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七絕用意,全在第三句

(2019-04-12 19:34:45) 下一個

 "七絕用意,全在第三句" 從來未聽說此論, 此壇諸詩人認為此論當否?

  • 您現在的位置 - > 作家自由談
 
餘少敏《從黃永勝故裏歸來》賞析
2012-09-13 17:04:52

                                                                    陳汝定

青石墓碑黃土墳,時人不識大將軍。

回眸幕阜虎頭嶺,半映霞光半籠雲。

 

這是   首有意象,有意境,耐人尋味的七絕。也是筆者在報刊上所看到的唯     首寫有關黃永勝的詩。短短28個字,化繁為簡,評價了黃永勝   生的功與過,蘊含了極為豐富、複雜、深刻的社會內容,令人   唱三歎,低回想象於無窮。

為了便於賞析這首詩作,我們不妨先簡要了解   下黃永勝的生平。

黃永勝,生於1910年11月17日,湖北省鹹寧市鹹安區高橋鄉人。16歲時(1927)參加湖北農民自衛隊,從此走上革命道路。他曆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長、兵團司令。他參加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68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在中共八大、九大上分別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和中央委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就是這樣   位從戰士成長起來的上將,為黨、為國、為民立過大功的人,卻在文革中迷失了方向,走錯了路,上錯了船,成了“黃、吳、葉、李、邱”的頭號人物。1980年11月,黃永勝在獄中寫了   首回憶自己生平的詩《鐵窗望月何時了》:

 

十六投鋤從戎身,武昌南湖遠征奔。

昔日井岡長征路,今朝回首記猶新。

四十餘載如   林,十年監禁辛存人。

惟有赭衣供瘐病,不曾涓埃答人民。

 

“赭衣”,古代囚犯所穿的赤褐色的衣服。“瘐病”,在監獄中生病。黃永勝於1983年病逝,享年73歲。2004年,他的兒孫們將其骨灰運回故鄉,安葬在高橋鄉的大幕山下。

對於象黃永勝這樣的於革命有過大功,晚年又有大過的重要政治人物,我們的詩詞該怎樣寫,如何把握分寸,在有限的篇幅內,曆史地、客觀地、公正地、恰如其分地評價其曆史的功與過,這是   個很值得重視,予以認真研究的問題。因為寫詩有別於寫文章,不能麵麵俱到,旁征博引、長篇大論。寫詩也不能說大話,唱高調,堆砌政治術語。寫詩要用形象思維,用詩的語言藝術地、形象地去狀物言情。筆者認為,餘少敏先生的這首七絕,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餘少敏的這首七絕,采用的是啟、承、轉、合法。根據所要顯示的主要和表現內容的需要,精心選取素材,進行恰當的剪裁和合理安排,使四句詩形成   個有機的整體,使主題得到充分的體現。

“青石墓碑黃土墳”。這首句切題而起,點明了黃永勝墳墓的特點。他生前雖官居高位,立過大功,但他去世後的墳墓不是“豪華型”的,它隻是   座普通的,僅隻立有   塊青石墓碑的“黃土墳”,沒有什麽與眾不同的地方。詩人這樣寫是要告訴我們,黨的幹部不論職務多高,功勞多大,在他們身前或死後,與普通人比沒有什麽特殊,也不應該有什麽特殊。

“時人不識大將軍”。這第二句緊承開頭   句的意脈,加以發展,從另   個側麵對詩題做出新的發揮,提出現在的人們,能有幾個知道這座普普通通的“黃土墳”內,竟安葬著   位曾叱吒風雲的“大將軍”呢?這   承接顯得連貫、自然,給人以啟示,也引起人們的思考,並為下   句作了鋪墊。

“回眸幕阜虎頭嶺”。這是第三句,是轉,轉得新穎、巧妙、有力,使詩的立意更上了   層樓。施補華說:“七絕用意,全在第三句”(《峴傭說詩》),“若第三句用力,則末句易工”(田雯《古歡堂集》)。詩人沒有專注於黃土墳,而是把視線投向了黃土墳背後的巍巍幕阜山脈上的虎頭嶺。“虎頭嶺”   詞,信手拈來,   語雙關,極具深意。既寫景,也寫人,它寓指黃土墳內的主人“大將軍”。據載幕阜山脈在鹹安境內的   段叫大幕山(又名大磨山、大母山)
它呈西南——東北走向,全長25公裏,由14個名稱各異、大小不同的山峰組成,最高的海拔954.1米。為什麽詩人單單隻看到了“虎頭嶺”,而不是牛頭嶺,羊頭嶺呢?這顯然是作者精心選材的結果。因為,“虎”是威猛的象征。自古以來,人們都把能征善戰的指揮員稱為“虎將”,如三國蜀國的五虎上將、戲曲中的《楊門虎將》。黃永勝   生戎馬倥傯,曾指揮過千軍萬馬,南征北戰,以“虎”喻他,稱他為“虎將”,不是很恰當嗎?

“半映霞光半籠雲”。由於第三句為結句作了準備,使第四句的合,順勢而下,完美作結,自然入妙。作者融情於景,描繪出虎頭嶺“半映霞光半籠雲”的、極具象征性的生動畫麵,這個畫麵   明   暗,對比鮮明,再加上“半映”,“半籠”掉字格修辭手法的運用,不露痕跡地暗寓了作者的思想觀點:尊重曆史,尊重事實。對曆史人物既不應因其功而掩其過,也不應因其過而掩其功,而應客觀地、   分為二地去評價他們。對這些觀點作者皆不明言,不直白說教,而是通過景物畫麵,寓情於景,寓理於景,留下餘音,讓讀者去想象、去體味,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總之,這   合,畫龍點睛,點明詩旨,合得凝煉、含蓄、深邃,句絕而意不絕。

版權所有:文學作家網    京ICP備13046815號-1號

http://www.wenxuezj.com/guanyu.php?id=5

電話:010-52403640

本站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即時通知我們刪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