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語學報編輯編委感言十誡”雪中送炭與錦上添花”-經曆二十九億美元產品退稿***
引子
鮑海飛“文獻是前人心血鑄就, 文獻就是武功秘籍!”(Reference#1)得到我的共鳴。我想補充這一點:一個好的文獻作品是藝術,通過作者和編輯(編輯加審稿人)一起合作創建。
目的
我擔任幾個國際規模英語學報期刊的編輯編委,特別在一百四十多歲的學會(1869年創建)學報任編委多年,我知道一些資深學者的編委和編輯。資深學者審稿人的敬業科研精神: 淵博深厚、求實索真的治學態度、清晰、敏銳深刻的洞見、注重細節的心態、真心、體貼、善良、慷慨、追求卓越的科學風範都深深地感染著我。許多學者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此文目的是拋磚引玉,呼引高人高論。
經驗
您的稿件的命運常掛在一至三位評審手中。如果你幸運地找到一種審閱審稿人,你得到有一些建設性的批評,幫助你修改。如果不是幸運,你得到審稿人一挫傷拒絕信, 雪上加霜。一些審稿人評論拒絕您的稿件, 他得到優勢,他自己搶先發表。
我的稿件得到過一些審稿人評論,如”似乎高中學生寫的”;“我試過,不可能!我不相信這研究和實驗,拒稿。”
我不知道他們是什麽意思--脫離論文的細節泛泛而談。我懷疑這些審稿人的評論,他們知道如何定義高中學生的寫作水平?也許一些高中學生寫作遠遠優於這些審稿人的寫作水平。
我很生氣:”什麽我試過,什麽不可能” -他沒讀細節,論文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有依據的。他是刻板印象,靠個人經驗說話-他試過,但沒有透露他的參考文章,不知道他到底談什麽。他沒有客觀的就文論文的具體想法,隻有主觀的尖叫!這樣的審查意見,我不知道如何修改稿件。
幸運的是,不會是一位評審決定稿件生死。存在一些科學的判斷標準。
其一,“研究課題的開創性和潛力: 實驗真的是可重複嗎?不同的實驗室可嚴格重複驗證?”
後來,我們發表了係列文章,被不同的實驗室引用三千多次,被認為是該領域係統模型創始文章之一。
其二,“研究成果真的可應用的嗎?”
多年後,一家公司發展我們的相關研究其實際用途應用於生產產生經濟價值,成交二十九億美元。
後來自認, 那位審稿人是老諾貝爾獎獲得者。還開玩笑說,“不僅寫的似高中生;你看起來也像高中生。”
令人哭笑不得。我從來沒有這樣笑話一個稿件的辛勤工作。
當我是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一個學徒時,我感謝我的科研啟蒙導師給我審別人的手稿的機會。我花了大量的時間仔細閱讀,一行行,一個字一個字,閱讀相關文獻,徹底消化,然後寫我的評論意見。我很自豪地看到,我的導師采納我的意見。
目前為止,我還是一直在做我為一個學徒的審稿方式,恭恭敬敬地讀,於細微處見真實,試圖以建設性的,具體的,體貼的語言寫我的審稿意見。
比爾·蓋茨說,人生是不公平的,人們天生擁有不等量的資源。例如,非以英語為母語,英語寫作的阻礙。即使你是一個英語為母語,你可能不擅長寫作。即使你擅長英語寫作,你可能無法拿出一個科學的邏輯故事,以此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我見過一個老普利策獎得主編輯的科學文章, 並沒有任何意義)
我的許多同事不想擔任編輯編委,因為它需要你的很多時間 (Ref. #2, #3)。有時候,我很難想象一個同事閱讀我自己在時間壓力下寫得不好的稿子版本。
有時審稿, 你能感覺到作者用自己的靈魂和心靈寫作。它觸及你的心,強製搜索你科學精神的靈魂。給你一個鞭策。
Great authors:
"What really knocks me out is a book that, when you're all done reading it, you wish the author that wrote it was a terrific friend of yours and you could call him up on the phone whenever you felt like it. That doesn't happen much, though."(Jerome David Salinger “TheCatcher in the Rye” 1951 novel)
一個良好的科學手稿應該是清晰的邏輯。如果你有邏輯,讀者可以看到通過你的數據集(圖和表)的順序而讀你的文字。當我拿起一份手稿,我第一次掃描的圖和表, 於細微處見真實。細微處經得起推敲,綜論整合有高度 (是否誇大其詞, 小頭戴個大帽子)。
十誡
