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本來就是一個銅牆鐵壁,無門可入,如果說禪真正有門可入,那個門也僅僅是個方便。
所以當有人問趙州和尚,狗子有沒有佛性?他就答一個字:“無。”這個公案後來就成為禪宗的話頭之一。
宋朝的時候,無門慧開禪師寫了一本《無門關》。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佛語心為宗”,源於《楞伽經》中的品題“一切佛語心品”。“無門為法門”,說是禪機也可以,說是佛法的真正門徑也可以。
無門,就是入禪之門。佛法講究的是法無定法,定法不是法。所以嚴格地講,禪的實際理地肯定是無門可入,是一個銅牆鐵壁。曆代祖師為接引學人,不得不在無門可入的前提之下大開方便之門。所謂百千法門,又有所謂一千七百則公案,那些都是禪的門。
要入禪之門,先要了解一下菩提達摩大師是怎樣教導我們進入禪這個門檻的。
菩提達摩大師是中國禪宗的奠定者。奠基不僅僅是建立一個宗派,還必須要具有自己的思想宗旨和修行法門作為這一宗派和另一宗派的區別。菩提達摩大師有一篇法語,專門闡述入禪之門的方法,就是《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達摩所教導的修禪方法,就是“二入四行”。“二入”是“理入”和“行入”,“四行”是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這篇五百多字的論文前麵,有一篇曇琳法師的序言。序言中,曇琳法師給我們傳遞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這個信息,曆來沒有受到禪門及學術界的重視。這篇序文除了介紹達摩祖師的簡要生平及其禪法成就之外,還提到達摩禪法的四句口訣。修任何法門,這個口訣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四句口訣——“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是他直接跟慧可、道育兩位弟子說的。
四個“如是”,所謂“如是安心”,“如是安心者,壁觀”,達摩祖師在嵩山九年麵壁,他的安心法門就是麵壁;第二句口訣“如是發行”,“如是發行者,四行”;第三句口訣“如是順物”,“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第四句口訣“如是方便”,“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
這四句話非常重要,它既是達摩大師的真傳,也是從達摩以後禪門所有禪法的源頭。當時,曇琳法師在寫這篇序言的時候,他就認為這是菩提達摩大師所傳的真道。
從這四句口訣,我們簡單地分析一下菩提達摩大師是怎樣教我們進入禪門的。
首先說“如是安心者,壁觀”。
唐朝,圭峰宗密禪師的《禪源諸詮集都序》總結達摩的禪法說:“以壁觀教人安心。”壁觀包括四點:“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我們要安心,就要使心成為一道牆。這道牆不是土牆,不是泥巴牆,而是銅牆鐵壁,連蒼蠅蚊子都鑽不進來,任何細菌都侵蝕不了,這叫“心如牆壁”。要把這個心防護得像一道牆,任何的塵勞妄想、世間物欲都無法侵蝕進來。我們現在也用這樣的比喻——“築起一道心靈的長城”。這個長城做什麽用呢?社會上的人用來防腐敗;我們修行人用來防止無明煩惱妄想的產生,防止外麵一切物欲對我們的侵蝕。
要做到心如牆壁,必須“外息諸緣”。外在的一切的緣都要讓它法住法位,互不幹擾。對於外緣,息是息不了的,就讓一切法住在它應該住的地方就可以了,互不妨礙,你不要去攀緣它,就沒有關係。因為一切東西都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沒有什麽煩惱會跑到我們心裏來,煩惱都是我們自己找的,都是我們去攀緣所致。我們能夠讓一切東西安住它的本位,不去攀緣,就是“外息諸緣”。什麽緣呢?苦樂憂喜、人我是非,如是等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太難、太難!
