且這些傳統醫學的實踐與中醫有幾分相似之處,可為什麽他們沒有發明中醫學?除印度以外,甚至我們看不到一點點與中醫理論相似的痕跡。這一現象的本身就是對“動物本能說”的批判,也是對先實踐後理論觀點的批判。

 

早期的巫術與醫學

 

人們常在電影中看到這樣的鏡頭:一個道士手持一柄木劍,直指天空,喝令鬼神,驅逐邪魔,最後口中必定大喝一聲“急急如律令”。

 

其實這並非僅僅是道士、巫師的把戲,中國古代的醫術也有此項。《素問?移精變氣論》曰:“惟其移精變氣,可祝而已。”後人稱此科為“祝由科”,即是詛咒,“祝由”的本身既是巫術。唐代醫聖孫思邈在《千金翼方?禁經》中為我們記載比較詳細的情況:“吾為天師祭酒,為天地所使,身佩乾靈之兵千百萬億,在吾前後,羅列左右,何神敢往,何鬼敢當?正神當住,邪鬼速去!急急如律令。”

 

俄國作家格利格羅維奇在小說《鄉村》中曾記有這樣一件事:村裏的鐵匠德隆死去後,經常在村子裏出現,嚇唬村裏的人。後來村長的弟弟看到鐵匠在村裏鬧騰沒個完,就刨了鐵匠的墳,把他的屍體翻了個身,在背上釘上一個又長又大的白楊釘子。更多內容,請關注修行圈公眾號。這也是巫術。

 

巫術在任何一個民族的早期文化中都有印跡,即使到了現代,巫術也沒有徹底消失,變成了一些習慣的行為。例如:中國人晚上如果做了惡夢,他會吐口水,同時伴隨“呸”的發音。印度人每次打嗬欠時,總要用手指向左右兩邊各彈一下,防止魔鬼乘機進入口中,而西方人則在打完嗬欠後要祝福,防止靈魂隨氣噴出。這些習慣,如果追其根源,都來自巫術。

 

自然,在古代實施巫術的人就是巫師了,也有的國家將其稱為祭祀。其實巫師在古代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有點像現在的大學教授或專家,他們屬於知識分子階層。由於古代生產能力有限,社會財富不豐富,不可能養活更多的文化人,所以巫師的身份極其複雜,他們既是科學家,也是藝術家、文學家、星占家、哲學家、建築學家……他們是綜合人才,是一切文化的掌握者、傳播者。古代帝王的顧問學者隻有兩類人,一類是史,即是史官;另一類就是巫,而且巫的地位總比史要高一些,《禮記?禮運》記載:“王前巫而後史,卜巫瞽侑,皆在左右。”

 

因此,中國古代的巫與醫是合而為一的,《廣雅》在訓古醫字雲:“醫,巫也。”在這個意義上巫醫可以合稱,故《論語》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甚至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巫師創造了醫學,古籍中有兩條資料可以為證,《世本?作篇》記載:“巫彭作醫。”意思是巫彭發明了醫學,《說文》也沿用了此說:“古老,巫彭初作醫。”有人將這兩條資料進一步發揮,得出一個結論:中醫學源於巫,巫醫同源。甚至有人認為,中醫實際上是巫術的副產品,巫師在長期的巫術行為中,一不留神就發明了中醫學。

 

巫師曾經履行過醫生的職責,這恐怕沒有什麽爭議。但如果說巫師發明了中醫學,恐怕很值得商榷。

 

首先是資料的問題,關於巫的記載有很多,從《山海經》開始,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籍中幾乎都有記載,甚至到秦漢時也有記載。但一般資料隻說巫與醫藥有關,如《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拒之。”記載中隻說巫“操不死之藥”,而沒有說到巫與醫藥的具體細節。如此一來,僅這條資料就可以證明許多東西,如道家長生不死之說也往往用它來證明。

 

其次是巫與醫起源的時間。考古學發現,新石器晚期的山頂洞人墓地中,發現一些骸骨上有紅色赤鐵礦粉末。現代許多學者都用這條資料來證明巫師的起源,並認為這是“朱色辟邪術”的最早源頭,由此將巫的起源上推到4萬年以前。我們認為這樣使用資料不當。中國史籍明確記載,不同部落有不同的顏色偏好,有的喜歡朱紅,也有的喜歡白色、還有的喜歡黑色,即使後來有“朱紅辟邪”一說,我們也不能肯定出現在山頂洞中的赤鐵粉末與此巫術思想有何關聯。因此我們認為,此事僅可證明人類靈魂觀念的產生,原始宗教的萌芽,而不能證明巫師職業的出現。

 

據神話記載,在很久以前是沒有巫師的,當時天與地是相連的,人與神也是相雜的,根本不需要一個中間環節來溝通。後來天地發生了分離,神與人的關係變得遠了,神在天上,而人留在了地上,此時才出現了巫師。最早記載巫師職業的,大約是《山海經》,例如《大荒西經》記載:“大荒之中……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

 

但是《山海經》的記載並不能證明巫師先於中醫,因為同在一部書中,還記載了大量的草藥,它是中國第一部藥典。更重要的是,同書還記載了許多給藥的途徑,與目前中醫的給藥途徑基本相同,因此,《山海經》隻能證明:在巫師產生的時候,中醫思想就已經存在了,它們是同時出現的,不存在誰創造誰的問題。

 

其實,有個現象似乎可以證明巫師與中醫的發明沒有任何關係,那就是甲骨文。甲骨文屬於占卜之辭,而占卜是巫師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一代又一代巫師記錄下這些卜辭的。然而,我們在現存甲骨文中能夠認識的字形裏,沒有發現中醫的直接證據,甚至沒有發現蛛絲馬跡。當然也可能證據存在於那些尚未讀識的文字中,但基於目前的證據,至少可以說中醫的發明與巫師無關。

 

巫及巫術實際上很複雜,值得研究的東西也很多。我們承認巫與醫關係密切,是因為它們不但指導思想很一致,而且在對人類生命結構的看法上也很一致,甚至它們采取的方法也有互通之處,比如,《內經》中的“祝由科”很可能是在中醫理論的啟發下發展起來的巫術。

 

在所有研究起源的努力都失敗以後,我們也許應該老老實實承認一個事實:中醫沒有起源!或者說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起源。(或者是神傳的)。

 

誰發明了中醫?

 

《黃帝內經》成書的年代,經專家們考證,成書在戰國到秦漢之際,距今至少有20002500年。但是,《內經》的成書年代絕不等於中醫出現的年代,而隻能當成中醫被記錄下來的年代。

 

那麽,中醫到底是什麽時候形成的呢?

 

3000年前的醫學

 

《內經》中有一段文字與《老子》完全相同:“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許多專家學者用這條資料來證明《內經》成書於《老子》之後,認為《內經》抄了《老子》的這段文字。但也有另外一種可能,即《老子》與《內經》都來自同一個更早的祖本,根本不存在誰抄誰的問題。

 

如果仔細讀一下《老子》,就會發現,老子的《道德經》有很濃重的摘抄痕跡,它與我們看書時隨手摘抄下來的格言警句相似,每一句話都是一個結論,一個觀點,根本沒有中間的論述部分。而與老子同期的其它著作則沒有這個現象,比如說《論語》、《管子》等。

 

老子其人曾經擔任過周朝皇家圖書館館長一職,雖然老子任館長時,周朝正在走下坡路,但皇家圖書館內還是保留了比其它地方更多的古籍。當時,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都很好地保存著,這不是四本書,而是四類分,是中國人對圖書的最早分類,有點像後來的經、史、子、集的分類法。因此,在翻閱藏書的過程中,他隨手摘下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文字,最後集納成《道德經》一書也是有可能的。同樣,在他管理的藏書中,可能有《黃帝內經》更早的版本,他也將其中一些文字收錄於《道德經》中。

 

由此可見,中醫的理論體係不晚於春秋時的老子,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前後。

 

《列子?湯問》中有一則西周穆王的故事,記載一個機械人“王試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這段記載中涉及許多中醫理論,《內經》都有記載:

 

《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金匱真言論》曰:“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辯五色矣。”

《脈要精微論》曰:“腰者腎之腑,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周穆王生活在西周王朝的中期,是一個可信的曆史人物,上古史籍中都有關於他的記載。周穆王時期,是西周王朝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它是西周王朝從鼎盛到衰敗的一個轉折點。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考證,周穆王應該生活在公元前976-992年。

