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欄目開辦一段時間,閱過大量來稿,感觸可謂多矣。看到美文,不覺擊掌驚歎;看到某些文章,不覺情冷意淡。文章不是無情物,澆灌心血方動人!寫出情真意切的原創散文,不容易,也不簡單!古人雲:讀書如銷銅,作文如鑄器。光讀不寫,是白讀;光寫不讀,是白寫!讀寫結合,讀多於寫,就能練出筆鋒!願與諸君共勉白
【老生常談】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製,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文體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
散文的主要特點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麵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麽廣泛,表現手法多麽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選材上應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在結構上借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散文中常見的線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征意義的事物為線索;⑵以作品中的“我”來作線索,以“我”為線索,由於寫的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侃侃而談,自由暢達,使讀者覺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借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托物言誌,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3.語言優美凝練,富於文采。
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也美麗),生動活潑,富於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采。經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散文寫作的十個“要有”:
一、要有意義。就是有思想,散文創作必須有思想,有內涵,顯示正能量,這樣才能打動人,作品才能直抵人們的心靈。
二、要有意思。就是有趣味性,要有生活的情趣。散文寫作必須有意思,才能吸引人,隻有描寫的繪聲繪色,妙趣橫生,讀者才願意看,從文中獲得一種精神享受和愉悅。
三、要有角度。也就是有個性,每個作者都要有自己的個性,不能都是“老麵孔”、“千人一麵”,張三有張三的風格,李四有李四的風格,寫出千人千模樣,萬人萬思想,這才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才能寫出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悟,突顯自己的寫作風格。
四、要有主題。也就是有主旨。散文寫作曆來強調“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聚”,其實都是說的要有主題,萬變不離其宗,你有千變萬化,我有一定之規,孫悟空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裏,跳不出雨來佛的手心。散文寫作正是需要這種意境,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
五、要有文采。就是有韻味,要善於描寫,生動形象。散文寫作有著寬泛的意境,有著“形散而神不散的潛結構”,有描寫、敘述、抒情多種表達方式,有多種生活幻象,有苦辣酸甜,有離合悲歡,有人生本真,有時代變遷,有真情表達,有現實體驗,有山的偉岸,河的流動,海的洶湧,湖的平靜。
六、要有真情,就是要有真性情。好散文渾身洋溢著“真性情”。如同作家薑琍敏所說:“表露著真實的生活和自我;吟詠著作者的個性和特識;飽蘊著歌者的深情與大意。”
七、要有引子,也就是新聞作品裏的有由頭。有感而發或因事而發。有了來龍去脈,才有了散文的“魂”,這樣寫起來就會有底氣,也就順手了。