這些年來,我得到了許多有關同行評審的準則。首席主編大衛·德魯斌十誡 (神在西奈山Mount Sinai給摩西十誡), 完整,平衡。我張貼在這裏要提醒自己,如下:
第一誡:不帶偏見, 客觀審查, 讓數據說話
第二誡: 及時審查稿件(在要求審閱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評論)
第三誡: 了解你的角色 (作為一個審稿人評論家,你是一個專業知識的顧問,監控,編輯。你的工作是評估的嚴謹性和原創性,科學和寫作的清晰度。兩個或三個審稿的意見的基礎上,監測的編輯再決定是否應接受手稿,作者修訂,或拒絕。)
第四誡: 承認作者的努力,識別工作的優點和手稿的問題 (手稿的評論應該以積極的聲明開始,試圖不傷害作者的感情, 尊重承認作者試圖完成的努力)
第五誡: 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如何溝通其結果更清晰)
第六誡: 建議額外工作要明智 (提出沒有必要的額外的研究和實驗,以支持該研究的主要結論,或建議接受提供足夠前人的文獻來證明手稿作者的結論)
第七誡: 留給子孫後代判斷手稿的影響 (很少有可能預測手稿的未來,評審應注重的問題“是不是新的,是真的嗎?”)
第八誡: 試圖在你的研究領域中倡導創建一個正反饋審稿回路 (請記住,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有人在他或她的手稿已經收到了不公平的評論更可能同樣對待別人。因此,如果您想您的論文審查收到一個公正的方式,按照黃金法則: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第九誡: 請記住,這是不是你的論文 (審查稿件時,你的工作是讓手稿更加嚴謹,完整,並且清楚地呈現。手稿是否符合期刊的質量標準,材料如何進行介紹和解釋,作者應該最有發言權。這是他們的論文,不是你的。)
第十誡: 爭取一個良好的示範作用
(與您的學生和博士後審稿, 提供一個良好的教學機會。然而,要知道,那個年輕的學生和博士科學家可以有點太急於證明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份手稿的故障,而不是它的強項。請記住,如果你的學生之一審閱的手稿,由你來確保的意見準確地反映你的意見,因為是你提交審查。)
自勉
“我們確實活得艱難,一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麵對自己內心的困惑。在苦苦掙紮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傑羅姆·大衛·塞林格《麥田裏的守望者》(Jerome David Salinger “TheCatcher in the Rye” 1951 novel)。
“任何傻瓜都可以破壞一個穀倉,但它需要一個好木匠建立一個穀倉。” (美國國會議員和議長薩姆·雷伯恩)。
同樣地,一個蠢驢可以把手稿丟進垃圾,但它需要一個好的學者作者和審稿人全心全意構建寫成好的論文。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人在他或她的手稿已經收到了不公平的評論更可能同樣對待別人。"Do not judge; so that you won't be judged. For with the judgment you use, you will be judged, and with the measure you use, it will be measured to you." (Matthew 7:1,2)
"從個人來講,一個人內在的力量最為強大,隻由心而發的熱愛,才能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果內心沒有願望,那麽無論外界的刺激有多大,都很難取得成就,不要迎合社會,要摒棄功名利祿,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 (崔琦--美籍華人物理學家,1998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學術人的傳統美德講骨氣,講傲氣,講麵子,講名聲,總而言之,都講虛的。大凡虛的東西,上去了就下不來,下來了那都是沒辦法的辦法。一定要尊重自己內心的選擇,凡事沒有對錯和好壞,皆因立場和心態之不同 (文雙春) (Ref. #8)。
比爾·蓋茨說,人生是不公平的,人們天生擁有不等量的資源 (Ref.#4)。明白“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的道理。應該鼓勵學生找到自己的特長、發揮特長。為您組織中的天才撐起一片天空:“創新的產生從下往上,由有才華的個人自我組織的團隊”(哈佛研究創新是基層草根的努力而不是權威專家從前麵領先的結果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722667.html ))