 

這說明至少在西周中期,中醫的理論已經形成,當時距今大約3000年,比一般專家們的考證多出800多年。

 

其實關於中醫理論的形成時間,《內經》中本來有十分明確的記載,即中醫理論形成於神話中的黃帝時期,但目前卻很少有人相信這個說法。可以考察中國巫醫出現的時期,恰好與黃帝同期,因此我們認為,這個觀點也是可信的。

 

《禮記?五帝德篇》說:顓頊之後“治氣以教民”。為什麽顓頊之後呢?《國語?楚語》說,顓頊之前,是個非常好的時代,神與人都混雜在一起,人人祭神,家家有巫史。但顓頊時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即天地分離,史稱“絕天地通”,神離開了人。正因為這件事,黃帝才將帝位傳給了顓頊。從此以後,人類就進入了蒙昧期。所以“治氣以教民”,應該發生在天地分離、神離開人類之後。

 

《黃帝內經》涉及七個人物,即黃帝、岐伯、伯高、少愈、少師、雷公、鬼臾區。根據文獻提供的資料,我們在其中重點分析兩個人物,一是黃帝,二是雷公。

 

黃帝的起源比較晚,從時序上說,它應該是周族的主要神靈,但黃帝的神跡卻十分遙遠。有些學者從社會學角度認為,黃帝可能是一位原始社會的部落首領,因其對部落的貢獻,而被奉為神靈。但不論怎麽說,當“黃帝”這個名稱出現時,他已經不是一位普通的人,而是神,是取得政權後周民族樹立起來的崇拜對象。所以,西周時的甲骨文、銘文、《詩經》、《尚書》等都對他大加頌美,此時的黃帝無疑就是上帝,是絕對宗教崇拜中的偶像。《淮南子》記載說,當時有五方天帝,而黃帝居中統治四方,可見神格之高。

 

中國神話中關於黃帝的神話傳說也豐富,歸納為這樣幾類:黃帝與創造人類、黃帝與古昆侖山、黃帝發明器物、黃帝與炎帝之爭、黃帝大戰蚩尤等等,具體的神話細節我們就不多說了。但需要說明的是,神話中的某些具體的“神”是否真的存在,我們並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神話中的神跡,即神的事跡一般具有某種真實性。比如說,黃帝的神跡有以上這些,這些事實可以是真實的,但是否真的就是黃帝個人所為,那就說不定了,也許是其他神所為,這都沒有多大關係。

 

雷公是神,就是風雨雷電的雷。最早的雷公神話源於《山海經?大荒東經》。據記載,當年黃帝與蚩尤發生了戰爭,蚩尤不知用什麽法子,弄出了滿天大霧,黃帝的軍隊不辨東西南北,結果慘敗。後來黃帝讓“旱魃”上陣,用“旱魃”體內發出的巨大熱量才挽回了敗局。

 

緊接著,黃帝又添了一件新武器,那是一麵用“夔”皮造成的鼓。據說,這“夔”長得很難看,但它卻有一張好肚皮,能發出巨大的聲響。有時,它沒有事就躺在大澤邊,敲著自己的肚皮玩,發出嘭、嘭、嘭驚天動地的聲響。黃帝為了打敗蚩尤,忍痛將“夔”殺了,取了它的皮,做成一麵大鼓。黃帝還覺得不過癮,又殺了雷獸,撅其骨為鼓槌。這兩件巨響的東西碰到一起,那就可想而知了。

 

從其它記載裏可以看出,這“夔”實際上就是雷神,《山海經?大荒東經》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淮南子?地形訓》說:“雷澤有神,龍身人首,鼓其腹而熙。”可見敲著肚皮玩的就是雷神。到戰國時,人們將傳說裏的神都人性化了,此時的雷神就變成了雷公,《楚辭?遠遊》記載:“左雨師使徑侍兮,右雷公以為衛。”

 

而岐伯、伯高、少愈、少師四人,雖然曆史上沒有太多的記載,但他們都是神醫,而且生活的年代也與黃帝差不多。

 

岐伯僅在與中醫相關的文獻中有記載,記載說他是黃帝時期一位最有名的神醫,據說他曾經奉黃帝之命嚐百草、辨藥性、整理醫方,最後寫成《素問》一書。所以岐伯在中醫裏的地位幾乎與黃帝齊名,後來的中醫稱為岐黃醫道、岐黃學等,岐就是岐伯,黃就是黃帝,可見他的名字還排在黃帝之前。然而,現有的古籍中都沒有記載岐伯的形象,我們至今搞不清楚他究竟是個什麽樣,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會是個純粹的人形,也許像《山海經》中其它神一樣吧,也是人與獸的組合形。

 

伯高在傳說中也是黃帝之臣,上古醫學家。此人尤其精通脈理,《靈樞》中有許多篇都是伯高的傑作。此人還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解剖學家,他曾經向黃帝係統講述了人體各部骨骼的標準分寸,還講解了消化器官的大小、長短及其部位。

 

少俞、少師也是黃帝屬臣、大醫學家。少俞對經絡、脈象有深入的研究,而且他還是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曾深入討論過心理因素在診斷與治療中的作用。而少師則對人體質方麵有獨到見解,他第一次將人根據陰陽的多少分為五類,即五行人(西方有四液體說),並提出不同的人在進行針灸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因此,中醫理論的形成至少在西周的初期,距今4000年左右,而且還可能形成於中國的神話時期,那是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的某個時期。

 

中醫屬於全世界

 

公元前800年前後,在印度出現了一部書,名字叫《奧義書》,書中大約記載了108篇文獻,中國翻譯出版了其中的五十篇,所以又稱《五十奧義書》。書中記載了許多古代印度的哲學思想,也記載了更多其它方麵的知識,其中包括醫學。最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並非當時人的創造發明,它實際上是一個總結性文獻,包括了公元前1300多年的《吠陀》、《梵書》、《森林書》等內容。

 

就在這部《五十奧義書》中,我們發現了大量與中國古代文化相似的東西,其中最不可思議的是,書中關於人體的基本看法與中醫很一致,甚至表述的方式都相同。

 

印度的古代人認為,我們這個眼中看見的虛假世界,是由氣構成的,這些氣,看似千變萬化,但其實都是一種根本之氣的分化而已,《考史多啟奧義書》說:“諸氣皆臻於一也”。這與中國哲學裏氣的“混一”理論是何等相似?

 

在對人類生命的基本看法上,《五十奧義書》也與《黃帝內經》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六問奧義書》記載:“惟太陽為生命,惟太陰為原質。凡此一切有形體者,皆原質也。故原質即形體。”這與中醫“陽化氣,陰成形”理論何等相似;再比如,《蒙查羯奧義書》記載:“陰陽合精氣,人類由神生。”這與中醫“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的看法又是何等的一致。

 

從上述哲學觀點論及人類生命本身,那就更加細致了。人的本質就是氣,印度人稱為“生命氣息”。關於生命氣息的概念,《奧義書》裏也很亂,歧義百出,有的說生命氣息是糧食,有的說是空氣,有的說是大梵,是各種神靈。但總的來說,生命氣息有兩種意思:

 

1、指肉體內的“內自我”、“神我”。有時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靈魂。由於“神我”是人的神性部分,所以也可以直接引申為大梵、“彼”、因陀羅等,例如,《考史多啟奧義書》說:“生命氣息者,大梵也。”梵即梵天,是印度古代最偉大的神靈。同書又引因陀羅語說:“彼曰:我為生命氣息,為般若自我。汝其敬我為壽命,為永生。”因陀羅的神位也很高,它是印度的心神,專門管理人類的思維、意識等活動。

 

此類生命氣息屬於人類生命的本質,它決定著生命的存在與否。《泰迪黎邪奧義書》曰:“氣是群有之性命,故氣稱為一切壽。”《伊莎奧義書》曰:“氣息兮,永生之命;軀體兮,飛灰是竟。”

 

2、指人體內真氣。《甘露滴奧義書》、《瑜伽頂奧義書》、《瑜伽真性奧義書》、《商枳略奧義書》等,是印度瑜伽氣功的修煉經典,主要修煉的就是人體內的真氣,書中詳細討論的十幾種氣,都是人體內的自有之氣,《大林間奧義書》有一句精確的論述:“生命之氣息,即諸體之真元”。

 