八、要有意識,也就是有想法。散文創作必須有一種創作意識,才能寫出好散文,也就是創作欲望。
九、要有閑話,也就是把散文創作的人和事都交代過了,再說幾句補充式的話就是閑話。這種閑話往往在散文寫作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表現著才情,彰顯著風格。
十、要有故事,就是要有情節。大多散文是需要有故事、有情節的(當然個別抒情散文不需要故事)。有了故事情節,散文就會生動起來,就會鮮活起來,就會吸引讀者品味故事的來龍去脈,故事情節中蘊含的生活哲理,探討對人生、生活帶來的感悟和感受是什麽,探尋人生的真諦、生活的啟迪。
散文欄目版主:焚琴煮鶴 南門月
編輯叢談丨文學的“門檻”
原創 2017-12-11 虞金星《人民日報》 大地副刊
編文學副刊,常年讀來稿,不時生出欣喜又惋惜的心情。
欣喜者,郵箱中的來稿成千上萬,看看落款,往往天南海北各處都有,可見心慕文學的人還在,還多。
惋惜者,總有太多文章,因同一種不足,被攔在“門檻”前。有一種普遍情況:文章因情感真摯而入編輯眼,又因情感泛濫而不得不止於眼。最典型的,當屬寫父母親情。
許多經過困苦歲月的作者,在生活漸漸安逸的當下,回憶起困苦歲月中的父母之愛,最容易動情,也容易被情緒控製。文章從歲月裏打撈起無數的枝枝蔓蔓,這一處,想寫幾筆,那一處,也舍不得。常從歲月的起頭處,順流直下洋洋灑灑,寫到無事可寫。
揣摩這些文章,感到作者有兩個誤區。一是誤解了文章的情感與謀劃之間的關係。似乎謀劃篇章就是刻意,就是不自然,就等而下之。文章重情感、講自然生長,能由情感自然推動,做到情之所至、筆之所至,當然最好,但這樣的境界,實在過於理想,對寫作者的要求,比“刻意”謀劃篇章要高得多。
對大部分寫作者來說,篤意謀劃篇章結構,找到那條最想寫的線索,可能更實際、更重要。圍著線索清理自己的情感。那些和自己想寫的線索關係不大的枝葉,即使感人,也要有足夠的定力舍去。
唯有如此,才不致使自己真正想表達出來的情感被遮擋、淹沒。情感太充沛的時刻,寫作者恰恰要有種節製的自我意識,能舍當舍,才算真正不浪費充沛的情感。
另一個誤區,或許在於對作品“意義”的認識。很多作者寫作的原動力是自我抒發。把自我的感知、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在這些作者心中,這就是作品的完成形態了。其實,作品畢竟和日記不同。它要發表、要在讀者那裏經曆“接受”的過程,才真正完成。
上個世紀,文學研究者已經提出文學接受理論。盡管它多數時候被當成文學研究的專門知識,但對寫作者來說,從“接受”的角度去認識自己的作品,也有益甚至必要。
事無巨細、不作取舍的情感宣泄是否能得到讀者的共鳴,不加細致考量的篇章結構會不會造成讀者的接受障礙,極為個人的情感怎麽與更大的讀者群體起來……這些問題,應該成為寫作思考的一部分。畢竟,發到報刊郵箱裏的那些文章,總是為了給讀者看的。這就不能不比寫日記多一層意義的考量。
文學之道,有情遠比無情美,有意遠比空洞妙。
散文寫作技巧漫談
寫文章首先是立意,要多問自己寫什麽。其次是情感。不能打動自己的作品是不能感動讀者的最後是修辭。要老老實實地作文,偽飾的作品就是垃圾。普通寫作與文學創作之間的距離。文學之路更辛苦更艱難,不能是隨隨便便的態度,作家力求每一個句子都是唯一的,煉字的同時也是煉意。
拉近通向文學殿堂之路的路徑是多讀書、細致觀察生活、深入思考和做筆記。推薦閱讀賈平凹的《抱散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周曉楓的《斑紋:獸皮上的地圖》、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林清玄《蓮花開落》、鬱達夫的《故都的秋》、老舍的《濟南的春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名家的作品,認真閱讀之餘,細心揣摩作者的用詞和情境描摹。
散文是一種是一種最常見的文學體裁。由於它取材廣泛,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如同五彩斑斕的風景畫,讓人陶醉,讓人喜愛。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較明顯,常用第一人稱敘述,個性鮮明。正像巴金所說“我的任何散文裏都有我自己”,總之可以說是表現自我。(也有虛構與刻畫,比如周曉楓的散文,別具一格)寫自己需要勇氣,需要大膽無忌。正如魯迅所說“任意而談,無所顧忌”,比如劉半農所說,散文要“赤裸裸地表達”,寫真實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以情動人,一篇文章如果連自己都感動不了,你還希望去感動別人嗎?
