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老師的觀點!想問老師個問題,按照某個詞牌名來填詞,比如《長相思》,那個可平可仄的字是不是最好按照原有的平仄填更合適?
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歡迎詩友光臨!謝謝品賞、收藏推薦!詩友可用《詞論》、‘倚聲填詞’作詞條,在網上搜索,可見到很多這方麵的文章,特別能讀到李清照《詞論》原著了。
也談‘倚聲填詞’ [其它] 文/王樹昌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李清照在其《詞論》中批評蘇軾們的詞‘往往不協音律,何耶?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她據當時大多數的人們填詞,都盡量以字聲協樂音填寫歌詞了,才提出‘倚聲填詞’之說,此‘聲’就是‘協樂音的字聲’。即詞句不僅是要合樂句節奏的律句,還要最大限度地‘字聲協樂音’。若人們填某調詞是‘倚聲填詞’的,各首同體詞作,同句詞字的‘平上去入’ 依次是大致相同的,表現在平仄上也大致是同句型的律句。就是樂曲失去了,留下的詞,在平仄上還保留著樂音高低的痕跡。今天我們依樂音按律句填現在的樂曲,填好後合樂唱唱,不需‘變聲協音’就能合樂而歌的字處就是協樂音填寫了。否則,就是沒‘倚聲填詞’。但是,歌曲演唱時,由於臨位樂‘音’的相互作用,字‘聲’隨著音階的升降而起伏,樂‘音’對詞字的要求往往不能簡單地用‘四聲’來表述,過份強調字‘聲’樂 ‘音’相協也是不妥當的。不可絕對地、僵硬地對待‘合音律’的要求。在知道該處所需字‘聲’的情況下,盡可能做到‘合音律’就行了。且若處處按樂音 ‘倚聲’填寫了,詞句絕大多數不可能是律句,這和用‘律句’填歌詞的‘初衷’相違,某些字隻好‘變聲協音’保律句。因此,我們用現在的樂曲填詞,在選用律句句型時,盡量做到‘最大限度協樂音’就行了。
‘四聲說’前的歌詞,因字都不分平上去入,所以歌詞的詞字說不上‘倚聲填詞’。從《詩經》起,就無‘依字聲協樂音填歌詞’的說法。不依字聲協樂音填歌詞長期統治著歌壇,祖祖輩輩如此,習以為常。演唱時,字隨樂音旋律唱出就行了,即四聲說出現後說的用‘變聲協音’法來演唱。就是薑夔說的“將‘心’字融入去聲,方諧音律”。
‘四聲二元化’後,人們開始用‘律句’填歌詞,又有‘近體詩’合樂而歌的實踐,歌詞作者很快都用律句填歌詞了。用‘律句’填歌詞是填‘詞’的‘初衷’!‘律句歌詞’一出現,絕大多數詞句都是律句,不少詞調句句是律句這一現象就是鐵證。後來的人們,不管是填詞,還是論詞律,都不重視這一‘初衷’,總想回到不用律句填歌詞的年代。用律句填歌詞,不如以前用非律句填寫自由,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前人用律句填歌詞成了大勢所趨,有的後來者就隻好勉強從之。
律句歌詞出現後,人們一般按樂句的節奏,將所需字數、句數寫成律句就行了,這就是人們說的‘依樂填詞’。由於長期無‘以字聲協樂音’填詞的習慣,盡管詩詞也進入講‘聲律’的年代,但詞壇還是‘不依字聲協樂音填詞’的天下,開始的齊言體詞和一些小調大多不講‘字聲協樂音’。如張誌和的《漁父》就如此,雖然句句是律句,但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和‘石帆山下雨空濛’及其它對應句(除三字句外)連律句句型都不同。
在律句歌詞填寫的實踐過程中,人們才漫慢意識到‘以字聲協樂音’填寫詞句,演唱時就少‘變聲協音’了,聽歌者也能聽得更清楚明白。如我唱一句‘鬆 氈 由’,誰知我唱的是‘送 戰 友’(《駝鈴》)呢?人們能認識到這一點是一回事,能做到這一點就難了。本來用‘律句’填詞,就感到約束大了,還要再用‘平上去入’、‘陰陽’來限製,填詞就難上加難。所以從出現‘律句歌詞’開始,幾百年後,‘以字聲協樂音’填詞到北宋才成為大勢所趨。才有李清照的《詞論》。‘以字聲協樂音’填詞難,‘以字聲協樂音’填詞成大勢所趨更難。連蘇軾這樣的大家們不少詞都隻作到‘依樂填詞’,‘往往不協音律’!‘倚聲填詞’不僅是戴著腳鐐在鋼絲上跳舞,還戴上了鐵枷呢!