最常見的是,印度人將人體之氣共分為五種:平氣、上氣、下氣、充周氣、元氣。這五種氣分屬不同的部位,而且有不同的顏色:平氣在臍處,乳白輝晶瑩;上氣在心頭,紅似末尼珠;下氣在,光如甲蟲赤;充周氣滿全身,其焰似光明;元氣喉處沏,色如蛋黃白。五氣的劃分與中醫也十分相似,中醫將氣也主要分為五種:陰氣(下氣)、陽氣(上氣)、衛氣(平氣?)、營氣(充周氣?)、元氣(真氣)等。

 

印度又將人按氣的存在劃分為三級:《大林間奧義書》曰:“此即三界:語為此(下)界,意為空界,氣為彼(上)界”下界的語可以理解為肉體,空界的意可以理解為人類的意識,上界的“彼”就是氣了。印度還有一種劃分方法,本質上也與氣有關:外自我(肉體),內自我(意識),超上自我(氣、靈魂、神我)。

 

我們目前還不知道的是,印度《奧義書》中有關氣的論述與中醫《黃帝內經》有關氣的論述有何關係,但它們確實存在相似性,這一點千真萬確,例如,《唱讚奧義書》曰:“其至精分化為氣息。”這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氣歸精,精食氣……氣傷精,精化為氣……”極其相似。

 

奇怪的是,這部書中也記載了經絡,而且人體經絡有14條。據《商枳略奧義書》記載,人體共有十四條大的經脈,它們的名稱分別是:

1伊脈(太陰脈);

2)頻迦羅(太陽脈);

3)蘇壽門那;

(4)薩羅斯窪底;

5)皤嘍昵;

6)普沙;

7)賀悉底吉窪;

(8)耶舍斯賓昵;

9)毗濕縛陀利;

10)矩怙;

11)商慶;

(12)波耶斯賓昵;

13)阿藍薄薩;

14)乾闥利。

 

當然,限於資料的關係,我們不知道這14條脈與中國經絡的走向是否一致,但印度的脈學與中國的經絡學很相似,這也是事實。比如,從大的方麵,它將脈分為兩種,《彌勒奧義書》說“一脈分為二,二者遂離析。”中國也將脈大體上分為兩種,即陰陽,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為三陰三陽。

 

印度每一條大的氣脈又可分為若幹條小分支,印度人常喜歡玩數字遊戲,比如,佛教的時間算法就十分驚人,氣脈的算法也是如此,所有小氣脈細細加起來可以多得驚人,如《六問奧義書》曰:“心中則性靈居焉。是處有百又一脈,脈分百支,支分七萬二千小支,周氣流於其間。”如此算來,人身大小氣脈可達上百萬。所有的氣脈都發於心髒,《蒙查羯奧義書》曰:“如輻共車轂,諸脈心內斂。”

 

據其它《奧義書》記載,人體中最重要的脈有兩條,一條名叫蘇壽門那脈,此脈在印度備受關注。《瑜伽頂奧義書》記載此脈說:“在訣之後,循背脊骨而上,至頭頂大梵竅而止。”大約就是起於尾骨至頭頂的經脈,相當於中醫奇經八脈中的督脈,《奇經八脈考?督脈》說:此脈起於腎下胞中,至於少腹,……並脊裏上行……入係舌本,上至風府,會足太陽、陽維,同入腦中。循腦戶、強間、後頸、上巔。

 

另一條重要的氣脈名叫喜多,《大林間奧義書》記載此脈說:“其隱蔽,則此心內之網脈,其所遊行之道,則此心腔上達之一脈也。如一發析為千分,此名‘喜多’之脈者,亦複如是,皆安立於內心也。”“則有所謂‘喜多’脈者,以七萬二千脈管發於心而絡於心囊者也。”看來此脈發於心髒,走於前胸,聯結心包而上達於麵部。此脈在印度也大受重視,《羯陀奧義書》曰:“百又一心脈(喜多脈),唯一通頭頂,上升達永生,餘皆生死引。”人要想達到長生不死的境地,唯一可修的就是“心脈”。中醫裏沒有這樣一條脈,大約相當於任脈,任起於中極以下,循腹裏貫心,上關元,至咽喉,也是行於胸前的一條脈。更多內容,請關注修行圈公眾號。

 

實際上,我們懷疑“喜多”脈的讀音就是從中醫任脈和督脈的合音而來,因為這兩條脈的走向與中醫任、督二脈很相似。

 

從以上這個旁證中,我們可以得到兩點結論:

 

第一、中醫理論的出現和形成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商代,距今有3500多年。

 

第二、中醫的起源很可能不局限於中國,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世界許多民族可能都有類似中醫理論的傳播,中醫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屬於全世界。

 

印度《奧義書》裏的中醫

 

賈寶玉在第一次見到林黛玉時,高興地說: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他感到很意外。而我們在研究中醫理論形成時,也經常有“天上掉下個中醫來”的感受。如果中醫理論產生於公元前1500年前後,即距今3500年,那麽就會有以下疑問:

 

13500年前,中國有沒有發明中醫理論的社會基礎?

 

23500年前,當時的人們從思維進化的水平上有沒有這個能力?

 

3、為什麽印度的古代文明中會有與中醫相同的思想?

 

3500年以前,中國正處於商朝,當時的中國剛剛從陶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生產力落後就不用說了。當時的文化也很落後,目前還沒有當時確切的社會文明記載。但中醫的理論水平卻高於當時的文化總體水平,比如中醫的五運六氣學說,就高於當時的天文學。在這樣的時代裏,人們每天都在想如何填飽肚子,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研究經絡這樣的問題。因此,從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上看,當時不太可能發明中醫理論。

 

中醫理論相當高深,至今我們都很難理解,那麽當時的人是不是比我們更加聰明呢?

 

文字是文明的標誌,是劃分人類文明史的唯一標準。甲骨文的出現,標誌著文明的曙光降臨中華大地,中華民族成為世界最早使用文字的民族之一。

 

那麽,什麽是甲骨文呢?學者們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簡單說甲骨文上的文字就是圖畫,比如說表示眼睛,就畫一隻大大的眼睛;表示人,就會畫一個人形;表示小麥,就會畫連根拔起的麥苗;表示車就會畫上兩個車輪,象征馬車;表示看,就畫一隻立起來的眼睛;表示餓,就畫一個人靠近了食器……等等。大家如果有時間、有興趣,學學甲骨文的辨認,挺好玩的。

 

為什麽要使用象形文字呢?

 

如果我們給一個2歲的孩子一支筆、一張紙,他會用筆在紙上寫些什麽呢?一般說,他會在紙上畫出許多隻有他才明白的線條,這些線條偶爾也會組成一幅圖畫。因為2歲的孩子大腦不能接受抽象的東西,隻能接受近於圖畫的東西。所以老師教剛入學的孩子時,總是用象形的比喻,比如說,他要孩子記住拚音“h”時,總會把這個符號形容成一把椅子。

 

所以文字反映人們的思維水平。在距今3000多年以前,不但中國人的思維不發達,國外同期的曆史文明水平也不發達,人類都使用的是象形文字。比如說埃及、蘇美爾、印度,都需要用圖畫的形式幫助人們思考。在人類的早期,我們還沒有發現一種成係統的符號文字體係。目前公認的最早的文字是印度馬享佐達摩遺址中的雙頭蛇印章上的文字,它也是某種無法解讀的象形文字。

 

大家知道,世界文字除中國以外,隨著人們的思維水平不斷提高,經曆了一個從象形到符號的過程,現在的大多數文字都發展成了符號或者拚音,比如英文就由26個基本符號組成拚音文字,日語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是符號類的拚音文字。象形甲骨文的使用,就反映當時人們的思維水平。他們的思維偏重於直觀、象形,不可能接受過分抽象的符號。

 

而中醫學從整體上看,它既不直觀,也不象形。例如,中醫並不是以解剖原型為基礎的醫學,它的腑髒、經絡、氣血都與解剖學對不上號,這在全世界都是極為罕見的。有人就將中醫的這一特點概括為“思維醫學”,強調了高度抽象思維在中醫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我們讓沒有抽象思維能力的祖先,去發明一套完全脫離解剖原型的醫學理論係統,是不是有點難為人呢?這就如同我們非要讓孔子去發明相對論一樣,這種作法是否有些霸道?我們是在研究曆史還是在重新創造曆史?