認識散文的幾個主要特點:
一、時間跨度大
散文不受時間限製,前可以遠涉古代,後可跨及未來,又可覆蓋今天。現在流行一些大散文。從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開始,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掀起“文化大散文”熱,到《人民文學》開辦的非虛構欄目,比如李娟的草原牧場係列,梁鴻的《梁莊》,包括慕容雪村的《中國少了一位湯藥》,可以算作非虛構小說,也可以當大散文去看(主要內容)。寫曆史性的散文,可以縱橫五千年,也可以是一個朝代幾百年的縮影;當然,也可以寫一個人漫長的一生。許多人晚年的回憶錄,基本上屬於這一類型的文章。寫這類文章一定要聯想豐富,有感染力,文字要講究,要不就容易寫成一本流水賬。(要透出生活的美、哲理,讓人思考)舉例:《我的住房經曆》、《遙望陝北》、《眺望長安》、《走進威海》等。
可以根據散文的這一特點,擴大時間跨度,多充實一些有關事件,插入多組鏡頭,來增加散文的內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識性強。
二、空間轉換廣
散文既不受時間限製,也不受空間限製,天南海北,空間宇宙,無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魯迅的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間跨度從中國到日本,再從東京到仙台,又從仙台回到北京,接著又寫走到廈門,空間跨度大,空間轉換之多讓人目不暇接,但寫得層次分明,詳略得當。要善於把複雜的人和事放在每個空間裏,有的隨意點染,有的潑墨描繪,錯落有致,色彩斑斕。如果我們在寫散文時注意到這個特點,就不大會犯單薄、貧乏的毛病。
三、事件牽涉多
寫散文,多數離不開事件,尤其是敘事散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許多好的散文有一個中心事件,以及烘托連帶的一些與之有關的其它事件。如袁鷹的散文《井岡翠竹》,寫井岡山的竹子做過武器殺傷敵人,做過竹筒盛粥,做過紅軍的扁擔挑著中國革命從井岡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國成立後,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用場……事件多得讓人應接不暇。
四、表達方式活
散文表達方式非常靈活,一般長於抒情。
散文的“散”,並非散漫,它散而不亂。較之小說、戲劇等在結構、表達方麵,更為自由靈活;比起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等新聞體裁來,它以真事為基礎,可以加工虛構。新聞體裁主要寫別人,而散文既可以寫別人,也可以寫自己;通常文中有“我”,便於直接抒情。(比如《故鄉的老槐樹》)
散文常用記敘、說明、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茅盾名篇《白楊禮讚》,就綜合地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如文章開頭就記敘和描寫了汽車在黃土高原上奔馳看到的黃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議論點明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這些方式的運用,有力地表達了主題,使文章氣勢浩大,攝人心魄。散文的表達方式自由靈活。在一篇作品中,敘述、描寫、抒、議論都可以用。不少散文都采用直抒臆的寫法,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如梁衡的散文《一個塵封垢埋卻愈見光輝的靈魂》,還有《覓渡,覓渡,覓何處?》,寫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提出他不是被國民黨殺害,而是被自己人舉起屠刀殺害的!有思想,有高度,有膽識。這種大氣概的散文,不是一般人能夠寫出來的。
賈平凹的小說為他贏得了聲譽,但他的散文是公認的大師級文字,建議文友們多看看。