了解不同的作者個人的角度 (Ref. #5, Ref. #6, #7, #8),可能會幫助作者和審稿人彼此建立良好的默契 (Ref. #6)。寫得不好的稿件, 你知道”雪中送炭”。寫得精美的稿件, 你知道”錦上添花”。
***題注
謹以此文向科學網誌願者(作者、讀者、編輯)致衷心感謝和敬意!此文目的是拋磚引玉,呼引高人高論。我是科學網成員僅僅幾個月,我意識到不能涵蓋所有關於這一主題的文章。如果你發現任何相關文章, 我希望你加入到我的參考文章清單--我將結合你的思路和參考材料修改我自己的博客。
”有所謂事在人為則甘苦自知,言為心聲則人所共鳴,思出肺腑則悅逢知己,期待您分享這一路上的洞明練達,得失榮辱。讓我們一起努力,創建一個具有理性、建設性的科學主體交往平台,構築新的科學生活社會。”(科學網常務副總編輯李曉明)
科學網博大精深, 臥虎藏龍。我的目的是通過參加科學網向別人學習。我從閱讀別人的博客文章學到很多東西,這促使我貢獻我自己的博客文章。基於科學網是誌願者的平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嚐試貢獻自己的博客文章,幫助別人最終幫助自己。
Reproducibility: The risks of the replication drive
careful, meticulous scientists, says Mina Bissell.
************************************************************************
Photo description: “我們確實活得艱難,一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麵對自己內心的困惑。在苦苦掙紮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傑羅姆·大衛·塞林格《麥田裏的守望者》(Jerome David Salinger “TheCatcher in the Rye” 1951 novel)。
Scholars care greatly about the sources of your insights and your information. You must tell your reader where the raw material came from! Your facts are only as good as the place where you got them and your conclusionsonly as good as the facts they’re based on. (學者們最為關心您的見解和你的信息來源。你必須告訴你的讀者的原料來自哪裏!)
Reference#1: 鮑海飛: “為什麽要緊盯著文獻不放?”已有 16870 次閱讀 2013-10-20 20:15 |個人分類:隨想|係統分類:觀點評述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734681.html )
Ref. #2).孟津-“SCI期刊審稿的私房話” 精選.已有 7688 次閱讀2013-10-26 06:33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99-736163.html
Ref. #3).曾泳春: “一個秋天收到的審稿意見,”已有 12497 次閱讀 2013-10-18 22:21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734202.html
Ref. #4: 哈佛研究創新是基層草根的努力而不是權威專家從前麵領先的結果.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722667.html
Ref. #5: 武夷山三要素與徐曉三要素與情意芋頭.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728976.html
Ref. #6: 趙斌 “科技論文寫作中容易忽略卻重要的那些事兒” 精選.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736825.html
趙斌(說得透徹!比我到位!引用到此!我以為引用是對作者最大的敬意!)