 

正如我們上麵看到的那樣,在公元前800多年的古印度《奧義書》中,存在大量與中醫相似的理論成分記載,這一現象使中醫理論的形成問題更加複雜化,我們要從一個更大寬廣的範圍來理解中醫的起源。

 

綜合以上幾方麵的理由,我們認為,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中國人不可能發明如此高深的醫學,當時的中國人既沒有發明中醫的社會基礎,也沒有發明中醫的思維基礎。

 

那麽,是否可能印度人首先發明了中醫,而傳入中國的呢?回答是否定的。當時的印度同中國一樣沒有發明中醫的基礎,而且從記載中看,《奧義書》中的中醫理論,十分破碎,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係統,還處於一個雛形階段,它遠不如《列子?湯問》中反映的程度,還沒有達到可以實際操作的程度。另一方麵,《奧義書》中的醫學理論與中醫隻是相似,並非完全一至,這從印度後來的醫療實踐可以證明。

 

那麽,是否中國人發明了中醫,而後又傳到了印度呢?這種可能也不大。首先中國當時不可能發明中醫;其次,中國與印度的古代文化交流並不充分,中間隔著青藏高原。曆史上,大規模的中印文化交流出現在公元元年前後,不可能發生在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第三,《奧義書》的成書時間要早於《黃帝內經》的成書時間。

 

既然中國人和印度人都沒有發明中醫學,那麽中醫究竟是誰發明的呢?

 

《易經》對我們的啟示

 

中醫起源問題正像我們以上看到的,不論走哪一條路,都是死路一條。至少目前在學術上,還沒有任何一家的起源觀點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起源研究的這種尷尬現狀在警示著我們:傳統起源研究的思路、方法不可取,我們沒有必要再為它耗費幾百年的時間。中醫起源問題必須另辟蹊徑,其中並不排斥大膽的假設和天才的猜測。

 

好!首先來看一看我們究竟麵臨哪些問題:

 

1、在曆史上,完整中醫的出現具有突然性,目前可考的證據就是《黃帝內經》成書前後的一些資料,春秋以前基本找不到任何明確的證據,包括文獻、考古、繪畫等。如果說中草藥及中醫治療方法,可以在合理想象的情況下再現,那麽中醫理論無論如何不可想象。這是一個不能否定的客觀事實,我們應該如何來看待這個事實呢?

 

2、在中醫體係中存在一個不可理解的謎團,即中草藥及治療方法與理論嚴重脫節。一方麵,中草藥及中醫治療方法具有原始樸素的特征,讓人懷疑它們是經驗的累加;另一方麵則是無比精深的理論,2000年過去了,沒有人能走出它劃定的圈子。最直接的證據是,中醫有醫理學、病理學、治療學、養生學,就是沒有藥理學,所有的醫書都沒有成係統的藥理。而2000多年的發展我們也並沒有重建藥理學,直到今天依然是空白。

 

3、我們無法解釋中醫與解剖學的脫節現象。中國古代有十分發達的解剖學,而中醫學整套理論卻恰恰不是建立在解剖原型基礎之上的,中醫五髒雖然名稱相同,但與實體解剖的五髒並非一回事。此外,藏象、經絡、氣血精液等,也統統不能在解剖學上得到證實。

 

4、關於《黃帝內經》的版本及成書形式問題。《內經》是個集納本,本身並非原版,按道理,應該有許多版本同時存在,但除戰國以外,我們在目錄中看不到更早的醫書,《周禮》等也未記錄版本。那麽《黃帝內經》的底本或祖本究竟在哪裏?此外,《內經》是以問答形式寫成的,目前多解釋成一種習慣,那麽如果《內經》的祖本就是問答的形式,又該怎麽理解呢?

 

以上這些問題,看似互不統屬,其實都與中醫的起源有關聯。一個合理的起源研究,它必須能夠回答這些問題,回答得越全麵、越係統、越合理,本身就是起源的某種證據。否則單純地說起源於經驗總結或起源於巫醫,沒有任何意義。

 

那麽,我們的研究從哪裏入手呢?在沒有其它資料的情況下,我們隻能從《黃帝內經》本身入手。其中有一個事實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那就是關於《易經》的起源及文字特征問題。

 

《易經》不僅是占卜之書

 

現代人一般認為《易經》是部卜書,是古代巫師占卜的總結。其理由就是《易經》爻辭中有大量卜辭的特征。例如,《易經》滿書都是吉、貞吉、中吉、終吉、元吉、凶、貞凶、終凶、咎、無咎、利、不利等等占卜性語言,這些詞語都包含在它的爻辭中。

例如:

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坤卦六五:黃裳元吉。

屯卦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需卦初九:需於郊,利用恒,無咎。

訟卦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師卦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凶。

 

……

 

《易經》裏這些爻辭與甲骨卜辭很相似。

例如:

庚辰卜,貞多鬼夢,不至鑽。(《類篡》7448)

貞:亞多鬼夢亡疾四月。(《類篡》7450)

辛酉卜,旅貞,王其田幹麥,往來無災,在十月。(《珠》404)

已未卜,亙貞,逐豕獲。(《前》3333)

庚辰卜,爭貞,呼王族人。(《文》589)

 

……

 

從爻辭與甲骨卜辭的對比中,學者們發現,《易經》在語句上與甲骨卜辭相同,都是判斷句,在用詞上也與甲骨卜辭相似,故而認定《易經》源於卜辭,它是甲骨卜辭的總結與抽象,甚至是理論化的卜辭。正是從這一點,《易經》對後世的命學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其實如果仔細推敲,學者們的以上論點是站不住腳的。

 

1950年,在河南安陽四盤磨探坑中發現大骨三塊,內有一塊卜骨,橫刻三行小字,而且類似的符號也發現於一些陶片上,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都不知道這些符號是什麽意思,有的人將它看成是中國比甲骨文還要早的一種陶文。後來經過研究證實,這是三組八卦的標誌,但它是數字的,類似後來的陰陽爻。

 

再比如說,北宋時期在湖北孝感地區出土了一件銅器,叫作中方鼎,銘文一共855字,在結尾處有兩組數字符號“七八六六六六、八七六六六六”。李學勤先生作過專門研究,依《左傳》、《國語》的占卜實例,最後判定,這兩組數字實際就是《易經》當中的兩個複卦,即《剝》和《比》。

 

以上發現證明,最早記載數字《易經》大約出現在新石器前期,距今6000年左右。也就是說,《易經》與早期文字的出現在同一時代。這樣一來,《易經》爻辭有卜辭的特點,毫不奇怪,根本不能作為《易經》是卜書的證據。

 

為什麽呢?單就甲骨卜辭來看,中國文字發明的初期幾乎都是這些文字,可以說中國的文字就是為了記錄卜辭而發明的,現存的5000多個不重複單字,哪一個都與卜辭有關。而且甲骨卜辭有一定的文字表達格式,包括語法、習慣用詞、文風等,這是那時的流行文體,約定俗成。因此,當時不論寫什麽,即使寫一封情書,它的語言、文法也必然會是卜辭式的:“愛你發狂,夜半田頭。至,黃裳元吉。不至,貞凶。”

 

那麽,如果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我們的祖先想將《易經》記錄下來留給後人,他們會用什麽方式來記錄呢?別無選擇,隻能用當時的文字,甚至隻能用當時的書寫語言習慣,包括它的語法、結構、語氣。而這些東西因當時為記載卜辭而發明,因此《易經》不能不帶有很強的卜辭特點。它是借用了卜辭,而不能說是卜辭的總結。

 

《易經》有卜辭的特點,但又不是卜辭的總結,這一特征恰恰可以說明:《易經》是被記錄下來的。記錄有兩種可能,一是當時人發明而記錄下來;二是從別處得到而記錄下來。從種種跡象上看,我們更相信《易經》是從別處得到,而被當時人記錄下來的,更確切地說,《易經》是在史前大洪水之後記錄下來的史前文明成果。

 

《易經》為何有許多版本?

