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2024 (800)
2025 (44)
已有 1 次閱讀 2017-10-9 10:12 |個人分類:Campus|係統分類:教學心得 推薦到群組
教育境界: 本乎性情“專主性靈”?
而所謂“性靈”,就是既本乎性情,又注重靈機、靈悟、靈思,即靈敏的審美感覺、靈巧的想象、構思,以及由感覺得來的獨到見解。內心的聲音,是性情的真是流露,應該袒露思想,直抒胸臆。
是總統的性靈料, 象裏根特朗普, 七十多歲也為;是獨到見解性靈, 今年諾獎, 也七十多歲。
1079893 | [轉載]靜候花開 | 劉亞琴 | 23 | 0 | 10-09 |
1079903 | 從未真正工作難以發表文章而終獲諾貝爾獎,泰勒說 | 李勝文 | 43 | 0 | 10-09 |
1079902 | 學哲學你必須設立時空參考係觀點才能辯論 ? | 李勝文 | 47 | 0 | 10-09 |
**
點擊上方“墨香學術”可以關注我哦
“逃離”這個詞已經成為今天的時髦,從“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再到“4小時後逃離北上廣”的營銷炒作活動,後來更有“離開北京兩年後,我後悔莫及”的返潮聲音。可見逃離治標不治本,隻要心中有枷鎖,何處不是“北上廣”?
可歎的是,數百年前卻有這麽一位逃離體製的年輕人,為我們展示了性情生活應有的模樣。他就是清代著名詩人袁枚。
他12歲與私塾老師一同中秀才,23歲中舉,次年成為進士,金榜題名後即回鄉完婚,“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不可不謂春風得意。
七載為官後,他卻毅然辭職,並在一封私人通信中披露,如果真是為民勞苦,自己心甘情願;可是,現在奔波趨走,不過是拉關係、走後門,迎來送往,為大官做奴才,實在沒意思。
盡管由於家境緊迫、師友勸駕,四年後他再度出山,但是不久就傳來父親病逝的噩耗,他丁憂回到南京,從此下定決心再不出仕。
他的隱居生涯內容豐富,極富情趣,他自擬了這樣一副對聯:不做高官,非無福命隻緣懶;難成仙佛,愛讀詩書又戀花。
“枚”食家
袁枚視飲食之道為學問、為藝術,對飲食文化富有研究,凡與友人聚會,“以枚為飲食之人,引為上座”。而他也熱別留心飲食技術,隻要在哪裏吃到了美食,事後一定派遣廚師,執弟子禮,前往學習、就教。他把這些經驗、技術,一一收集、整理出來,編纂成《隨園食單》,係統地講述了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製作,全書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雜素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等十四個方麵。
袁枚的烹飪思想有四:一曰求精,主要反映在選物和配料上。他認為,“廚師之作料,如婦人之衣服首飾也。雖有天資,雖善塗抹,而敝衣藍縷,西子亦難以為容”。
二曰食物的獨立品性,以顯示其獨特風味。他批評“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
三曰重搭配,體現烹飪藝術的辯證關係。“要使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方有和合之妙。”
他還提出美食須與美器搭配的觀點,一席佳肴,“唯是宜碗者碗,宜盤者盤,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參差其間,方覺生色”。四是對烹飪成品菜肴的要求,講究鮮嫩、清淡、細膩等。
旅行家
“紅粉青山伴白頭”,這是對隨園老人晚年享受生活的極好概括。
當然,這需要具備三項基本條件:一是有錢。先生多年來,以地主、文人、出版商、教師等多重身份,取得多種收益,積攢了不少資財。二是有閑。應該說,這是隨園老人辭官之後最足以驕人傲世的一種優勢。三是有健康的體魄。直到八十歲,老人仍然擁有充沛的體力、腳力和精力。
他的出遊分長短兩途。中年時節,是以短途旅行,主要以南京為中心,往返於杭州、蘇州、揚州之間。除了領略江南旖旎風光,如鄧尉探梅、太湖泛舟、揚州攬勝、西湖觀景外,主要是人文方麵的詩友聚會、觴詠酬答。足跡所至,都留下了大量的詩文。
而名山大川,更是隨園老人的至愛。這樣,十三年間,就有了幾次長途的旅遊,遍遊安徽、江西、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地。
六十八歲,他作黃山之遊,登了主峰之一的一千八百多米的光明頂。在登始信峰時,臨風立於接引崖峭壁,下視深不見底之溪壑,說是“墜下亦無妨。因為無底,飄飄然,盡可求片刻飛仙般的快活”。
七十歲後,先生又又幾次出門遠行。先是遊覽了武夷山,七十七歲、七十九歲,曾再遊天台、三遊天台;直到八十歲,還出遊杭州、蘇州。
“風流好色”
先生雖然生在清代中期,所受教育、思想熏陶、家庭和社會影響,都是封建禮教那一套,但他偏偏能夠跳出藩籬,衝破禁錮。當時,稱作通脫,今天看,也就是比較開放。和那種好色貪歡的放浪不同,出於對才女的愛惜和欣賞,他從出任江南縣令到辭世之前,一直堅持招收、教誨、培養女弟子,直到臨終那一年,他還接納了五名受教者。總數在五十名以上。女弟子中,大量是江南名士或者官吏的妻妾、女兒,還有來自雲南、福建、東北等地的女性才人。作為中國詩壇上少見的女性創作群體,她們擅詩文,愛書畫,其實力之強、成就之高,廣受世人關注,成為清代文壇上的一樁盛事,詩歌史上的一段佳話。
本乎性情
隨園老人風采特異,才華出眾,自成一派,不拘泥於禮教,一生喜歡園林、講究美食、性耽山水、酷愛佳麗,說“其人風流”是確當、中肯的。那麽,趙翼說“其筆風流”,又何所指呢?恐怕主要是因為他在自道其詩時,強調“專主性靈”。而所謂“性靈”,就是既本乎性情,又注重靈機、靈悟、靈思,即靈敏的審美感覺、靈巧的想象、構思,以及由感覺得來的獨到見解。
體現在詩歌寫作和欣賞上,他把“情”擺在首位,以情為經緯,與情相終始,視情感為詩的原動力。他說,“詩,性情也”,“性情以外本無詩”,“詩,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後有必不可朽之詩”。他主張詩應依情感之濃淡、厚薄來定其品位,“詩情愈癡愈妙”。他要求“情,如雷如雲,彌天塞地,迫不可遏”,要龐沛充盈、激切、飽滿。
他認為,詩之有情如花木之有根,無本之花木,頃刻凋謝,了無生趣。他有一個比喻:“作詩如交友也,倘朋友相見,終日一味寒暄通套語,而不能聽一句肺腑之談,此等泛交,如何可耐?”
他特別強調“情真”,認為詩歌是內心的聲音,是性情的真是流露,應該袒露思想,直抒胸臆。他有一首七絕《兒須》,實際是寫老母親的:“手製羹湯強我餐,略聽風響怪衣單。分明兒須白如許,阿母還當繈褓看。”
耄耋之年的老母親,對待須發已白的兒子,還像他在繈褓中那樣,親手做湯給他喝,稍微聽到一點風響,立刻埋怨兒子穿得單薄,要他快加衣服。描情擬態,真真切切,異常感人。
袁枚墓墓碑
文章來源:觀點資料來自《國粹》,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思易安
我們期待原創稿件,來稿請發:moxiangxueshu@126.com
溫馨提示:推廣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其他平台轉載請注明(來源:墨香學術 微信:moxiangxueshu)
轉載僅供思考 不代表【墨香學術】立場