洞山禪師有一句開示說,我們修行人,要防範心裏的種種攀緣,必須要有進入蠱毒之鄉一滴水都不沾身的警覺心。蠱毒就是血吸蟲,過去江蘇、廣東等地方都有。血吸蟲病很容易傳染,你隻要喝上一口水,隻要腳挨到有血吸蟲的地方,這個蟲就進入到你的身體裏,一輩子都擺脫不了。我們修行人必須把一切攀緣心看做是蠱毒。將要進入蠱毒之鄉的時候,我們學禪的人,不可沾著一滴水。能夠這樣來對待一切人我是非、苦樂憂喜,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修道就不愁不成功。
對內要“內心無喘”。從禪修的用心方麵來講,我們心要越用越細。比如說修數息觀,“息有四相,風、喘、氣、息”。我們用心的時候,不能在“風”上用心,不能在“喘”上用心,不能在“氣”上用心,要在“息”上用心。息的狀態如絲如縷、若有若無,在“息”上用心,氣息就會越來越細。還有第二層意思,就是讓觀照、覺照的力量不要有間斷,不要有起伏,要真正做到綿綿密密。時時刻刻能夠觀照當下,這也是“內心無喘”。
做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就能夠心如牆壁。心如牆壁,就能夠把一切內外的攀緣幹擾一眼識破,就能夠真正看到諸法的本質是什麽、諸法的實相是什麽。諸法的本質、諸法的實相,就是“緣生無自性,無自性故空”。做到這三點,就可以進入禪門,就可以入道。這就是達摩講的第一句口訣,“如是安心者壁觀”。
如是安心壁觀是不是就究竟了呢?還不是。那叫入道,僅僅是個起點而已。過去周恩來總理寫過一首詩,其中有一句“麵壁十年圖破壁”,提到了菩提達摩大師的這個公案,說麵壁不是目的,要穿透這個牆壁才是目的。“麵壁十年圖破壁”,這句話非常有深度。用世間的話來說,就是來一次飛躍、一次突破;用修行的話來說,就是開悟。所以說,做到心如牆壁以後,還要把這個牆壁捅破。這樣才能夠真正地一切任運,隨緣度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做到這樣了,那就是修行到家了,有一個結果了。
四句口訣的第二句,“如是發行者,四行”。
這個“四行”,實際上,是內在心態的一種保持。安心是一個總體的目標,具體落實安心法門,有四種修行途徑,所謂“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行。心安了,接著就要根據四行的要求,落實安心以後的生活。
第三句口訣,“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
這是菩提達摩對弘法的人、傳道的人提出的一個要求。什麽要求呢?就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裏所說的要“恒順眾生”。怎樣才算順物呢?就是要“防護譏嫌”。做任何事情,不要讓眾生有懷疑,不要做有損我們形象的事情。做事的時候,一定要令眾生“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增長”。我們做出一件事情來,千萬不要產生沒有信的人不會信、已經信了的人不信了這樣的負麵效應。如果是那樣,起了相反的作用,就有譏嫌了。由於譏嫌所致,學禪的目的就會達不到,就不能落實。
第四句口訣,“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
方便是智慧的另一說法。沒有智慧的人,就不懂得什麽叫做方便。初祖提出來修行要有方便,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也都是繼承這個方便。從曆代祖師的教化生涯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利益眾生一定要有方便。具有利益眾生的智慧方便,是菩薩道的重要內容之一。《華嚴經》上講,菩薩有十種利益眾生的修行法門,這十個法門就是十度:施、戒、忍、進、定、慧、方、願、力、智。其中第七條就是方便。方便智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十個法門之一。
《華嚴經》上還有兩句非常有名的話:“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離開了塵勞,沒有佛事,要在塵勞中做佛事。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可見方便多麽重要。方便就是大智慧,就是入世的智慧、度眾生的智慧。這種智慧的要點,就是要把一切執著排除得幹幹淨淨,“遣其不著”。有執著就有壁壘,有壁壘就沒有智慧。我們現在四麵是牆,這叫壁壘。因為有壁壘,所以隻能通過窗戶,才能夠看到外麵有一線光明。
“遣其不著”是什麽呢?就是要把四邊的牆壁徹底推倒。四麵的牆壁是什麽呢?就是執著。執著,在《金剛經》上叫做“住相”。《金剛經》講“有住”和“無住”,有執著就是有住,沒有執著就是無住。《金剛經》告訴我們要無住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沒有執著。祖師所說盡管是隻言片語,但它是把大乘經典中最精要的法義濃縮之後提出來,作為修行的要領。返回騰訊網首頁>>
http://foxue.qq.com/a/20131113/007273_all.htm#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