 

也許有人不同意這個說法,認為《易經》也許就是當時人發明而用甲骨文記錄下來的,根本不可能是史前文明。但我們還有一個證據可以證明以上的推論,那就是關於《易經》不同版本的爻辭。

 

中國曆史上有三部易書,它們是夏易《連山》、商易《歸藏》、西周易《周易》,西周初年這三部易書還同時保留在圖書館裏,據當時記載,《連山易》尚存8萬字。這三部易書,卦畫相同,但爻辭根本不同。現我們對比《連山易》遺爻與今本《周易》的爻辭

《連山》遺卦“剝”上七爻辭曰:數窮致剝而終吝。

今本《易經》剝卦上九爻辭曰: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連山》遺卦“複”初七爻辭曰:龍潛於神,複以存身,淵兮無畛,操兮無垠。

今本《易經》複卦初九爻辭曰:不遠複,無祗悔,元吉。

《連山》遺卦“垢”初八爻辭曰:龍化於蟲,或潛於窪,茲孽之牙。

今本《易經》垢卦初六爻辭曰:係於金柅,貞吉。

《連山》遺卦“中孚”初八爻辭曰:一人知女,尚可以去。

今本《易經》中孚卦初九爻辭曰:虞吉,有他不燕。

 

可惜的是,《歸藏易》沒有留下明確的爻辭,隻有一些零散爻辭,不知道應歸屬哪一爻,否則對比起來更有意思。但從以上對比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相同的結論:當時不同民族得到了同一版本的《易經》(得到的途徑很可能是別人的講解,許多人在那裏記錄),但由於理解的不同,所以記錄的版本有差別。這些民族絕大部分後來消亡了,隻有三個民族先後掌握了政權,因此這三個民族的《易經》被保留了下來,它們就是夏族人的《連山易》,商族的《歸藏易》,周族的《周易》。

 

實際上,從《易經》被保留的情況裏,我們也能找到證據。比如說,據漢代人記載,西周保存的《連山易》有8萬字,但《歸藏易》卻隻有3400字,兩者懸差極大。按道理說,夏朝離周朝很久遠,但商代離周朝卻很近,可為什麽商易比夏易要失散得多呢?這是一個很不正常的現象。可直到今天也沒有人注意。

 

我們認為,在政權交替的時候,剛剛取得政權的民族一般都矯枉過正,他們不但要取得戰敗民族的政權,而且要消滅戰敗民族的意識形態。在古代的民族中,意識形態方麵的改造一般從宗教崇拜開始,表現為消滅戰敗民族的神話及宗教信仰。《易經》被後人冠為六經之首,可見它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因此可以推測,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後,一定發生過用周族《易經》取代商族《歸藏易》的事情,這是鞏固政權的大事,也是標明正統的大事。在這種情況下,《歸藏易》的缺破、遺失完全在情理之中。所以到周族政權已經穩固之後,再回頭收藏《歸藏易》時,它已經缺破得僅有3400字。

 

為什麽夏朝的《連山易》保留得比較完整呢?正是因為它離周朝太久遠,到周民族打敗商民族時,原來的夏族遺部早已被融合,作為一種有威脅的政治、軍事力量早已不存在了,隻有文化在民間流傳。取得政權的民族,一般不會消滅此類文化,相反,為了需要,他們還可能保留此類文化。這就是為什麽《連山易》比《歸藏易》在西周初年保存完整的原因。

 

初《易》因何名為“連山”?

 

除以上這些證據以外,還有一項重要的證據來自《易經》的命名問題。大家知道,中國第一部易書叫《連山》,它是夏朝的《易經》。可是為什麽第一部易書要叫《連山》呢?

 

有的人認為,夏易之所以叫《連山》,那是因為夏易以艮為首,艮為山,因此六十四卦第一卦應該是艮上艮下,連續兩個山,故名《連山》。可是現存《山墳?連山易》第一卦是“崇山君”,即乾,而不是艮,這證明《連山》以艮為首的說法缺乏必要的根據,是後人想象出來的。

 

我們認為,第一部易書之所以要名為《連山》,實際上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要記錄《易經》的來源。那麽,《易經》又是怎麽來的呢?所有的神話和傳說都在指示我們:《易經》的來源與史前大洪水有關。

 

《太古河圖代姓記》說:“草生月,雨降日,河泛時,龍馬負圖,蓋分五色,文開五易,甲象崇山,天皇始畫八卦,皆連山,名《易》。”

 

《天皇伏羲氏皇策辭》說:“天雨降河,龍馬負圖,神開我心……我畫八卦,自上而下鹹安。”

 

《山海經》記載:“伏羲氏得《河圖》,夏後因之,曰《連山》。”“黃帝氏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

 

……

 

在此我們提醒大家注意,不論是哪一個版本的神話,都說到一個細節,即《易經》的成書與河圖、洛書有密切的關係。有的神話說,有一隻龍馬從黃河破浪而出,背上有一幅圖,名為“河圖”;還有的神話說,是一隻“神龜”從洛水中鑽出,龜背上有一卷古書,名為“洛書”。神話中“龍馬”、“神龜”一般都是水的象征,上古聖人們就是從“河圖、洛書”中受到了啟示,最後發明或得到了《易經》八卦。孔子曾對這一傳說有一句概括性的總結:“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在論述史前文明的時候,我們曾注意過一大類神話,主題在講知識與洪水的關係,也就是我們最古老的知識都來自洪水以前,而神話以知識樹、宇宙樹、常青樹、善惡果等代表知識,以蛇或龍代表洪水,這類神話反映了一個主題:人們從洪水圍困下解救了知識。應該是:人們從退去的洪水廢墟上找到了大洪水以前的某些文明成果。

 

“河出圖,洛出書”與世界同類神話所反映的主題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它更為直接。“河圖、洛書”不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它也是人類知識的代表,比其它神話中的善惡樹、宇宙樹、知識樹更直接地代表了知識的概念。而“河”在此指黃河,“洛”在此指洛水,這比同類神話中用蛇、龍、水神等表示水的概念更具體。因此,“河出圖、洛出書”的神話重點在講述知識與水的關係,根據神話內在的邏輯,此處的水隻能是神話中毀滅人類的大洪水,也就是說,它也從間接的角度說明:《易經》八卦與史前那場大洪水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我們可以這樣來推測《易經》的起源: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洪水毀滅了平原、穀地的人類,也毀滅了當時創造的高度發達的文明(世界幾乎所有民族都有關於這場洪水的記載),隻有少數人在高山或高原上幸存下來。洪水過後,幸存的人們從各自的山峰走下來,匯集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新的群體。由於他們幸存的地點,即山頭不同,因此就以這些山頭來加以區分。山就好像現在的姓氏一樣,來自崇山的,就以崇山為名為姓,我們可以將其稱為崇山氏,來自伏山的,就以伏山為名為姓,我們可以將其稱為伏山氏……

 

事實上以山為名為姓的習俗,源遠流長。《山海經》中記載的所有天神和國家,大多數與山有密切的關係,那時的天神都可直接稱之為山神,甚至有些部落就以山為其姓氏,例如炎帝神農就被稱為烈山氏、厲山氏、連山氏。

 

此外,最早的《易經》號稱“三墳”,但這裏沒有墳墓的意思。“墳”的本意是高大,可以看作是對山的形容,“三墳”意即三座高大的山。根據《三墳書》記載,《連山》的每一宮都是以一座山為中心,例如:

崇山君(即乾)、君臣相、君民官、君物龍、君陰後、君陽師、君兵將、君象首。

伏山臣(即坤)、臣君侯、臣民士、臣物龜、臣陰子、臣陽父、臣兵卒、臣象股。

列山民(即艮)、民君食、民臣力、民物貨、民陰妻、民陽父、民兵器、民象體。

兼山物(即兌)、物君金、物臣木、物民土、物陰水、物陽火、物兵執、物象春。

潛山陰(即坎)、陰君地、陰臣野、陰民鬼、陰物獸、陰陽樂、陰兵妖、陰象冬。

連山陽(即離)、陽君天、陽臣幹、陽民神、陽物禽、陽陰禮、陽兵譴、陽象夏。

藏山兵(即震)、兵君帥、兵臣佐、兵民軍、兵物材、兵陰謀、兵陽陣、兵象秋。

疊山象(即巽)、象君日、象臣月、象民星、象物雲、象陰夜、象陽晝、象兵器。

 

其中連山、列山為部落姓氏,古史中有明確記載,炎帝神農就屬於連山氏。據此我們可以推測,其它六山也是部落的稱號,他們應該是:崇山氏、伏山氏、列山氏、兼山氏、潛山氏、連山氏、藏山氏、疊山氏。在山名後麵的君、臣、民、物、陰、陽、兵、象,可以看成是部落不同的社會分工。

 