周曉楓是一位新散文運動的代表人物,看看她的《獸皮上的地圖》,裏麵寫了蛇、蝴蝶、豹子等各種動物。她的多篇散文被選入中學課本。她的語言信手拈來,雲譎波詭,繁複縝密。她描寫蝴蝶:“精湛而完美的對稱。作為挑剔的唯美主義者,蝴蝶隻允許自己重複一次,如同一本隻包含兩頁的書,卻已經翻倍於人身。蝴蝶是不是史前的拓片?讓人猜測圖案出自異邦石頭上燦爛的刻劃。讓人想起奇跡,想起深宮的愛情、枕於廢墟的睡眠。一隻蝴蝶秘密到來,在花瓣上的停留短暫而輕柔,懷著隨時告別的哀婉。像一張小型的華麗地圖,抑或來自天堂的請柬。蝴蝶過分的美讓我們忽略嬌小的舞娘身世淒涼——它的昨天醜陋卑賤,明天很快落葉飄零,蝴蝶隻有今天,隻有揮霍正在熄滅中的彩焰。”
作者由形象的斑紋到抽象的斑紋、由斑紋到生物習性到對生命本質的思考、由生命現象到對神秘自然的敬畏。由斑紋聯想到美女的文身、病變的皮膚、母親的妊娠紋、遇害者的抓痕,進而說明斑紋無處不在,就像我們有意修飾並損害的生活。
法布爾的《昆蟲記》,它不是一篇簡單的說明文,也不是一般的散文作品。它顛覆了傳統的語境,呈現給我們的是炫目靚麗的色彩和動感多姿的畫麵。它的語言具有驚人的創造力和爆發力,看似漫不經心,卻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如同欣賞高更、塞尚的油畫,那種華美,那種豐贍,那種考究和純粹,組成一曲神秘博大的交響曲,衝撞著你的靈魂。評論家謝有順說:“當散文寫作日益成為文人養病的方式時,周曉楓的散文卻依舊保持著銳利、沉著、優雅的麵貌。加上她那鮮明的散文文體意識、語言探索精神,她的寫作在當代散文界已經獨具一格。”
周曉楓不是一出道形成這樣風格的。在一篇訪談裏,她說我原來是個狂熱的修辭愛好者,常常舍本逐末地,對諸如比喻、結構的形式感、詞語光亮度的細節重視,超過作品的整體關注──這是特點,也是缺陷。像一個不算高明的芭蕾舞者,當然她的步伐可能比常態的行走更有難度和美感,但我懷疑,這種錐立的舞蹈是否太過飄搖和脆弱,承擔不了力量,也影響速度。我一直佩服那些敢說以遊戲態度寫作的,有多麽大的才華和天賜的好運才能舉重若輕。有限的才能不允許我信口信腕、涉筆成趣。我對待寫作很認真。認真是個談不上褒貶的判斷──如果你寫得好,它就是對認真的報答;如果寫得不好,認真就是對你加倍的嘲諷。
有些人寫了一輩子,製造了很多垃圾,怨天尤人,從來沒想過為什麽。
是的,她顛覆了傳統,也顛覆了自己。她是文本寫作的叛逆者。她遠離喧囂,在人跡罕至處留下一串自己的腳印。
五、勾連全文,神散而形不散
散文的取材,可謂“雜亂”有章。既使思路開闊,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緊緊圍繞作者的意圖而不“越軌”。秦牧說寫散文最不能丟的是“思想的紅線”。即用一個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亂的一大堆材料,貫穿成文。若把這一個個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紅線穿珠”了。
從形式上來看,一般散文的篇幅一般都比較短小,題材卻很廣泛
廣為流傳的散文,篇幅都很短小,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和範仲淹的《嶽樓記》等都隻有幾百字。由於語言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現代散文比起古代散文來相對的說要長一些,但也不宜過長,更不能以長為貴。像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草》幾乎都是短文;還有茅盾的《白楊讚》、《風景談》,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綠》等也都很短。楊朔的《茶花賦》那就更短了,隻有九百字,而《荔枝蜜》也隻有1700字,就把自己感到的變化表達的淋漓盡致。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篇幅短小,但不能簡單浮淺,“尺幅千裏,必當言微意深”。像過去所說的,“宇宙之大,蒼蠅之微”都可以當做散文的題材。有時,寫短文反倒很難。寫日記可以隨意,做投稿用的不可隨便。
散文當然可以寫金戈鐵馬似的重大題材,但更可以選擇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來做文章。越是那些被忽視的、司空見慣的東西,越能體現作者的寫作技巧;越是別人看得見而說不出,而“我”看見後能道出來的生活瑣事,越能體現作者的敏銳嗅覺;越能體現作者的獨到見解。它既可以海闊天空,說東道西,也可以貪小求全,取其片段,以小見大;如賈平凹的《醜石》、《商州初錄》、《商州又錄》以及寫父親、母親、妻子、女兒和朋友的文章。有一篇《人病》,道盡世態萬千,世態炎涼,看了令人非常感概,覺得作者寫得非常到位和傳神。