“文章修改中對待審稿意見應該不亢不卑。首先,我們是應該尊重那些審稿人的,SCI的審稿幾乎都是免費的,要人家靜下心來認真拜讀您那可能水平並不高的論文,本身就值得我們尊敬。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你的文章出版之前,甚至出版之後,沒有幾個人會像審稿人那樣仔細體會和分析你的文章。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首先是應該充滿感激的,也認真思考和領會他們所提出的每一條意見,甚至是近乎苛刻的意見,這是前提,這就是我說的“不亢”。當然,這一點兒大多數人還是能做到的,畢竟人家還局部決定著你文章的生死權。
然而,許多學生在對待審稿意見時要表現出“不卑”,似乎更難一些。由於編輯在郵件中總是站在審稿者的角度的,因此不敢對審稿者的任何意見造次,哪怕是一些誤解或者錯誤的建議,也總是在想方設法地去附和審稿者的意見。顯然,這樣的態度也是不對的。
SCI雜誌審稿采用的是同行評議(peer review),也就是投稿人和審稿人是同行,大多數情況下應該是水平相當,國內喜歡翻譯成“專家審稿”似乎是一種誤導!如果一些作者的工作集中在比較新的領域,他們鑽研三年都應該能這方麵的專家,至少比他人在自己的這個領域應該更懂一些,因此這些作者自己才是這方麵真正的專家,這也是一個前提。
由此可見,在進行修改和回複審稿人的問題時,應該是同行或者說是專家之間討論問題的口吻,而不是下屬回答上司的問題那樣唯唯諾諾,信心很重要!在抱有感激之情的前提下,與審稿者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這是我們對待審稿意見應有的態度。”(Ref. #6)(alsoRef. #7)
Ref. #7: 李東風審稿人的責任心
已有 79 次閱讀 2013-11-207:05 |係統分類:觀點評述|關鍵詞:審稿責任心
稿件評審是學術審查的重要一環。審稿人對刊物質量把關,對作者工作肩負重要的責任。
對於稿件,應該認真對待。無論接受或拒絕,都應該提出中肯的意見或建議,這是對作者勞動的起碼尊重。
比較國內外期刊,明顯感到這方麵的差距。國外投稿,審稿人意見很具體,明確,往往寫出幾頁的意見,從學術性,嚴謹性到文字表達,都給出詳實的意見。而國內某些審稿人,往往根據個人對內容的熟悉程度,作者名氣,‘好惡”來評判。這就造成某些刊物對稿件的來源偏愛,甚至成為"私家"刊物。拒稿的理由往往匆匆批2句,含糊籠統,好似不願與你理論一樣。這一定程度反映出評審人對稿件的忽視,對投稿人的蔑視心態。還有的“大牛”以工作忙為理由,一拖很長時間,審查也是敷衍了事。這樣的評審人不具備資格!
拒稿要慎重,要有具體理由。要指出文章的問題,以利於作者改進提高。好的評審讓作者心悅誠服,“壞”的評審讓作者看不起你甚至對刊物信譽產生懷疑。
當然,投稿人更要認真,不能把一份未經深思熟慮的稿件隨便投寄。這也是對自己,對刊物的不負責。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9911-738210.html
Ref. #8: 文雙春:牛刊投稿有“玄機”——越熱越易中 精選
已有 7296 次閱讀 2013-8-1017:55 |個人分類:談點正事|係統分類:博客新聞|關鍵詞:天氣論文
投過稿的論文作者都有體會,一篇論文稿件能否投中,除了它內在的水平和質量外,外在的運氣成分不能說沒有。例如,一篇論文稿件交由哪位編輯處理、特別是最後送到了哪位(些)審稿人手上,很大程度上注定了這篇論文的命運。另外,結婚、喬遷、開張、竣工等慶典都要擇黃道吉日,科研人員辛辛苦苦做出成果寫成論文後,總希望在牛刊上發表,那麽向牛刊投稿難道就沒黃道吉日嗎?(老文前幾天到南嶽衡山“心願之旅”後特別相信“黃道吉日”了!)