這些新的部落從高山走下平原,並繼承了大洪水以前的一些文明成果,比如像《易經》和《黃帝內經》這些成果。但當時的人未必可以很好地理解這些成果,但不論理解與不理解,他們都將這些作為祖先神聖的遺產,很好地保留在神話中,或其它口述曆史的內容當中。這樣算起來,當時繼承下來的版本有很多,一個部落保留了一個版本。

 

又過了許多年(當時的曆史時限很長,大約是幾千年),到夏部落掌握政權之時,人類已經開始有了文字,這些部族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傳說與神話當中的神聖部分記載下來,其中就包括《易經》。

 

夏王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按照我們的觀點,也是甲骨文成熟的時期,《易經》出現在這個時候,正符合了被記錄的特點,它是文字出現以後“仰錄”史前文化的結果。

 

夏部族作為統治者,可能管轄下的最大八個部落就是:崇山氏、伏山氏、列山氏、兼山氏、潛山氏、連山氏、藏山氏、疊山氏。它將自己的《易經》名之為《連山》,用八個最大的部落象征《易經》八宮、八卦。

 

因此,《連山》的命名隻是為了記載這次重大的曆史事件,因為人類是在高山上幸存下來的,所以對山有一種特別的感激之情,又因為人們幸存的地點不同,故名之為《連山》。這就解釋了一個困惑了許多人的文化現象:為什麽生活在黃河中下遊一帶平原或穀地上的早期中國人,在他們的神話當中有那麽“山崇拜”的宗教情緒。

 

隨著曆史的流逝,後來許多部落在曆史的長河中消失了,而他們的《易經》版本也消失了,隻有曾經占據過統治地位的部落,將他們的《易經》版本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古代“三易”。

 

《易經》與中醫的神秘聯係

 

那麽,《易經》是否有記錄的痕跡呢?我們認為有!理由有三:

 

第一、古代人們也認識到這一點的,例如賈公彥就曾說:《易經》乃“有文字之後仰錄三皇時事”而成,證明它是被記錄的而非發明的。

 

第二、它是突然出現在中國曆史文化中的,即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易經》,無論是數字形式還是卦畫形式都基本相同,從時間上連接夏、商、周三代,從版本是串聯《三墳》古易和《山海經》所記三易,而這些形式在以前根本沒有。

 

第三、《易經》從它出現在曆史中,就與目前所看到的大同小異,是一個極為完善的體係,包括八經卦、六十四別卦及爻辭,即它的經文部分。幾千年過去了,後人對它的基本部分沒有絲毫補益,隻是在《易傳》部分不斷加入自己的理解。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麽呢?隻能說明《易經》是被記錄下來的,而不是發明出來的。

 

除了以上三條推測外,在《易經》本身我們也可以找到證據。

 

一、三易卦畫相同而爻辭不同,證明《易經》源於筆記。

 

我們以上說到,古代“三易”卦畫相同,都是由八經卦及六十四卦組成。爻辭是對卦畫的解釋,一般來說,相同的卦畫本應該有相互一致的爻辭。但現存三易的遺留爻辭卻極不相同,上一節裏我們曾引證過《連山》同卦爻辭與今本《周易》的區別。我們由此推測,《易經》來自某種記錄,不同的爻辭是由理解不同造成的。這是《易經》“筆記”痕跡的一個重要證據。例如:

 

《連山》遺卦“中孚”初八爻辭曰:一人知女,尚可以去。

 

今本《易經》中孚卦初九爻辭曰:虞吉,有他不燕。

 

這兩句爻辭文字差別很大,但內容卻極為相似。《連山》爻辭大意是:如果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女人,又沒有其他人競爭,大概可以成事。而今本《周易》爻辭的大意是:即使專心一致,但如果有其他人出現,那事情就不太好了。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出,兩句不同的爻辭實際上都在以比喻的手法描述同一個事物,但被描述的究竟是什麽?我們不知道。

 

二、《易經》文字中有大量比喻的成分。

 

如果我們再仔細分析這些不同的爻辭,還會發現一個更加重要的證據,那就是:《易經》爻辭盡管文字不同,但隱喻的內容卻是相同的,因為文字中包含了大量比喻的成分,給人的感覺是,它們用不同的手法在描述同一種東西。

 

不但不同版本的《易經》爻辭有大量比喻的成分,即使同一版本的爻辭,也使用了大量比喻的手法。例如:

 

今本《易經》第一卦為乾卦,六條爻辭中有五條涉及一種傳說裏的神物,那就是龍,潛龍、見龍、龍在淵、飛龍、亢龍。爻辭是在用龍的不同形態來竭力描述一種東西,想告訴後人。可它描述的究竟是什麽?這成了千古之謎,可能是物體,也可能是某種道理。其它卦也大多數如此,如,今本《易經》的鼎卦,它取用了鼎的六種形式——鼎巔趾、鼎有實、鼎耳革、鼎折足、鼎黃耳金鉉來作比喻;師卦則用軍隊的六種情形作比喻。

 

《易經》爻辭的比喻性質,在孔子時代就被注意到了,所以當時人解易特別重視“象”的問題。“象”是古代人理解《易經》的中介,如十冀中的《大象傳》就是對卦的一種理解,所以《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直接將乾理解為天,再進一步引申成為君子,還可以引申為父親等等;《小象傳》則是對爻辭的理解,如頤卦上下是陽爻中間有四個陰爻,就好像是口腮中含一物,故《象》曰:“頤中有物,曰噬嗑。”所以“象”的本意應該是:好像是這樣!如乾坤,大家理解不了時,有人就說:乾坤嘛,好像是天地。

 

《易經》爻辭的比喻性質隻能證明:它來自不同理解後的筆記。再進一步推論:在遙遠的古代,曾經有人向我們麵對麵傳授過《易經》。當時老師在上麵講,學生們在底下聽,由於講授的內容深奧難懂,老師隻好用打比喻的方法,學生們記下的也是這些比喻。千百年過去了,人們看到的隻是這些筆記中的各種比喻,而根本不知道當時的人想用這些比喻說明什麽。這就是今天我們讀《易經》的困惑。

 

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們設想這樣一個情節:

 

一個很原始的部落裏,一天來了幾個現代人,他們告訴老酋長說:外麵的人最喜歡踢足球,可好玩了。老酋長問:這足球是個什麽東西?他們說:足球嘛是這樣的,它是圓的,像你們地裏種的西瓜,上麵有些條紋和斑點,中間是空的,可以踢著飛起來。說完這些現代人就走了。

 

這位老酋長臨死時對他的接班人說:某天來了幾個怪人,他們說外麵有一種好玩的東西,形狀像個奇怪的西瓜,腳一碰就飛上了天。新酋長於是將老酋長的話記錄下來,他是這樣寫的:世界上有一種怪瓜,能飛能跑,其妙不可言。又過了幾百年或者幾千年,這個部落的子孫們變得更加聰明起來,他們開始研究學問,研究本部落以前的曆史。但這些研究人員讀到上述記載的時候,肯定不知道記載中的“怪瓜”就是足球。

 

《易經》版本的情況證明,它記錄的痕跡很濃,而且所有的記錄都出自一個祖本,或一次相同的傳授。

 

《易經》以上版本的特點,為我們解開《黃帝內經》起源,有重大的啟示意義,中醫與《易經》很可能有相似的起源。

 

中醫不起源於地球文明

 

從曆史中,我們找不到中醫發明的可信證據,它就好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因此中醫不可能源自我們已知文明的發明創造。那麽究竟是誰發明了中醫呢?