六、散文語言一定要生動傳神。
可以優美,也可以是家常話,所謂大醜大美,一般寫作者做不到。但是一定不要故意堆砌辭藻,這是行文的大忌。好的散文語言是非常講究的,比如周曉楓的散文,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推薦大家看看她寫蛇、寫蝙蝠、寫各種人物內心世界的疼痛感的文字,非常到位。
欣賞一段《斑紋》關於蛇的描寫:“著名的長腰,為了標明逶迤的長度。它省略四肢,隻生出用以裝飾的頭與尾。這是最簡約的設計,幾乎軀體的每一部分都相仿。無論靜止還是遊動,斑紋加重了觀察者的視覺混亂。密布全身的鱗片組成斑斕的圖案,一條蛇,誇耀用心險惡的美。”
散文特別注意語言優美,美在什麽地方?各家說法不一,有的說樸素簡練,有的說文采飛揚;有的說富於韻,有的說瀟灑自如;有的推崇親切流暢的“談話風”,有的則注重錯綜美與節奏感。這些語言的特點,不可能在一篇散文中同時出現,但卻是一般散文中常見的。
這裏有幾點要注意:
1、文采。“言而無文,行之不遠”散文是重文采的。但文采並非大量使用形容詞和修飾語,可以用平常的語言,經過選擇、加工、提煉、組合,使之雋永而又自然。
2、神韻。這是通過語言表現出來的味趣性,它經得住推敲,受得住時間的檢驗。
3、瀟灑。是活潑自然,從容不迫,絕不是輕佻和擺闊。
4、錯綜美。散文不受韻律約束,有錯綜的語言美,長長短短,錯落有致。如豐子愷、梁實秋的散文。《雅舍小集》裏的文章,很有韻味。也是對我啟蒙最深的作家。
5、節奏美。散文不講究韻律,但注意節奏,包括字音抑揚頓挫,音節長短,適當的修辭(排比對偶)句式變化等,做到節奏明快,聲調悅耳,讀來能朗朗上口,受到美的感染。
另外,散文還有構思方麵的問題也應注意:
1.以小見大
散文多寫零碎片段的材料,從小題中悟出大道理,顯示深刻的思想內涵,抒發強烈的感情。要能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必須觀察敏銳,察現實,善於分析,抓住根本,時時關心社會動態,對生活有真實感。渾渾噩噩過子,對事物視若無睹,聽而不聞,是寫不出好的散文的。
2.善於聯想
散文創作往往是作者在生活中受到一種事物的觸動,浮想聯翩,然後構思成篇。受觸動的事物可以是一人、一事、一景、一物,往往不完整。因此,作者要善於抓住一點,聯想生發,開拓思路,這是散文構思的重要方法。
聯想的基本特點是,從眼前的“此物”想到“彼物”,通過描繪,或借助類比,或取其寓意,或虛實相生,表現出深刻的思想含義。茅盾的《白楊禮讚》就是從自然景物聯想到社會生活,從黃土高原偉岸、正直的白楊樹聯想到我北方不屈不撓地堅持抗戰的廣大民眾,歌頌了中華民族的鬥爭精神。
聯想並非想。“長期積累,偶然得之”,要在生活中不斷觀察、體會,有所積累,隻要有了一定的基礎,就一定能寫出好的散文。否則,文中無物,是較難觸發聯想的。
3.創造意境
優美的散文善於將深刻的思想、深邃的哲理和強烈的感寓於生動形象的生活圖景之中,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意境”。“意”即“內”,包括思想、哲理與感;“境”即“外物”,就是生動形象的生活圖景。“內”與“外物”和諧統一,高度融合,就形成耐人尋味、感人至深的藝術境界。
好的散文,像詩一樣,能創造出優美的意境。《牡丹園記》就有意境,《合歡樹》也是如此。就《合歡樹》來說,樹的受難,經曆的坎坷,是一幅生動形象的生活圖景;悲苦與同,慶幸與動,既是感情的流露,亦是深思的結果。兩者交織在一起,同悲合歡,能不令人產生共鳴嗎?!趙麗宏在《散文創作漫談》中說:“……一顆普普通通的樹,在我孤獨寂寞的腦子裏給了我撫慰和愉悅,它的命運和我的命運在一起,和時代的命運在一起,我忘不了它。”生活、思想、感情、哲理四者融為一體,使作者創造出深刻的意境。讀者可以從中看到事物的變化,更可感到作者感情的起伏,從而受到強烈的感染。
總之,要寫好散文,要掌握散文的寫作技巧,就要經常深入生活,向別人學習語言,不恥下問,甘當別人的小學生;多讀一些名家著作,多看一些精辟的文章,取其精華,為“我”所用;筆耕不輟,堅持鍛煉,不斷完善,循序漸進;相信大家一定能掌握散文寫作技巧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祝福我的文友們,寫出更多更好的散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