曆史上填歌詞,從不講平仄、不講‘四聲’到‘以律句填歌詞’、到‘用律句以字聲協樂音’填歌詞,再到如今又不講平仄、不講四聲的過程,說明我們說的‘詞’是歌詞曆史上的特例。不願受詞律如此嚴格約束的人們,就別來填詞吧!
一切事物都隨時間在變。隻是有時變得快,有時變得慢。如用‘律句’填詞就變得快些,而‘以字聲協樂音填詞’就變得慢。詞最先是不講‘字聲協樂音’的,後來人們意識到‘字聲協樂音’更好,於是出現‘字聲協樂音’和‘字聲不協樂音’並存,到北、南宋交界時,‘字聲協樂音’已變成大勢所趨。經李清照強調,才基本上‘倚聲填詞’了。論詞律不能將曆史上的東西統統羅列放在一起,認為前後是一回事是不對的。隻是古詞樂曲已失,我們無法分清古詞的‘協音’情況了!同樣,講‘聲律’的詩,從‘永明體’變成‘近體’也變得較快。講詩詞格律不注意這個‘變’字,往往出現‘瞎子摸象’,各說各有理! ,憑什麽‘變’?怎樣‘變?可不能一拍腦袋,想怎麽變就怎麽變啊!隻講表麵,不講實質,亂‘變’是不行的。
北方外族入侵,滅了北宋,再滅南宋,給中原文化進行了摧毀性的打擊,大量樂譜被毀,藝人被虜,民間藝人在強權統治下難以生存,再加上我們民族長期沒有形成統一的記音符號,詞的樂曲逐漸絕跡。這反讓我們今天要‘倚聲’ 填那時的詞成為不可能,隻好依例詞平仄填寫了。不在顧及‘平’的陰陽、‘仄’的‘上去入’、‘清濁輕重’填詞,就比‘倚聲填詞’輕鬆多了。現在填詞,就跟寫律體詩差不多,愛好‘詞’的朋友照‘詞譜’例詞填詞就不太難了。但是,沒有了樂曲,我們填詞就沒有了‘添字、減字’、‘偷聲攤破’、重新斷句等等的依據,‘自由’、‘隨便’不成了。‘變’也失去依據。因此,我們現在填無樂曲的古詞,就不能再創古詞的新體式了。
可將《談《牧羊曲》填詞調 》作續篇看。
1)樂曲在時,填詞依樂而填,沒有詞譜。樂曲失去了,但依樂填的詞還在。製譜者用依樂而填的詞作範本,再選幾首同調同體詞比較,將平仄不能統一的地方定為可平可仄。這樣的詞譜今天一樣可製。用依樂而填的詞作範本,詞譜還留下了原樂曲節奏、所需字數、韻的情況。若範本是‘倚聲填詞’的,詞譜還留下了樂音高低的痕跡。我們民族沒有統一的記音符號,留下的‘工尺譜’又不普及,現在無人懂。
2)講‘聲律’的詩詞用的是‘四聲說’的四聲,有的可能用了方言。
3)樂曲用樂器演奏,不同的宮調適合不同的樂器。所以有的詞調有多種宮調。宮調不同,同一詞調的樂曲的樂音在某些地方就不同,詞字平仄就有異。
4)李清照在《詞論》中說的是原則:‘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沒指具體的詞調和宮調。
先生有沒有看過我寫的《詞宗識錄》? [回應]
王樹昌回複:
歡迎詩友光臨!您的大作看過了!
前輩,後學不懂“倚聲填詞”!若要我填“長相思”,隻能按它多少字來填了,您說這樣行嗎?
歡迎詩友光臨!謝謝品賞!填詞,先選一例詞,照例詞填就行了,參看拙作《依譜填詞》吧。
欣賞老師的觀點!想問老師個問題,按照某個詞牌名來填詞,比如《長相思》,那個可平可仄的字是不是最好按照原有的平仄填更合適?
歡迎詩友光臨!謝謝品賞!可以按例詞字的平仄填!律句歌詞誕生後,最早是據樂曲的節奏,將所需詞字寫成律句就夠了,後來體會到詞字協樂音更好,就是‘倚聲填詞’。現在古詞的樂曲失去了,隻好照例詞平仄填了。我的文學功底淺,請詩友別用‘師’稱我!
**
王樹昌的個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