 

關於《黃帝內經》中的問答形式

 

《易經》有筆記的痕跡,那麽《黃帝內經》是否也有筆記的痕跡呢?我們認為不但有,而且更加明顯,主要表現在《內經》的成書形式上。

 

大家知道,《黃帝內經》兩部分都是以回答的形式寫成的,一問一答,格式基本相同。問答關係有兩種,一是黃帝問,臣下答;一是臣下問,黃帝答。具體說:《素問》中問答對象有四人,黃帝、岐伯、鬼臾區、雷公;《靈樞》中的問答對象有六人,黃帝、伯高、岐伯、少愈、少師、雷公。我們舉兩個例證:

 

《素問》開篇曰:“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

 

《靈樞》開篇曰:“黃帝問於岐伯: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取租稅。餘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

 

為什麽《黃帝內經》要采用問答的形式呢?專家們解釋說:黃帝乃傳說中的古帝王,曾有許多重大發明,使後人受益匪淺,故中華民族一直以黃帝為祖先,曆代後人均以黃帝子孫為榮。古人由此將一切文物製度都歸於黃帝名下,《淮南子?修務訓》曾總結過這種歸祖情結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

 

這實際上是所問非所答。因為,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是否黃帝問,而在於為什麽會出現這種問答的成文格式。而且以上這種解釋畢竟是一種假設而已,《淮南子》成書已經很晚,其說隻能作為旁證,不能一錘定音,更不能作為第一手證據。其實在這一假設下,還隱藏著另外的可能性,即萬一《黃帝內經》真是來自一場問答呢?更多內容,請關注修行圈公眾號。

 

其實問答這種成書形式,在古代十分普遍,《素女經》是一部反映房中術但兼有醫學內容的書,它也是采取問答形式。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竹簡《十問》,同樣是采取問答形式。如果我們擴大一些視野,會發現更多類似問答的作品,例如:

 

《論語》的內容中有許多問答,弟子發問請教,孔子以老師的身份作答,“子曰……”一般都是問答的形式,以至於現代一提起“子曰”,都會自然想到孔子。如果說孔子作為教育家,回答學生的提問天經地義,那麽先秦時代其它諸子為什麽也多用問答的形式呢?

 

《荀子》一書也基本采取問答的形式,如《王製》開篇曰:“請問為政。曰……”文中也多以設問的形式進行,如《君道篇》:“請問為人君。曰……”

 

《墨子》一書同樣以對話為主,如它每一篇的起頭幾乎都是“子墨子曰……”文中也夾雜大量對問形式。

 

《呂氏春秋》中的問答形式也很普遍,每一卷都是以“曰……”來推動完成,例如《第一卷?孟春紀》的形式如下:“孟春,一曰……本生,二曰……重已,三曰……貴公,四曰……”

 

從以上的例證中我們可以看出,問答的形式是古代的一種文風,它可能與歸祖的情結沒有任何關係。問題是為什麽會形成這樣一種文章格式呢?

 

一種文體的出現,總是有它的原因,比如說,有了隋朝開科取士,才有了科舉考試製度,進而有了八股文。而某種文章格式一旦形成,它的穩定期往往又很長,比如,“賦”這種文體形成於漢代,但它卻嚴重影響到了六朝文風,一直到隋唐時期依然可以看到華麗的賦文,綿綿近千年。而且曆史越是往上,文風變化的可能性就越小,一種文體延續的時間也就越長。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將問答的文體,上溯到遙遠的古代,它絕不是戰國秦漢,甚至也非西周春秋。

 

這種大規模相一致文體的形成,肯定是有其曆史原因的,而且這個原因的年代一定很久遠。但究竟是什麽原因呢?

 

假如我們放棄自己的所謂聰明才智,不以疑古為己任,直接承認《黃帝內經》問答的形式,結果又會怎樣呢?我們必然會引出這樣一個推測:中醫起源於一場真實的問答,起源於一場麵對麵的傳授,《黃帝內經》就是傳授時,學生記錄下來的筆記。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個假設是否太大膽了一些?僅憑《黃帝內經》的成書格式,恐怕證據不夠吧。這個推測確實很大膽,它否定了以往關於中醫起源的所有研究成果,而且是以最意想不到的圖書現象為其依據,風險當然存在。然而,在目前中醫起源研究停滯不前的時候,為什麽我們不能從其它角度來研究,非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呢?另一方麵,《內經》成書格式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它有許多種可能,而我們的推測正是其中的一種可能,完全符合科學研究的法則。

 

其實,在中國現存的古籍中,並非隻有《黃帝內經》一種有筆記的痕跡,在其他的古籍中我們也發現了筆記的痕跡,在上一節裏,我們曾經談到《易經》中的筆記痕跡,這說明“《黃帝內經》起源於筆記形式”的推論是完全有根據的,它不是孤證。而如果承認了《內經》的筆記特點,那就必須承認問答形式的真實性。

 

“《黃帝內經》起源於一場問答,起源於麵對麵的傳授”。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神”授中醫

 

那麽,是什麽人在遙遠的古代傳授了像《易經》、《黃帝內經》這樣高深的知識呢?根據《黃帝內經》以上提供的證據,我們認為,《內經》的對話形式其中就包含了中醫的起源:中醫起源於神靈,這是上古“神”(此神也許並非我們理解的那樣,這是些有高深知識的某種生物)對人類進行教育、傳授的結果。我們的祖先為了紀念中醫不同尋常的來曆,所以使用了對話這種方式加以記錄,其實《內經》就是傳授時的筆記綜合。

 

既然中醫起源於一場神對人的有意傳授,那麽它發生在什麽時候呢?

 

我們在論述《易經》起源時,曾用大量事實說明《易經》與大洪水有關,表明它是在大洪水之後人類得到的史前文明成果。其實這個推論我們還可以從《黃帝內經》的起源當中得到間接的證實,因為中醫也起源於幾乎是同一個時期,同一個事件。

 

中醫的第一批執業者應該是大名鼎鼎的巫師,有人曾經說,連黃帝也是一個巫師而且是一個最大的巫師。那麽巫師產生在什麽時候呢?

 

據神話記載,在很早的時候,天和地是連著的,後來有了開天辟地之事。中國神話關於開天一共有三個版本:

一是盤古開天;

二是“共工觸山”;

三是顓頊“絕地天通”。

 

這三個版本的神話雖然都在講述天地分離的故事,但重點不同,第一個版本重點講世界的來源,有點像《聖經?創世紀》;第二、第三個版本則當為一類,講的是一個意外事件的結果導致了天地分離。

 

“共工觸山”大意是:共工和祝融都是天上的神,一個是水神,一個是火神。有一年不知為了什麽,這兩位大神刀兵相見,結果是共工戰敗了,氣得他一頭向支撐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撞去,“轟”的一聲響,不周山塌了,天地分離了,故發生了“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現象。

 

“絕天地通”大意是:原來天地是相通的,地上的人可以隨便上天溜一圈,天上的神也經常私自跑到地上逛一逛,所以那段時間是人類的黃金時期。可是有一年,天上出了個壞神叫蚩尤,他偷偷跑到人世間鼓動苗族造反,組成了一支包括巨人在內的強大軍隊,浩浩蕩蕩殺向中原,想奪黃帝的寶座。黃帝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這次叛亂平息。但這件事給黃帝的打擊很大,平息叛亂以後,黃帝再無意政事,就把政權交給了顓頊。顓頊在總結經驗時認為,蚩尤跑下界策動造反,都是因為天地相連的緣故。他一狠心,命令“重、黎,絕天地通,罔有降格”。究竟怎樣“絕天地通”,古書沒有記載,因為此事太大,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力。但無論怎麽說,從此天地再不相通。

 

我們在另外一部書中,曾經詳細討論過以上這些事件,認為“共工觸山”、黃帝戰蚩尤、顓頊“絕天地通”其實是同一個事件的不同版本,它們的主題都在講天地分離的天文事件。而且這些故事中都涉及另一重大事件,那就是史前毀滅人類的大洪水。共工觸山導致“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更有的古籍說共工曾“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空桑就是現在山東的曲阜。天地分離——大洪水是相互關聯的兩件事。

 

巫師的產生就與上述神話事件有極大的關係,它們是在天地分離以後誕生的。這很好理解。巫師處於半人半神之間,他們的作用就是溝通神與人之間的聯係,所以巫師是中介,是一座橋梁。在天地未分以前,人們是不需要巫師的,因為當時誰都能上天,與神進行直接溝通,《國語?楚語》記載:“顓頊之前,民神雜糅,人人祭神,家家有巫史。”天地分離以後,神與人產生了距離,人再也無法與神直接溝通了。此時人們迫切需要有一個中間層,能使人不遠離神,所以巫師就出現了。《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大荒之中……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文中“從此升降”指的是巫師來往於神境與人世之間。

 

我們曾指出,天地分離與大洪水是同一個事件先後兩個階段,先有了天地分離的事件,緊接著又發生了一場毀滅人類的大洪水。因此,巫師的產生也應該在大洪水之後。

 

如此一來,巫師接受《黃帝內經》的時間,與《易經》被記錄下的時間,十分偶然地碰到了一起。由此我們斷定:在毀滅人類的大洪水之後,幸存下來的人類曾經接受過一次高深的文化成果,這次的接受有可能是麵對麵的傳授,正因為如此,《黃帝內經》才以問答的形式成書。