黃道吉日或許太具隨機性,從更長遠的方向提問:人類的多數生產活動具有明顯的周期性或波動性,如農民種地有季節性、經商掙錢有淡旺季,科研人員向刊物投稿相當於推銷自己的“產品”,這種“產品”的銷路是否也有淡旺季呢?
理論上,科研人員論文的“銷路”應當與“推銷”時間無關,不應有淡旺季。因為,一方麵,刊物特別是牛刊,一年365天,天天“營業”,天天“收購”,天天童叟無欺;另一方麵,科研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最枯燥、最單調,不分季節、不分寒冬臘月和酷暑烈日,日日做研究、月月寫論文。但是,俗話說,來的早不如來的巧;投稿作為一種登門“推銷”的行為,應當也有“來的早”和“來的巧”的問題。
國外有研究者研究了心理學、物理學、化學等學科的一些牛刊(top journals)的論文投稿和錄用率(acceptance rates)問題,發現論文投稿和錄用的確有“巧”,表現在有所謂的季節性偏差(seasonal bias)現象。“巧”發現者並由此給科研人員提供投稿“竅門”,如:
Write when hot - submit whennot. 熱時寫,不熱時投。
Write when you can and submitwhen you are ready. 能寫就寫,擇機而投。
You should write when you like,but submit in July. 想寫就寫,投在七月。
多數這類研究表明,科研人員投稿有類似中國鄉村的“趕集”(湖南大多叫“趕墟”)現象,最火爆的“集市”大多在炎炎夏日(submissions peak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其中針對《歐洲物理快報》(Europhysics Letters)和美國《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Letters)兩份物理學雜誌的研究表明,向它們投稿的高峰均在7月份。(Thereis considerable seasonal variation in submissions within each year, with Julybeing typically the month of most submissions.)
當然,投稿最重要的是投中。去年一篇對《歐洲物理快報》雜誌的研究表明,該雜誌稿件錄用率最高的月份與投稿量一樣,都是7月!最近,在美國物理學會主編Gene Sprouse的鼓勵下,《物理評論快報》雜誌的一位高級助理編輯Manolis Antonoyiannakis研究了該雜誌論文錄用率的季節性偏差問題。對從1990年1月至2012年9月之間的273個月的190,106篇投稿論文的統計分析表明,每年的12個月當中,8月份的月均論文錄用率(the monthly average acceptance rates)最高,其次是7月份。總之,天氣最熱的月份,不僅投稿最多,而且錄用率最高!
這樣看來,科研人員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在炎熱夏季紮堆投稿,原來不是巧合,而是暗藏“玄機”。國際上的牛刊主要被老外占據,現在看來主要是老外比我們先掌握投稿“玄機”,或掌握了更多的投稿“玄機”。老文也是到南嶽衡山拜了菩薩後才領悟到這個“玄機”的,雖為時不晚,但畢竟稀裏糊塗了多年。迫切希望我們國家盡快資助一支專門研究投稿“玄機”的隊伍!
不過,老文仔細研究這些“玄機”後,發現一些牛刊的稿件錄用率雖然的確如莊稼地裏的果蔬一樣有一定的季節性,但這種季節性偏差非常小,正如《物理評論快報》雜誌編輯所說,月稿件錄用率沒有明顯的統計意義上的偏差(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variations were found in the monthly acceptance rates)。也就是說,從統計意義上說投稿時機對論文錄用率幾乎沒有影響。
不管怎樣,在此幾十年一遇的酷熱難耐的暑期,老文向各位仍在科研戰場戰天鬥地的同誌們知曉這種“玄機”,對安慰心靈、安撫情緒、鼓舞鬥誌,還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的。牛刊錄稿究竟有否玄機?此時此刻,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References
ManolisAntonoyiannakis,Acceptance rates i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o seasonal bias,arXiv:1308.1552 [physics.soc-ph],and references therein.
1990-2012年間PRL雜誌的月均論文錄用率(8月最高)
本文引用地址:http://bbs.sciencenet.cn/blog-412323-715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