 

好啦!讓我們來推測一下中醫的起源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經出現過高度發達的文明,根據世界各民族早期神話記載,這次文明起源於神的教導,我們可以將其稱為人類的第一代文明。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史前文明是存在的。

 

突然,天地之間發生了一場來曆不明的大洪水,近千米高的浪濤吞沒了平原、穀地上的一切生靈,隻有少數人在荒涼的高原或高山頂上幸免於難,此前人類擁有的一切文明都毀於這場洪水,包括醫學。

 

洪水退去,幸存的人類從高山走下平原,他們在往日的廢墟上找到了許多遺留下來的文明成果,當然也包括醫學。但幸存的人類並非洪水前的精英,他們是一些比較落後的牧羊人,本身並沒有多少文化。因此,盡管他們找到了以前高深的醫學,由於理解不了,也無法實際應用。但病魔並不體諒人類的苦衷,在洪水過後的廢墟上,它們四處為虐,侵蝕著這些幸存者的生命,人類麵臨又一次的毀滅。

 

創造過洪水前高度發達文明而又已經離去的“神”(天地分離中的天),不忍心看著人類毀於病魔,不得不再一次光臨地球,向被病魔折磨的人類傳授醫學知識,講授人體生命結構形式。那些洪水幸存者——以山為名的部落派遣最精明的人,向這些神學習醫學,並將這些知識用口傳曆史的方式記錄下來。更多內容,請關注修行圈公眾號。

 

又過了若幹年,人類開始有了自己的文字,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記憶中的知識筆錄下來,然後經過匯總,最後形成了兩部書——《易經》和《黃帝內經》(當時這兩部書有無數版本,分別屬於不同的部落),它們都是關於人類生命的最高認識,《易經》是人體生命結構的符號模式,《黃帝內經》則是這套符號模式的理論解釋和實際操作。

 

也許有人會說:大洪水是全人類的一件大事,史前民族幾乎都有關於大洪水的記載,為什麽洪水過後“神”隻將醫學傳給了中國人呢?其實這是個誤解,接受傳授的民族絕非中國一家,但唯有中國在漫長的曆史中將其完整保留。

 

以上假設,是一個合理的推論,它是目前中醫起源問題上的全新觀點。讓我們試著用此觀點去解決中醫起源中的相關問題。

 

我們有一個觀點:人類曆史上存在兩個文明體係,一個是史前文明體係,它的來源正在進一步研究當中;另一個則是人類自己創造的文明,習慣上我們將它稱為物質文明。這兩個文明體係,在對世界的基本認識上差別很大,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和我們自己。由於基本認識的不同,所采取的改造世界的方法、手段也不同。中醫學是史前文明的醫學體係,而西醫學則屬於物質文明的醫學體係。

 

也就是說,大洪水之後我們剛接觸中醫時,它就是一個相當完整的醫學體係,但由於當時沒有太多的時間,也由於洪水中的幸存者們太落後,無法全部接受所傳授的知識。怎麽辦呢?這些傳授者並沒有手把手教給人類中醫的實際操作,而是重點傳授中醫的理論部分和實用的針灸技術,以期人類能夠在今後自己感悟理論的基礎上,創造實踐。這就是中醫理論水平與實際操作水平脫節的原因。

 

為了便於人類的實際應用,傳授者使用某種極先進的儀器,對自然植物進行掃描,編製了一個比較詳細的目錄,這就是最早的《本草》。故古史記載:“神農以赭鞭鞭草木,始嚐百草,始有醫藥。”

 

人類雖然得到了十分高深的醫學,但一直對它的理論部分理解不透(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完全讀懂中醫的理論,以至有人要廢除中醫理論,隻保留可操作的中藥和針灸),所以在漫長的幾千年裏,中醫理論一直被束之高閣,不被人們注意。人們急功近利,在中醫大原則的指導下,不斷摸索中藥治病的方法,居然很有心得。這反而促使中醫理論更加不被注意。這就是為什麽在春秋以前看不到中醫資料的重要原因。但中國人在尊祖敬宗的傳統下,雖然理解不了,還是將它妥善保存。

 

《黃帝內經》成書推測

 

既然中醫著作一直在民間流傳,為什麽《黃帝內經》的成書卻在戰國時期呢?我們認為,這與當時世界文化的大背景是相符的,《內經》隻能成書在此時,而不能成書在這以前。

 

公元前500年前後(這隻是一個大致的曆史時段),全世界莫明其妙地經曆了一場思想大爆炸,一些影響人類幾千年的哲學、社會、倫理思想好像突然冒出來的一樣,一大批名垂千古的思想家產生了,如中國的孔子、老子、墨子,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印度的佛陀……

 

當時世界各國的學術異常活躍,中國各諸侯國都在設立學校,一些能言善辯之士到處遊說國君,蘇秦一人竟然能兼任好幾國的宰相;印度也是到處開辯論會,辯論的主題大多屬於宗教神學或者哲學;古希臘各城邦小國也給那些苦思冥想的哲學家、自然科學家提供了優越的環境,所以脫離實際的哲學、數學、物理等才能取得驚人的成績。為什麽會發生這場思想大爆炸呢?目前的學術界還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我們這樣設想本次思想大爆炸與《黃帝內經》成書的關係:

 

雖然,我們的祖先手裏有一套高深的醫學,但在很長時期內,由於理解不了而被束之高閣。曆史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漸漸聰明起來的中國人,結合幾千年的人類實踐,開始整理、繼承史前文明的成果。於是,中國一下子冒出了一大批令後人望塵莫及的學者,他們號稱“先秦諸子”,洋洋灑灑寫出了許多冠絕千古的文章,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而他們的成就都是從史前文明中得到的靈感,比如說,孔子創造的儒家與老子創造的道家盡管表麵有差異,但他們實際都來自一個文明原點,可以說都出自《易經》,所謂的差異不過是繼承中的不同理解而已。

 

這場思想大爆炸,出現了一個影響巨大的成果,那就是“陰陽五行哲學”的建立,這套哲學理論其實也脫胎於《易經》和《黃帝內經》。它既是理解史前文明的一把鑰匙,也是隔絕史前文明的一個障礙。從此以後,人類告別了史前文明的規範,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開始建造令人們吃驚的物質文明體係。

 

因此,《黃帝內經》的成書,必然在“陰陽五行哲學”建立之後,人們用自己悟出的哲學體係,再回頭去整理、繼承不同版本的中醫著作。直到此時,人們才開始注意古老的中醫理論,它的各種版本才會出現在文獻當中,這就是為什麽所有中醫著作都出現在這個時期的原因。又用了大約幾百年的時間,人們才疏理完畢,最後形成了今本《黃帝內經》。正因為如此,今本《黃帝內經》中有一些後人理解添加的東西,它們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完全錯誤的,而後一種可能性更大,如“九宮八風”說等。

 

修行圈所發布的文章大多精摘自網絡公開內容,這些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不一定代表修行圈意見,亦不一定完全正確,請客觀思考,不盲從,不排斥。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郵件聯係:wwyt2018@163.com ,我們會及時更正。

 

 

 

往期章節:

道破天機:人的兩套生命係統

道破天機:我們的身體裏有另一種智慧生命

 

 

道家頂級修煉法脈——無為法(真傳)

一切證悟技術裏麵,最真樸而最隱秘、最普通而最高上者,乃道家裏麵的無為法,是天下一切法之最底層,是一切法之登峰造極,是法中之王

- The End -

“修行圈”旨在傳遞心性的智慧,了悟人生,與自然和諧共生;集眾家智慧合為一體,用全息立體的思維和角度思考人和自然萬物的奧秘,傳承、創新東方智慧,共創美好新世界。不定期推送東方智慧修行啟示修煉秘法易經風水法術中醫養生、靈性科學人體奧秘古今秘史修學資料等大量相關內容。交流微信:937064631

 

修行人的公眾號

格物|致知|自然|簡單

長按二維碼關注  開啟智慧大門

- 關於修行最全的內容都在這裏 -

 

從曆史信息可以查看公眾號往期更多的好文章。後台回複你想要了解的內容,會根據所需把內容推送在文章裏;回複你想要的任何學習資料,會不定期提供相關資料,回複“資料”即可下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gwangmsn 回複 悄悄話 在台灣曰本早已滅絕了,在台灣曰本中醫師必須經由考試取得證照,傳統接骨,推拿無照不可營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